《2021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單元提升12 中國古代的思想、科技與文藝 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單元提升12 中國古代的思想、科技與文藝 岳麓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十二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科技與文藝單元提升
時間:45分鐘 滿分:85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9·湖南師大附中模擬)學者許倬云認為,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有歌頌“三代”的觀念。其懷古之情,美化了西周開國時文、武、周公呈現的普世意識及道德觀念,遂將三代認作一貫的統(tǒng)緒,代表美好的過去。對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D )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tǒng)中
C.是為了說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影射了春秋時時勢不寧的現實
解析:題干提及的是孔子歌頌三代,以示過去美好,故A項錯誤;題干未強調孔子時代的思想可追溯到遙遠的過去,而是孔
2、子歌頌過去而已,故B項錯誤;題干中“西周開國時文、武、周公呈現的普世意識及道德觀念,遂將三代認作一貫的統(tǒng)緒”,且歌頌美好過去,而非周必然取代商,故C項錯誤;題干中孔子歌頌三代,且美化三代,再聯(lián)系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是個大動蕩、大分裂時期,故D項正確。
2.(2019·福建廈門模擬)以黃老之學為官學的稷下學宮,是齊國君主問政及學者議論國事的場所。孟子曾兩次來齊,在稷下治學,“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后來,荀子卻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學宮之長)。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D )
A.孟子秉持性善學說
B.黃老之學退出歷史舞臺
C.荀子忠實儒學正宗
D.儒學在爭鳴融合中發(fā)展
解析:孟子秉持性善學
3、說符合史實,但材料強調的是孟子在稷下治學“不能用”,荀子卻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故A項錯誤;黃老之學不會因為荀子的加入而退出歷史舞臺,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孟子在稷下治學“不能用”,荀子卻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荀子忠實儒學正宗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以黃老之學為官學的稷下學宮,由儒家的代表人物擔任祭酒,說明了儒學在爭鳴融合中發(fā)展,故D項正確。
3.(2019·湖南長郡中學月考)《墨子·公孟》中舉出儒家“足以喪天下”的諸多情形:堅持厚葬,父母死后實行三年之喪,浪費了人民的財富和精力;強調音樂,造成同樣后果;相信前定命運,造成人們懶惰。這反映出( B )
A.儒家不受當政者重視的根源
B.墨家代
4、表平民階級的立場
C.儒墨社會關注點存在差異
D.墨子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
解析:題干反映的是墨家反對儒家的厚葬、強調音樂及相信命運造成的鋪張浪費和人的懶惰,而這并不是儒家不受當政者重視的根源,根源應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適合當時統(tǒng)治者富國強兵的需要,故A項錯誤;墨家批判儒家的鋪張浪費,主張節(jié)儉,這說明其代表普通勞動者的利益,故B項正確;儒墨社會關注點都是如何穩(wěn)定社會,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反映其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故D項錯誤。
4.(2019·哈師大附中模擬)歐陽修在《新唐書》的《五行志》三卷中,只記歷年災異而不書其應何事。他在序中說:從董仲舒到劉向與其子劉歆,都以《春秋》《洪范》為學而失圣
5、人本意。這表明歐陽修( C )
A.反對君權神授 B.維護綱常倫理
C.反對天人感應 D.維護圣人道統(tǒng)
解析:“只記歷年災異而不書其應何事”失去了警示皇家的作用,故A項錯誤;歐陽修維護綱常倫理與材料反對針砭時弊,維護皇家不符,故B項錯誤;“只記歷年災異而不書其應何事”表明反對針砭時弊,維護皇權,就是反對天人感應,故C項正確;歐陽修維護圣人道統(tǒng)與材料的內容反對針砭時弊,維護皇權不符,故D項錯誤。
5.(2019·福建龍巖模擬)漢朝在出現自然災異時,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詔”(自省或自我檢討),此現象在中國古代歷朝中次數最多。這表明當時( B )
A.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 B.儒學影
6、響治國理政
C.皇帝普遍虛懷納諫 D.皇權受到制度約束
解析:作為農業(yè)大國,歷代自然災害一直不少,只是材料中“罪己詔”的客觀因素,故A項錯誤;自漢武帝時代起,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與材料中“在出現自然災異時,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詔’”“歷朝中次數最多”相符,故B項正確;皇帝虛懷納諫,與材料中“在出現自然災異時”不符,故C項錯誤;“皇權受到制度約束”與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
6.(2019·山東濰坊模擬)朱熹認為“蓋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于害民。故愛民必先于節(jié)用”。黃宗羲認為“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他們意在( D )
A.提倡節(jié)儉思想 B.批
7、判君主專制
C.主張依法治國 D.強調民本思想
解析:材料中黃宗羲的觀點與提倡節(jié)儉思想無關,故A項錯誤;朱熹認為統(tǒng)治者要節(jié)用愛民,與批判君主專制無關,故B項錯誤;他們的主張都與依法治國無關,故C項錯誤;朱熹“愛民必先于節(jié)用”,黃宗羲“萬民之憂樂”,都強調民本思想,故D項正確。
7.(2019·浙江五校聯(lián)考)梁啟超在《明清之交中國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評論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問題是:‘我們?yōu)槭裁茨苤杏钪??’‘知識的來源在哪里?’‘知識怎么樣才算正確?’他以為這些問題不解決,別的話都是空的?!边@位思想家是( D )
A.王守仁 B.黃宗羲
C.顧炎武 D.王夫之
8、
解析:王守仁是心學的代表人物,材料強調的是探尋世界的本源,故A項錯誤;黃宗羲主張反對君主專制,故B項錯誤;顧炎武主張經世致用,故C項錯誤;由材料“我們?yōu)槭裁茨苤杏钪??”“知識的來源在哪里”可知探求的是世界的本源問題,是王夫之唯物主義思想的內容,故D項正確。
8.(2019·長郡中學月考)明清時期有思想家認為,君臣的職責都是為天下服務,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師友”,彼此的關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協(xié)力。據此推斷,該思想家( B )
A.要求恢復三省六部制 B.主張限制君主專制
C.倡導實行君主立憲制 D.反對廢除宰相制度
解析:材料強調“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師友’,彼此的關系是相互唱和
9、、共同協(xié)力”,而不是要恢復三省六部制,故A項錯誤;“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師友’,彼此的關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協(xié)力”體現的是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故B項正確;倡導實行君主立憲制說法錯誤,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反對廢除宰相制度,故D項錯誤。
9.(2019·重慶高考模擬調研)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東川節(jié)度使馮宿奏請“禁斷(私人)印歷日版”,因為在劍南、淮南道等地“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舉是為了( D )
A.抑制民間商業(yè)活動 B.打擊藩鎮(zhèn)割據勢力
C.壟斷雕版印刷技術 D.維護中央統(tǒng)治權威
解析:材料內容反映東川節(jié)度使奏請禁止私人印刷日
10、歷的原因是司天臺還未奏頒新歷,地方印歷就已出現,損害了中央權威,并不是為了抑制民間商業(yè)活動,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是對民間私人印刷日歷的限制,無關對藩鎮(zhèn)割據勢力的打擊,故B項錯誤;材料中東川節(jié)度使奏請禁止私人印刷日歷的原因是從中央權威出發(fā),而不是為了壟斷雕版印刷技術,故C項錯誤;D項符合題意,故D項正確。
10.(2019·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lián)合體模擬)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記載:“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边@反映了( C )
A.蘇軾關心百姓疾苦 B.《三國演義》盛行當時
C.宋代市井生活豐富 D.
11、尊劉貶曹觀念深入民心
解析:題干沒有提及百姓疾苦,故A項錯誤;《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作品,故B項錯誤;通過“涂巷中小兒薄劣”可知題干反映的是宋代的市井生活,故C項正確;題干不能反映出尊劉貶曹深入人心,故D項錯誤。
11.(2019·江蘇南京、鹽城模擬)清代孫承澤評價:“魯公忠孝植于天性,殫竭精力以書此碑,而奇峭端嚴,一生耿耿大節(jié),已若顯質之先人矣。”下列碑帖風格符合該觀點的是( B )
解析:材料體現的碑文是顏真卿為其祖父撰寫的楷書碑文,《曹全碑》是漢代隸書作品,與材料楷書字體不符,故A項錯誤;《顏勤禮碑》是顏真卿為祖父撰寫的楷書字碑,與材料風格一致,故B項正確;《蘭亭序》是王羲之
12、的行書佳作,與材料中碑文風格不符,故C項錯誤;《古詩四帖》是草書字體,與材料字體不符,故D項錯誤。
12.(2019·大慶市模擬)中國山水畫往往通過對自然界的贊美來表現出人的理想心態(tài)及人格。許多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刻意表現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并對人類心意與自然物性的對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畫家們在作畫時力求簡單、隨意,把畫作為純粹的內心直覺體驗。這表明中國山水畫( B )
A.注重營造溫馨的氣氛 B.體現出儒道思想的影響
C.都用于表達政治觀念 D.力求再現客觀真實世界
解析:根據題目中“山水畫往往通過對自然界的贊美來表現出人的理想心態(tài)及人格”,故A項錯誤;儒道思想強調人的內心體驗,
13、強調借物抒情,符合題意,故B項正確;題目中并未提到表達政治理念,故C項錯誤;根據題目中“把畫作為純粹的內心直覺體驗”,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共37分)
13.(2019·廣東惠州調研)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伴隨著漢字、漢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儒學在朝鮮三國時期即得到國家承認,得以廣泛流傳。儒學在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已經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認推行,當時在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之中,高句麗因接壤中國,漢文化的傳入相對較早。據朝鮮史書《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載,小獸林王二年(372年),高句麗正式設立“太學”,作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中也設有博士,以貴族子弟為教育對象,為國家培養(yǎng)
14、官吏。這顯然是模仿了中國官方的教育制度。至于教育內容,根據《北史》《舊唐書》記載中國典籍在高句麗流傳的情況,由“五經”“三史”《三國志》《晉春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學”以儒家經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內容則是中國的經學、史學和文學,而中國的史學和文學亦皆貫徹著儒學的精神。由此可知,當時官方推行的是儒學的教育。
太學之外,民間普遍設立“扃堂”(扃jiōng本義:從外面關門的門閂),教授平民子弟,《舊唐書·高麗傳》載“俗愛讀書,至于衡門廝養(yǎng)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謂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晝夜于此讀書習射。其書有‘五經’及《史記》、《漢書》、范曄《后漢書》、《三國志》、孫盛《晉陽秋》、《玉篇》、《字統(tǒng)》、
15、《字林》,又有《文選》,尤愛重之”。
朝鮮李朝后期(17—19世紀),由于長達七年的反對日本入侵的壬辰衛(wèi)國戰(zhàn)爭,加之北方女真族的兩次入侵,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造成內外矛盾交困,封建社會急劇衰退。朱子學日益流于空談性理,嚴重脫離社會現實,無補世用。于是,以柳馨遠、李瀷、丁若鏞、洪大容、樸趾源、樸齊家、崔漢琦等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于社會現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他們深受從中國傳入的啟蒙思想及實證的考據學的影響,并借助于歐洲科技典籍,積極尋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方案,特別強調儒學中“經世致用”及利用厚生的思想,力倡遠虛文近實用,學以致用,以變革社會,救國救民。于是形成了朝鮮儒學中打破朱子學傳統(tǒng)
16、的重要學術思潮——實學思想。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儒學在朝鮮半島傳播的特點。(12分)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朝鮮對待儒家文化的態(tài)度。(13分)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儒學在朝鮮三國時期即得到國家承認”和“高句麗因接壤中國,漢文化的傳入相對較早”“高句麗正式設立‘太學’,作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和“民間普遍設立‘扃堂’”“‘太學’以儒家經典作基本教材”和“所授內容則是中國的經學、史學和文學”“朝鮮李朝后期……他們深受……考據學的影響”和“經世致用”歸納即可。
第(2)問,根據材料內容進行態(tài)度分析,應結合時間段來看待朝鮮對待儒家文化態(tài)度。
答案:
17、(1)特點:從漢朝開始傳入;高句麗傳入最早;國家建立儒學教育體系(國家太學,民間扃學);教授中國儒家經典和歷史;中國傳統(tǒng)儒學在朝鮮教授近2 000年。
(2)評價:對先進的中國文化完整接受,中國儒家文化為朝鮮社會、文化奠基并推動社會發(fā)展,對朝鮮歷史產生了積極影響,朝鮮成為漢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代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并結合朝鮮國情,朝鮮能積極主動改造儒家文化,創(chuàng)造自己特色的“實學思想”,體現了朝鮮文化的與時俱進。
14.(2019·天一大聯(lián)考階段測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說中國“在文學上他們是成人,在科學上他們是兒童”。這個科學的兒童在人生之
18、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經驗與積累,但它們的實用性、整體性和直觀經驗性,決定了它們只能停留于初級階段,永遠沒有科學意義上的突破。比如:中國的羅盤,西方人用來探險,中國人則更多的用來測風水選墳塋;中國的火藥,西方人用來制造火器,中國人則更多的用來放鞭炮、點煙花;對于數學,西方人為數學而數學,中國人則更多的用來丈量土地、測算收成;對于天文學,西方人是為了發(fā)現上帝造人的方法,而中國人是為了種地和占卜。
——摘編自端木賜香《那一次我們挨打了: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全景解讀》
圍繞材料,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具體史實,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12分)(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
解析:本題
19、目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科技成就非常突出,同時,也必須看到其發(fā)展緩慢,沒有發(fā)展成為近代科技,所以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作答,其一,古代中國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及表現,其二,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沒有發(fā)展成為近代科技原因。在選擇第一個角度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政治層面,中央集權的社會體制,為早期實用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層面,農耕經濟發(fā)達,為確保政府財政收入,政府重視土地丈量等方面的數學知識的研究;政府層面,為穩(wěn)固統(tǒng)治、指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政府重視天文歷法的研究;人地矛盾尖銳,促使農業(yè)精耕細作與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選擇第二個角度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政治上的封建專制束縛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20、,經濟上的重農抑商政策不利于科學技術成果的產生和推廣以及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文化上的科舉考試忽視實際應用的學問,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鉗制思想,摧殘文化,還有中國傳統(tǒng)儒家正統(tǒng)思想視科技為“淫巧奇技”,除去以上原因之外,外交上的閉關鎖國政策也阻礙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答案:示例一:
論題:中國缺乏產生近代科學的土壤。
闡述:政治上的封建專制束縛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上的重農抑商政策不利于科學技術成果的產生和推廣;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文化上,科舉考試忽視實際應用的學問;明清八股取士,鉗制思想,摧殘文化;儒家正統(tǒng)思想視科技為“淫巧奇技”;外交上的閉關鎖國。(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論題:中國古代實用技術發(fā)達。
闡述:中央集權的社會體制,為早期實用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農耕經濟發(fā)達,為確保政府財政收入,政府重視土地丈量等方面的數學知識的研究;為穩(wěn)固統(tǒng)治、指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政府重視天文歷法的研究;人地矛盾尖銳,促使農業(yè)精耕細作與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言之成理即可)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