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京津瓊專用)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考點知識針對練 第31練 中國古代經濟政策(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魯京津瓊專用)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考點知識針對練 第31練 中國古代經濟政策(含解析)(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31練 中國古代經濟政策
1.春秋末年,社會結構已逐漸由貴賤之別轉向職業(yè)區(qū)分,形成了士、農、工、商“四民”。該變動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主要是( )
A.禮樂文化秩序遭到破壞
B.貴賤等級的界限漸趨崩潰
C.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受到抑制
D.官府控制工商局面被打破
2.(2018·福建省廈門市二模,25)史載漢文帝時“民近戰(zhàn)國,皆背本趨末”,武帝時“天下奢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田”,成帝時“民彌怠惰,趨末者重”。據(jù)此推斷,這一時期( )
A.社會風氣腐化墮落
B.政府堅持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C.政府統(tǒng)治危機嚴重
D.四民分業(yè)的社會結構趨于瓦解
3.漢初改變了秦朝“專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
2、”的做法,“開關梁,弛山澤之禁”,任民經營鹽鐵,形成官府與私人均可經營的局面。漢初政策的變化( )
A.是立足改善中央與地方關系
B.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
C.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D.屬于社會財富再分配
4.(2018·陜西渭南二模,25)西漢桓寬《鹽鐵論》記載:“吳王專山澤之饒,海賦其民,賑贍窮乏,以成私威。私威積而逆節(jié)之心作?!边@說明了當時( )
A.亟須遏制地方腐敗勢力的膨脹
B.專營專賣政策產生負面影響
C.鹽鐵專賣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
D.推行集權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5.(2018·湖北武漢四月調研,25)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專賣政策在東漢初期一度廢止,從南宋到明
3、清,主持鹽鐵專賣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徹底名聲掃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繼承。這一現(xiàn)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重農抑商政策與商業(yè)環(huán)境寬松的矛盾
B.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對自然經濟的沖擊
C.儒家經濟理念與政府經濟集權的矛盾
D.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
6.(2018·湖北荊州三模,25)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戶口總數(shù)為8914705戶,人口52919309人,后來,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戶口總數(shù)僅為1933174戶,人口16990386人。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進行稅制改革以增加收入
B.推行均田制以穩(wěn)定自耕農
C.遏制土地私有化發(fā)展趨勢
4、D.按人口標準征收租調力役
7.(2018·廣東汕頭三模,25)據(jù)文獻記載,西北的高昌國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買賣的習慣。唐初,滅高昌國,置高昌縣,后設安西都護府統(tǒng)之。此后在該地出土的唐時期吐魯番文書中,就很少見到土地買賣文書了。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 )
A.唐朝重視保護自耕農經濟
B.西北與中原貿易往來頻繁
C.中央集權有利于經濟發(fā)展
D.農業(yè)經濟重心逐漸向南遷移
8.(2018·廣東省二模,27)明初,朱元璋曾諭戶部:國家賦稅已有定制,撙節(jié)用度,自有余饒。輕徭抑末,使得盡力農桑,自然家給人足。嘉靖九年,又將賦役名目統(tǒng)一后折銀征收,減少征收環(huán)節(jié),使各級官吏難以巧立名目漁利。這些舉措
5、的目的是( )
A.減輕貧困以緩和社會矛盾
B.增強中央政府財政實力
C.限制苛擾以促進農業(yè)發(fā)展
D.適應封建商品經濟發(fā)展
9.(2018·重慶市三模,27)明代農村出現(xiàn)了大量的雇農,有長年為地主傭工的長工,有按季傭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臨時受雇的日工。對此最準確的理解是( )
A.農村部分地方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
B.農村土地兼并現(xiàn)象嚴重
C.農村勞動力的性質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D.農村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10.(2018·安徽宣城二模,27)有學者在研究十六世紀中葉“嘉靖大倭寇”問題時認為:一是倭寇的主體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階層;二是倭寇的最高領導是王直,是徽商
6、出身;兩者追求的是海上貿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
A.民間貿易損害政府利益
B.商幫力圖擴展海外貿易
C.官方貿易失去壟斷地位
D.海禁政策加劇倭寇之患
11.(2018·湖南懷化一模,27)康熙年間,美洲銀元的使用區(qū)域從沿海擴大到東南,從江浙擴大到內地。從此,一個新的貨幣量詞進入漢語體系,那就是“圓”(后又寫成“元”)。這反映了( )
A.中國已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康熙時期的貿易政策有所調整
C.清朝的對外貿易處于入超地位
D.中國的經濟政策順應時代潮流
12.(2018·福建泉州市二模,27)1684年,康熙帝頒布《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1685年,清
7、政府分別設粵、閩、浙、江海關,對外貿易興盛。許多官員把自己的資金委托信譽好的商人代理,以圖穩(wěn)健增值。這反映了( )
A.康熙帝全面放棄閉關鎖國政策
B.官商勾結導致政府的腐敗現(xiàn)象嚴重
C.清朝部分政府機構開始近代化
D.商品經濟發(fā)展導致社會價值觀變化
答案精析
1.D [材料表明,人們對社會階層的劃分由貴賤之別轉向職業(yè)區(qū)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官營手工業(yè)效率低下和周王室的衰微,導致了工商食官制度的衰落,由此私營手工業(yè)的出現(xiàn),人們對社會階層的劃分即由貴賤之別轉向職業(yè)區(qū)分,故D項正確。]
2.B [據(jù)材料“民近戰(zhàn)國,皆背本趨末”“天下奢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田”“民彌怠惰,趨末者重”可知由
8、于政府堅持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百姓卻背本趨末,社會風氣腐化墮落不合題意,故A項錯誤;政府堅持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符合題意,故B項正確;政府統(tǒng)治危機嚴重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四民分業(yè)的社會結構趨于瓦解不合題意,故D項錯誤。]
3.B [材料強調對經濟活動控制的減弱,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故A項錯誤;通過“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放松對民間的控制,從而達到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故B項正確;根據(jù)“形成官府與私人均可經營的局面”可知私人收入也有很大增長,故C項錯誤;材料里描述對經濟管制的放松,沒有涉及到社會分配問題,故D項錯誤。]
4.D [材料中“吳王專山澤之饒,海賦其民,賑贍窮乏,以成私威。私威積
9、而逆節(jié)之心作”表明沒有實行官營的消極影響,因此需要推行集權經濟,即鹽鐵官營,故D項正確。]
5.C [漢武帝時期鹽鐵專賣政策導致商業(yè)環(huán)境緊張,故A項錯誤;漢武帝時期鹽鐵專賣政策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故B項錯誤;漢武帝時期鹽鐵專賣政策體現(xiàn)出政府經濟集權,與儒家的重義輕利思想是相沖突的,故C項正確;D項只體現(xiàn)出漢武帝時期鹽鐵專賣政策,沒有反映出“主持鹽鐵專賣政策的桑弘羊”名聲掃地,故D項錯誤。]
6.A [材料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戶口減少,是因為戶稅負擔沉重,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進行稅制改革,實行兩稅法,實行以財產多少為征稅標準,以增加收入,故A項正確;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已經瓦解,故B項錯
10、誤;唐朝政府改革沒有改變土地私有制,故C項錯誤;兩稅法實行以財產多少為征稅標準,故D項錯誤。]
7.A [據(jù)材料“有土地自由買賣的習慣”到“少見到土地買賣文書”說明政府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保護自耕農經濟,故A項正確;材料“土地買賣文書”反映的農業(yè)的土地買賣而不是商業(yè)貿易,故B項錯誤;據(jù)材料“就很少見到土地買賣文書”反映農業(yè)土地買賣減少而不能說明經濟發(fā)展,故C項錯誤;據(jù)材料“西北的高昌國”和“安西都護府”可知材料涉及的都是西北而不是南方經濟,故D項錯誤。]
8.C [由材料內容可知明朝統(tǒng)一賦稅征收制度,減少征收環(huán)節(jié),防止官吏苛擾,以減輕農民負擔推動農業(yè)發(fā)展。減輕農民的貧困不是明政府實行材料中
11、舉措的目的,故A項錯誤;材料中政府統(tǒng)一賦稅征收的主要目的在于減輕農民負擔而不是增強中央政府的財政實力,故B項錯誤,C項正確;明朝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經濟發(fā)展,故D項錯誤。]
9.C [資本主義生產指以機器生產、以盈利為目的,題干無反映,故A項錯誤;雖然明代大土地所有制發(fā)展,但題干未提及,故B項錯誤;題干中“大量的雇農”中有“按月受值”的雇傭工人,故C項正確;農村中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一般是在中國近代以后,且自然經濟解體是紡織分離、織耕分離、農產業(yè)日益商品化,題干無提及,故D項錯誤。]
10.D [材料的主旨是倭寇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主體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階層”,不屬于商幫
12、,故B項錯誤;“官方貿易失去壟斷地位”,與史實不符,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兩者追求的是海上貿易的合法化”,明朝海禁政策,致使中小商人階層、徽商充當倭寇,來追求海外貿易的合法化,故D項正確。]
11.B [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故A項錯誤;在康熙年間,美洲銀元的使用地域范圍擴大,說明康熙皇帝調整了以前閉關鎖國政策,故B項正確;入超說明進口大于出口,在題干中沒有體現(xiàn),故C項錯誤;中國封建社會大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并不符合隨時代發(fā)展的歷史潮流,故D項錯誤。]
12.D [材料“對外貿易興盛”說明商品經濟發(fā)展,“許多官員把自己的資金委托信譽好的商人代理”說明社會地位優(yōu)越的官員從事地位低下的商業(yè)行為,社會價值觀發(fā)生改變,故D項正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