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版高中數(shù)學 第一章 立體幾何初步 5.2 平行關系的性質學案 北師大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7-2018版高中數(shù)學 第一章 立體幾何初步 5.2 平行關系的性質學案 北師大版必修2(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5.2 平行關系的性質
學習目標 1.能應用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準確描述直線與平面平行,兩平面平行的性質定理.2.能用兩個性質定理,證明一些空間線面平行關系的簡單問題.
知識點一 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
思考1 如圖,直線l∥平面α,直線a平面α,直線l與直線a一定平行嗎?為什么?
思考2 如圖,直線a∥平面α,直線a平面β,平面α∩平面β=直線b,滿足以上條件的平面β有多少個?直線a,b有什么位置關系?
梳理 性質定理
文字語言
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______,那么過該直線的任意一個平面與已知平面的______與該直線
2、________
符號語言
a∥α,________________?a∥b
圖形語言
知識點二 平面與平面平行的性質
觀察長方體ABCD-A1B1C1D1的兩個面:平面ABCD及平面A1B1C1D1.
思考1 平面A1B1C1D1中的所有直線都平行于平面ABCD嗎?
思考2 若m平面ABCD,n平面A1B1C1D1,則m∥n嗎?
思考3 過BC的平面交平面A1B1C1D1于B1C1,B1C1與BC是什么關系?
梳理 性質定理
文字語言
如果兩個平行平面同時與第三個平面相交,那么它們的交線________
符號語言
α∥β,α∩γ=a
3、,β∩γ=b?________
圖形語言
類型一 線面平行的性質定理的應用
例1 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邊形,AC與BD交于點O,M是PC的中點,在DM上取一點G,過G和AP作平面交平面BDM于GH,
求證:AP∥GH.
引申探究
如圖,在三棱錐P-ABQ中,E,F(xiàn),C,D分別是PA,PB,QB,QA的中點,平面PCD∩平面QEF=GH.求證:AB∥GH.
反思與感悟 線∥面線∥線.在空間平行關系中,交替使用線線平行、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是解決此類問題的
4、關鍵.
跟蹤訓練1 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AB=2,點E為AD的中點,點F在CD上,若EF∥平面AB1C,則線段FE的長度等于________.
類型二 面面平行的性質定理的應用
例2 如圖,平面α∥β,A、C∈α,B、D∈β,直線AB與CD交于點S,且AS=8,BS=9,CD=34,求CS的長.
引申探究
若將本例改為:點S在平面α,β之間(如圖),其他條件不變,求CS的長.
反思與感悟 應用平面與平面平行性質定理的基本步驟
跟蹤訓練2 已知:平面α∥平面β∥平面
5、γ,兩條直線l,m分別與平面α,β,γ相交于點A,B,C和點D,E,F(xiàn),如右圖所示,求證:=.
類型三 平行關系的綜合應用
例3 設AB,CD為夾在兩個平行平面α,β之間的線段,且直線AB,CD為異面直線,M,P分別為AB,CD的中點.求證:MP∥平面β.
反思與感悟 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平行關系的判定定理、性質定理是轉化平行關系的關鍵,其內在聯(lián)系如圖所示:
跟蹤訓練3 如圖所示,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點N在BD上,點M在B1C上,且CM=DN.求證MN∥平面AA1B
6、1B.
例4 在棱長為2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A1B1的中點是P,過點A1作與截面PBC1平行的截面,能否確定截面的形狀?如果能,求出截面的面積.
反思與感悟 在將線面平行轉化為線線平行時,注意觀察圖形中是不是性質定理中符合條件的平面.
跟蹤訓練4 如圖所示,已知P是?ABCD所在平面外一點,M,N分別是AB,PC的中點,平面PBC∩平面PAD=l.
(1)求證:l∥BC;
(2)MN與平面PAD是否平行?試證明你的結論.
7、
1.如圖所示,在三棱錐S-ABC中,E,F(xiàn)分別是SB,SC上的點,且EF∥平面ABC,則( )
A.EF與BC相交
B.EF∥BC
C.EF與BC異面
D.以上均有可能
2.直線a∥平面α,α內有n條直線交于一點,則這n條直線中與直線a平行的直線有( )
A.0條 B.1條
C.0條或1條 D.無數(shù)條
3.平面α∥平面β,平面γ∥平面δ,且α∩γ=a,α∩δ=b,β∩γ=c,β∩δ=d,則交線a,b,c,d的位置關系是( )
A.互相平行 B.交于一點
C.相互異面
8、 D.不能確定
4.如圖所示,直線a∥平面α,A?α,并且a和A位于平面α兩側,點B,C∈a,AB,AC分別交平面α于點E,F(xiàn),若BC=4,CF=5,AF=3,則EF=______.
5. 如圖,AB是圓O的直徑 ,點C是圓O上異于A,B的點,P為平面ABC外一點,E,F(xiàn)分別是PA,PC的中點.記平面BEF與平面ABC的交線為l,試判斷直線l與平面PAC的位置關系,并加以證明.
1.空間中各種平行關系相互轉化關系的示意圖
2.證明線與線、線與面的平行關系的一般規(guī)律是:“由已知想性質,由求證想判定”,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
9、一般思維方法,而作輔助線和輔助面往往是溝通已知和未知的有效手段.
答案精析
問題導學
知識點一
思考1 不一定,因為還可能是異面直線.
思考2 無數(shù)個,a∥b.
梳理 平行 交線 平行 aβ,α∩β=b
知識點二
思考1 是的.
思考2 不一定,也可能異面.
思考3 平行.
梳理 平行 a∥b
題型探究
例1 證明 連接MO.
∵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O是AC的中點.
又∵M是PC的中點,∴AP∥OM.
又∵AP 平面BDM,OM平面BDM,
∴AP∥平面BDM.
又∵AP平面APGH,平面APGH∩平面BDM=GH,∴AP∥GH.
10、引申探究
證明 因為D,C,E,F(xiàn)分別是AQ,BQ,AP,BP的中點,
所以EF∥AB,DC∥AB.
所以EF∥DC.
又EF 平面PCD,DC平面PCD,
所以EF∥平面PCD.
又EF平面EFQ,
平面EFQ∩平面PCD=GH,
所以EF∥GH.
又EF∥AB,所以AB∥GH.
跟蹤訓練1
例2 解 設AB,CD共面γ,因為γ∩α=AC,γ∩β=BD,且α∥β,
所以AC∥BD,
所以△SAC∽△SBD,
所以=,
即=,所以SC=272.
引申探究
解 設AB,CD共面γ,γ∩α=AC,γ∩β=BD.
因為α∥β,所以AC與BD無公共點,
所以
11、AC∥BD,
所以△ACS∽△BDS,所以=.
設CS=x,則=,所以x=16,
即CS=16.
跟蹤訓練2 證明 如圖,連接DC,設DC與平面β相交于點G,則平面ACD與平面α,β分別相交于直線AD,BG,平面DCF與平面β,γ分別相交于直線GE,CF.
因為α∥β,β∥γ,所以BG∥AD,GE∥CF.
于是,得=,=,所以=.
例3 證明 如圖,過點A作AE∥CD交平面β于點E,
連接DE,BE.
∵AE∥CD,∴AE,CD確定一個平面,設為γ,
則α∩γ=AC,β∩γ=DE.
又α∥β,∴AC∥DE(面面平行的性質定理),
取AE的中點N,連接NP,MN,
12、
∴M,P分別為AB,CD的中點,
∴NP∥DE,MN∥BE.
又NPβ,DEβ,MN β,BEβ,
∴NP∥β,MN∥β,
∵NP∩MN=N,∴平面MNP∥β.
∵MP平面MNP,MP β,∴MP∥β.
跟蹤訓練3 證明 如圖,作MP∥BB1交BC于點P,連接NP,
∵MP∥BB1,
∴=.
∵BD=B1C,
DN=CM,
∴B1M=BN.
∴=,
∴NP∥CD∥AB.
∵NP 平面AA1B1B,AB平面AA1B1B,
∴NP∥平面AA1B1B.
∵MP∥BB1,MP 平面AA1B1B,
BB1平面AA1B1B,
∴MP∥平面AA1B1B,
13、
又∵MP平面MNP,NP平面MNP,MP∩NP=P,
∴平面MNP∥平面AA1B1B.
∵MN平面MNP,
∴MN∥平面AA1B1B.
例4 解 能,如圖,取AB,C1D1的中點M,N,連接A1M,MC,CN,NA1.
∵平面A1C1∥平面AC,平面A1C∩平面A1C1=A1N,平面AC∩平面A1C=MC,
∴A1N∥MC.
同理,A1M∥NC.
∴四邊形A1MCN是平行四邊形.
∵C1N=C1D1=A1B1=A1P,
C1N∥A1P,
∴四邊形A1PC1N是平行四邊形,
∴A1N∥PC1且A1N=PC1.
同理,A1M∥BP且A1M=BP.
又∵A1
14、N∩A1M=A1,C1P∩PB=P,
∴平面A1MCN∥平面PBC1.
故過點A1與截面PBC1平行的截面是?A1MCN.
連接MN,作A1H⊥MN于點H.
由題意,易得A1M=A1N=,MN=2.
∴MH=NH=,∴A1H=.
故=2=2××2×=2.
跟蹤訓練4 (1)證明 因為BC∥AD,
BC 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BC∥平面PAD.
又因為平面PBC∩平面PAD=l,所以BC∥l.
(2)解 平行.證明如下:
如圖,取PD的中點E,連接AE,NE,
可以證得NE∥AM且NE=AM,
所以四邊形MNEA是平行四邊形,所以MN∥AE.
又AE平面PAD,MN 平面PAD,
所以MN∥平面PAD.
當堂訓練
1.B 2.C 3.A 4.
5.解 直線l∥平面PAC.
證明如下:
因為E,F(xiàn)分別是PA,PC的中點,
所以EF∥AC.
又EF 平面ABC,且AC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而EF平面BEF,且平面BEF∩平面ABC=l,
所以EF∥l.
因為l 平面PAC,EF平面PAC,
所以l∥平面PAC.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