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14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與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含解析)人民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14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與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含解析)人民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后限時集訓(十四)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與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
(時間:40分鐘 分值:8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9·廣東廣州調研)鴉片戰(zhàn)爭前,“外洋所產之大呢羽毛嗶嘰等類,并一切貴重之器物,則專有閩廣商舶,赴粵運銷”。戰(zhàn)后,“凡洋貨皆系夷商自行轉運,閩省并無赴粵之商,粵省亦鮮來閩之賈,且該夷除販運洋貨外,兼運洋布洋棉,其物充積于廈口”。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B.中國內河航運權的喪失
C.清政府對外政策的調整 D.重農抑商政策的改變
C [材料中強調的是洋貨在中國的運輸情況,并未涉及自
2、然經濟的逐步解體,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沿海通商口岸而非內河航運,故B項錯誤;據材料鴉片戰(zhàn)爭前“專有閩廣商舶,赴粵運銷”,而戰(zhàn)后“夷商自行轉運……充積于廈口”可知,鴉片戰(zhàn)爭后五口通商,廣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品岸,這反映了清政府對外政策的調整,故C項正確;清政府重農抑商政策的調整是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與材料中鴉片戰(zhàn)爭前后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
2.(2018·河北名校聯考)1862年浙江人葉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開設了近代上海華人第一家五金行“老順記”。由于葉澄衷注重信譽,不久美孚石油公司請“老順記”推銷煤油,“老順記”以此為契機加快發(fā)展。該現象表明當時( )
A.部分民族資本家重視經營策
3、略
B.中國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依賴于外商
C.外商企業(yè)刺激了民族工商業(yè)誕生
D.上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起步較早
A [本題考查近代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據材料“由于葉澄衷注重信譽,不久美孚石油公司請‘老順記’推銷煤油,‘老順利’以此為契機加快發(fā)展”可知部分民族資本家重視經營策略,故A項正確。]
3.(2019·山西五校聯考)鴉片戰(zhàn)爭后,社會普遍把洋貨視之為“奇技淫巧”,認為這是導致財富外溢的原因;19世紀70年代,有些人主張仿制洋貨,大興工商,以自制洋貨取代外來洋貨從而占領洋貨消費市場,這種觀點在朝野上下產生了廣泛影響。這種變化表明( )
A.商品經濟基本取代了自然經濟
B.傳統(tǒng)手工
4、業(yè)品市場日漸萎縮
C.依循市場規(guī)則與西方展開競爭的主張備受關注
D.追逐西方時尚成為社會主流
C [中國的自然經濟在鴉片戰(zhàn)爭后開始解體,但是在近代中國,自然經濟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故A項排除;材料中沒有闡釋傳統(tǒng)手工業(yè)品市場的發(fā)展情況,故B項排除;鴉片戰(zhàn)爭后,國人依然仇視外洋事物,還沒有完全從“天朝上國”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所以會出現“奇技淫巧”的認識,而到了19世紀70年代,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及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應該遵循市場規(guī)則與西方展開競爭,故C項正確;“追逐西方時尚”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項。]
4.(2018·湖南長郡中學月考)1
5、886年,駐廈門的英國領事在報告中提道:千千萬萬下層中國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他曾經詢問一個中國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對方回答說窮人穿土布衣服,因為這種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還因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 )
A.列強在中國的商品銷售量下降
B.中國人思想觀念守舊
C.中國近代化的速度較緩慢
D.洋貨并沒有沖擊自然經濟
C [材料沒有體現出列強在中國的商品銷售量下降,故A項錯誤;材料表明許多中國人穿土布是因為土布耐穿、暖和,很實惠,并不是思想觀念守舊,故B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洋布是近代機器大生產的產物,而土布是傳統(tǒng)手工業(yè)的產物,相比較之下,土布比洋布更受千
6、千萬萬下層中國人的歡迎,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近代化(機器生產)的速度較緩慢,故C項正確。]
5.(2019·湖北荊州模擬)據統(tǒng)計,中國近代棉紗進口占全部進口總值的比重:1891—1893年為14.6%,1901—1903年為18.6%。此后,棉紗進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紗開始出口。中國近代棉紗進出口的變化說明( )
A.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艱難發(fā)展
B.列強逐步擴大對華商品輸出
C.國內資本主義商業(yè)市場形成
D.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A [據材料“1901—1903年……此后,棉紗進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紗開始出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yè)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故棉紗開始出口,
7、故A項正確;中國棉紗開始出口不能說明列強擴大對華商品輸出,故B項錯誤;棉紗開始出口與國內資本主義商業(yè)市場形成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故D項錯誤。]
6.(2018·河北石家莊檢測)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越來越多的民族企業(yè)的商業(yè)廣告在其產品名稱前特地加上“國貨”二字,如“金葉牌國貨線毯”“無敵牌國貨牙粉”“頂上國貨,金馬牌香煙”等。這種現象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企業(yè)發(fā)展迅速 B.“實業(yè)救國”深入人心
C.政府提倡消費國貨 D.列強經濟侵略加深
D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初步發(fā)展。民族企業(yè)發(fā)展的快慢與產品加不加“國貨”二字無直接聯系,故
8、A項錯誤;實業(yè)救國是民族資本家的愿望與精神動力,材料只是強調民族企業(yè)的產品加“國貨”二字,故B項錯誤;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并未提倡消費國貨,故C項錯誤;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從維護國家利益方面出發(fā),在產品名稱前加上“國貨”二字,以激發(fā)國人的購買欲望,從而與洋商爭利,故D項正確。]
7.(2018·湖南聯考)下面是1893—1920年中國生產資料中機器及大工具進口值占進口商品總值比重(%)的變化。此變化最能說明( )
A.西方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加強
B.傳統(tǒng)自然經濟全面走向解體
C.中國社會轉型速度進一步加快
D.中國資本主義缺乏發(fā)展空
9、間
C [由圖中數據可知,機器和大工具進口值占進口商品總值的比重大幅增長,體現了中國國內工業(yè)化發(fā)展程度不斷提高,這說明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的轉型加速,C項正確;僅由圖中數值變化并不能說明A項;B項錯在“全面走向解體”;D項材料未體現。]
8.(2019·湖南益陽調研)下表為中國各區(qū)域港口進出口貿易值占全國的百分比(%)對比表。導致表中數據變化的背景是( )
時間
東北
華北
上海
長江流域
華南
1895年
1.7
5.2
51.1
2.1
39.9
1931年
17.0
17.1
34.2
13.7
17.9
A.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
10、略
B.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均衡
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波及中國
A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東北、華北港口進出口貿易值占全國的百分比增長快,這和1931年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東北、華北有關,A項正確。]
9.(2018·河北保定摸底)20世紀20年代,直皖、直奉、江浙等(軍閥)爭戰(zhàn)不已,地方割據對抗。各路軍閥將工商企業(yè)視為動輒可得之財源,苛捐雜稅濫征,這直接造成了( )
A.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受阻 B.中央政府的權力膨脹
C.工農運動高漲 D.民主思想活躍
A [材料中地方軍閥濫征“苛捐雜稅”,增加了企業(yè)的成本,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受阻,故
11、A項正確;材料中“地方割據對抗”,反映出中央政府權力的削弱,故B項錯誤;各路軍閥對城市工商企業(yè)征收苛捐雜稅,與農民運動無關,故C項錯誤;各路軍閥對城市工商企業(yè)征收苛捐雜稅,企業(yè)負擔加重,與民主思想活躍無關,故D項錯誤。]
10.(2019·河北衡水模擬)1935年4月成立的資源委員會是南京國民政府主管重工業(yè)的主要機構,其所辦各廠礦,分布均遠離沿海,規(guī)模較大的鋼鐵、機器、電工器材等廠大都設在湖南,其余金屬礦、煤礦、電廠多選擇川、陜等內地省份。國民政府的著眼點是( )
A.發(fā)展經濟以便“剿滅”中國共產黨和紅軍
B.為應對日本擴大侵略作持久抗戰(zhàn)準備
C.加強中西部開發(fā)以改善民族工業(yè)布局
12、D.與地方實力派爭奪利益與經濟主導權
B [1935年日本逐漸擴大侵華,材料中國民政府重工業(yè)廠礦的分布地區(qū),說明是為了對付日軍侵略作持久抗戰(zhàn)的準備,故B項正確。]
11.(2018·江西贛州高三期末)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國相繼與國民政府簽訂新關稅條約,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將協定稅則改為國定稅則,將值百抽五稅率改為差等稅率,稅率由5%至80%共14級。這些變化( )
A.使中國真正實現關稅自主權
B.在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C.扭轉了中國貿易的逆差局面
D.使關稅開始成為中國主要的財政來源
B [“1928年底”,中國依舊為半殖民
13、地半封建社會,故A項錯誤;“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將協定稅則改為國定稅則”,雖然不能真正實現關稅自主的局面,但國定稅則,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民族工業(yè),有利于其發(fā)展,故B項正確,C項錯誤;材料主旨為關稅自主權問題,不能反映關稅在整個財政收入中的地位,故D項錯誤。]
12.(2019·云南昆明模擬)1926年,上?;崢I(yè)家吳蘊初宣布放棄味精的國內專利,呼吁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這導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東三省銷售外,在中國的其他地區(qū)再也難見蹤影。吳蘊初“放棄味精的國內專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資本的嚴重阻礙 B.民族資本的競爭激烈
C.民國法制嚴重不健全 D.商戰(zhàn)思潮
14、的影響深遠
D [A項材料未體現;根據材料信息“呼吁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可知,B項錯誤;根據材料“吳蘊初宣布放棄味精的國內專利”“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味之素除了在東三省銷售外,在中國的其他地區(qū)再也難見蹤影”可知,C項錯誤,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2018·福建龍巖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31年9月,紐約銀價下降了51.1%,倫敦下降了50.5%,而同期英、美、法、日等國物價下降,遭受通貨緊縮沖擊。由于中國的銀價始終高于倫敦市場和紐約市場,過量的白銀流入上海。上海投資興旺,貿易、房地產、金融
15、繁榮。
1933年6月,由美國主導的倫敦會議召開并達成了《白銀協定》。協定的目的在于,提高銀價,限制白銀生產,使銀價不至下跌。此后美國在國際市場上大肆購買白銀。中國白銀從內地涌向上海,再從上海流向海外。
1934年到1935年,中國陷入白銀危機,金融恐慌蔓延。中國貨幣經濟的獨立地位受到了削弱,中國需要一場貨幣改革來重新調整與主要列強之間的貨幣經濟關系。同時,大蕭條迫使日本積極謀求在華經濟利益,加劇了其與美英的在華經濟矛盾。中國必須在美國、日本、英國三大國家之間進行平衡與選擇,法幣改革及其實行使中國與英美結成貨幣經濟聯盟,事實上是中國贏得了對日抵抗的有力的國際支持。
1935年11月,國民
16、政府宣布實行法幣政策,對內一切完糧納稅均使用法幣,以確立信用;對外“永無限制購買外匯”,以穩(wěn)定匯價。
——摘編自周子衡《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對
中國貨幣經濟的沖擊》
材料二 從1937年6月到1948年8月的11年中,國民黨政府的貨幣發(fā)行量由14.1億元增加到600多萬億元。隨之而來的是貨幣貶值,物價猛漲。到1949年5月,貨幣發(fā)行額比1937年6月增加1 400多億倍,全國物價上漲85 000多億倍,上海的物價上漲了368 000億倍。
——趙朝峰《“銀元之戰(zhàn)”和“米棉之戰(zhàn)”》
(1)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國法幣改革的相關國際背景及主要目的。(6分)
(2)列舉材料一中的相關事實
17、說明當時上海的經濟地位。國際白銀在上海的流動先后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哪些直接影響?(9分)
(3)聯系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方面評價國民政府的貨幣政策。(10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國際背景”,依據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問“目的”,依據材料信息“確立信用”“穩(wěn)定匯價”“贏得了對日抵抗的有力的國際支持”等概括得出。第(2)問,第一小問“經濟地位”,依據材料一概括即可;第二小問“影響”,據“上海投資興旺,貿易、房地產、金融繁榮”“中國陷入白銀危機,金融恐慌蔓延”等信息概括。第(3)問,應一分為二地評價國民政府的貨幣政策。從穩(wěn)定金融,緩解經濟危機,加強與世界經
18、濟的聯系,促進經濟和貿易發(fā)展方面看,值得肯定;但從促進國民政府官僚資本的形成,壓制民族工業(yè),導致嚴重通貨膨脹等方面看,應該否定。
答案:(1)國際背景:世界經濟大危機(大蕭條);日本與英美在華矛盾加劇。目的:緩解金融危機;爭取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6分)
(2)經濟地位:國際白銀以上海為流入與流出的目的地,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國內白銀向上海匯聚并流向國際,上海是中國經濟中心。影響:國際白銀流入上海,導致上海經濟出現虛假繁榮;白銀從上海流向海外,中國出現金融危機。(9分)
(3)評價:遏制白銀外流,穩(wěn)定金融秩序;促進了經濟和貿易發(fā)展;有利于緩解經濟危機;加強了政府的經濟控制力,也推動了國家
19、壟斷資本的形成與發(fā)展;加強了與世界經濟的聯系,也增加了對外國資本的依賴;摧殘了民族工業(yè);濫發(fā)紙幣導致了通貨膨脹,危害了人民利益。(10分)
14.(2019·山東濰坊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7—1936年中國機器生產與手工生產產值的增長及比重變化表
單位:億元
項目
機器生產
手工生產
合計
1887年
產值
0
114.34
114.34
比重(%)
0
100.00
100.00
1914年
產值
2.90
149.91
152.81
比重(%)
1.89
98.11
100.00
1936年
產值
13.12
20、
193.35
206.47
比重(%)
6.35
93.65
100.00
1914—1936年增長率
7.10
1.16
—
——摘編自趙津《中國近代經濟史》
從上表中提取相關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12分)
解析:根據表格時間、數據可以得出近代中國工業(yè)生產的四個信息:隨著機器工業(yè)生產總值的不斷增加,近代中國工業(yè)化(經濟近代化)程度不斷提高;隨著手工生產比重不斷下降,近代中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雖然近代中國機器工業(yè)生產總值不斷增加,但機器生產總值所占比重不高,工業(yè)化程度不高,近代民族工業(yè)力量薄弱;雖然近代自然經濟逐步
21、解體,但自然經濟仍舊占主導地位。可從以上角度提取論題,并結合中國近代經濟發(fā)展的史實進行論述。
答案:示例一 論題:1887—1936年中國工業(yè)化程度不斷提高。(2分)
闡述:1887年中國機器生產產值和比重為0,1914年和1936年機器生產的比重分別為1.89%和6.35%,這說明近代工業(yè)得到了一定發(fā)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洋務運動和民族工業(yè)的產生,中國近代工業(yè)開始誕生;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和一戰(zhàn)的爆發(fā),民族工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機器生產產值得到增長;1927—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進行了國民經濟建設,極大地推動了機器工業(yè)的發(fā)展。(10分)
示例二 論題:1887—1936年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分)
闡述:中國傳統(tǒng)經濟是耕織結合的自然經濟,1887年中國手工生產比重是100%,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1914年和1936年隨著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機器生產比重增加,沖擊了傳統(tǒng)手工業(yè),手工生產比重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反映了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10分)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