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下冊 第四章《合理用腦 高效學習》4.1.2 近視的形成教案 (新版)冀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生物下冊 第四章《合理用腦 高效學習》4.1.2 近視的形成教案 (新版)冀教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二、 七年級生物下冊 第四章《合理用腦 高效學習》4.1.2 近視的形成教案 (新版)冀教版
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密切,而且前后知識聯(lián)系非常緊密,是上一節(jié)課的延續(xù)。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掌握視覺形成的基礎上,通過探究活動總結出近視的成因。為了強化眼的衛(wèi)生保健意識,在本節(jié)中單列一節(jié)課探究近視的形成,這對學生愛眼、護眼具有很好的導向意義。
學生分析
(1)近視眼在中學生中比較多,也是學生和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對本節(jié)教學內容,學生會有較濃厚的興趣。
(2如果學生較好地掌握了上節(jié)課的知識,本節(jié)課的內容就會感到很容易。
(2)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適當補充一些新的實際用資料
2、。
設計理念
本課重視培養(yǎng)學生文字描述、數字表格、曲線圖及語言表達方式的培養(yǎng),并組織交流實驗的過程和結果。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視覺形成的知識,得出近視的原因,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通過實驗現(xiàn)象,分析得出一定的實驗結論,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生物學知識趣味化,將抽象理論具體化,真正構建起“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合作學習,共同提高”的新型教學模式,構建起學生終身學習的體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舉例說明近視眼的成因、預防措施及近視、遠視的矯正原理。
技能性目標:通過對近視形成原因的認真觀察、體驗,認識到科學探究不僅要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而且也需要有
3、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情感性目標:養(yǎng)成善于與人合作、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各年齡段視力不良情況(或調查班級的近視率)的調查表、按照探究竟的需要,提前準備好一個雙凸透鏡、一塊白紙板、一枝蠟燭、火柴、一副近視鏡、一副老花鏡等(如分組進行則按組準備)。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教師出示調查結果:
各年齡視力不良情況調查結果
年齡
視力不良
率(%)
年齡
視力不良
率(%)
7
7.92
13
31.02
8
7.91
14
34.80
9
9.24
15
41.04
10
12.69
4、
16
47.78
11
16.46
17
52.49
12
20.48
18
53.28
根據表格的數字,讓學生畫出視力不良率的變化曲線(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畫,其余同學在紙上畫)。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曲線的含義,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想法。
(這樣做雖然課本上沒有要求,但有利于學生提高語言和文字的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引出問題:近視是怎么形成的?
啟發(fā)學生理解課本中四個實驗步驟的含義。
第一步完成后,啟發(fā)學生理解本步驟的意義。
啟發(fā)學生理解第二步和第三步說明了什么。
第四步說明了什么?
以上各步的進行過程中,教師一定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能
5、只是忙于實驗,而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做。
當實驗完成后應認真組織學生總結。可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
1. 患近視眼的人,晶狀體的曲度是變大,還是???
2. 如果晶狀體的曲度正常,而視網膜與晶狀體間的距離大,是否能看清物體?
3. 近視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引導學生推論遠視眼(老花眼)的矯正。
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設置一個不良用眼習慣的情境畫面,引發(fā)學生學生對近視眼成因的認識及生活中保護視力的常識。
(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討論完成實際用)
1. 繪制各年齡不良視力的曲線圖。
在繪圖中,學生可以相互借鑒。
就曲線圖,學生發(fā)表各種見解,深刻理解青少年隨
6、年齡的增長,視力不良率增高的事實,認識到保護視力的重要性。
參照探究竟中中的4步,逐步完成,并理解對每一步說明什么。
學生應認識到如果要使白紙(視網膜)成像清晰,白紙與凸透鏡、凸透鏡與物體間的距離及凸透鏡的曲度,三者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也就是視網膜與晶狀體、晶狀體與物體間的距離以及晶狀體曲度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關系。
學生經過實驗,應明確晶狀體曲度變大,會使物象移到視網膜前方。
學生看到物象恢復清晰,應認識到近視鏡是凹透鏡,通過近視鏡的矯正,又恢復到原來的折射率。
認真討論好這三個問題非常關鍵,它可以檢驗學生是否對前面的實驗已經理解,同時總結出什么是近視眼:
1. 近視眼的晶狀體曲度過大,或眼球的前后徑過長,遠處物體折射的光線落在視網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遠處的物體。
2. 應戴凹透鏡(近視鏡)矯正。
如果學生對近視眼的成因清楚,應可以推斷出遠視眼應戴凸透鏡矯正。
學生根據畫面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