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文言文(2)第16課 過秦論教學案 粵教版必修4
《2017-2018學年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文言文(2)第16課 過秦論教學案 粵教版必修4》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7-2018學年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文言文(2)第16課 過秦論教學案 粵教版必修4(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16課 過秦論 本課話題——仁義 一、從課本中積累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边@個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定要用“仁義”來治理國家,對待人民。 二、從生活中積累 仁和義向來是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作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人生理想,它不僅是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為當今社會中人們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堅持仁義,做仁義之人,才能成就坦蕩蕩凜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華,社會才有桃源之和諧。 三、從歷史中積累 《呂氏春秋·有始覽·聽言》曰:“善不善本于義,不于愛?!卑选傲x”作為道德的根本原理,而且表示這種原理和“愛”即仁是不同的。《禮
2、記·喪服四制》曰:“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jié)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焙苊黠@,在古代一般思想者的心目中,“義”和“仁”的一個關鍵區(qū)別是,“仁”出于自然的感情,“義”為具有客觀性的道理,兩者都是道德意識與行動的重要基礎。 一、作者簡介 最早的漢賦作者之一——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者之一。洛陽人。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死時僅33歲。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
3、作有很大影響。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其政論散文主要有《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 二、背景回放 明前車之鑒 《過秦論》寫于漢文帝即位初期。當時西漢王朝剛剛建立,面臨的任務是如何鞏固已經取得的政權,不重蹈秦王朝滅亡的覆轍。當時有許多政治家都思考和研究過這個問題,如陸賈、張釋之、賈山等都曾著文陳述己見。其中最著名的是賈誼的《過秦論》。“過秦”,就是“言秦之過”,即“指責秦政之失”, 從而提醒漢朝統(tǒng)治者以秦史為鑒。 三、相關知識 1.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發(fā)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
4、年(前213),齊人博士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兩件事合稱“焚書坑儒”。 2.文化常識 (1)“諸侯”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
5、。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2)“百家”指諸子百家。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 一、通假字 1.外連衡而斗諸侯 “衡”通“橫” 2.合從締交 “從”通“縱” 3.相舉為一 “舉”通“與”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6、”通“敝” 5.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 6.鋤耰棘矜 “棘”通“戟” 二、古今異義 1.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義:崤山以東?! 〗窳x:山東省。 2.以為桂林、象郡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3.國家無事 古義:諸侯各國。 今義:①在階級社會里,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同時兼有社會管理職能;②一個國家的整個區(qū)域。 4.分裂山河 古義:劃分,分割。 今義:(使)整體事物分開。 三、一詞多義 1.制 2.亡 3.固 4.遺 5.度 6.因 7.之 8.及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7、 履:登上 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帝王:稱帝稱王 ③將數百之眾 將:率領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控制、統(tǒng)治 ⑤甕牖繩樞之子 甕:用破缸做 繩:用草繩拴 2.名詞作狀語 ①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席:像席子一樣 包:像包裹一樣 囊:像口袋一樣 ②內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 內:對內 外:對外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西、東、北: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④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北:在北方 ⑤天下云合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云:像云彩那樣 響:像回聲那樣 景:像影子那樣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用作名詞 追亡逐北
8、 亡:逃兵 2.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流血漂櫓 漂:使……漂浮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③外連衡而斗諸侯 斗:使……相斗 ④吞二周而亡諸侯 亡:使……滅亡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用作名詞 ①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固:險固的地勢 ②尊賢而重士 賢:賢人 2.形容詞用作動詞 尊賢而重士 重:敬重、看重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①會盟而謀弱秦 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也”表判斷) (二)被動句 ①謫戍之眾(“謫戍
9、”含有被動意味)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為”表被動) (三)賓語前置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自若”即“若自”) ②非亢九國之師也(現代漢語語序:非九國之師亢也) 本文通過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指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賈誼總結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意在借古喻今,勸誡漢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的覆轍。 一、閱讀課文第1~2段,回答問題。 1.下面對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段文字重在突現秦有野心,寫秦孝公的“興”是
10、為下文的秦“亡”做鋪墊。 B.秦“取西河之外”,據史載,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昂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卻以“拱手”二字概括,可見,政論敘史不看重歷史過程的本質,而講求細節(jié)的準確。 C.賈誼是漢賦的早期作家,本文不是賦,卻明顯帶有賦的特色,如本段連用“席、包、囊、并”四語,極盡鋪排渲染,加強了語勢。 D.“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一“窺”字,透出了秦伺機而動的野心,寫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廣人眾、位高權重的形勢。這就反襯了下文“拱手”而取的強秦之強。 解析:選B B項,“政論敘史不看重歷史過程的本質,而講求細節(jié)的準確”說法錯誤,并且不是“拱手”所表達的意思,“拱手”形容秦國取
11、得土地不費吹灰之力。 2.下列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1段用排比句式,極力渲染了秦孝公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輔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確的對內、對外政策,于是秦國日益強大。 C.崤山以東各諸侯以合縱策略對抗秦國,作者從人才、土地、兵力和財物四個方面突出顯示諸侯力量雄厚。 D.九國最后被秦所敗,爭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縱解體。 解析:選D D項,先后順序應是合縱解體,爭相割地,臣服于秦,最后被秦國打敗。 二、閱讀課文第4段,回答問題。 3.對這段文字的理解與分析,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①這段文字的中心是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即其統(tǒng)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
12、下的各種措施。 ②這段文字的中心是諷刺秦始皇自以為可以保其帝業(yè)傳之百世萬世以至無窮。 ③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時的秦是何等強大,意在與后來秦滅亡之迅速形成對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④作者依次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勢各個方面極力鋪敘秦始皇鞏固政權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鋪敘中現出暴政的魔影,意在為下文的“仁義不施”埋下伏筆。 ⑤作者依次從政治、刑法、文化、軍事、地理形勢各方面鋪寫秦始皇鞏固政權的一系列措施,意在表現秦始皇企圖保其帝業(yè)傳之百世萬世以至無窮的野心。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選C?、诒径挝淖值闹行氖菍懬厥蓟式y(tǒng)一全國,秦
13、朝勢力空前強大。⑤“意在表現秦始皇企圖保其帝業(yè)傳之百世萬世以至無窮的野心”不對,本段主要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并把這看作是子孫萬代的基業(yè),“企圖保其帝業(yè)傳之百世萬世以至無窮的野心”文中無體現。 4.根據文意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自開國以來至于始皇已有六代,首句采用了排比句式,極言始皇之強威震四海。 B.本段先極力渲染秦始皇不可一世、聲勢顯赫的統(tǒng)一事業(yè),又寫始皇的愚民、弱民政策和加強防御力量的種種措施。為下文寫秦國迅速滅亡做了準備。 C.“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是說秦始皇對內實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是寫其弱民政策。這為文末結論“仁義不施,攻
14、守之勢異也”埋下了伏筆。 D.本段極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強盛,行文如奔騰的江河一瀉千里,氣勢磅礴,浩浩蕩蕩。文段末句刻畫出秦始皇洋洋得意、躊躇滿志的心理。 解析:選C C項,本段應該是為陳涉起義埋下了伏筆,為中心論點提供了依據。 三、閱讀課文第5~6段,回答問題。 5.下列對文段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陳涉有許多不利的因素,如戰(zhàn)斗力低、人員少、武器差等。但也有有利因素,因為都是氓隸之人、遷徙之徒,所以陳涉深得民心。 B.作者用秦不施仁義而亡、陳涉施仁義而勝的事實,來勸誡漢文帝以秦朝為鑒,實行仁義,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轍。 C.崤山以東六國未能戰(zhàn)勝秦國,而秦卻亡于陳
15、涉首倡的起義,原因在于秦朝不施行仁政。 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一句,暗含了對陳涉“氓隸之人”組織起義又使百姓再次受苦的責難。 解析:選C A項,陳涉“深得民心”的原因并非因為他的出身,而是因為秦的暴政失去民心;B項,文中并沒有“陳涉施仁義而勝的事實”;D項,“一夫作難而七廟隳”沒有責難之意,而是指陳涉一人起來發(fā)難,秦朝的社稷很快就毀滅了。 6.下列對第6段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本段文字運用對比分析然后歸納得出結論“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B.本段文字用了三項對比:秦國與崤山以東九國的實力對比,眼下的秦王朝與當年的秦國實力對比,陳涉與九國的實力對比。 C.本段
16、文字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目的是勸諫漢初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 D.本段文字運用對比分析的手法,闡述了“得天下易,守天下難”的觀點。 解析:選D D項,“闡述了‘得天下易,守天下難’的觀點”不對,應是勸說漢文帝接受秦亡的教訓,施行“仁政”治理國家與人民。 四、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7.下面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文章由敘事和議論兩部分組成,敘事是議論的依據,議論是敘事的升華。 B.本文作者采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國與六國的對比;秦國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九國之師的對比。 C.本文描述了陳涉起義這一歷史事實,并肯定陳涉起
17、義的必然性、正義性及其在推翻秦朝統(tǒng)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D.《過秦論》是歷史評論,其主旨在于揭示秦王朝從興盛到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解析:選D D項,本文的主旨應該是借古喻今,勸誡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訓,不要重蹈覆轍,重演悲劇。 [] [] [ ] [ ] [] [ ] [] [ ] [ ] [ ] [ ] [ ]
18、 [ ] 1.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tǒng)率材料 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tǒng)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昂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敘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求細節(jié)的準確。 2.語言有辭賦特色,講究鋪排渲染 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等四字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有聲有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的形象。行文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力,且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 關于始皇,歷代文人墨客有著各
19、種各樣的評述,從“關河空鎖祖龍居”到“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直到現代聞一多《長城下的哀歌》,無一不對他極盡挖苦和嘲諷。死者已矣,那雙揮斥時空的巨手,已不能粉碎后世這些大膽的冒犯者。然而對于始皇帝,我卻有著自己的評價。 秦始皇是一個成功的霸者,然而他也是一個不合格的王者。 滅六國,有人說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當時的形勢與羅馬帝國解體時的歐洲何其相似,而歐洲為什么沒有“順應歷史”統(tǒng)一呢?可見,一統(tǒng)天下,沒有一種霸者的氣概,是不可能實現的。想象一下分裂成數百個小國的中原會是怎樣一種局面吧,恐怕,千年征戰(zhàn)所流的血,得以太平洋來計算吧。 書同文,車同軌,沒有一種霸者之氣,不以一種雷霆般的力量
20、,想運轉整個國家機器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只要看看當今世界多達千種的語言文字,看看山西省內的窄軌鐵路,那些歷史的必然論者就可以免開尊口了。后世騷客們寫著由秦篆演化而來的文字,滿中國溜達著詠懷古跡,嘲諷秦始皇時,大概沒有想到這一點吧? 筑長城,“你何曾擋住了匈奴、吐蕃”,聞一多先生看到了長城的不足,但他難道沒有想到過,若沒有長城,北方民族侵略中原的次數會成倍增多?中原百姓會有多少人慘遭屠戮?這一事實在人們心中怎么總比不上孟姜女的幾把辛酸淚?沒有始皇的豪霸之氣,長城有可能出現于世嗎?這個總不是什么歷史的必然吧? 總之,中國的歷史絕對缺不了秦始皇這個隱透著青銅光輝的人物,他作為一個成功的霸者,以一
21、種扭轉乾坤的力量影響著中國歷史,在長長的歷史畫卷中涂抹了重重的一筆亮色。 這樣的一個人物為什么不是一個合格的王者呢?不是因為焚書坑儒,不是因為勞民傷財修筑阿房宮、驪山陵,而是因為他過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于全體人民的痛苦之上。為了一句“始皇帝死而地分”而用二萬五千俘虜的鮮血染紅五十里黃河;為了隕石上刻著的幾個字,殺光了方圓十里之內的百姓,這些行為讓“千古一帝”四個字染上了一片血腥;而蓬萊求仙、方士煉丹的行為,又為后人留下笑柄;就連上文說到的修長城,也因為大大超出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中原百姓的承受力而令天下蒼生怨聲載道。 治國不能只靠力量,這是萬古不滅的真理。 靜靜地躺在驪山千尺黃土
22、之下的始皇帝,面對著無數后人對他的各種各樣的評價,不知又有何感想。 [佳作賞析] 這是一篇氣勢磅礴的小論文,文章開始一口氣從“滅六國”“書同文”“筑長城”三個方面對秦始皇之功大加贊美,認為秦始皇是“一個成功的霸者”,“以一種扭轉乾坤的力量影響著中國歷史”。但作者并沒有忽略秦朝速亡的原因,用高度精練的筆墨寫了秦始皇的殘暴,得出“治國不能只靠力量”的真理。從寫法上看,本文借鑒了《過秦論》鋪陳的手法,在結尾點明觀點,深得賦體文之妙。 (時間:40分鐘 分值:56分) 一、文言基礎專練(25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合從締交 B.
23、贏糧而景從 C.相舉為一 D.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解析:選D A項,“從”通“縱”;B項,“景”通“影”;C項,“舉”通“與”。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揭:高舉 B.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控制、統(tǒng)治 C.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信:可靠的 D.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愛:愛護 解析:選D D項,愛:吝惜。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與現代漢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B.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以為桂林、象郡 D.以致天下之士 解析:選A B項,山東:古義
24、,崤山以東,即秦以外的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C項,以為:古義,以之為,把它作為;今義,認為。D項,以致:古義,用來招致;今義,導致。 4.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解析:選B A項,前者是動詞,沿襲;后者是介詞,憑借。B項,兩個“之”都是結構助詞,的。C項,前者是連詞,用來;后者是介詞,憑借。D項,前者是連詞,表轉折;后者是連詞,表承接。 5.下面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一句形象地寫出秦始皇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 B.“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概括了陳涉起義的結果。 C.本
25、文全篇分析了秦滅亡的種種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 D.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的結論“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解析:選C C項,“分析了秦滅亡的種種原因”不正確,應該是分析了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5分) 譯文: (2)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5分) 譯文:
26、 參考答案:(1)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這樣險固的地勢,擁有雍州這樣(廣大的)地區(qū),君臣牢固防守,以便伺機奪取周朝的政權,懷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統(tǒng)一四海、吞并各國的野心。 (2)可是一人發(fā)難,秦王朝就毀掉了,(秦王子嬰)自己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不施行仁義,攻和守的形勢就變了。 二、閱讀理解專練(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
27、陽山,逶蛇而北。暴師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恬弟毅,位至上卿。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中車府令趙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復其官爵。始皇出游會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趙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己也,因有賊心,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已死,蒙恬疑而復請之。使者以蒙恬屬吏,囚于陽周。胡亥又系蒙毅于代。喪至咸陽,已葬,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胡亥遣御史
28、曲宮乘傳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聽蒙毅之言,遂殺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君之過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史?!泵商襦叭惶⒃唬骸拔液巫镉谔?,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蹦送趟幾詺?。 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yǎng)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 1.“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中“將”是動詞,解釋為率領。 2.“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29、中“振”通震。 3.“信任賢之”中“賢”為意動用法,譯為以……為賢。 4.“帝以高之敦于事也”中“敦”的意思是做事認真勤勉。 5.“群臣莫知”中“莫”的意思是沒有人,這句話可翻譯為大臣中沒有人知道。 6.“胡亥又系蒙毅于代”中“系”的意思是“囚禁”。 7.“日夜毀惡蒙氏”中“毀”的意思是“詆毀,誹謗”。 8.“吾適北邊”中“適”意思的是到、去。 9.“何乃罪地脈哉”可翻譯為為什么竟要怪罪切斷地脈呢? 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yǎng)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 B.不以此時強諫/振
30、百姓之急/養(yǎng)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 C.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yǎng)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 D.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yǎng)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 解析:選C 這一句的斷句主要在搞清句子的意思的基礎上進行,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在此時極力勸諫,拯救百姓的急難,恤養(yǎng)老人撫育孤兒,致力于建設百姓的和平生活,卻迎合秦始皇的心意大興功作,這樣看來,他們兄弟遭到誅殺,不也是應當的嗎!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戎狄:先秦時對中國北方、西北等地
31、少數民族的統(tǒng)稱。所謂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這些都泛指除華夏族以外的民族。 B.丞相:是古代中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職責為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tǒng)。 C.太子:在中國封建時代,皇帝的長子稱太子或皇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帝,又稱儲君,亦即未來的皇帝。 D.諸侯: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后來也喻指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長官。 解析:選C C項,封建時代,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稱“太子”,不專指皇帝的長子。 9.下面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根據實地考察,對歷史人物加以客觀評價,體現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B.蒙恬沒
32、能及時規(guī)勸秦始皇致力于建設百姓的和平生活,卻迎合始皇之心耗費民力修筑長城,死不足惜。 C.啟示后世人臣,要盡自己所能勸諫君王愛惜民力,使國家長治久安,而不應阿諛逢迎。 D.蒙氏兄弟被殺的根本原因在于沒能幫助秦統(tǒng)治者安定民心,而不該歸罪于切斷地脈。 解析:選D D項,司馬遷并沒有談蒙氏兄弟被殺的根本原因在于沒能幫助秦統(tǒng)治者安定民心,只是談到蒙恬身為名將,該適時勸誡秦始皇而沒有勸誡,卻迎合秦始皇之心修筑長城。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6分) 譯文:
33、 (2)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4分) 譯文: 參考答案:(1)蒙恬負責外面的事務而蒙毅常在朝內出謀劃策,(他們)號稱忠信,所以即使是各位將相也沒人敢與他們相爭。 (2)我怎么得罪了上天,沒有罪過卻要死呢? 參考譯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擔任秦國的將領,進攻齊國,大敗齊國,被任命為內史。秦國兼并天下后,便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向北驅逐戎狄,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長城,依據地形,用來控制險要阻塞之地,起自臨洮,直至遼東,綿延一萬多里。于是渡過黃河,占據陽山
34、,逶迤向北。軍隊冒著雨雪風霜在外十多年,駐守在上郡。這時,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很尊重寵愛蒙氏,信任他們,認為他們賢能。并且親近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毅)官位達到上卿。蒙恬負責外面的事務而蒙毅常在朝內出謀劃策,(他們)號稱忠信,所以即使是各位將相也沒人敢與他們相爭。中車府令趙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讓蒙毅依法懲治他。蒙毅判趙高死罪,除掉了他的官籍。秦始皇因趙高平日辦事認真勤勉,赦免了他,恢復了他的官職。秦始皇出行巡游會稽,到達沙丘時去世了,消息被封鎖,大臣中沒有人知道。趙高一向受到胡亥的寵幸,想要擁立胡亥,又怨恨蒙毅曾經依法懲治他而不為他開脫,因而有了害人之心,就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擁立胡亥為
35、太子。立了太子以后,派使者用罪名命令公子扶蘇和蒙恬自殺。扶蘇自殺以后,蒙恬感到疑惑就再次請求申訴。使者把蒙恬交付給執(zhí)法官,囚禁在陽周。胡亥又將蒙毅囚禁在代地。(秦始皇的)喪車到了咸陽,下葬以后,太子即位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二世,日夜毀謗蒙氏兄弟,搜求他們的罪過,檢舉彈劾他們。胡亥派御史曲宮乘驛車去代地。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圖,不聽蒙毅的話,最終(或“結果”)殺了他。二世又派使者到陽周,命令蒙恬說:“您的過錯夠多了,而且您的弟弟蒙毅犯有大罪,依法連累到您?!泵商裆钌畹貒@息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沒有罪過卻要死呢?”過了許久,才慢聲地說:“我的罪過本來是該死的。起自臨洮,連接到遼東,我筑城墻挖壕溝一
36、萬多里,這其間不會不切斷地脈吧?這就是我的罪過了。”于是吞下毒藥自殺。 太史公說:我到北方邊地,從直道(譯者注:直道,道路名,為蒙恬主持修筑)返回,沿路看到蒙恬為秦國所修的長城堡壘,挖山填谷, 開通直道,確實是賤視百姓的人力物力了。秦國剛剛滅掉諸侯,天下人心沒有安定,受傷的人沒有痊愈,而蒙恬身為名將,不在此時極力勸諫,拯救百姓的急難,恤養(yǎng)老人撫育孤兒,致力于建設百姓的和平生活,卻迎合秦始皇的心意大興功作(譯者注:有人譯為“武功”,其實也包括修長城等),這樣看來,他們兄弟遭到誅殺,不也是應當的嗎!為什么竟要怪罪切斷地脈呢? 三、語言表達專練(12分) 11.請用“賈誼”“忠君”“屈原”三個
37、詞擴寫成一段話(詞語順序可以顛倒),談談你對賈誼與屈原異同的認識。(100字左右)(6分) 答: 參考答案: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賈誼是西漢初人,兩人所處的時代雖不同,但他們的忠君思想卻類似。而且他們都是忠君而被毀謗、懷才不遇的典范,也都是富有理想的知識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說賈誼繼承了屈原的精神衣缽。 12.閱讀下面這則新聞材料,根據要求答題。(6分) 從秦始皇時代開始建阿房宮,直至秦朝滅亡,耗費數十年光陰、無數人力財力,阿房宮尚未全部建成,最終 湮滅于
38、歷史的塵埃里,阿房宮也成為秦朝暴政的象征,并被視為反面例子載入史冊。如今,西安計劃投資380億元再造一個“新阿房宮”,對阿房宮遺址加以保護,并打造出國際一流的文化旅游產業(yè)基地。投資規(guī)模和項目規(guī)劃都可謂之大手筆,西安的雄心壯志可以理解,然而,數百億元建“新阿房宮”是否值得呢? 請就這一新聞事件發(fā)表你的看法,要求觀點鮮明,理由充分,語言表達準確。 答: 參考答案:(示例一)地方政府搞大規(guī)模投資,并非僅僅是為了保護文物,更多是看中背后巨大的商業(yè)價值,從而在大拆大建的過程中,借機撈取政績和利益。 (示例二)重建“新阿房宮”表面上看重建古城受益很大,可以推動地方經濟增長,改善城市環(huán)境,吸引游客等,但其副作用也不可小覷。 18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