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沭陽縣潼陽中學2017屆高三語文復習 分析作品結構-散文5教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省沭陽縣潼陽中學2017屆高三語文復習 分析作品結構-散文5教學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分析作品結構-散文5
科目: 主備人: 備課日期:
課 題
分析作品結構(五)
——訓練反饋1
課時
計劃上課日期
第 周
教學目標
1、鞏固和強化“分析作品結構”題的綜合題做題方法;
2、重點掌握“句段作用”綜合題的做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句段作用”綜合題的做法。
教學流程\內(nèi)容\板書
關鍵點撥
加工潤色
成都滋味
陳建功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
品出一座城市的滋味,難,也不難。難,在于有的人深諳風俗,卻永遠找不到愛這座城市的
2、感覺;不難,在于有時一個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詞,突然就使你感動起來,激動起來,乃至可以頓悟這座城市的神韻,品出這座城市的滋味,立馬有了那種難舍難分的依戀。比如北京之于我,她的“滋味”是暮色中前門箭樓上飛來掠去的燕子,是麗日下盤旋于藍天發(fā)出嗡嗡哨音的鴿群,是關學增不緊不慢、從容不迫的北京琴書,是居高臨下直議朝政、揮斥方遒、言語機鋒的“的哥”……有一回,和一位“的哥”侃得開心,結賬時說:“哥們兒,今天給您28塊算是我賺啦,坐了您的車,還聽了關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單口相聲專場!”那“的哥”忙說:“兩賺!兩賺!我賺了您28塊,還當了一路的蒙代爾、戴相龍呢!”北京滋味不僅在景觀、風情里,還滲透在北京性格里—
3、—夸張、夸飾,不管是豪門巨子還是升斗小民,都那么優(yōu)越、自信,自得其樂中洋溢著君臨天下的自豪。
我愛北京并不奇怪,因為我已經(jīng)在這里生活了半個世紀,而我為成都所傾倒,卻似乎是須臾之間的事情。我曾經(jīng)沿著成都一條大街一路走去,在這個茶樓望一眼,到那個茶樓待片刻。只記得處處人聲鼎沸,橫七豎八地擺放的矮矮的竹椅上,橫七豎八地坐著茶客們。摻茶的手提尖嘴銅壺,跳芭蕾一般在茶客間轉(zhuǎn)悠。那時只是感嘆,成都人的“龍門陣”可真火爆啊,猛一看還以為整條街的老百姓都來開會議事呢。我默然了,我發(fā)現(xiàn)這簡直就是成都滋味的最好注腳?!鞍惨荨?,就是成都的哲學。在某些人眼里,這哲學或許就是慵懶與無為的代名詞,而我們?yōu)槭裁床幻靼祝?/p>
4、了這哲學,成都人無心糾纏于無謂的爭斗,也絕不沉湎于高堂講章。他們一心一意經(jīng)營自己的美好生活,即便地震來襲,洪水滔天,他們依然要過得爽、過得美,這難道不就是成都人的魅力?難道不也正是人類追求幸福之天性嗎?
這一刻,成都忽然變得可愛起來。安逸的成都,要過舒心日子的成都。或許,這就是我終于悟到的成都滋味?
“5·12”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五個月,我又一次來到了成都。
成都遭受地震的影響是嚴重的,特別是下屬的都江堰,昔日簇新的樓宇已經(jīng)布滿了裂痕。想起地動山搖中絕望的呼喊和慘烈的奔跑,我心中久久難以釋懷。然而我到了名為“勤儉人家”的災民安置點,看到那些在活動板房構建的社區(qū)暫時棲身的人們時,我忽然為自己慚
5、愧起來。
如果沒有那些活動板房,你能看得出他們是災民嗎?沒有沮喪,沒有失望,每個人都活得平靜而安詳。老人們在喝茶,孩子們在嬉戲,也有不少男男女女在打麻將。不遠的地方,在舉行災區(qū)群眾的自行車大賽,喝彩聲、鑼鼓聲陣陣傳來。我這么說,絕不是想粉飾,說他們過得如何幸福美滿,也無意遮掩他們或有的怨言和不滿。但他們使我感到羞愧,因為他們那種處變不驚、從容不迫、樂天知命的處世態(tài)度,充分展示著成都人的堅韌與達觀。
那一天,從“勤儉人家”出來,來到熙熙攘攘的寬窄巷子,擎一把布傘,流連于古風濃郁的街區(qū),一邊贊嘆成都建設者的匠心獨具,一邊思索著成都性格的源流。漸漸的,一幅發(fā)生在北京,一幅發(fā)生在成都的歷史圖景拼貼
6、到了一起。在北京,因民國的到來而斷了錢糧的八旗子弟們不得不放下架子,到天橋的游藝場唱起了單弦岔曲兒,盡管他們都說不過是來玩玩,言語中卻已經(jīng)開始了落魄者的不甘和失意者的自嘲,這就是北京滋味的開始。而幾乎是在同一個時代,康熙平定準噶爾部后永留成都少城生息的八旗兵遺少們,也不能再靠習武騎射領取錢糧為生,他們養(yǎng)成的少城子弟的安逸灑脫之風,漸漸由寬窄巷子吹向了里閭街肆……這會不會又是成都滋味的一個源頭呢?
1.文章題為“成都滋味”,卻為何從北京寫起并多次提及?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試作分析。
答:①作為引子,引出成都。②
7、因為作者在北京生活時間長,對北京的滋味感受較深,提到北京應屬自然。③北京和成都有相似點:作者認為它們作為城市性格的源流可能相同,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有相似之處,如易滿足、較樂觀等。④意在對比,通過兩相比照,可使讀者更鮮明地感受成都的滋味,同時也印證了作者所說的“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⑤使文章內(nèi)容更為充實,文化內(nèi)涵更為深厚。
解析 先找出文中提及北京的文字,然后從內(nèi)容、結構和手法三方面分析其作用,重點從內(nèi)容上挖掘。
2.文中畫線句子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答:承上啟下。由上文寫北京“滋味”過渡到下文寫成都“滋味”。
(2010·四川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問題。
自 然
(
8、美)愛默生
自然就像一個舞臺布景,它既適合喜劇,也同樣適合悲劇。對于身體健康的人來說,空氣就是一劑擁有不可思議效力的補品。在陰沉天空下的暮色中,當我穿行在一片荒蕪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時,我并沒有想到任何特別好的運氣,但就在這時,我的心中涌起一陣極度的喜悅。
同樣,在森林里,一個人拋掉他所經(jīng)歷過的歲月,就像一條蛇蛻掉自己的皮一樣,因此無論在生命的哪個時期,他都是一個孩子。在森林里,人們擁有永恒的青春。在這些上帝的花園里,籠罩著端莊神圣的氣氛,常年舉行著歡宴,園里的客人即使過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厭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歸到我們心中。在那里,我感覺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無法降臨到我的身上——
9、沒有自然不能修補的恥辱和災難。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頭腦沐浴在無憂無慮的空氣中,上升到無限的空間里——所有卑賤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無蹤了。我變成了一個透明的眼球:我空如無物,但我卻將萬物都納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環(huán)流動。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時,最親近的朋友的名字聽起來也覺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誰是主人誰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擾而已了。
我熱愛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我從荒野中發(fā)現(xiàn)的東西比街道上或村莊中發(fā)現(xiàn)的還要親切自然。在寧靜的自然中,尤其是在遠方的地平線上,人類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樣美麗的東西。
人們從荒野和森林中體會到的最大的快樂暗示了人類
10、和植物之間的一種神秘的聯(lián)系。我并不是獨自一人無人回應的。它們向我點頭,我也向它們致意。風雨中樹枝的搖曳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驚奇,但卻并不是從未見過,那感覺就像當我認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為正確時,我的心中產(chǎn)生了一個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種更優(yōu)秀的情感。
然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產(chǎn)生這種喜悅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這兩者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中。對于這些喜悅加以大力節(jié)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自然并不總是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相反,昨天還在仙女的嬉戲中散發(fā)芳香、閃爍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憂傷籠罩。自然總是會染上精神的顏色。對于一個遭受災難的人來說,他內(nèi)心的火焰中就蘊涵著憂傷。一個剛剛失去了親近
11、朋友的人會從自然風景中感受到一種輕視,而天空在那些卑賤的人頭頂上,也會顯得不那么莊嚴宏大。
3.文章開篇“自然就像一個舞臺布景,它既適合喜劇,也同樣適合悲劇”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答:總起全文,引出下文。下文分別從作為“喜劇”的“舞臺布景”和作為“悲劇”的“舞臺布景”兩方面展開,表達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認識。
解析 本文在結構上圍繞開篇一句,分別寫了自然作為“喜劇”和“悲劇”的“舞臺布景”兩部分內(nèi)容。
4.簡要說明第六段畫線部分與第一段畫線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
答:這兩部分前后照應,體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認識的逐步深化。從最初對自然單純的喜悅感受進而領悟到:自然不僅有喜悅,有時還會被憂傷籠罩,身處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解析 從“我的心中涌起一陣極度的喜悅”到“對于這些喜悅加以大力節(jié)制是非常必要的”,是作者對自然認識的進一步加深。
標題的作用題
作業(yè)
布置
教學
心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