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專版)2022年中考物理總復(fù)習(xí) 第十二章 簡單機(jī)械習(xí)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東營專版)2022年中考物理總復(fù)習(xí) 第十二章 簡單機(jī)械習(xí)題(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東營專版)2022年中考物理總復(fù)習(xí) 第十二章 簡單機(jī)械習(xí)題
1.(xx·泰安中考改編)如圖所示的四種用具中,正常使用時省力費(fèi)距離的是( )
2.(xx·湘西州中考)如圖所示,大熊和小熊坐蹺蹺板。如果它們腳不著地,蹺蹺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大熊和小熊的重力相等
B.大熊和小熊到支點(diǎn)的距離相等
C.他們各自的重力與各自的力臂的乘積相等
D.以上說法都正確
3.(xx·連云港中考)如圖所示,杠桿在力F1的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用力F2代替力F1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下列關(guān)系中正確的是( )
A.F1<F2
2、 B.F1>F2 C.F2<G D.F1=G
4.(xx·廣西中考)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杠桿在力F作用下水平平衡,如圖所示,現(xiàn)將彈簧測力計繞B點(diǎn)從a位置轉(zhuǎn)動到b位置過程中,杠桿始終保持水平平衡,則拉力F與其力臂的乘積變化情況是( )
A.一直變小 B.一直變大
C.一直不變 D.先變小后變大
5.(xx·煙臺中考)如圖所示,踮腳是一項很好的有氧運(yùn)動,它簡單易學(xué),不受場地的限制,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踮腳運(yùn)動的基本模型是杠桿,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腳后跟是支點(diǎn),是省力杠桿
B.腳后跟是支點(diǎn),是費(fèi)力杠桿
C.腳掌與地面
3、接觸的地方是支點(diǎn),是省力杠桿
D.腳掌與地面接觸的地方是支點(diǎn),是費(fèi)力杠桿
6.(2019·原創(chuàng)題)下列關(guān)于功、功率、機(jī)械效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做功多的機(jī)械效率一定高
B.功率大的做功一定越快
C.機(jī)械效率高的功率一定大
D.機(jī)械的機(jī)械效率可以達(dá)到100%
7.(2019·易錯題)為探究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diǎn),設(shè)計如下兩種方式拉升重物,下面關(guān)于探究的做法和認(rèn)識正確的是( )
A.用動滑輪提升重物上升h高度,測力計也上升h高度
B.若拉升同一物體上升相同高度,用動滑輪拉力更小,且做功更少
C.減小動滑輪質(zhì)量可以提高動滑輪的機(jī)械效率
D.若用定滑輪拉
4、重物,當(dāng)拉力豎直向下最省力
8.(xx·邵陽中考改編)如圖所示,某同學(xué)使用動滑輪把600 N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 m,所用的拉力是400 N。不計繩重及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機(jī)械效率是80%
B.有用功是1 800 J
C.額外功是300 J
D.動滑輪重400 N
9.(xx·無錫中考)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勻速提升200 N的重物G,豎直向上的拉力F為100 N,重物被提升1 m,不計繩重和滑輪的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拉力做的額外功是100 J
B.動滑輪的重力為50 N
C.拉力做的總功是200 J
D.繩子末端移
5、動的距離是2 m
10.(xx·廣饒一模)如圖所示,甲、乙兩套裝置所用滑輪質(zhì)量均相等,用它們分別將所掛重物在相等時間內(nèi)豎直向上勻速提升相同高度。若G1=G2,所用豎直向上的拉力分別為F1和F2,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別為P1和P2,兩裝置的機(jī)械效率分別為η1和η2(忽略繩重和摩擦),則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F1>F2 η1<η2 P1F2 η1=η2 P1=P2
C.F1η2 P1>P2
11.(2019·原創(chuàng)題)如圖所示是農(nóng)家樂擺放的古代“舂米”(chōnɡ舂 mǐ米,詞義: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
6、殼)的裝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裝置實質(zhì)是桿桿,支點(diǎn)在踏板上
B.當(dāng)游客用力將此裝置的右端踩下后,舂球上升,但舂球的重力勢能不變
C.當(dāng)游客從踏板上向上跳時,游客的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
D.該裝置實質(zhì)是費(fèi)力杠桿
12.(xx·東營模擬)圖中AOB是可繞O點(diǎn)無摩擦轉(zhuǎn)動的輕桿,A端掛重400 N的物塊,AO與OB長度之比為5∶4。人始終沿豎直方向拉掛在B端的輕環(huán)。要使輕桿水平平衡,人應(yīng)施加拉力為__________N,當(dāng)輕桿在圖中虛線位置平衡時,人的拉力將______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13.(xx·棗莊中考)如圖所示,用相同的滑
7、輪安裝成甲、乙兩種裝置,分別用FA、FB勻速提升重力為GA、GB的A、B兩物體,不計繩重和摩擦。若GA>GB,則η甲______η乙;若FA=FB,則GA______GB。(均選填“>”“<”或“=”)
14.(xx·懷化中考)如圖,在斜面上將一個重5 N的物體勻速拉到頂端。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為2 N,斜面長4 m,高1 m。則拉力做的有用功為______J,斜面的機(jī)械效率為______________。
15.(xx·廣饒一模)如圖所示,舉著啞鈴的前臂骨骼可看成杠桿,畫出動力F1的示意圖及阻力F2的力臂l2。
16.(xx·成都二模)請在圖中用筆畫線代替繩子,將兩個滑輪連成滑
8、輪組,要求人用力往下拉繩使重物升起。
17.(2019·原創(chuàng)題)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在杠桿上掛鉤碼前,杠桿靜止在甲圖中的位置,為使杠桿水平平衡,應(yīng)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 (選填“左”或“右”)調(diào)節(jié)。將杠桿調(diào)節(jié)水平平衡的目的是避免____________對實驗的影響和便于____________。
(2)乙圖中杠桿恰好處于水平平衡,若在A處下方再掛一個相同鉤碼,為使杠桿保持水平平衡,則需將掛在B處的鉤碼向右移動______格。
(3)此實驗多次改變掛在支點(diǎn)O兩邊鉤碼的質(zhì)量和懸掛位置,收集杠桿平衡時多組動力、動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數(shù)據(jù),其目
9、的是________________(選填“減小誤差”或“尋找普遍規(guī)律”)。
(4)如圖丙,某同學(xué)設(shè)計了兩種實驗方案:
第一種:用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向下拉,其讀數(shù)為F1;
第二種:用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其讀數(shù)為F2。
分析:第______(選填“一”或“二”)種實驗方案更方便;同等條件下,兩次彈簧測力計讀數(shù)F1______(選填“<”“=”或“>”)F2。
18.(xx·東營模擬)吊車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廣泛,如圖吊車正在對一輛交通事故車實施救援作業(yè)。已知事故車質(zhì)量為1 200 kg,輪胎總接地面積為1 600 cm2。吊車要將該車向上吊起3 m,再水平向右移動6 m后放到救援
10、車上運(yùn)回交警隊(g取10 N/kg)。
(1)起吊前事故車對地面的壓強(qiáng)是多少帕斯卡?
(2)吊車施救過程中對該車做了多少焦耳的功?
(3)起重臂下有3股鋼絲繩繞在動滑輪和框架上,鋼絲繩上的拉力為5 000 N,起重機(jī)起吊該汽車的機(jī)械效率是多少?
19.(xx·日照中考)如圖甲所示,是某打撈船所用起重裝置的示意圖。在某次打撈作業(yè)中,物體在不可伸長的輕繩作用下,從水底以0.5 m/s的速度豎直向上勻速運(yùn)動至離開水面高度3 m的位置。此打撈過程中物體受到輕繩的拉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物體離開水面后勻速上升3 m的過程中,與電動機(jī)連接的繩子所受的
11、拉力為2×103 N。已知水的密度為1.0×103 kg/m3,取g=10 N/kg。不計水和空氣的阻力。求:
(1)物體的體積及浸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體的質(zhì)量和密度。
(3)水底的深度及水對水底的壓強(qiáng)。
(4)物體離開水面后勻速上升3 m的過程中,滑輪組的機(jī)械效率(結(jié)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20.(xx·聊城中考)人體中的許多部位都具有杠桿的功能。如圖是人用手托住物體時手臂的示意圖,當(dāng)人手托5 kg的物體保持平衡時,肱二頭肌收縮對橈骨所施加力的大小一定( )
A.大于5 kg B.大于49 N
C.小于49 N
12、 D.等于49 N
21.(xx·長春中考)懸掛重物G的輕質(zhì)杠桿,在力的作用下傾斜靜止在如圖所示的位置。若力施加在A點(diǎn),最小的力為FA;若力施加在B點(diǎn)或C點(diǎn),最小的力分別為FB、FC,且AB=BO=OC。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FA>G B.FB=G
C.FC<G D.FB>FC
22.(xx·樂山中考)圖甲中用力F1水平拉著重為G的物體在水平路面上勻速移動s的距離。圖乙中用動滑輪拉著它也在同一路面上勻速移動s的距離,水平拉力為F2。使用動滑輪的過程中( )
A.總功為W總=F2s
B.有用功為W有=Gs
C.機(jī)械效率為η=
13、
D.額外功為W額=2F2s-F1s
23.(xx·遼陽中考)甲是一款水管扳手鉗,用它夾水管時,AOB部分可視為一個杠桿,其簡化示意圖如圖乙所示。請在乙圖中畫出:
(1)阻力F2的力臂l2;
(2)杠桿平衡時,作用在B點(diǎn)的最小動力F1及其力臂l1。
24.(2019·東營特色題)東營市借助國家“黃藍(lán)”戰(zhàn)略實現(xiàn)經(jīng)濟(jì)騰飛,如圖所示是東營建設(shè)中常見的一種起重機(jī)的簡化圖,為了保證起重機(jī)吊起重物時不會翻倒,在起重機(jī)右邊配有一個重物m0;已知OA=12 m,OB=4 m。用它把質(zhì)量為3×103 kg、底面積為0.5 m2、高為2 m的長方體石墩G從空氣中勻速放入水中某一位
14、置,此時石墩完全浸沒水中。(g取10 N/kg)
(1)起吊前,石墩靜止在水平地面時,它對地面的壓強(qiáng)是多少?
(2)若石墩勻速從地面上吊起,起重機(jī)橫梁始終保持水平,若起重機(jī)橫梁自重不計, OA、OB的長度不變,右邊的配重m0為多少千克?
(3)當(dāng)石墩G從空中勻速浸沒水中,若配重m0的位置、質(zhì)量都不變,起重機(jī)始終保持水平,OA的長度如何變化?變化多少?
參考答案
【夯基過關(guān)】
1.B 2.C 3.B 4.C 5.C 6.B 7.C 8.B 9.A 10.B 11.D
12.500 不變
13.> <
14.5 62.5%
15.如圖所示
15、
16.如圖所示
17.(1)右 杠桿自重 測量力臂
(2)1
(3)尋找普遍規(guī)律
(4)一?。肌?
18.解:(1)起吊前事故車對地面的壓力:
F=G=mg=1 200 kg×10 N/kg=1.2×104 N,
對地面的壓強(qiáng):
p===7.5×104 Pa。
(2)吊車施救過程中對該車做功:
W=Gh=1.2×104 N×3 m=3.6×104 J。
(3)因為滑輪組有三段繩子,所以s=3h。
起重機(jī)起吊該汽車的機(jī)械效率:
η=====×100%=80%。
答:(1)起吊前事故車對地面的壓強(qiáng)是7.5×104 Pa;
(2)吊車施救過程中對該車做了3
16、.6×104 J的功;
(3)起重機(jī)起吊該汽車的機(jī)械效率是80%。
19.解:(1)由圖像可知,物體13 s后開始完全離開水面,此時物體的重力等于物體所受繩子的拉力,即
G=5×103 N,
在0~10 s內(nèi),物體在水中所受繩子的拉力:
F拉=3×103 N,
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G-F拉=5×103 N-3×103 N=2×103 N;
由F?。溅岩篻V排得物體的體積:
V物=V排===0.2 m3。
(2)由G=mg得物體的質(zhì)量:
m===5×102 kg;
由ρ=得物體的密度:
ρ物===2.5×103 kg/m3。
(3)由圖像可知,物體從開始
17、上升到完全離開水面所用的時間為13 s,物體上升的速度為0.5 m/s,則水底的深度:
h=vt=0.5 m/s×13 s=6.5 m;
水對水底的壓強(qiáng):
p=ρ水gh=1.0×103 kg/m3×10 N/kg×6.5 m=6.5×104 Pa。
(4)物體勻速上升3 m的過程中,克服重力做的功:
W有=mgh′=5×102 kg×10 N/kg×3 m=1.5×104 J,
與電動機(jī)連接的繩子的拉力做的功:
W總=Fs=F×3h′=2×103 N×3×3 m=1.8×104 J,
滑輪組的機(jī)械效率:
η==×100%≈83.3 %。
答:(1)物體的體積為0.2 m3;
18、浸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為2×103 N。
(2)物體的質(zhì)量為5×102 kg;密度為2.5×103 kg/m3。
(3)水底的深度為6.5 m;水對水底的壓強(qiáng)為6.5×104 Pa。
(4)滑輪組的機(jī)械效率為83.3%。
【高分奪冠】
20.B 21.C 22.D
23.如圖所示
24.解:(1)石墩對地面的壓力:
F=G=mg=3×103 kg×10 N/kg=3×104 N,
石墩對地面的壓強(qiáng):
p===6×104 Pa。
(2)石墩勻速從地面上吊起,所以FA=G=3×104 N,
根據(jù)FA·AO=FB·BO 可得,右邊配重的重力:
G0=FB===9×104 N,
配重質(zhì)量:
m0===9×103 kg。
(3)石墩G從空氣中勻速浸沒水中的過程中,受到的浮力逐漸變大,最大浮力:
F?。溅阉甮V排=1.0×103 kg/m3×10 N/kg×0.5 m2×2 m=1×104 N,
最小拉力:
FA實=G- F?。?×104 N-1×104 N=2×104 N,
此時AO的長度:
AO′===18 m,
AO變?yōu)锳O′,變長了18 m-12 m=6 m。
答:(1)起吊前,石墩對地面的壓強(qiáng)為6×104 Pa;
(2)右邊的配重m0為9×103 kg;
(3)OA的長度變長,變化了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