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音樂上冊 絲竹流韻 第一課教案 蘇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六年級音樂上冊 絲竹流韻 第一課教案 蘇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六年級音樂上冊 絲竹流韻 第一課教案 蘇教版
教學內容:
1.欣賞江南水鄉(xiāng)風光片
2.唱:《水鄉(xiāng)歌兒多》
教學目標:
1.能主動參與音樂活動,從音樂中領略江南風情,感受江南音樂的風格特點。
2.能表現(xiàn)出3/8拍的旋律起伏,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
3.認識了解江南民族樂器。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江南絲竹”的樂器
2.了解并注意“休止符”的表現(xiàn)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定向,導入學習。
1.看一看
播放江南水鄉(xiāng)風光片,學生邊聽歌曲《姑蘇風光》邊看畫面。
2.猜一猜
師:片中的畫面你熟悉嗎?
3.議一議
師:你
2、能描述片中城市的風光特點嗎?
師:詩人就曾這樣贊美江南美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光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二、感受體驗,自主學習。
1.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唱一首表現(xiàn)江南水鄉(xiāng)風情的歌曲《水鄉(xiāng)歌兒多》。
2.學生跟著錄音邊哼歌曲旋律,邊隨老師律動,表現(xiàn)小船搖晃的動感,熟悉歌詞、旋律。
師:江南好,江南美,江南水鄉(xiāng)歌兒多。
播放歌曲錄音作為范唱。
師:能說說此時水鄉(xiāng)孩子的心情嗎?
指導學生從歌詞中找出表達孩子們快樂心情的句子,并有表情地讀一讀,感受歌詞所描繪的美景。
師:讓我們一起泛舟湖面,感受捕魚網(wǎng)蝦的快樂。
2.復習樂理知識:3/4拍、3/8拍
3.學
3、唱歌曲。
(1)教師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導學生聽辨歌曲中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前后樂段不同的情緒。
(2)學生設計一個動作加在休止符處,表現(xiàn)水鄉(xiāng)孩子細膩、含蓄、羞答答的形象。讓學生在反復聽賞、感受中,通過自主學習,學會歌曲。
(3)歌曲處理。指導學生從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組討論對歌曲的處理意見。
三、欣賞歌曲,體驗風格
師:山清水秀的江南真的讓人是流連往返,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首歌曲《太湖美》,讓大家再次感受一下江南美景。
四、總結。
水鄉(xiāng)是美的,生長在水鄉(xiāng)的兒童是幸福的。我們自己的家鄉(xiāng)同樣的美,相信大家一定會為自己家鄉(xiāng)的美景感到自豪。建議大家課后去搜集歌頌我們家鄉(xiāng)的音樂、美術、文學
4、作品,在適當?shù)臅r候我們也來盡情地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吧。
教學隨筆: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級音樂上冊 絲竹流韻 第三課教案 蘇教版
教學內容:
聽:《外婆橋》、《姑蘇風光》
拓展:吳文化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具有民謠風格的歌曲《外婆橋》,感受水鄉(xiāng)孩子眼中家鄉(xiāng)的變化,心中盼望去外婆家的急切心情。
2.通過欣賞《姑蘇風光》,感受蘇州方言的獨特腔韻,品位吳越音樂文化的魅力。
教材分析:
《姑蘇風光》(大九連環(huán).碼頭調):民歌套曲《大九連環(huán)》中的一段,整套《大九連環(huán)》是用5首江南
5、流行的時調聯(lián)結而成的民歌套曲,歌唱了江南名勝蘇州一年12個月的美妙景致和風情民俗。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欣賞《外婆橋》:
1.全班齊唱《水鄉(xiāng)歌兒多》,師:這首歌中,我們感受到江南水鄉(xiāng)孩子的細膩、羞澀的性格。下面,我們來感受一下水鄉(xiāng)孩子還有什么樣的特點?
2.欣賞《外婆橋》,學生跟音樂輕唱,然后回答
師:這首歌中,我們感受到水鄉(xiāng)孩子活潑可愛的個性,以及去外婆家的迫切心情。
3.跟音樂輕唱歌曲
三、欣賞《姑蘇風光》
1.簡介歌曲:
2.初聽歌曲,留心歌詞的讀音。說說歌曲贊美了什么?
3.復聽歌曲,輕聲哼唱。
四、拓展了解——吳文化
1.跟音樂輕聲演唱
6、《姑蘇風光》,說出曲名
2.師:蘇州是江南有名的古城,古代時稱為“姑蘇”,蘇州一帶地區(qū)稱為“吳”,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這一帶的傳統(tǒng)文化——吳文化
3.簡介吳文化:
物質層面——有巧奪天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古典園林,有古樸凝重的“香山幫”建筑。
有美輪美奐的絲綢——蘇錦,有名列全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
有精細雅致的吳中工藝等。
文化層面——有“百戲之祖”的昆曲。
有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聲音的蘇州評彈。
有名家輩出的吳門畫派,有歷史上被稱為“南桃北楊”的桃花塢木刻年畫。
4.在音樂聲中,將圖片與文字對應(寫在作業(yè)紙上)
五、課堂總結
師:今天,我們欣賞了歌曲《外婆橋》,感受到水鄉(xiāng)孩子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欣賞了歌曲《姑蘇風光》,感受了蘇州方言獨特的魅力。下節(jié)課我們將接著學習。
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