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音樂下冊 第六單元《鳳陽花鼓》教案 蘇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五年級音樂下冊 第六單元《鳳陽花鼓》教案 蘇少版.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鳳陽花鼓第三課時:歌曲鳳陽花鼓聆聽丟丟銅仔教學目標:1、通過學唱歌曲鳳陽花鼓,讓學生體驗鳳陽花鼓獨特的表演風格,在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安徽地方風格的音樂和文化。2、能夠用圓潤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并通過表演、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現歌曲,表達出歌曲歡快愉悅的情緒。教學設計思路:(一)設計理念本課教唱的歌曲是鳳陽花鼓,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利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用圓潤而富有彈性的聲音唱好歌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進行鳳陽花鼓表演,并且運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感悟,理解音樂,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yǎng)良好的
2、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潛質。整節(jié)課力求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在美的音樂情緒中充分感受鳳陽花鼓的民間音樂風格,使整個音樂課堂充滿安徽民間歌舞的氛圍。(二)教材分析風陽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間歌舞曲。為五聲宮調、4/4拍、一部曲式結構。歌曲為擴充了的一段體,從第十一小節(jié)開始以獨特的襯詞增添了音樂的感染力和生活氣息。全曲具有抒情敘事性,歌與舞相互結合,富有濃郁的民間歌舞風格。前四句構成一個起承轉合結構的樂段,每句間采用“魚咬尾”式的承遞發(fā)展法,后三句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前面的樂段進行補充,進而完善作品的結構。前10小節(jié)旋律優(yōu)美抒情,后面的襯詞“嘚兒”詼諧風趣。(三)學情分析
3、在小學階段,五年級的大多學生對于安徽的地方曲藝知之甚少。但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較樂意接受他們認為比較感興趣的一些新事物。因此,本節(jié)課的全部音樂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到我的教學活動中來,使每一位學生音樂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音樂,享受音樂,感悟音樂。教學重點:在唱好歌曲的基礎上,能夠運用表演、打擊樂器伴奏等多種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現,表達出歌曲歡快愉悅的情緒。教學難點:能夠用連貫的聲音演唱歌詞部分,尤其是能夠唱好一字多音處;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的襯詞部分。教學用具:鋼琴、課件、鳳陽花鼓、打擊樂器等。教學過程:(一)
4、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1、學生聽鳳陽花鼓音樂進教室。 2、導入新課,揭示課題鳳陽花鼓。 3、觀看視頻:介紹鳳陽花鼓的短片。 (設計意圖:以敲鑼打鼓的形式進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運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初步了解鳳陽花鼓的歷史。)(二)學習歌曲。 1、聆聽歌曲范唱。 教師有感情地范唱歌曲。設問:這首歌唱了什么內容,情緒怎樣?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范唱,以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2、用模唱的方法學習歌曲的歌詞部分。 (1)教師提問:鼓敲擊會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 (2)用“咚”模唱歌曲的歌詞部分。 (設計意圖:通過模唱歌曲,用正確的發(fā)聲狀態(tài)歌唱,為學唱做好鋪墊。) 3、填唱歌詞,解決歌曲中的難點。 (
5、1)跟著鋼琴,慢速地填唱歌詞。 (2)解決歌曲的難點部分。 難點部分先學唱歌譜,再填入歌詞演唱。 (3)用原速演唱歌詞部分。 (4)合著伴奏演唱歌曲,學生唱歌詞部分,教師唱襯詞部分。 (設計意圖:由慢速到原速逐步學唱歌詞部分,降低了學唱的難度。歌曲的難點部分先學唱歌譜,在唱準歌譜的基礎上再填上歌詞。) 4、學生學唱襯詞部分。 (1)學生跟琴學唱襯詞部分。 (2)加入力度處理襯詞部分。 (設計意圖:襯詞部分是這首歌曲比較有特點的地方,進行了強、弱的力度處理,使襯詞部分活潑、有趣。) 5、學生合著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6、進行歌曲處理。 (1)為歌詞部分加入二聲部演唱。 (2)在教師的指揮下,有感
6、情地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由齊唱歌曲到二聲部演唱歌曲,豐富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增強了感染力。)(三)表演歌曲。 1、鳳陽花鼓歌舞表演。 (1)觀看鳳陽花鼓歌舞的視頻,了解舞蹈的基本動作。 (2)學生觀看視頻,模仿其中的動作。 (3)指導學生表演鳳陽花鼓歌舞。 (4)請部分學生上臺舞蹈,其余學生唱歌。 2、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3、用歌、舞、奏的形式完整地表現歌曲。 (設計意圖:通過表演讓學生體驗鳳陽花鼓獨特的表演風格。通過編創(chuàng)與活動,能夠運用表演、打擊樂器伴奏等多種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現,表達出歌曲歡快愉悅的情緒。)(四)拓展延伸。 (此環(huán)節(jié)根據課堂教學的時間多少靈活把握) 1、分別聆聽黃梅戲、徽劇、當涂民歌的片段,感受安徽地方風格的音樂和文化。 2、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聆聽與比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