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孟子三章》教師修改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2《孟子三章》教師修改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2.《孟子》三章(教師版)
一、文學(xué)常識填空:
① 孟子,名—軻__,—戰(zhàn)國 時期―儒家 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
② 《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及其弟子 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
篇。南宋朱熹將《孟子》、―《大學(xué)》、—《論語》、―《中庸》―并稱為 “四書”。
二、根據(jù)提示默寫。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三要素的句子是:―天時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
2. 《富貴不能淫》通過景春與孟子對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_威武不能屈—”的觀點。
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經(jīng)受磨煉的好處,最后得出了
2、“—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钡闹行恼擖c。
三、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七里之郭(外城) (2)委而去之(放棄)
? ?
(3)多助之至(極點) (4)父命之(教導(dǎo)、訓(xùn)誨)
? ?
(5)與民由之(遵從) (6)人恒過(常常)
? ?
(7)威武不能屈(屈服。這里是使動用法)(8)傅說舉于版筑之間(選拔、任用) ? ?
(9)而后作(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10)入則無法家拂士(指在國內(nèi))
? ?
四、 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用天下百姓都歸順于他這一條件,去攻打連內(nèi)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
3、 說實施仁政的國君不戰(zhàn)則已,如果作戰(zhàn),就一定能取勝。
2.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譯文:(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
3.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才叫 作大丈夫。
4.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文:在國內(nèi)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 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往往會滅亡。
5.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內(nèi)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想法)表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
4、 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
五、積累運用。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C )
A. 親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入則無法家拂士
答案C A. “畔”,同“叛”,背叛°B. “曾”,同“增”,增加°D. “拂”, 同“弼”,輔佐。
2. 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B )
A. 一怒而諸侯懼
.
B.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
C-立天下之正位 .
。.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父命之
.
行拂亂其所為
答案B A.表順承/表并列。B.代詞,這。C.助詞,的/代詞,指男子。D.
5、同 “弼”,輔佐/違背。
3. 下列各句中劃線的“之”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丈夫之冠也 B.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C. 往之女家 D.與民由之
答案:A 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A.與 例句同;B.助詞,的;C.音節(jié)助詞,不譯;D.代詞,文中指正道。
4.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D )
A. 威武不能屈 B.
.
餓其體膚 .
C.所以動心忍性 D.
.
一怒而諸侯懼 .
答案: D
A.屈: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使 委屈。
B.餓: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使……忍受饑餓之
6、苦。
C.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使……堅忍。
D. 懼:害怕,不是詞類活用。
5. 下列有關(guān)課文的說法不當?shù)囊豁検牵– )
A. 《富貴不能淫》中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 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B.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 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C. 遭腐刑而著《史記》的司馬遷、幼年喪父發(fā)奮讀書的歐陽修、身殘志堅的張 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證明“生于憂患”的道理。
D. 《生于憂
7、患,死于安樂》一文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苦難是對人生的 一種磨煉,我們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有機會取得成功。
答案:C C.司馬遷、歐陽修、張海迪都是歷經(jīng)磨難然后獲得成功的,所以 這三個人的事例能夠證明“生于憂患”的道理。
6. 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B )
A.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B. 文章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用地理條件雖優(yōu)越卻 守城失利,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C. 文章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D. 本文所論述的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7. 下面有關(guān)文學(xué)和文化常識說
8、法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亞 圣”之稱。
B. 《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 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
C. 《孟子》和《論語》《大學(xué)》《中庸》一起合稱為“四書”。
D. 古時男子十八歲要行冠禮,表示成年。
六、能力提升。
1..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婦之道”表現(xiàn)為順從,其本質(zhì)是在權(quán)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 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 移”,其本質(zhì)是對內(nèi)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
9、導(dǎo)的“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2.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中論述造就人才的客觀(外部)條件和主觀(內(nèi)部) 條件是什么?
客觀(外部):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艱難困苦的磨煉)
主觀(內(nèi)部):困于心,衡于慮。(內(nèi)心憂困,思慮堵塞,經(jīng)歷一番艱苦的思 想斗爭)
3. 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你對“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理解,并另舉一個能證 明這一觀點的事例。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是說,憂患和磨難可以使一個人奮發(fā)有為,使一個國 家興旺發(fā)達;安逸和享樂則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使一個國家衰敗滅亡。越王 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證明這一觀點。吳越交戰(zhàn),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立 志發(fā)憤圖強,準備復(fù)仇。他臥薪嘗膽,經(jīng)過十年,越國已經(jīng)恢復(fù)元氣,兵強馬 壯,具備了復(fù)仇的條件。反觀吳王夫差,戰(zhàn)勝越國之后,以為憂患已除,生活 驕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終為勾踐所敗,身死而國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