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上冊 第四單元 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帝國 第10課《日本大化改新》基礎練習 川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歷史上冊 第四單元 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帝國 第10課《日本大化改新》基礎練習 川教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日本大化改新》基礎練習
1.下列有關幕府統(tǒng)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幕府的最高首領是將軍
B. 12世紀晚期,平氏武士集團首領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
C. 幕府統(tǒng)治在日本長達近700年
D. 武士是幕府統(tǒng)治的基礎
2.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在各領域進行了改革,其中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 奴隸制民主政治 B. 種姓制度 C. 城市自治機構 D. 中央集權制度
3.武士集團的長期統(tǒng)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為( )
A. 主公 B. 天皇 C. 將軍
2、 D. 國家
4.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次改革仿效的是( )
A. 希臘共和制度 B. 中國明清制度C. 唐朝典章制度 D. 羅馬元首制度
5.(題文)中國古書這樣記載:滄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數百國?!百寥恕敝傅氖牵? )
A. 日本 B. 拜占庭 C. 阿拉伯 D. 朝鮮
6.公元7世紀,某國家整個朝野掀起了“中國化運動”,全盤照搬中華帝國的制度和文化,把處于蒙昧狀態(tài)的民族,憑空向前推進了幾個世紀。這個善于學習的國家是( )
A. 法蘭克王國
3、 B. 日本 C. 羅馬帝國 D. 雅典
7.日本的崛起經歷了兩次重要的改革,一次是大化改新,一次是明治維新改革。其中前者改革的領導者是( )
A. 孝德天皇 B. 明治天皇 C. 裕仁天皇 D. 德川慶喜
8.6世紀末期,在大和的奴隸制統(tǒng)治出現了危機形勢下,日本統(tǒng)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學習中國封建制的改革派,該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圣德太子 B. 孝德天皇 C. 蘇我氏父子 D. 屋大維
9.孫立祥在《日本三次社會轉型及其歷史啟示》中指出:日本通過三次“開國”,成
4、功實現了社會的全面轉型。日本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是( )
A. 戰(zhàn)后社會改革 B. 實行幕府統(tǒng)治C. 建立法西斯專政 D. 大化改新
10.12世紀晚期,擊敗平氏武士集團,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并建立鐮倉幕府統(tǒng)治的是( )
A B C D
11.在本州島中部興起的奴隸制國家——大和,該國基本統(tǒng)一日本是在( )
A. 1世紀 B. 3世紀 C. 5世紀 D. 7世紀
1
5、2.模仿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體現為“漢化”和“歐化”。其中“漢化”是指( )
A. 明治維新 B. 大化改新 C. 大和的統(tǒng)一 D. 種姓制度
13.“詔書規(guī)定: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诙P于租稅,效法唐朝租庸調制,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谷(租)、服勞役或納布代役(庸),交地方土產(調)?!备鶕愕耐茢啵C發(fā)這一詔書的是( )
A. 孝德天皇 B. 伯利克里 C. 凱撒 D. 屋大維
14.孝德天皇效仿中國隋唐制度進行了改革?!短?/p>
6、令》中有“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這材料中反映了改革中哪項舉措( )
A. 實行貴族世襲制 B. 頒行“班田收授法”
C. 田地可以自由買賣 D. 受田者死后,不用歸還國家
15.閱讀材料:
時間:7世紀中期
主要內容:經濟上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
(1)這是哪個國家改革的內容?
(2)這
7、次改革歷史上稱作什么?
(3)力主這次改革的重要人物是誰?
(4)這次改革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答案與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tǒng)治時期。B項錯誤,符合題意;C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武士是幕府統(tǒng)治的基礎,D項不合題意;幕府統(tǒng)治時期,幕府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權旁落,幕府的最高首領是將軍。A項不合題意。由此可
8、知AC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B。
2.D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7世紀中期,日本的改革派發(fā)動宮廷政變成功,新上臺執(zhí)政的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大化改新開始,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D項符合題意;奴隸制民主政治是雅典的特色,A項說法不正確;種姓制度是印度的制度,B項說法不正確;C項不是大化改新的內容,不符合題意;由此可知,ABC三項的內容都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
3.【答案】A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幕府統(tǒng)治時期,幕府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國家大權擊敗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武士集團的長期統(tǒng)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
9、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A。
4.【答案】C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6世紀末7世紀初,日本國內政局動蕩,中國唐朝的統(tǒng)一興盛,朝鮮半島新羅的崛起,刺激了日本大和的統(tǒng)治者。646年孝德天皇決心參照隋朝典章制度,實行改革。孝德天皇的年號是大化,因此這次改革為“大化改新”。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C。
5.【答案】A
【解析】依據已學知識,1世紀前后日本各島開始出現奴隸制國家,后來本州中部興起的奴隸制國家大和,5世紀統(tǒng)一了日本。元朝末期,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沿海居民稱他們?yōu)椤百量堋?,稱日本人為“倭人”。A項
10、符合題意。BC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A。
6.【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一些從中國學成歸來的留學生,仿效唐朝制度進行改革,因為孝德天皇的年號是大化,所以叫做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發(fā)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選項B符合題意;而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7.【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一些從中國學成歸來的留學生,宣布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選項A符合題意;而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8.【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6世紀末,攝政的圣德太子力推改革,試圖按照中國儒家的政治思想,加強
11、中央集權,削弱豪族的勢力。645年,孝德天皇繼位,繼續(xù)推行圣德太子的政策,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選項A符合題意;而選項B孝德天皇主持改革的領導人;選項C蘇我氏父子是長時期里控制了日本的政局的人物,選項D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建立者;所以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9.【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7世紀的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故D符合題意;戰(zhàn)后社會改革與題干的“日本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無關。故A不符合題意;實行幕府統(tǒng)治出現在日本的封建社會時期,故B不符合題意;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是在
12、20世紀30年代,日本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是7世紀的大化改新。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
10.【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世紀晚期,擊敗平氏武士集團,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并建立鐮倉幕府統(tǒng)治的是源賴朝,選項B是源賴朝,符合題意。而選項A是查理大帝;選項C伯里克利;選項D是屋大維;所以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11.【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本州島中部興起的奴隸制國家——大和,5世紀初,在本州中部興起的大和政權統(tǒng)一了日本。大和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tǒng)治全國。因此大和國基本統(tǒng)一日本是在5世紀。選項C符合題意;而選項ABD
13、不符合題意,故選C。
12.【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化是指在大化改新中日本仿效隋唐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進行了政治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的措施,這些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都能看到隋唐政治和經濟制度的痕跡。選項B符合題意;而歐化是指向西方學習,如明治維新,選項A不符合題意,選項CD與題干內容不符,故選B。
13.【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中期,日本新上臺執(zhí)政的孝德天皇,參照中國隋唐時期的制度,實行大化改新。在經濟上,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根據題干中的“效法隋唐”“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谷(租)、服勞役或納
14、布代役(庸),交地方土產(調)”等可知,頒發(fā)這一詔書的應是孝德天皇,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是歐洲歷史的人物,不符合題意。故選A。
14.【答案】B
【解析】依據題干所給信息“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可知,它反映的是日本大化改新中“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班田收授法效法隋唐的制度,規(guī)定土地屬于國家,國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給農民“授田”,向他們收取賦稅,死后田地由國家收歸,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說法錯誤。故選B。
15.【答案】(1)日本;大化改新。
(2)中臣鐮足。
(3)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15、的標志。
【解析】(1)根據材料提供了關鍵信息“7世紀中期”、“天皇制封建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這次改革發(fā)生的背景是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政局混亂。在七世紀中期,改革派發(fā)動宮廷政變成功,新上臺執(zhí)政的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效仿中國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次改革發(fā)生的背景是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政局混亂。在七世紀中期,改革派發(fā)動宮廷政變成功,新上臺執(zhí)政的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效仿中國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這次改革在經濟上把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
(3)材料提供了關鍵信息“7世紀中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在七世紀中期,改革派發(fā)動宮廷政變成功,中臣鐮足力主大化改新,后新上臺執(zhí)政的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效仿中國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
(4)通過大化改新,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過大化改新,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封建社會
點睛:關于日本大化改新的知識,還應該掌握大化改新的時間、具體措施、影響等知識,從日本的大化改新中我們得到哪些啟示認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