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版七年級下冊數(shù)學第4章達標檢測卷》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北師版七年級下冊數(shù)學第4章達標檢測卷(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4章達標檢測卷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30分)
1.下列每組數(shù)據(jù)分別是三根小木棒的長度,其中能組成三角形的是( )
A.3 cm,4 cm,5 cm B.7 cm,8 cm,15 cm
C.6 cm,12 cm,20 cm D.5 cm,5 cm,11 cm
2.下列圖形中不是全等圖形的是( )
3.如圖,△ABC≌△DCB,若AC=7,BE=5,則DE的長為( )
A.2 B.3 C.4 D.5
4.如圖,△ABC≌△CDA,那么下列結論錯誤的是( )
A.∠1=∠
2、2 B.AB=CD C.∠D=∠B D.AC=BC
5.如圖,AB∥ED,CD=BF,若要說明△ABC≌△EDF,則還需要補充的條件可以是( )
A.AC=EF B.AB=ED
C.∠B=∠E D.不用補充
6.若三角形的兩條邊長分別為6 cm和10 cm,則它的第三條邊長不可能為( )
A.5 cm B.8 cm C.10 cm D.17 cm
7.如圖,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線分別為BE,CD,BE與CD相交于點F,∠A=60°,則∠BFC等于( )
A.118° B.1
3、19° C.120° D.121°
8.如圖,給出下列四個條件: ①BC=B′C;②AC=A′C;③∠A′CA=∠B′CB;④AB=A′B′.從中任取三個為條件,余下的一個為結論,則最多可以構成正確的結論的個數(shù)是( )
A.1 B.2 C.3 D.4
9.如圖,在△ABC中,E是BC上的一點,EC=2BE,點D是AC的中點,記△ABC,△ADF,△BEF的面積分別為S△ABC,S△ADF,S△BEF,且S△ABC=12,則S△ADF-S△BEF等于( )
A.1 B.2 C.3 D.4
10.如圖
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C=2AB,點D是AC的中點,以AD為斜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ED,連接BE,EC.有下列結論:①△ABE≌△DCE;②BE=EC;③BE⊥EC.
其中正確的結論有( )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二、填空題(每題3分,共24分)
11.如圖,一扇窗戶打開后,用窗鉤BC可將其固定,這所運用的幾何原理是______________.
12.要測量河兩岸相對的兩點A,B間的距離(AB垂直于河岸BF),先在BF上取兩點C,D,使CD=CB,再作出BF的垂線DE,垂足為D,且使A,C,E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
5、,如圖,可以得到△EDC≌△ABC,所以ED=AB.因此測得ED的長就是AB的長.判定△EDC≌△ABC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13.如圖,E為△ABC的邊AC的中點,CN∥AB.若MB=6 cm,CN=4 cm,則AB=________.
14.用直尺和圓規(guī)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如圖所示,則要說明∠A′O′B′=∠AOB,需要說明△C′O′D′≌△COD,則這兩個三角形全等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寫出全等依據(jù)的簡寫)
15.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邊長,化簡:|a+b-c|-a=__________.
16.如圖,在△ABC中,AD是BC邊上的高,
6、BE是AC邊上的高,且AD,BE交于點F.若BF=AC,CD=3,BD=8,則線段AF的長度為________.
17.如圖,△ABC中,AD是BC上的中線,BE是△ABD中AD邊上的中線,若△ABC的面積是40,則△ABE的面積是________.
18.如圖,BC∥EF,BC=BE,AB=FB,∠1=∠2,若∠1=55°,則∠C的度數(shù)為________.
三、解答題(19題7分,20,21題每題8分,25題13分,其余每題10分,共66分)
19.尺規(guī)作圖:如圖,小明在作業(yè)本上畫的△ABC被墨跡污染,他想畫一個與原來完全一樣的△A′B′C′,請幫助小明想辦法用尺規(guī)作圖
7、法畫出△A′B′C′,并說明你的理由.
20.如圖,在△ABC中,∠B=34°,∠ACB=104°,AD是BC邊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線,求∠DAE的度數(shù).
21.如圖,在△ABC中,AB=AC,D在AC的延長線上,試說明:BD-BC<AD-AB.
22.如圖是互相垂直的兩面墻,現(xiàn)需測量外墻根部兩點A,B之間的距離(人不能進入墻內測量).請你按以下要求設計一個方案測量A,B間的距離.
(1)畫出測量圖案;
(2)寫出簡要的方案步驟;
(3)說明理由.
23.如圖,△ABD≌△ACD,∠BAC=90°.
(1)求∠B的大?。?
(
8、2)判斷AD與BC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24.如圖,已知點M是AB的中點,DC是過點M的一條直線,且∠ACM=∠BDM,AE⊥CD,BF⊥CD,垂足分別為點E,F(xiàn).
(1)試說明△AME≌△BMF;
(2)猜想MF與CD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25.已知點P是Rt△ABC斜邊AB上一動點(不與點A,B重合),分別過點A,B向直線CP作垂線,垂足分別為點E,F(xiàn),點Q為斜邊AB的中點.
(1)如圖①,當點P與點Q重合時,AE與BF的位置關系是________,QE與QF的數(shù)量關系是__________;
(2)如圖②,當點P在線段AB上
9、且不與點Q重合時,試判斷QE與QF的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溫馨提示: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答案
一、1.A 2.B 3.A 4.D
5.B 點撥:由已知條件AB∥ED可得∠B=∠D,由CD=BF可得BC=DF,再補充條件AB=ED,可得△ABC≌△EDF.
6.D
7.C 點撥:因為∠A=60°,
所以∠ABC+∠ACB=120°.
因為BE,CD分別是∠ABC,∠ACB的平分線,
所以∠CBE=∠ABC,∠BCD=∠BCA.
所以∠CBE+∠BCD=(∠ABC+∠BCA)=60°.
所以∠BFC=180°-60°=120°.
8.B
10、
9.B 點撥:易得S△ABE=×12=4,S△ABD=×12=6,
所以S△ADF-S△BEF=S△ABD-S△ABE=2.
10.D 點撥:因為AC=2AB,點D是AC的中點,
所以CD=AC=AB.
因為△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AE=DE,∠BAE=90°+45°=135°,∠CDE=180°-45°=135°.
所以∠BAE=∠CDE.
在△ABE和△DCE中,
所以△ABE≌△DCE(SAS),故①正確.
因為△ABE≌△DCE,
所以BE=EC,故②正確.
因為△ABE≌△DCE,
所以∠AEB=∠DEC.
又因為∠AEB+∠BED=90°,
11、
所以∠DEC+∠BED=90°.
所以BE⊥EC,故③正確.
二、11.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
12.ASA 點撥:由題意可知,∠ECD=∠ACB,∠EDC=∠ABC=90°,CD=CB,故可用ASA說明兩三角形全等.
13.10 cm 點撥:由CN∥AB,點E為AC的中點,可得∠EAM=∠ECN,AE=CE.
又因為∠AEM=∠CEN,
所以△AEM≌△CEN.
所以AM=CN=4 cm.
所以AB=AM+MB=4+6=10(cm).
14.SSS
15.b-c 點撥:因為a,b,c是三角形的三邊長,
所以a+b>c.
所以a+b-c>0.
所以|a+b-c|-a=(a
12、+b-c)-a=b-c.
16.5 點撥:由已知可得,∠ADC=∠BDF=∠BEC=90°,
所以∠DAC=∠DBF.
又因為AC=BF,
所以△ADC≌△BDF.
所以AD=BD=8,DF=DC=3.
所以AF=AD-DF=8-3=5.
17.10 18.55°
三、19.解:作圖如圖所示.
理由:在△ABC和△A′B′C′中,
所以△ABC≌△A′B′C′(ASA).
20.解:在△ABC中,因為∠B=34°,∠ACB=104°,
所以∠CAB=180°-∠B-∠ACB=180°-34°-104°=42°.
因為AE平分∠CAB,
所以∠CAE=∠
13、CAB=×42°=21°.在△ACE中,
∠AEC=180°-∠ACB-∠CAE=180°-104°-21°=55°.
因為AD是BC邊上的高,
所以∠D=90°.
在△ADE中,∠DAE=180°-∠D-∠AEC=180°-90°-55°=35°.
21.解:因為AB=AC,
所以AD-AB=AD-AC=CD.
因為BD-BC
14、.
所以AD=AB.
23.解:(1)因為△ABD≌△ACD,
所以∠B=∠C.
又因為∠BAC=90°,
所以∠B=∠C=45°.
(2)AD⊥BC.理由如下:
因為△ABD≌△ACD,
所以∠BDA=∠CDA,
因為∠BDA+∠CDA=180°,
所以∠BDA=∠CDA=90°,
所以AD⊥BC.
24.解:(1)如圖所示.
因為點M是AB的中點,
所以AM=BM.
因為AE⊥CD,BF⊥CD,
所以∠AEF=∠BFE=90°.
在△AME和△BMF中,
所以△AME≌△BMF(AAS).
(2)猜想:2MF=CD.
理由:由(1)可知∠AE
15、F=∠BFE=90°,△AME≌△BMF,
所以EM=FM,AE=BF.
在△ACE和△BDF中,
所以△ACE≌△BDF(AAS).
所以DF=CE.
因為DF=CD+CF,CE=EF+CF,
所以CD=EF.
因為EM=FM,
所以2MF=CD.
25.解:(1)AE∥BF;QE=QF
(2)QE=QF.理由如下:
如圖,延長EQ交BF于點D.
由題意易得AE∥BF,
所以∠AEQ=∠BDQ.
因為點Q為斜邊AB的中點,
所以AQ=BQ.
在△AEQ和△BDQ中,
所以△AEQ≌△BDQ(AAS).
所以EQ=DQ.
因為∠DFE=90°,
所以QE=Q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