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數學試題匯編及解析 探索型問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06年中考數學試題匯編及解析 探索型問題(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2006年中考數學試題匯編及解析 探索型問題
探索型問題這類問題往往涉及面很廣,主要是探索題設結論是否存在,或是否成立,或是讓學生自己先猜想結論,再進行研究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等等,這些題通常有一定的難度,幾乎在全國各地的中考數學試卷中都能見到。
1、(2006浙江舟山)如圖1,在直角坐標系中,點A的坐標為(1,0),以OA為邊在第四象限內作等邊△AOB,點C為x軸的正半軸上一動點(OC>1),連結BC,以BC為邊在第四象限內作等邊△CBD,直線DA交y軸于點E.
(1)試問△OBC與△ABD全等嗎?并證明你的結論.
(2)隨著點C位置的變化,點E的位置是否會發(fā)生變化,若
2、沒有變化,求出點E的坐標;若有變化,請說明理由.
(3)如圖2,以OC為直徑作圓,與直線DE分別交于點F、G,設AC=m,AF=n,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m.
[解析] (1)兩個三角形全等
∵△AOB、△CBD都是等邊三角形
∴OBA=∠CBD=60°
∴∠OBA+∠ABC=∠CBD+∠ABC
即∠OBC=∠ABD
∵OB=AB,BC=BD
△OBC≌△ABD
(2)點E位置不變
∵△OBC≌△ABD
∴∠BAD=∠BOC=60°
∠OAE=180°-60°-60°=60°
3、 在Rt△EOA中,EO=OA·tan60°=
或∠AEO=30°,得AE=2,∴OE=
∴點E的坐標為(0,)
(3)∵AC=m,AF=n,由相交弦定理知1·m=n·AG,即AG=
又∵OC是直徑,∴OE是圓的切線,OE2=EG·EF
在Rt△EOA中,AE==2
()2=(2-)(2+n)
即2n2+n-2m-mn=0
解得m=.
2、(2006浙江金華)如圖,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AB與軸,軸分別交于A(3,0),B(0,)兩點, ,點C為線段AB上的一動點,過點C作CD⊥軸于點D.
(1)求直線AB的解析式
4、;
(2)若S梯形OBCD=,求點C的坐標;
(3)在第一象限內是否存在點P,使得以P,O,B為頂點的
三角形與△OBA相似.若存在,請求出所有符合條件
的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析] (1)直線AB解析式為:y=x+.
(2)方法一:設點C坐標為(x,x+),那么OD=x,CD=x+.
∴==.
由題意: =,解得(舍去)
∴?。茫ǎ?,)
方法二:∵ ,=,∴.
由OA=OB,得∠BAO=30°,AD=CD.
∴?。紺D×AD==.可得CD=.
∴ AD=1,OD=2.∴C(2,).
(3)當∠OBP=Rt∠時,如圖
5、 ①若△BOP∽△OBA,則∠BOP=∠BAO=30°,BP=OB=3,
∴(3,).
②若△BPO∽△OBA,則∠BPO=∠BAO=30°,OP=OB=1.
∴(1,).
當∠OPB=Rt∠時
③ 過點P作OP⊥BC于點P(如圖),此時△PBO∽△OBA,∠BOP=∠BAO=30°
過點P作PM⊥OA于點M.
方法一: 在Rt△PBO中,BP=OB=,OP=BP=.
∵ 在Rt△PMO中,∠OPM=30°,
∴ OM=OP=;PM=OM=.∴(,).
方法二:設P(x ,x+),得OM=x ,PM=x+
由∠BOP=∠BAO,得∠POM=∠AB
6、O.
∵tan∠POM=== ,tan∠ABOC==.
∴x+=x,解得x=.此時,(,).
④若△POB∽△OBA(如圖),則∠OBP=∠BAO=30°,∠POM=30°.
∴ PM=OM=.
∴?。?,)(由對稱性也可得到點的坐標).
當∠OPB=Rt∠時,點P在x軸上,不符合要求.
綜合得,符合條件的點有四個,分別是:
(3,),(1,),(,),(,).
3、(2006湖南常德)如圖,在直角坐標系中,以點為圓心,以為半徑的圓與軸相交于點,與軸相交于點.
(1)若拋物線經過兩點,求拋物線的解析式,并判斷點是否在該拋物線上.
(2)在(1)中的拋
7、物線的對稱軸上求一點,使得的周長最?。?
(3)設為(1)中的拋物線的對稱軸上的一點,在拋物線上是否存在這樣的點,使得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若存在,求出點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析] (1),
,
又在中,,
的坐標為
又兩點在拋物線上,
解得
拋物線的解析式為:
當時,
點在拋物線上
?。?)
拋物線的對稱軸方程為
在拋物線的對稱軸上存在點,使的周長最?。?
的長為定值 要使周長最小只需最?。?/p>
8、
連結,則與對稱軸的交點即為使周長最小的點.
設直線的解析式為.
由得
直線的解析式為
由得
故點的坐標為
?。?)存在,設為拋物線對稱軸上一點,在拋物線上要使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則且,點在對稱軸的左側.
于是,過點作直線與拋物線交于點
由得
從而,
故在拋物線上存在點,使得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
4、(2006湖南常德)把兩塊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疊放在一起,使三角板的銳角頂點與三角板的斜邊中點重合,其中,,,把三角板固定不動,讓三角
9、板繞點旋轉,設射線與射線相交于點,射線與線段相交于點.
(1)如圖9,當射線經過點,即點與點重合時,易證.此
時, .
(2)將三角板由圖1所示的位置繞點沿逆時針方向旋轉,設旋轉角為.其中
,問的值是否改變?說明你的理由.
B
E
P
A
D(O)
C
Q
F
M
B
E
P
A
C
Q
F
D(O)
D(O)
B(Q)
C
F
E
A
P
圖1
圖3
圖3
(3)在(2)的條件下,設,兩塊三角板重疊面積為,求與的函數關系式.
[解析] (1)8
B
E
P
A
10、D(O)
C
Q
F
?。?)的值不會改變.
理由如下:在與中,
即
B
E
P
A
D(O)
C
Q
F
N
M
G
(3)情形1:當時,,即,此時兩三角板重疊部分為四邊形,過作于,于,
由(2)知:得
于是
情形2:當時,時,即,此時兩三角板重疊部分為,
由于,,易證:,
即解得
于是
綜上所述,當時,
當時,
法二:連結,并過作于點,在與中,
即
法
11、三:過作于點,在中,
于是在與中
即
5、(2006湖北宜昌)如圖,點O是坐標原點,點A(n,0)是x軸上一動點(n<0)以AO為一邊作矩形AOBC,點C在第二象限,且OB=2OA.矩形AOBC繞點A逆時針旋轉90o得矩形AGDE.過點A的直線y=kx+m 交y軸于點F,FB=FA.拋物線y=ax2+bx+c過點E、F、G且和直線AF交于點H,過點H作HM⊥x軸,垂足為點M.
(1)求k的值;
(2)點A位置改變時,△AMH的面積和矩形AOBC 的面積的比值是否改變?說明你的理由.
[解析] (
12、1)根據題意得到:E(3n,0), G(n,-n)
當x=0時,y=kx+m=m,∴點F坐標為(0,m)
∵Rt△AOF中,AF2=m2+n2,
∵FB=AF,
∴m2+n2=(-2n-m)2,
化簡得:m=-0.75n,
對于y=kx+m,當x=n時,y=0,
∴0=kn-0.75n,
∴k=0.75
(2)∵拋物線y=ax2+bx+c過點E、F、G,
∴
解得:a=,b=-,c=-0.75n
∴拋物線為y=x2-x-0.75n
解方程組:
得:x1=5n,y1=3n;x2=0,y2=-0.75n
∴H坐標是:(5n,3n),HM=-
13、3n,AM=n-5n=-4n,
∴△AMH的面積=0.5×HM×AM=6n2;
而矩形AOBC 的面積=2n2,∴△AMH的面積∶矩形AOBC 的面積=3:1,不隨著點A的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6、(2006山東日照)如圖(1),在以AB為直徑的半圓O內有一點P,AP、BP的延長線分別交半圓O于點C、D.求證:AP·AC+BP·BD=AB2.
證明:連結AD、BC,過P作PM⊥AB,則∠ADB=∠AMP=90o,
∴點D、M在以AP為直徑的圓上;同理:M、C在以BP為直徑的圓上.
由割線定理得: AP·AC=AM·AB,BP·BD=BM·BA,
所以,AP·AC+BP·BD=A
14、M·AB+BM·AB=AB·(AM+BM)=AB2.
當點P在半圓周上時,也有AP·AC+BP·BD=AP2+BP2=AB2成立,那么:
(1)如圖(2)當點P在半圓周外時,結論AP·AC+BP·BD=AB2是否成立?為什么?
(2)如圖(3)當點P在切線BE外側時,你能得到什么結論?將你得到的結論寫出來.
[解析] (1)成立.
證明:如圖(2),∵∠PCM=∠PDM=900,
∴點C、D在以PM為直徑的圓上,
∴AC·AP=AM·MD,BD·BP=BM·BC,
∴AC·AP+BD·BP=AM·MD+BM·BC,
15、 由已知,AM·MD+BM·BC=AB2,
∴AP·AC+BP·BD=AB2.
(2)如圖(3),過P作PM⊥AB,交AB的延長線于M,連結AD、BC,
則C、M在以PB為直徑的圓上,∴AP·AC=AB·AM,①
D、M在以PA為直徑的圓上,∴BP·BD=AB·BM,②
由圖象可知:AB=AM-BM,③
由①②③可得:AP·AC-BP·BD=AB·(AM-BM)=AB2.
7、(2006江西南昌)問題背景;課外學習小組在一次學習研討中,得到了如下兩個命題:
①如圖1,在正三角形ABC中,M,
16、N分別是AC、AB上的點,BM與CN相交于點O,若∠BON=60°.則BM=CN:
②如圖2,在正方形ABCD中,M、N分別是CD、AD上的點.BM
與CN相交于點O,若∠BON=90°.則BM=CN.
然后運用類似的思想提出了如下命題:
③如圖3,在正五邊形ABCDE中,M、N分別是CD,DE上的點,BM與CN相交于點O,若∠BON=108°,則BM=CN.
任務要求
(1)請你從①.②,③三個命題中選擇一個進行證明;
(2) 請你繼續(xù)完成下面的探索;
①如圖4,在正n(n≧3)邊形ABCDEF中,M,N分別是CD、DE
17、上的點,BM與CN相交于點O,試問當∠BON等于多少度時,結論BM=CN成立(不要求證明)
②如圖5,在正五邊形ABCDE中,M、N分別是DE,AE上的點,BM與CN相交于點O,∠BON=108°時,試問結論BM=CN是否還
成立,若成立,請給予證明.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I)我選
[解析] (1) 如選命題①
證明:在圖1中,∵∠BON=60°∴∠1+∠2=60°
∵∠3+∠2=60°,∴∠1=∠3
又∵BC=CA,∠BCM=∠CAN=60°∴ΔBCM≌ΔCAN
∴BM=CN
(2)如選命題②
證明:在圖2中,∵∵∠BON=90°
18、∴∠1+∠2=90°
∵∠3+∠2=90°,∴∠1=∠3
又∵BC=CD,∠BCM=∠CDN=90°∴ΔBCM≌ΔCDN
∴BM=CN
(3)如選命題③
證明;在圖3中,∵∠BON=108°∴∠1+∠2=108°
∵∠2+∠3=108°∴∠1=∠3
又∵BC=CD,∠BCM=∠CDN=108°
∴ΔBCM≌ΔCDN
∴BM=CN
(2)①答:當∠BON=時結論BM=CN成立.
②答當∠BON=108°時。BM=CN還成立
證明;如圖5連結BD、CE.
在△BCI)和△CDE中
∵BC=CD, ∠BCD=∠CDE=108°,
19、CD=DE
∴ΔBCD≌ ΔCDE
∴BD=CE , ∠BDC=∠CED, ∠DBC=∠CEN
∵∠CDE=∠DEC=108°, ∴∠BDM=∠CEN
∵∠OBC+∠ECD=108°, ∠OCB+∠OCD=108°
∴∠MBC=∠NCD
又∵∠DBC=∠ECD=36°, ∴∠DBM=∠ECN
∴ΔBDM≌ ΔCNE ∴BM=CN
8、(2006江西南昌)已知拋物線,經過點A(0,5)和點B(3 ,2)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現有一半徑為l,圓心P在拋物線上運動的動圓,問⊙P在運動過程中,是否存在⊙P
與坐標軸相切的情況?
20、若存在,請求出圓心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若⊙ Q的半徑為r,點Q 在拋物線上、⊙Q與兩坐軸都相切時求半徑r的值
[解析] (1)由題意,得;
拋物線的解析式為
(2)當⊙P在運動過程中,存在⊙P與坐標軸相切的情況.
設點P坐標為(),則
則當⊙P與y軸相切時,有=1,=±1
由= -1,得,
由= 1,得6
當⊙P與x軸相切時有
∵ 拋物線開口向上,且頂點在x軸的上方.∴=1
由=1,得,解得=2,B(2,1)
綜上所述,符合要求的圓心P有三個,其坐標分別為:
21、(3)設點Q坐標為(x,y),則當⊙Q與兩條坐標軸都相切時,有y=x
由y=x得,即,解得
由y=-x,得.即,此方程無解
∴⊙O的半徑為
9、(2006湖南長沙)如圖1,已知直線與拋物線交于兩點.
(1)求兩點的坐標;
(2)求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解析式;
(3)如圖2,取與線段等長的一根橡皮筋,端點分別固定在兩處.用鉛筆拉著這根橡皮筋使筆尖在直線上方的拋物線上移動,動點將與構成無數個三角形,這些三角形中是否存在一個面積最大的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最大面積,并指出此時點的坐標;如果不存在,請簡要說明理由.
P
A
22、圖2
圖1
(1)解:依題意得解之得
(2)作的垂直平分線交軸,軸于兩點,交于(如圖1)
圖1
D
M
A
C
B
E
由(1)可知:
過作軸,為垂足
由,得:,
同理:
設的解析式為
的垂直平分線的解析式為:.
(3)若存在點使的面積最大,則點在與直線平行且和拋物線只有一個交點的直線上,并設該直線與軸,軸交于兩點(如圖2).
P
A
圖2
H
G
B
拋物線與直線只有一個交點,
,
在直線中,
設到的距離為,
到的距離等于到的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