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四年級科學上冊實驗報告內容》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河北版四年級科學上冊實驗報告內容(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河北版四年級(上)
科學實驗報告
4課.小吊車
活動1:做小吊車(分組實驗)
制作目的:做小吊車并研究小吊車原理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紙盒 吊車臂 吊臂支架 線繩兩個 鐵絲鉤一個 剪刀 錐子 膠水 鉤碼
原理:分別拉動小吊車兩根線,小吊車的臂能靈活運動
制作過程:
1.小組分工合作
2.觀察小吊車模型組裝各部分
①四個點要對稱,固定牢固;
②繩子要從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調試小吊車分別拉動兩根線,看看小吊車的臂能否靈活運動.
實驗現象:小吊車能提起或放下鉤碼
實驗結論:
放松上牽引繩,拉緊下牽引繩,吊臂向下運動;
2、 拉緊上牽引繩,放松下牽引繩,吊臂向上運動。
活動2:收與放
實驗目的:推斷動物與人的肢體運動原理(分組實驗)
實驗過程:
1. 彎曲手臂,感受上臂上下肌肉的長短松緊變化。
2.伸直手臂,感受上臂上下肌肉的長短松緊變化。
3.反復幾次體會與小吊車的原理的聯系。
實驗現象:手臂骨骼就像小吊車的吊臂,肌肉就像繩子,手臂運動時,當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時,肱二頭肌牽動前臂向內收縮;當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時,肱三頭肌牽動前臂向外伸展.
實驗結論:前臂收縮類似小吊車抬起重物。
前臂伸展類似小吊車放下重物。
6課.做沙盤(分組實驗)
制作目的:
3、通過制作校園沙盤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制作能力。
制作材料:硬紙板 學校平面圖 橡皮泥 潮濕的沙土 廢舊泡沫 包裝紙 小木棍 顏料盒 剪刀
制作步驟:
對校園建筑的布局進行觀測
2.用大的硬紙板做底座。在紙板上畫好學校平面圖。(明確建筑物.樹木等的位置)
3.用橡皮泥 舊泡沫等材料做出立體的樓房等校園建筑物,根據平面圖擺放好位置。(可以用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泡沫做樓房,硬紙板做圍墻,小木棍做旗桿等)。
4.要注意建筑物的比例。(四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很精確地計算出比例尺,教師適當指導。)
8課.快與慢
實驗目的: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分組實驗)
實驗
4、材料:秒表(或電子手表)、長尺、玩具車(學生自帶),橡皮泥,馬達、電池等(學生自帶)
原理:速度、時間、距離三者之間的關系
實驗過程:
1.小組做好分工:賽車手、計時員、測量員、記錄員。
2.找好起點(必要時確定好終點);
3.秒表做好歸零;
4.在相同時間內必須進行多次測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記錄
5.在相同距離內必須進行多次測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記錄
實驗結論:
1:相同時間內經過的距離越長,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快
2:相同距離下所用的時間越短,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快
活動2:玩小車
實驗目的: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載重物及路面光滑程度是否有關?(對比試驗)
實驗
5、材料:秒表(或電子手表), 木板, 玩具車(學生自帶),鉤碼, 毛巾.
原理:小車運動的快慢與載重物及路面光滑程度有關
實驗方法:
1做好小組分工:賽車手、計時員、記錄員;
2先測量空車時小車在木板上運動時間;
3別的條件不變,向小車上加鉤碼,再測出改變后的小車在木板上運動時間;
4先測量小車放在木板上運動的時間;
5別的條件不變,在木板上鋪上毛巾,再測出改變后的小車在木板上運動時間;
實驗結論:小車載重物越多運動越慢
小車運動的路面越不光滑運動越慢
6、
9推和拉
實驗目的:能夠用實驗體驗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分組實驗)
原理:推和拉會使物體移動位置或變形
實驗過程:
(1)三人一組,兩人活動,另一人裁判,交替進行。
(2)活動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推手掌雙方要站在相距100厘米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間位置,在準備過程中,不允許用力推或拉對方。
(3)裁判員下達命令后,雙方用力推或拉,力爭戰(zhàn)勝對方。
(4 ) 同一規(guī)則再做拉手臂游戲。
實驗現象:兩個同學同時推,力氣大的一方會將力氣小的一方推出界線,要想贏,就要增大腳與地面的摩擦力,發(fā)現力有大小。用力推時,必須對正方向,方向偏了,也會輸,發(fā)現了力有方向。
實
7、驗結論: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結果是不同的。推和拉會使物體移動位置或變形,推和拉是一種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體移動的位置遠近也不同。
9.推和拉
活動2:紙蝙蝠(分組實驗)
實驗目的:推和拉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推和拉都是力。
實驗材料:卡紙一張 彩筆 剪刀等
實驗過程:
(1)將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成一個三角形。
(2)在有兩層紙的一邊剪一個三角形的口子。
(3)在頭部畫出“眼睛”。
(4)將每一側的翅膀向下折。
(5)上下拉動兩個翅膀感受力的變化。
實驗現象:推和拉使紙蝙蝠動起來
實驗結論:推和拉各是一種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結果是不同的
1
8、0.常見的力
活動2:自制重錘(分組實驗)
實驗目的:通過重錘說明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實驗材料:鐵鎖、(螺母、橡皮、橡皮泥、磚頭、石子、)細線等。
原理: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實驗過程:
1.觀察重錘由幾部分組成,怎樣連接的。
2. 將細線與鐵鎖連接在一起,檢驗是否接牢。
3.用自己做的重錘檢測教室是否與地面垂直。
實驗現象:重錘的錘線都是與地面垂直的。
實驗結論: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拓展活動:玩滾輪
實驗目的:探究滾筒轉動的原因(演示實驗)
實驗材料:泡沫板或硬紙板、線軸、502膠或白乳膠、細木軸、小盤、細線、鉤碼或小石子、剪刀、錐子、圓規(guī)等。
實驗步驟:課
9、本36頁
注意事項:
①剪下滾輪時邊緣要整齊,否則不能滾動。
②圓板要盡量大一些,一般直徑為20厘米~30厘米。
③粘木軸時,將膠涂在圓心的周圍,線軸中心一定要置于圓心處。
④小盤細線的一端應固定在細軸上,可以粘在細軸上或與木軸一起插入線軸孔內。
⑤使用膠時不要隨意涂抹,萬一不小心涂在了衣物和皮膚上,要立即用酒精清除。
實驗現象:滾輪轉起來了
實驗結論:滾輪受到鉤碼的重力得牽引才運動起來。
12課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
活動2感受摩擦力(分組實驗)
實驗目的:摩擦力是幫助物體運動還是阻礙物體運動的.
實驗過程:
1、先讓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用力推或拉,使手
10、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實驗現象:手受到桌面一個力
實驗結論: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力
13課.我們的地球
拓展活動1:制作地球模型(演示實驗)
制作目的: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制作材料:舊報紙 一個舊皮球 顏料和顏料刷 一張世界地圖或地球儀 面糊 膠水
制作過程:課本47頁
1.用報紙制作一個底座
2.將舊報紙撕成條,用漿糊貼在皮球上,至少貼三層
3.用面糊在球上做出高山.平原的形
11、狀.
4.給自制的地球模型涂上顏色.
14課太陽和影子
實驗目的:分析一天中影子和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演示實驗)
實驗材料:底座一個(木料或硬紙板) 手電筒一個 粗鐵絲一個 尺子一把 鉛筆一支
實驗過程:
1先在底座中心打一個孔(正好能套進粗鐵絲)
2再將粗鐵絲插入底座中心孔,固定粗鐵絲
3用手電代替太陽對準鐵絲從東向西轉動
4觀察現象并用筆做好標記
5用尺子測量并填好記錄表,分析現象
實驗現象:一天中影子的長短是不一樣的
實驗結論:一天中早晨影子長,中午影子最短,傍晚影子又長
15課.晝夜的形成
活動2 模擬晝夜的形成(演示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晝夜
12、的成因
實驗材料:地球儀 手電筒或蠟燭 小紙人 遮光窗簾
實驗過程:
(1)將地球儀的北極對著北方,在桌面中間放好;
(2)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北京(或其他省會城市)的位置貼上小紙人;
(3)用手電筒代替太陽光,在正對地球儀1米左右的地方打開手電筒,調整手電筒的遠近,以地球儀上清晰地出現明暗兩部分為宜;明確地球儀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4) 面對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慢慢旋轉(逆時針方向),將小紙人所在的位置旋轉到黑夜部分,接著轉動地球儀使小紙人再次轉到白天部分;
(5)兩人一組,輪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晝夜變化。
提示:為了幫助學生教師還可以在地球儀旁邊放一塊鐘表,告訴學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要和表針轉動的方向相反。
實驗現象:小紙人一會在明亮的一面,一會在黑暗的一面.
實驗結論:地球的自轉形成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影子和太陽溫度變化現象記錄表
時間
早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傍晚
8時
10時
12時
2時
4時
影子
長度
溫度
-2℃
8℃
12℃
1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