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重視探究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樂趣,努力使體驗轉化為學生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體驗性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運動的方式》是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這一課,是在學生已了解了運動的概念和運動的速度,能判斷運動以及分析運動快慢的基礎上,對物體運動的方式及其特點進行集中研究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學生會用圖示的方法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知道按照運動軌跡可以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兩類,并將這些運動
2、方式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針對本課要研究的內容,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我是結合上節(jié)課的內容《物體的運動》導入的: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運動。那么,你們仔細聽,認真想,我們的教室、屋子外都有哪些物體在運動?學生自由發(fā)言后,明確自然界中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那么,它們運動現象一樣嗎?學生回答不一樣后,我接著說,這就是物體的運動方式不一樣,從而導入新課。
新課中,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身邊的物體是怎樣運動的,學生自由發(fā)言,歸納出有的物體上下動、有的物體左右動、有的物體繞著圈在動,然后通過“想辦法讓一根跳繩、一卷透明膠、三根橡皮筋運動起來”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讓
3、學生充分表達并引出“物體的運動方式”的話題,在這一環(huán)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和細致的處理,通過讓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以使學生頭腦中籠統(tǒng)的想法轉化為具體清晰的可操作的變量,為下面學習打好基礎。
然后通過讓學生尋找身邊相同的運動現象歸納出物體的運動特點,我隨機引導學生概括出本節(jié)所學習的幾種物體的運動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把手中的表格補充完整。(每組完成一份教師課前準備的表格)。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匯報時我講解了用怎樣的符號表示物體的運動,達到了讓學生形象直觀的掌握物體的不同運動方式的目的。
最后我安排了讓學生用身體做出各種運動方式的游戲并加以記錄,這樣做,不但鞏固了本節(jié)所學的知識,更使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認真探索就一定能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成為科學的探索者。
總之,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主動去探索,體驗其獨特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