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分米和毫米》》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分米和毫米》(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新課標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分米和毫米》精品教案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26-28頁。
教學過程
一、在復習回顧中自然引入新課
師:請小朋友回顧一下,我們已經認識了哪兩個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米、厘米”之后,教師組織學生用手勢比劃1米、1厘米的長度。
師(拿起數學書):看看數學書的封面,要量它的長度或寬度,你覺得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呢?(厘米)要量它的厚度,用什么做單位呢?
如果學生回答“厘米”,則組織學生用直尺量一量,發(fā)現:數學書厚不足1厘米。如果學生回答說“毫米”,則追問:為什么
2、你要用毫米做單位呢?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指出:毫米是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毫米。毫米,用字母表示是mm。
板書課題:毫米(mm)
二、在學生已有基礎上建構學習平臺
(一)認識毫米。
1.指認。
師:關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說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教師則讓學生都拿出各自的直尺,在直尺上看一看、找一找“1小格”,長1毫米。
學生可能說“1厘米=10毫米”。教師則讓學生拿出各自的直尺,找一找、指一指直尺上從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1毫米是從哪里到哪里。學生用“手”指“不清楚”時,教師指導:用鉛筆的筆尖指。
組織學生用鉛筆
3、筆尖指著直尺,從刻度線0開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數,“發(fā)現”或“驗證”1厘米中有10個1毫米(如果先前學生的發(fā)言未說及“1厘米=10毫米”,則為“發(fā)現”;如果先前學生的發(fā)言說及“1厘米=10毫米”,則為“驗證”)。先數0~1厘米之間有10個1毫米,再數1~2厘米之間有10個1毫米。
板書:1厘米=10毫米
追問:剛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時候為什么手指指不清,要用鉛筆筆尖才行呢?(因
為1毫米很短)
2.比劃。
師: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劃給大家看一看嗎?
學生比劃。教師指導:課前發(fā)給每位小朋友一張電話卡,拿出來看一看,這張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這張卡,你有什么感覺
4、?(很薄)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兩個手指保持不動,把電話卡抽出來——這時,我們兩指間的這道縫大約就是1毫米。
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同步操作。教師再指導:把電話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嗎?
學生完成操作后,接著,不借助電話卡,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組織操作:翻開數學書,數出1張紙,觀察:這張紙的厚度有1毫米嗎?(沒有)2張呢?(沒有)3張呢?(沒有)繼續(xù)“添紙”,并用兩只手指捏一捏,看看幾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交流:你覺得幾張紙的厚度是1毫米?
教師指出:像我們數學書這樣的紙,把它捏緊,10張紙的厚度大約就是1毫米。
5、
3.例舉。
師: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學生舉例。教師參與交流,出示實物光盤、1分硬幣,并指出:光盤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
4.測量。
師:今天開始上數學課時,談到量數學書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數學書的厚度是幾毫米呢?請小朋友動手量一量。
5.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哪些活動認識了毫米這個新朋友?——在直尺上指認(板書:指), 用手比劃(板書:比),在生活中找、舉例(板書:找)。
(二)認識分米。
1. 引入。
師:我們通過指、比、找,認識了“毫米”?,F在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呢?(
6、米、毫米、厘米)如果讓它們在樓梯上排排隊,“毫米”站在最下面,第二層應該站誰呢?(厘米)你是怎么想的?(1厘米=10毫米)
先出示如下樓梯圖,再結合學生的回答,在樓梯圖上板書:毫米、厘米。
師:“米”應該站在哪個臺階上呢?
學生可能會說“米”站第3層,也可能會說“米”站第4層。追問:為什么讓“米”站第4層?
學生回答第3層應站“分米”之后,教師先在樓梯圖上板書“米”、“分米”,再指出:大家的想法和數學家想的一樣,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長度就是1分米,也就是說1米里有幾個1分米呢?(板書:1米=10分米)“分米”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又一個長度單位,用字
7、母“dm”來表示。
完成課題板書:分米(dm)
2.認識。
師:你怎么知道“1米=10分米”的?分米和厘米有什么關系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分米=10厘米
師:剛才我們在認識毫米的時候,是先在直尺上指出了1毫米的長度,現在你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長度嗎?找到的同學就利用手中的直尺畫出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
學生操作,交流:怎樣畫1分米長的線段?
同桌交換,測量檢查所畫的線段是否是1分米。指導學生用手比劃1分米長的線段——先是用兩只手指在各自畫的1分米長的線段上比劃,然后將兩只手指離開紙面,觀察兩只手指之間的距離。兩只手指并攏
8、,再張開至1分米,并放置于直尺上檢驗兩手指張開距離是否是1分米。
學生拿出課前發(fā)的紙條,憑對1分米的印象,折出1分米長。拿出直尺,檢驗所折的紙條長度,并進行調整。
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出示一次性飲水杯、磁帶:飲水杯的高度大約是1分米,磁帶的長度是1分米。
3.練習。
辨一辨,填一填。
三、在總結提升中建立前后聯系
1.交流。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我們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發(fā)言時,教師讓學生再次用手勢逐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教師指著“樓梯圖”指出:
9、毫米、厘米、分米、米,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2. 挑戰(zhàn)。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1( )-1( )=9( )
設計意圖:在教材中,先是認識分米,再認識毫米,而本課教學,先認識毫米,再認識分米。教者基于以下的思考:從生活應用的角度看,當度量比較小的物體長度,或度量結果要求比較精確時,用毫米做單位。而在生活中用分米作單位表述物體的長度,相對較少。分米的產生,更多的是構建一個有規(guī)律的長度單位的結構,即:將“米”一分為十,得到“分米”;將“分米”一分為十,得到“厘米”;將“厘米”一分為十,得到“毫米”。從這樣的角度出發(fā),先教學“毫米”,再讓學生由“十進制”的知識基礎生成“分米”的教學,也就更符合知識形成的規(guī)律。認識分米,教師設計了指、畫、量、比、折、找等豐富的活動,促進學生建立“1分米”長度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