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單元比較探究《當我死時》教學設計及反思北師大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單元比較探究《當我死時》教學設計及反思北師大版(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單元比較探究《當我死時》教學設計及反思北師大版
《當我死時》
備 課 人
班 級
時 間
教 材 研 究
目 標
1.知識目標:熟讀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及詩歌的意象,領會其意義。
2.能力目標: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愛國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重 點
熟讀背誦,把握詩歌旋律與節(jié)奏及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難 點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會詩歌
2、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 法 學 法
朗讀法、討論法、品味法
媒 體 教 具
課件、班班通
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課題:
導入:生命如此珍貴,有誰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帶著靈魂回故鄉(xiāng)。常人把死亡與痛苦相系,游子詩人把死亡與滿足并論相提,只因為,他有這樣的一系列假想……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余光中的《當我死時》。
二、 走進作者
1. 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生于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主要詩作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
3、等你,在雨中》等。其中《鄉(xiāng)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抒發(fā)了游子殷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并富有時代感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
2、寫作背景:
1966年的一個寒夜,受聘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任副教授的臺灣詩人余光中,抑郁寡歡,臨窗西望,思念著遙遠的祖國。自從1948年7月離開大陸遷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臺灣求學去),秋風落葉已經(jīng)有十七回了。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國的土地中,于是他寫成這首《當我死時》。
三、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法指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學習這首詩需三步讀法:(1)入情地朗讀;(2)細
4、細地品讀;(3)豐富的聯(lián)讀。
.2、聽朗讀,要求:
(1)標出讀不準的字,不理解的詞。
(2)注意詩的節(jié)奏,語氣,情感。
注意字音:頭顱(lú)未饜(yàn)饕餮(tāo tiè)鷓鴣(zhè gū )
提示朗讀應該使用的情感:
深情、悠長、舒緩,還有“有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jīng)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應該用有些痛苦而又滿懷渴望與期盼的語氣來讀。
(他為何苦痛?當然是17年的阻隔難以回鄉(xiāng),17年的阻隔難回祖國,所以他的思鄉(xiāng)即思國)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注意讀準節(jié)奏、字音,體會情感。
4、?請同學包含情感展示朗讀。
四、合作探究,品味詩歌,
1、此詩表達了
5、作者什么情感?
這種情感作者是通過一些什么具體意象表達出來的?
明確:此詩表達了對祖國痛徹的思念之苦。具體意象:
長江與黃河 :沒有直接說祖國大陸,而是通過具有詩意的想象,由歷史淵源,歷史文化的聯(lián)想進入視線
床:人只有在疲憊困倦的時候才會想家,想母親,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想象出來的美感,別人聽來可能是吵鬧的噪音
2、品味獨特的語言,剖析精妙的構思
你覺得詩詞中哪些字詞句寫得特別好?試作精妙分析。
(1)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母親可用什么詞替換?
(慈愛、偉大、無私……)“母親”名詞活用為形容詞,凝練、貼切而又新穎。
(2)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縱容”一
6、詞是詞類活用為形容詞,寫出了極度自由舒坦的境界。詩人把祖國比喻為一張“最縱容最寬闊的床”,希望自己死時能“坦然睡去”,這實際上是把祖國當成人生最終的也是最圓滿的歸宿。
(3) 結(jié)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鄉(xiāng)?
用17年未饜中國的眼睛饕餮地圖
(作者是用味覺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厭來形容視覺的貪婪,“饕餮”一般多貶義,用在此處卻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詩人對祖國的至愛。這種感情得以生動形象的表現(xiàn),緣于這種感覺上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為用,這種修辭手法被稱之為通感。日常生活中我們口語中也有通感的運用:例如睡的真香,歌聲真甜等。)
3、小結(jié):
五、 五、拓展延伸
7、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小時候?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
后來啊?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
8、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里頭 大陸在那頭
六、作業(yè)
1、 完成《學法》
2、 背誦課文。
板 書 設 計
當我死時
余光中
長江與黃河
母親、安魂曲 想象
痛徹的思念祖國之情 縱容
9、 饕餮 現(xiàn)實
代替回鄉(xiāng)
教 學 反 思
詩歌的學習與鑒賞,一直是我教學中最有困惑的,我一直在實踐中琢磨,怎樣才能把詩歌較好。
本次課的學習,自認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學得比較深入。
首先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讓學生對當時的情況有所了解,更能進一步走進詩歌,把握情感,然后多種形式地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作者情感,進而合作探究,找關鍵詞句品味詩歌內(nèi)涵,學生們發(fā)言踴躍,回答很有深度。
余光中說:“初寫詩者以句勝,但往往有句無篇;大成者乃以篇勝,是謂善于結(jié)構?!睆木唧w的詩句來看,余光中的詩歌是有韻味的,但同時又是樸實無華的。這首詩歌打動人的不是一個個的詩句,而是貫穿全詩的感情。這種感情的抒發(fā)是富有層次、波瀾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體會情感,作者以“當我死時”來作設想,并展開聯(lián)想,使感情宣泄達到極致。學生通過讀、品等方式同樣感受到了作者濃烈的思國懷鄉(xiāng)之情。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