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至新古典主義時代.ppt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文藝復興至新古典主義時代.pptx(3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四章文藝復興至新古典主義時代,第一節(jié) 以本瓊生、卡斯特爾維特羅和錫德尼為例,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總體傾向 第二節(jié) 從布瓦洛所代表的新古典主義文論主張入手,把握17世紀新古典主義精神的總體特征。,內容提要,第一節(jié)文藝復興時期的過渡,一、從基督教神秘主義到近代理性精神 (一)“文藝復興”的含義 指已死的(或者已衰敗的)希臘文明在中世紀晚期對于西方基督教社會(特別是北部和中部意大利)所產生的影響。 如果說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感性精神是對中世紀的一種反抗,其理性精神卻似乎是對于中世紀的繼承。 在這個意義上,文藝復興雖然在歷史分期上仍然屬于中世紀,卻又常常被視作一個獨立的時代,是歐洲社會和文化走向現(xiàn)
2、代的過渡階段。,第一節(jié)文藝復興時期的過渡,一、從基督教神秘主義到近代理性精神 (二)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文論 第一,文藝復興對教會權威的最有力的批判主要來自基督教自身的改革及其信仰從原始形態(tài)向近代形態(tài)的過渡。 第二,就其總體觀念而言,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文藝理論,實際上只是賀拉斯的古典主義與布瓦洛的新古典主義之間的中介 第三,與文藝實踐方面的巨大成就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文藝理論難免顯得過于蒼白。,第一節(jié)文藝復興時期的過渡,一、從基督教神秘主義到近代理性精神 (三)“理性主義”的三個命題 第一,一切真正的問題都是可以回答的 第二,一切答案都是可知的 第三,一切答案都是彼此協(xié)調的,第一節(jié)文藝
3、復興時期的過渡,一、從基督教神秘主義到近代理性精神 (四)宗教改革 1、上帝之道 (“邏各斯”)的 三種層次: (1)內在的、隱秘的道,亦即上帝意志的自我顯現(xiàn); (2)成為肉身的道,即上帝意志在耶穌身上的顯現(xiàn); (3)成為文字的道,即圣經,第一節(jié)文藝復興時期的過渡,一、從基督教神秘主義到近代理性精神 (四)宗教改革的成就 2、宗教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便是大量的“譯經”,從而使普通百姓能夠憑借本民族的語言直接閱讀圣經 3、 “上帝救恩”和“因信稱義” 個人的理性取代了一切外在權威,成為西方近代以后自由精神的奠基,第一節(jié)文藝復興時期的過渡,二、意大利人對古希臘詩學的沿襲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
4、人的文論形態(tài),往往是沿襲亞里士多德或者賀拉斯。 1、特里西諾(Gian Giorgio Trissino,14781550)詩學,一方面繼承賀拉斯“寓教于樂”的命題,一方面則按照亞里士多德的方式討論悲劇和喜劇。,第一節(jié)文藝復興時期的過渡,二、意大利人對古希臘詩學的沿襲 2、斯卡利格(Julius Caesar Scaliger,14841558)有詩學一部,論及詩的道德教化目的 3、明圖爾諾(Antonio Sebastiano Minturno, 15001574)的詩藝其中關于古希臘史詩(英雄詩)與中世紀羅曼斯(傳奇詩)的討論,主要是用前者的標準批評后者。 3、欽齊奧(Cinzio,150
5、41573)對亞里士多德“金科玉律”的批判,第一節(jié)文藝復興時期的過渡,三、古典主義傾向的流變及其與創(chuàng)作實踐的差異 (一)古典主義原則與基督教“城市戲劇”的差異 (二)古典主義原則與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實踐的差異,但?。―ante Alighieri,12651321),主要詩作 詩集新生、長篇敘事詩神曲等。 主要文藝理論著作 致斯加拉大親王書、論俗語、饗宴等。 主要見解 第一,“四義”說與“詩為寓言”說。 語言有四種含義:字面義、譬喻義、道德義和寓言義,詩的語言也是如此。 “詩為寓言”:寓言的意義比字面意義更為重要 。揭示詩的現(xiàn)實意義,強調人的主觀意志,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思想。 第二,民族語言理論。呼
6、吁以民族語言取而代拉丁語。饗宴、論俗語,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主要著作(后人編纂) 畫論、筆記 主要見解 第一,“鏡子”說。繼承亞里士多德模仿說的基礎,藝術應該再現(xiàn)自然、反映現(xiàn)實的普遍規(guī)律,對后世現(xiàn)實主義藝術產生了積極影響。 第二,“第二自然”說。 “鏡子”說不等于簡單抄襲,而是要求藝術家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在自然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化加工處理之后的藝術成果,它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這種在強調藝術模仿自然的基礎上肯定藝術創(chuàng)造性的美學思想,對后世同樣有重要啟發(fā)意義。,卡斯特爾維特羅(Lodovico Castelvetro,15051571),主要著作 亞里
7、士多德詩學詮釋 主要見解 第一,“娛樂”說。詩的目的和作用是專為娛樂和消遣,對象是一般沒有文化教養(yǎng)的人民大眾。 第二,“三一律”。在解讀亞里士多德詩學的基礎上,將其原有的“情節(jié)整一律”擴展為情節(jié)、時間、地點都要求整一的“三一律”。,錫德尼(Philip Sidney,15541586),主要著作 為詩辯護 主要見解 第一,詩的地位高于歷史和哲學。 第二,詩的性質是創(chuàng)造。憑借想象和虛構提升自然,創(chuàng)造出高于自然的新形象。 第三,詩的目的是怡情與教育。詩以其形象性和審美特性達到愉悅和感動人們向善的效果,實現(xiàn)怡情和教育的雙重目的,必然優(yōu)于其他學科。,第二節(jié) 新古典主義的文藝觀,一、布瓦洛的文藝觀,尼古
8、拉布瓦洛戴普雷奧(Nicolas Boileau Despraux,16361711),法國詩人、文學理論家。被稱為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和發(fā)言人。 最重要的文藝理論專著是1674年的詩的藝術。這部作品集中表現(xiàn)了他的哲學及美學思想,被譽為古典主義的法典。 繼承他父親遺產后,放棄以律師為職業(yè)的意圖,專心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年輕時曾和一些所謂自由派的文人來往,其中包括喜劇家莫里哀和悲劇家拉辛。這一時期,他寫了若干諷刺詩,對當時某些官方和半官方人士往往采取訕笑的態(tài)度。 中年開始和權勢人物接近,由于路易十四的情婦蒙代斯邦男爵夫人的引薦,布瓦洛覲見了太陽王。 1677年和拉辛同時被任命為“國王的史官”,享受年俸二千
9、金路易的優(yōu)遇。 1684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理性是最高準則,理性(reason) reason源自拉丁文reri(意為“思考”)的詞根。原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陳述理由、解釋、說明; 二是指人類所具有的前后連貫的思想與理解能力。 但后來它的內涵不斷發(fā)展變化,在中世紀的神學用語中,其含義包括神所賦予的人的智能,有別于純粹的“世俗理性”; 在17世紀的用語中,則有“適度或節(jié)制”的含義; 到了18世紀,一些思想家認為,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同時也有部分人開始強調其與情感相對的含義,即屬于判斷和推理的思想活動。,1.理性是最高準則,以理性為出發(fā)點,強調要用理性來認識一切
10、,把理性看作藝術的最高標準和歸宿。 “首須愛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遠只憑著理性獲得價值和光芒。”(布瓦洛:詩的藝術 ) 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以理性克制情感 主張藝術形式要服從作品內容的理性要求,強調藝術形式本身也需要符合理性原則。 “必須里面的一切都能夠布置得宜;必須開端和結尾都能和中間相配;必須用精湛技巧求得段落的勻稱,把不同的各部門構成統(tǒng)一和完整” (布瓦洛:詩的藝術 ) 戲劇創(chuàng)作的“三一律”: “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臺充實”,1.理性是最高準則,評價 理性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藝術的規(guī)范化建設,尤其對遏制文藝復興以來出現(xiàn)的情欲泛濫的勢頭有積極意
11、義。 在文學語言方面,他所要求的“典雅”、“細致”,提出的要“提高格調”、“要從工巧求樸質,要崇高而不驕矜,要雋雅而無虛飾” 等主張,對當時社會上追求浮華矯飾的文風也是有警示意義的。,2.模仿自然的原則,模仿自然 “永遠不稍涉荒誕” “永遠也不能和自然寸步相離” (詩的藝術) “自然” 自然風景或大千世界? 客觀現(xiàn)實中人的社會生活? 指“常情常理”,也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帶有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事物,或者說是一種恒常而合乎情理的真 模仿自然,并不是因為自然客觀存在,而是想借此體會真理,2.模仿自然的原則,思考與辨析 藝術的“真”VS 生活的“真” “切莫演出一件事使觀眾難以置信:有時候真實的事很可
12、能不像真情。我絕對不能欣賞一個背理的神奇,感動人的絕不是人所不信的東西?!?“真實的事”指的是事實,是現(xiàn)實中偶然發(fā)生的事件,是個別的“真”;而所謂“像真情”是指普遍的、必然的、符合“常理常情”的事件,是一般的“真”。 藝術必須真實可信才能打動讀者或觀眾,但這不意味著對現(xiàn)實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因為有時現(xiàn)實中的事雖然是真的,卻太過“神奇”,可能“背理”,令人難以置信,也就不能被欣賞和接納。 他追求的是一種經過藝術家理性改造之后的具有“像真情”的真實,它比現(xiàn)實更真實。即藝術表現(xiàn)一種理想化、概念化的現(xiàn)實,也就是他所謂的“自然”。 藝術模仿的標準在于像真,而不在于寫真;文學的可信性在于藝術的“像真情”,
13、而不在于生活本身的真實性。,3.崇尚古典的原則,遵循理性、模仿自然的途徑 是以古希臘、古羅馬的作品為典范 第一,藝術要符合理性,而理性是普遍的、永恒的,藝術也就應該具有普遍永恒的標準,因此判斷作品的優(yōu)劣就要看它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歷史已經證明,荷馬、維吉爾等人的作品是毋庸置疑的經典之作。 第二,布瓦洛認為古典本身就是自然,學習古典就是學習古人模仿自然的本領。 第三,布瓦洛通過對當世作家的研究,認為法國當時最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成功地借鑒和仿效了古希臘、古羅馬經典作品的成果。 理論辨析 辨析布瓦洛詩的藝術中崇尚古典、崇尚理性與賀拉斯的詩藝與之相關的主張。,4.遵循道德的原則,遵循道德作家需要提高自
14、身的修養(yǎng) 創(chuàng)作的目的就是“處處能把善和真與趣味融成一片” 一位成功的作家必須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個有德的作家,具有無邪的詩品,能使人耳怡目悅而絕不腐蝕人心:他的熱情絕不會引起欲火的災殃。因此你要愛道德,使靈魂得到修養(yǎng)。” 主張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 明確要求作家時時以國家利益為重 思考與練習 結合17世紀的歐洲諸國的歷史背景,對布瓦洛重理性的文藝觀予以正確評價。,第二節(jié)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文論,二、新古典主義在歐洲各國的不同傾向 法國古典主義強調秩序 德國古典主義強調古代典范 英國古典主義所強調的或可說是平衡,即在規(guī)則與天才、古代與現(xiàn)代、自然與藝術、莎士比亞與本瓊生,甚至理
15、性與激情等之間的平衡。,第二節(jié)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文論,二、新古典主義在歐洲各國的不同傾向 (一)法國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對“古人”的“摹仿”,首先體現(xiàn)為一種宮廷藝術的高度發(fā)展。它得益于宮廷藝術,也從題材和形式上總結和規(guī)范了宮廷藝術,因此其中的理論確實是同法國17世紀君主專制的基本秩序相呼應的。,第二節(jié)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文論,二、新古典主義在歐洲各國的不同傾向 (二)德國 18世紀德國的古典主義者溫克爾曼(Winckelmann) 溫克爾曼的代表作是古代藝術史 溫克爾曼借助希臘藝術而強調的“崇高”、“靜穆”的風格以及其中的“理性”的“含蓄”,也許更能表達“古典”意味的藝術境界,第二節(jié)17世紀的
16、新古典主義文論,二、新古典主義在歐洲各國的不同傾向 (三)英國 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 論戲劇詩(Essays on Dramatic Poetry,1668) 蒲柏論批評(An essay on Criticism,1711),第二節(jié)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文論,二、新古典主義在歐洲各國的不同傾向 (三)英國 1、德萊頓是“英國文學批評之父”(the father of English criticism),德萊頓的論戲劇詩是“現(xiàn)代英國散文的開端”(modern English prose begins here)。,第二節(jié)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文論,二、新古典主義在歐
17、洲各國的不同傾向 (三)英國 1、德萊頓的論戲劇詩 古人與今人的優(yōu)劣 三一律的價值 新古典主義的法國與伊麗莎白的英國之間的不同 敘事與行動的關系 莎士比亞與本瓊生的比較,第二節(jié)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文論,二、新古典主義在歐洲各國的不同傾向 (三)英國 2、蒲柏的論批評 蒲柏的論批評的中心主題是自然與藝術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對于英國人來說,其實就是莎士比亞的藝術觀與古典主義的自然觀之間的區(qū)別。,我思故我在,第二節(jié)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文論,三、“新古典主義精神”的實質 法國新古典主義者申言“理性”的時候,其意義其實并不在于獨立的思索和判斷,而常常是要抑制個人的放縱。他們一方面抽象出一種統(tǒng)一而穩(wěn)定的人性、感受性抑或“理性”,另一方面又將其落實于文學批評中的種種創(chuàng)作規(guī)則。,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