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天凈沙思》同步測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上冊語文《天凈沙思》同步測試題(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七年級上冊語文《天凈沙秋思》同步測試題
第 4 課《 [ 越調 ] 天凈沙 秋思》同步練習收獲平臺
一、你一定能默寫這首《天凈沙 ?秋思》吧?用工整的楷書寫寫看!
二、“昏鴉”的“昏”字,除了與“夕陽西下”呼應,你還
讀出了什么意味?
答:
三、有人說“古道西風瘦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風駿
馬”,則意境全變,你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么?談談你的看
法吧!
答:
四、整體感知這首元曲,說說曲中之人為何“斷腸”?
答:
五、意象,是被作者賦予了一定意義的形象。馬致遠
2、選用了“枯藤”、 “老樹”、 “昏鴉”、 “古道”、 “西風”、 “瘦馬”等意象來表現(xiàn)秋天的凄涼肅殺,你是否也能選取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來表現(xiàn)對某個季節(jié)的感受?
答:
發(fā)展空間
一、閱讀下面的散文,回答問題。
多謝西風
第 1 頁
劉雨農(nóng)
①多謝西風 !
②它把后園的桂花一齊吹放了,桐葉的飄零與黃花的憔悴,
是詩人的形容詞。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莊嚴
而純潔,以及一切蟲兒的歌唱。
③我曾徘徊池邊:那池中的游魚,兩兩三三,交頭接耳地過
去了
3、;戲水的白鵝,清影在波中浮耀,紅掌兒翻向青天,年
輕的魚兒羞躲了;綠衣仙女似的翠鳥兒,嚶然一聲,仿佛報
道晨妝才了;白鷺有時飛到堤邊,靜悄悄地站著,恰似一個
披蓑衣的釣叟。
④我曾小立斷橋: 天末彩霞, 倒影池塘之中, 一片紅光似火。我小立斷橋,消磨了幾度黯淡的黃昏,癡等新月的東升,驚
醒了棲鴉之夢。垂楊倦了,桂花在隔院送香,黃橙添蓋了顏色,青藤橫撐了纖腰,天上的星兒搖搖欲墜。⑤我曾慢步登梯:郊外的山光,郊外的村莊,遍野的牛羊,淺水湖中,尚有殘荷點點,不是殘荷,仿佛是落花片片,莫
不是荷花又重開了?樹葉青青, 有如春草之爭妍; 雁兒陣
4、陣,有如夏云之飛翔;蒼煙渺渺,和著輕云裊裊,是誰在那噓氣
如蘭?望不斷的天邊,也許有蝶兒成雙的飛舞,也許有鶯兒歌唱,燕子裁衣。
1.通讀全文,概括說明作者為什么要“多謝西風”?
答:
第 2 頁
2.文中第②段描寫秋景,可謂“有聲有色有味”,你能找
出相應的語句么?
答:
3.比較下列兩組句子,說說哪一句更好,為什么?
⑴A句: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莊嚴而純潔,
以及一切蟲兒的歌唱。
B 句: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高遠而湛藍,以及一切蟲兒的歌
5、唱。
答:
⑵A句:那池中的游魚,兩兩三三,交頭接耳地過去了。
B 句:那池中的游魚,一群一群地游過去了。答:⑶A句:綠衣仙女似的翠鳥兒,嚶然一聲,仿佛報道晨妝才了;
B 句:長著綠色羽毛的翠鳥兒,嚶然一聲,鳴聲悅耳動聽。答:
4.作者在第⑤段中寫秋天的殘荷、樹葉、雁陣、蒼煙輕云
等景物,都想像作春夏的景物, 你認為這樣寫好么, 為什么?
答:
參考答案
收獲平臺
一、略。
第 3 頁
二、“昏鴉”令我們聯(lián)想到是黃昏時烏鴉回巢的畫面
6、,這畫面,有幾許蒼涼,更有幾多溫馨,令天涯游子觸目傷懷:連烏鴉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我卻仍舊孤獨地游走天涯。
三、有道理。同樣是“古道西風”的背影,“瘦馬”令我們
聯(lián)想到游子已經(jīng)奔波得太久、 太疲倦了, 甚至可能處境困窘,連馬都累瘦了;而若是一匹“駿馬”,則讓我們聯(lián)想到騎馬的應是英姿颯爽的俠客,正馳騁天地間,施展自己的抱負。
二者意境大相徑庭。
四、曲中之人之所以“斷腸”,是因為他遠離故鄉(xiāng),騎著瘦馬冒著西風,漂泊在天涯。烏鴉歸巢了,路人也回到了小橋流水邊炊煙裊裊的家,而他,依舊漂泊。這一切,怎不令他痛苦得有如斷腸?
五、略。注意選取那些能表現(xiàn)意境
7、的意象,如果富有個性,就更好了。
發(fā)展空間
一、 1.因為西風吹送給作者一個多姿多彩的秋天。
2.有聲:一切蟲兒的歌唱;有色:水的澄清;有味:花的
芬芳。
3.( 1)A 句中寫天,“莊嚴而純潔”,賦予天空精神內(nèi)涵,
作者傳達給讀者的就不只是客觀的天色,而同時包含了自己
對天空的景仰與喜愛,所以 A 句更好。
( 2)A 句寫魚“兩兩三三, 交頭接耳地過去了”, 聯(lián)想豐富,
第 4 頁
恰倒好處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魚兒們活
潑可愛的情態(tài),所以 A 句
8、更好。
( 3)A 句運用了比喻兼擬人的修辭手法, 把翠鳥比作“綠衣仙女”,又相應地寫她清晨的啼鳴, “仿佛報道晨妝才了”,
更顯得嬌媚可愛,而天地間也因此顯得情趣橫生,所以 A 句
更好。
4.作者將秋天的殘荷、樹葉、雁陣、蒼煙輕云等景物都想
像作春夏的景物,表明在作者心目中,秋天與春夏一要,都
有盎然生機。這樣寫,才更突出“感謝西風”的主題。
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