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第五單元 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 第五單元 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4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蘇軾 課前自學預案 廢置、擱置 動詞,遺失、遺漏名詞,遺失、遺漏的東西動詞,遺留動詞,給予,贈送 兼詞,相當于“之于” 兼詞,相當于“之乎” 動詞,成為,變成動詞,做動詞,作為,介詞,當作動詞,是介詞,被名詞,指心理活動動詞,有語氣詞,呢動詞,治理介詞,為了介詞,給介詞,對,向 名詞,隔閡副詞,間或 副詞,秘密地 名詞作狀語,如劍從鞘中抽出一樣 意動用法,以為貴為重 名詞用作動詞,證實 四、特殊句式(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輪扁,斫輪者也以上為_句。(2)以為口實以上為_句。判斷 省略 一、作家剪影(略)二、資料存盤親情加友情,演繹真情文與可,北宋湖州竹派著名畫家之一,最擅
2、長畫墨竹,既是蘇軾的好友,又是他的表兄。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文與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樂谷中,曾畫一幅水墨偃竹畫贈蘇軾。蘇軾向文與可學畫竹,同時在繪畫理論上給予文與可極大的幫助和影響,兩人結(jié)下了深厚友情。 文與可病逝后半年,蘇軾在湖州曝曬書畫,見到這幅遺作,睹物思人,對畫痛哭,帶淚寫下了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總結(jié)文與可的畫竹理論,提出了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張。 富有感染力的文體記“記”這種文體,出現(xiàn)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主要有臺閣名勝記(如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山水游記(如柳宗元永州八記),書畫雜記(如韓愈畫記
3、、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等。在寫法上,大多講究文采藻飾,語言精美,描繪工巧,富于真情實感,熔敘事、抒情、說理于一爐,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是古代散文中文學性最強的一種,名篇佳作甚多。 三、意旨探微本文總結(jié)文與可的繪畫理論,陳述自己對“胸有成竹”和“心手相應”創(chuàng)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藝”與“道”的密切關(guān)系。又通過敘述文與可的軼事和二人間的交往,表現(xiàn)了他的品德、個性。因舊誼深厚,故睹物思人,傳遞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課堂探究學案 1本篇既談“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又記筼筜谷偃竹圖的由來和種種有關(guān)瑣事,它的出發(fā)點是說理還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參考思路】本文以抒情為主,兼具敘事和說理。對繪畫理論
4、的闡述、對筼筜谷偃竹圖的由來和種種有關(guān)瑣事的敘述,其實都是圍繞著文與可、蘇軾與竹的這段深厚的感情展開的。文章的中心是通過對與畫竹相關(guān)的繪畫理論的闡釋和生活瑣事的描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文與可的真摯情誼,流露了蘇軾對文與可的深切懷念。 2本文借畫竹闡發(fā)了哪兩個方面的創(chuàng)作思想?【參考思路】“胸有成竹”和“心手相應”。前者:“故畫竹,必先少縱則逝矣?!逼浜x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鮮明的形象,靈感來時,要適時捕捉,一氣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筆下。后者:“夫既心識其所以然不學之過也?!逼浜x是:要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逐漸做到熟練地掌握技巧。 3如何理解“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句中的“視”“見”二字的意思?【參
5、考思路】所欲畫者并非指實物,而是映現(xiàn)于胸中的鮮活形象。這里所說的“視”是凝神思想的意思;這里所說的“見”是指在腦海中映現(xiàn)的意思。 4文中記敘了文與可的哪些事情,說明文與可是怎樣一個人?【參考思路】文中通過三件軼事表現(xiàn)文與可的個性:(1)將求畫者送來的縑素視為襪材,對求畫者多不感自得而覺討厭。表現(xiàn)他的脫俗、淡泊。(2)作者與文與可關(guān)于“萬尺竹”之辯,由詩書往來之中,既見其才情過人,又見其風趣、曠達。(3)文與可贈畫給作者,作者還之以詩,可見他對摯友情誼之深,為人的無拘、率直。 5文章通過畫竹體現(xiàn)了什么藝術(shù)規(guī)律?【參考思路】文與可主張畫竹之前,必須先對竹子有深入細致的觀察了解,再經(jīng)過反復的醞釀、構(gòu)
6、思,心目當中隱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研墨伸紙作畫,手不停揮,一氣呵成,一幅畫竹便創(chuàng)作出來了。這種從生活體驗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是符合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的。 6這篇題畫記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參考思路】作為一篇繪畫題記,大多要描述畫面的形象,敘說畫家作畫的過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畫經(jīng)歷,總之,不外以鑒賞、考訂為主要內(nèi)容。而蘇軾這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卻不是一般的繪畫題記,它實際上是一篇紀念文章,是表現(xiàn)對于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繪畫題記的常規(guī)寫法。 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藝術(shù)特色賞析本文以畫為線索,敘述自己和文與可的
7、深摯友誼及睹物思人的悲痛,莊諧相襯,情深意切,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主要特色有: 1揮灑自如,章法嚴謹本文信筆揮灑,舒卷自如。文中有正論,有戲語,或引詩賦,或摘書牘,時而講瑣事,時而舉典故,機變靈活,姿態(tài)橫生。通篇以畫貫穿,以懷念友情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揮灑和謹守章法的完美結(jié)合。2說理形象,富于理趣這篇雜記兼有記人散文和文藝隨筆的雙重特征。文中,作者闡述了相當深奧的繪畫理論和自己的獨到理解,把“理”說得活潑,充滿趣味,可謂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趣。 3以諧襯莊,以喜襯悲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章,卻沒有令人陷入哀傷情緒之中,而是有意記敘二人交往時彼此溝通、相互調(diào)笑的趣事,寫得活潑、幽默,妙趣橫
8、生,由此可見作者和文與可的“親厚無間”,而文與可死后,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襯悲,也益見其悲,極好地體現(xiàn)了藝術(shù)的辯證法。 課后鞏固練案 解析:B略:大概,大致。答案:B 解析:B項“躡”是“踩”;是“跟蹤,追隨”。A項“與”都是“贊同,同意”的意思。C項“無以”都是“沒有用來”的意思。D項“發(fā)”都是“打開”的意思。答案:B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能體現(xiàn)藝術(shù)創(chuàng)作思想的一組是(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
9、道者,則非耶?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此竹數(shù)尺耳,而有萬尺之勢。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A BC D解析:是“胸有成竹”;是“心手相應”;是“尺幅千里”。答案:A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先總結(jié)文與可的繪畫理論,陳述自己的體會和主張;再借子由的話進一步贊賞文與可的繪畫技巧,指出意與道的密切聯(lián)系;然后介紹文與可畫竹逸事和平易而不從俗的品德,回憶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說明寫作此文的緣由。B本文通過記述文與可將求畫者的縑素視為襪材,關(guān)于“萬尺竹”的辯論,以詩畫互贈引起的笑談等軼事表現(xiàn)了文與可豁達、爽朗、風趣的個性,以及
10、與作者親厚無間的情誼。 C“畫竹”是本文的線索,本文記述文與可畫竹的情形,以充滿感情的筆觸回憶兩人的交往,以及文與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從文與可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D作者與子由皆從文與可學畫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與法兼得。解析: D子由沒有跟文與可學畫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嘗畫也”為依據(jù)。答案:D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nèi)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譯文:_(2)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譯文:_ (3)而余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譯文:_ 答案:(1)既然心里明白這樣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這樣,是由于內(nèi)外不一,心與手不相適應,沒有學習的過錯。(2)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構(gòu)思,但是做起來不熟練的,平常自己認為很清楚,可事到臨頭忽然又忘記了,這種現(xiàn)象難道僅僅是畫竹有嗎?(3)而我的文章也記載了與可以往跟我戲笑的話,以表明與可跟我這樣親密無間啊。 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