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案模板 (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年級
九年級
撰寫者
備課成員
執(zhí)教者
任教班級
課題
《環(huán)球城市 風行綠墻》
課型
新課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
能力
1、掌握圈點評注等讀書動筆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的讀書習慣。
2、了解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記誦優(yōu)美句子。
3、學習各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4、了解綠墻的創(chuàng)意和價值。
過程與
方法
1、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找出中外圍墻的差異,以綠墻的好處。
2、組織學生分析課文中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了解其好處。
3、通過反復誦讀,感受并理解課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1、理解文中中國圍墻含蓄
2、的否定。
2、理解綠墻代替磚墻的好處,培養(yǎng)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
重點
1、學習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2、了解綠墻的創(chuàng)意和價值。
3、學會圈點評注等讀書動筆的方法。
教學
難點
1、學會說明文的語方特點和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2、理解以綠墻代替磚墻的好處和綠色圍墻的作用。
教法
設計
朗讀法。討論法。
學法
指導
學生自由交流,討論。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集體議課、個人
二次備課批注
情
境
引
入
同學們,我們在前面學了兩篇談“綠”的散文?!熬G”是一種顏色,“綠”是種向往……下面
3、請同學們說說下列詞語中的“綠”字的具體含義:
綠色食品、綠色通道、綠色奧運、綠墻
什么是綠墻呢?墻隨處可見,不同時期不同式樣的墻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遠古的柵欄,抵御了野獸的襲擊;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抵住了敵人的入侵;蘇州園林那隔而不隔的花墻,則增添了景致的深度……那么我們今天所說的“綠墻”究竟是什么?有何價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淑遠的《環(huán)球城市 風行綠墻》,希望大家從中找到答案,受到啟發(fā)。
新
課
講
授
二、初讀?感知
1、引導學生用圈
4、點批注的方法讀第1、2自然段,明確中國圍墻的特點。
這些數(shù)字給你一種什么感覺?你是否曾經(jīng)想過?作者是如何形容的?
2、引導學生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閱讀3、4自然段,體會外國圍墻與中國圍墻的不同之處。
3、引導學生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閱讀5—13段,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問題:
(1)這幾段與3、4是什么關系?
(2)作者以哪幾個國家為例介紹外國圍墻的特征的?
(3)這些國家的圍墻各具有怎樣的特征的?
(4)這些“綠墻”有什么樣的共同特點?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有什么樣的價值?
4、小組討論后質(zhì)疑、師生答疑。
5、小結(jié)性提問:造成中外圍墻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作者認為現(xiàn)代中國城市應該
5、提倡建筑怎樣的圍墻?
我國以綠墻代替磚墻,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環(huán)保的需要。中國建造綠圍墻勢在必行。國務院早就出臺了城市綠化條例,把城市綠化建設納入了城市總體規(guī)劃。
三、精讀?深思
1、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綠墻,而各國的綠墻也的確各有千秋,請你選出你最感興趣的一種,評價一下這種現(xiàn)象,說說你為什么對他感興趣(可從創(chuàng)意、造型、價值等方面考慮)
2、這是一篇說明文,文中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請在課文中畫出幾處典型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四、賞讀?延展
1、學完本文,你覺得在發(fā)展城市的同時,應如何來進行環(huán)境保護?
2、中國的圍墻要不要拆?
五、總結(jié)?升華
圍墻不僅是一個民族
6、文化的象征,更是一個民族精神與胸懷的象征。近代歷史上的恥辱,使我們不敢與世界進行大膽的交流,使我們?nèi)狈<{百川的。昔日的長城為我們贏得了世人贊嘆,今天的圍墻能為我們留下什么呢?
本課
小結(jié)
圍墻不僅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一個民族精神與胸懷的象征。近代歷史上的恥辱,使我們不敢與世界進行大膽的交流,使我們?nèi)狈<{百川的。昔日的長城為我們贏得了世人贊嘆,今天的圍墻能為我們留下什么呢?
作業(yè)
布置
1, 完成本課練習題。
2, 完成課時作業(yè)。
板
書
設
計
課后
反思
年級
九年
7、級
撰寫者
備課成員
執(zhí)教者
任教班級
課題
《》
課型
新課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
能力
過程與
方法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教學
重點
教學
難點
教法
設計
朗讀法。討論法。
學法
指導
學生自由交流,討論。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集體議課、個人
二次備課批注
情
境
引
入
新
課
講
授
本課
小結(jié)
作業(yè)
布置
板
書
設
計
第二課時
復
習引
入
新
課
講
授
本
課
小
結(jié)
作業(yè)
布置
板
書
設
計
課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