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星球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商務星球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題】七上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課型】新授課
【教材內(nèi)容分析】
本節(jié)課是學習地理知識的第一課,主要安排了“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的大小”兩方面學習內(nèi)容,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和學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將這兩個課標點整合成一課時,目的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思維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態(tài)度的升華,養(yǎng)成嚴謹認真的求學態(tài)度,為學習后面的章節(jié)打好基礎。
【課標要求】
l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l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知道人類對
2、自然界的認識是逐步提高的,并學習前人勇于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難點)
2.學會運用赤道周長、表面積和平均半徑等數(shù)學參考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重點)
【教學模式】問題導學
【教學方法】讀圖法、演示法、畫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用具】地球儀、多媒體、地球衛(wèi)星照片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
導入新課
一、初識地球:播放視頻片段《斗轉(zhuǎn)星移---運動中的地球》,質(zhì)疑:地球是個球體,可是你知道前人對她的認識經(jīng)歷了哪些有趣的歷程嗎?(投影展示課題、目標)
觀看視頻,感悟地球在宇宙空間的存在形態(tài)。
學生齊讀目標,明確學習內(nèi)容。
激發(fā)興趣和探
3、索欲望,明確學習內(nèi)容。
第一目:
地球
的形狀
二、再現(xiàn)歷史:
問題探究:
1、探討:古代有“天圓地方”說------即“蓋天說”,你知道它的由來嗎?有何證據(jù)?(投影問題和圖片)
(1)學生讀P3“天圓地方”圖文資料,談自己的見解
(2)齊背《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憑直覺)
通過認識詩歌中的地理,留心生活處處皆學問,要學會觀察和思考。
2、 (播放“月食”視頻)
質(zhì)疑: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月食的景象推測地球形狀是球體或近似球體,你覺得完全可信嗎?說說你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注意到還有哪些現(xiàn)象能夠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4、?
(1)學生看視頻,結(jié)合P3“亞里士多德”等圖文資料,提出自己見解:
“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僅憑影子推測也不完全可信,也可能是碟形、饅頭形、圓片形、圓柱形……
(2) 學生列舉證據(jù):如登高可望遠(詩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海邊觀駛來的帆船,先看到桅桿后看到船身。
通過探討,訓練學生質(zhì)疑精神和表達能力,并感受古人對大自然探索的細心和執(zhí)著。
3投影“麥哲倫”及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指導學生說出麥哲倫船隊依次經(jīng)過了哪些大洋? 結(jié)合P4“閱讀”說說結(jié)果如何?
進一步質(zhì)疑:這次環(huán)球航行就一定能說明地球是球體嗎?
(1)學生讀圖,按船隊行進的順序說出依次經(jīng)過的大洋名稱。結(jié)合P
5、4閱讀“你們第一個擁抱了地球”,了解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人類歷史上環(huán)球航行的偉大壯舉及其付出的巨大犧牲。
(2)學生探討論(也可能是圓柱、圓錐或圓臺形狀…...)
進一步感悟前人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難和犧牲精神的偉大;再次質(zhì)疑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
4、 投影詩《題西林壁》,齊誦。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說明人類要想目睹地球的全貌,只有離開地球。(播放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目睹地球的視頻片段,指導學生觀看)
學生觀看視頻及衛(wèi)星照片,了解:通過目睹終于確定,地球確實是個球體。
思考交流:從人類認識地球形
6、狀的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談體會)
通過觀看視頻,體會當今科技之強大,認識到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養(yǎng)成崇尚科學、認真學習的品質(zhì)。
承轉(zhuǎn)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從直覺臆想----推測----實證----目睹,歷時幾千年,一步步走向成熟,這些勇于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和敬佩。
地球是球形,你能用準確的數(shù)據(jù)描述她的大小碼?
第二目
地球
的大小
三、科學認知:
教師出示地球儀,指出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設疑:它的球心、球半徑和最大周長在哪里呢?
1、(多媒體分步投影:教學生畫球形板圖)
<教師手畫也可以>
(1)畫圓、
7、圓心、圓半徑,(平面圖形)
(2)畫赤道、極半徑、赤道半徑表示球形。指出球心、球半徑和最大周長,說明圓是平面的,球是立體的。(地球是球形。)
(3)結(jié)合地球儀講解: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
2、小組探究:(投影問題)
(1)極半徑和赤道半徑各有多少條?
(2)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的長度會影響地球的形狀嗎?畫畫看(技巧:讓赤道半徑長度保持不變)
(3)請看課本上P5圖1-1-3所注的具體數(shù)字,極半徑和赤道半徑哪個長一些,二者相差多少千米?
(4)質(zhì)疑提升:你現(xiàn)在
8、能更加準確的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狀嗎?
(5)地球儀為什么卻做成了“正球體”?
教師講解:(出示衛(wèi)星照片)
請看,這是從36000千米高空拍攝的地球照片,你能看出它扁了多少嗎?所以我們說地球是扁圓的、像桔子或像梨形都是不科學的,在日常學習中,我們?nèi)匀话训厍蚩醋魇且粋€正球體。所以我們畫出的地球示意圖或做出的地球模型都是正球體。
3、質(zhì)疑:我們到底用哪些數(shù)據(jù)才能準確地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投影示意圖,指導讀出以下數(shù)據(jù))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6千米,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諧音巧記:我的姨姨(5.1億)是廬山奇葩(6378
9、),一天,廬山霧起(6357),她領(4萬)天兵舉行廬山起義(6371)。】
學生看板畫
學習畫球形圖的基本過程和技巧
聽教師講解,釋疑解難
極半徑有兩條,赤道半徑有無數(shù)條。
三種情況:極半徑比赤道半徑長、二者相等、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球形各不一樣,學生畫圖:長球體、正球體和扁球體
極半徑短一些,赤道半徑長一些。
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6千米,
兩者相差21千米。
地球的形狀: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
因為21千米相對6300多千米,約為1/300,這個差距是微不足道的。地球儀是地球的縮影
10、,那就更看不出來了。
學生讀圖1-1-3“地球的大小示意”,了解描述地球大小的基本要素和具體數(shù)據(jù)。
計算:假如一列火車以100千米/小時的速度沿著赤道行駛,回到出發(fā)點需要多長時間?(400小時)
初步接觸地球儀,幫助了解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為下一節(jié)學習做了引導
學畫板圖,既調(diào)動了興趣,又增強了畫圖技能
通過觀察對比、畫圖求證,能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也是地理學科的基本要求
通過再次觀察地球儀和解決疑問,
可以將學生的認知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明確科學精確的數(shù)據(jù)對說明
11、問題十分重要,通過計算能具體感知地球的大小
鞏固訓練
要求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并標上名稱和數(shù)字。
學生畫圖
當堂檢驗識記效果
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奧秘,一直是人類渴望和追求的目標。讓我們揚帆起航,努力學習,為探索更多地球的奧秘貢獻自己的力量!
板書設計
課堂練習
1.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測量證明,地球是個不規(guī)則的_____體,表面積為_______平方千米,平均半徑為_______千米,赤道周長約為____千米。
2.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回答
(1)在400多年前,麥哲倫船隊從的西班牙出發(fā),開始了那次永
12、載史冊的航海行動。麥哲倫船隊離開歐洲后,依次經(jīng)過的大洋是 洋 洋、 洋,最后又回到 洋,抵達他們的出發(fā)地。
(2)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測量證明,地球是兩極_____、赤道______的不規(guī)則的_____體,表面積為_______平方千米,平均半徑為_______千米,赤道周長約為____ 千米。
(3)船隊的勇士回到西班牙后得到的禮物中有地球儀,并且地球儀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你首先擁抱了我!”你認為此份禮物和贈言的寓意是什么? 。
教學反思:
1、 本節(jié)課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很大體現(xiàn),如讀圖、探究、畫圖、計算、演示等,學生積極性高。比如有的學生能用課本卷成圓筒,用粉筆代替桅桿演示船駛來的情境,就可以推翻地球是球形的推測,可能是圓柱體、圓臺或者圓錐等。
2、 課堂上,只有學生親自動手了、參與了、體驗了、,他對知識的認知才會更深刻。只要教材研究的透、教學設計的好,教師不必喋喋不休。
3、 借助多媒體能很好的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