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以教育促教學教學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以教育促教學教學反思(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以教育促教學教學反思
反思當前的教育方式,學生能讀懂“無字之書”,意識到親情可貴的委實不多。這些嬌生慣養(yǎng)的獨生子女,談及父愛,他們就更難理解。如何喚醒學生的感恩情懷,讓學生學會感恩?我們的學生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沒想到父母的辛勤勞動,沒想到老師為教育學生所付出的心血才使同學們的心智得到開啟,這也許是家長與老師已習慣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報與感恩。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這樣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若果說道德教育有欠缺之處,我們師長有責任。我們要教育孩子懂得:認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我們要感恩的是自己周圍的人,那些幫助過我們,關心過我們,鼓勵過我們的人,感恩是做人
2、應有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現(xiàn),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語文教師千萬不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認真反思這一堂課,我的腦海里始終徘徊著一個念頭: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該怎樣做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學會感恩呢?
北師大七年級上冊中有一個單元的主題是“感悟親情”,其中不乏一些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楊新雨的《養(yǎng)母》等,這些感人至深的文章如何能讓剛上初一的學生理解呢?現(xiàn)在我所帶的班級中有一多半的學生不愛學習,甚至是不學習,通過了解,他們小學高年級時就是是如此,而這樣的學生往往也沒有責任心,
3、不尊敬父母師長。學習本單元后,我留了一篇關于父母之愛的作文,居然有幾個學生挖空心思也說不出來一件父母所做的感動自己的事情,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不禁要考慮:我們在一味的灌輸知識的同時是否要考慮思想的教育是不是應走在學識教育的前沿呢?當學生們體會到了父母之苦后是否會學的更認真一些呢?
首先,成功的教學應把學生調(diào)入作品營造的意境中,讓學生入情入境。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心放進去,與文本進行親切地交談。抓住人物的語言和人物的動作、細節(jié),體會人物的情感。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讀中思、悟,在自主的閱讀中走進課文的意境,走進作者的心靈,與作者對話。課堂常常不會像預設那般的自然流暢,比如《
4、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字字浸透親情的文字卻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我們不能責怪學生情感冷落,忽略他們的課堂反映,把課堂生硬地往自己的預設中拉;要考慮到學生的閱讀體驗,找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緣由,重新創(chuàng)設情境,尋找一條僻徑迂回進行引導?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
其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藝術情境和情感氣氛,讓學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學生實現(xiàn)良好的情感體驗。音樂是一種特殊而富有表達力的語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音樂,能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一定的氛圍,調(diào)節(jié)學生情緒,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表達力。這堂課學生能在《背影》一文的學習中,能夠如此 “動情”,和背景音樂的恰當運用是分
5、不開的。通過這次成功的教育,我更加認識到:語文這門學科獨特的魅力,教育機會隨時有,需要及時把握,以人為本,教書育人,讓情感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重點在于對文本的把握。每個文本,都有其內(nèi)在的文本意義,即內(nèi)在的價值取向;文本傳達的信息,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都寄予了作者獨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著其特定的指向性。這種特定的指向是這一文本獨特的價值所在,所以文本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借。教師應從特殊的言語形式入手,通過對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義,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價值取向,理解與應用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很好地發(fā)揮課文這個“例子”的作用。當然,教師在引導并尊重學生對文本進行
6、多元解讀的時候,應把握一個度,必須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為前提,正如錢夢龍先生指出的那樣:“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之間的契合點,才恰恰是閱讀教學最能顯示其魅力之處?!蹦欠N泛化甚至背離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幼稚化地詮釋作者的寫作意圖或不切實際地拔高、降低,必然違背語文教育之本。如果一味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模糊起碼的價值判斷和文本體驗,那教師的這種做法無疑是錯誤和危險的。作為教師一旦學生對文本把握出現(xiàn)偏差,就有責任對學生思維進行激發(fā)與引導。例如:對《背影》一文主題和人物的把握,通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大部分學生都能感受到深深的父愛從字里行間流淌出來,但如果有學生
7、把目光盯著父親“穿鐵路、爬月臺”這個細節(jié)上,鉆牛角尖地認為他這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不該這樣做時,那可以肯定地說這個學生的認識已出現(xiàn)偏差,就從尊重文本的角度來講,此時教師也應適時地引導和糾偏了。
但是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時常會遭遇的尷尬是:學生走不進作品的內(nèi)層,只停留在表面,滿足于對情節(jié)的了解;或思維模式固化,常常產(chǎn)生蜻蜓點水般的假閱讀和鸚鵡學舌般的假鑒賞,達不到對文本作品的體驗和自我的提升。所以,教師在對話過程中作為 “平等中的首席”,主要的作用是引導。教師要把自己對文本閱讀的體驗傳達給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架設文本與學生生活、情思之間的橋梁,參與并導引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體驗、擴展補充、校正原有的
8、認知積累,并進行合理的推斷、想象、鑒賞,從而完成作品的意義建構。
教師通過正確引導,巧加點撥,可以使課堂教學“峰回路轉(zhuǎn)”。我們在重視學生的感悟,尊重學生的自由時,使得課堂教學中的“錯誤”也隨之而來。如果挖掘得好,利用得好,它可引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激起學生探究的問題意識,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認知和發(fā)展,自然不失為課堂上不可多得的神來之筆,也許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觀點錯誤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糾正錯誤,樹立正確的觀念。這時,教師引導得當,那就可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的思想在碰撞中發(fā)出耀眼的火花,產(chǎn)生心靈的震撼。
《卡爾威特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撥上思想的種子,
9、就會有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有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有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有命運的收獲?!蹦拿?,我在這塊奇妙的土地上播上“情感”的種子,或許會有“感恩”之情的收獲吧!
教育教學終極目標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而真正學會了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學會了立足社會的生存技能和能夠幸福生活的學生,他的內(nèi)心一定是充滿激情、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他的心態(tài)是良好的充滿陽光的。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快樂生活!然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能僅只是簡單地通過課堂知識的講解與灌輸,要講解知識和道理學生有可能是懂得的,重要的是讓他們能感同身受,從中得到啟發(fā)與感悟,真正獲得心靈的陶冶,情感的熏陶。所以,我們更要以教育促進教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