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學-》-課程教學大綱(修改)6頁》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針灸治療學-》-課程教學大綱(修改)6頁(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針灸治療學》
課程教學大綱
(供五年制中醫(yī)、中西醫(yī)結(jié)合、針灸專業(yè)及骨傷、養(yǎng)生康復方向使用)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學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針灸治療學》課程教學大綱
(供五年制中醫(yī)、中西醫(yī)結(jié)合、針灸專業(yè)及骨傷、養(yǎng)身康復方向使用)
課程名稱:針灸治療學
學 時:99(81/18學時)
學 分:5.5
一、 課程性質(zhì)與目的
《針灸治療學》是針灸專業(yè)的重點課程,是研究如何將已學的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經(jīng)絡(luò)腧穴學
2、、刺法灸法學等知識,綜合地運用于臨床實踐,因此,學好笨課程對于使用針灸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本課程的課堂教學和臨床實習,要求學生系統(tǒng)掌握針灸治療學的理、法、穴、方、術(shù)(即辨證論治),對一般常見病、部分急癥重癥及疑難癥能熟練地進行恰當處理。
二、 教學內(nèi)容與要求
上篇 總論(14學時)
重點掌握針灸治療原則、針灸配穴處方、特定穴的臨床應(yīng)用。了解針灸的治療作用、辯證論治綱領(lǐng)。
第一章 針灸治療作用(2學時)
了解針灸疏通經(jīng)絡(luò)、扶正祛邪、調(diào)和陰陽等治療作用。
第二章 針灸治療原則(2 學時)
掌握清熱溫寒、補虛瀉實,熟悉治神守氣。
第三章 針灸臨床辨證論治綱要(2學時)
3、
熟悉針灸臨床辨證論治要點、八綱辨證等,了解辯證在針灸臨床中的重要意義。
第四章 針灸配穴處方(4學時)
掌握針灸的選穴原則、配穴方法、處方的組成。
第五章 特定穴的臨床應(yīng)用(4學時)
掌握特定穴的臨床應(yīng)用。
難點:特定穴在臨床應(yīng)用中的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
中篇 各論(65學時)
第一章 內(nèi)科病癥(重點) 28學時
【目的要求】
(1) 掌握痹癥、腰痛、坐骨神經(jīng)痛、痿癥、中風、面癱、三叉神經(jīng)痛、頭痛、眩暈、心悸、失眠、癲病、狂病、癇病、郁病、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嘔吐、呃逆、腹痛、泄瀉、便秘、脅痛、癃閉、淋證、遺精、陽痿、糖尿病、單純性肥胖癥等病證的定義、治
4、療方法。熟悉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2) 了解末梢神經(jīng)炎、面肌痙攣、癡呆震顫麻痹、瘧疾、胃下垂、尿失禁、水腫、陽強、早泄、男性不育、癭病的定義、臨床表現(xiàn)及針灸治療方法。
【教學內(nèi)容】
(1) 重點講授(目的要求)中要求掌握的有關(guān)病癥的定義及針灸治療方法。
(2) 簡要介紹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間或結(jié)合有關(guān)錄像、多媒體教學,穿插組織討論式教學。
第二章 兒科病癥(熟悉) 3學時
【目的要求】
(1) 掌握急驚風、厭食、疳證、遺尿、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等病證的定義、治療方法。
(2) 熟悉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5、】
課堂講授,穿插組織討論式教學。
第三章 婦科病癥(重點) 9學時
【目的要求】
(1) 掌握經(jīng)前期緊張綜合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崩漏、帶下病、胎位不正、產(chǎn)后乳少、更年期綜合癥等病癥的定義、治療方法。
(2) 熟悉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內(nèi)容】
(1) 重點講授經(jīng)前期緊張綜合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崩漏、帶下病、胎位不正、產(chǎn)后乳少、更年期綜合癥等的定義和針灸治療方法。
(2) 簡要介紹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穿插組織討論式教學。
第四章 外科病癥(熟悉) 4學時
【目的要求】
(1)
6、掌握疔瘡、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乳腺增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的定義和針灸治療方法。
(2) 簡要介紹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穿插組織討論式教學。
第五章 骨傷科病癥(重點) 6學時
【目的要求】
(1) 掌握扭傷、落枕、頸椎病、肩關(guān)節(jié)周圍炎、肘勞、腱鞘囊腫、足跟痛、顳下頜關(guān)節(jié)功能絮亂綜合癥等病癥的定義、治療方法。
(2) 熟悉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內(nèi)容】
(1) 重點講究扭傷、落枕、頸椎病、肩關(guān)節(jié)周圍炎、肘勞、腱鞘囊腫、足跟痛、顳下頜關(guān)節(jié)功能絮亂綜合征等的定義和針灸治療方法。
(2) 簡要介 紹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
7、床表現(xiàn)。
【教學方法】課堂教授,穿插組織見習式、討論式教學。
第六章 皮膚科病癥(熟悉) 3學時
【目的要求】
(1) 掌握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癥、蕁麻疹、痤瘡、濕疹、帶狀皰疹、斑禿等病癥的定義、治療方法。
(2) 熟悉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內(nèi)容】
(1)重點講授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癥、蕁麻疹、痤瘡、濕疹、帶狀皰疹、斑禿等的定義和針灸治療方法。
(2)簡要介紹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穿插組織見習式、討論式教學。
第七章 五官科病癥(重點) 6學時
【目的要求】
(1) 掌握目赤腫痛、麥粒腫、眼瞼下垂
8、、近視、斜視、耳鳴、耳聾、鼻炎、鼻出血、牙疼、咽喉腫痛等病癥的定義、治療方法。
(2) 熟悉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內(nèi)容】
(1) 重點講授目赤腫痛、麥粒腫、眼瞼下垂、近視、斜視、耳鳴、耳聾、鼻炎、鼻出血、牙疼、咽喉腫痛等的定義和針灸治療方法。
(2) 簡要介紹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穿插組織見習式、討論式教學。
第八章 急性病癥(了解,自學)2學時
【目的要求】
(1) 掌握高熱、中暑、抽搐、昏厥、虛脫、心絞痛、胃腸痙攣、膽絞痛、泌尿系感染等病癥的定義、治療方法。
(2) 熟悉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內(nèi)容】
9、(1) 重點講授高熱、中暑、抽搐、昏厥、虛脫、心絞痛、胃腸痙攣、膽絞痛、泌尿系感染等的定義和針灸治療方法。
(2) 簡要介紹這些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穿插組織見習式、討論式教學。
第九章 其它病癥(熟悉) 4學時
【目的要求】
(1) 掌握戒斷綜合癥、慢性疲勞綜合癥、競技緊張綜合癥的機理和具體方法。
(2) 熟悉針灸在美容和抗衰老的應(yīng)用。
(3) 掌握每一病癥的取穴特點,各系統(tǒng)病癥之間的聯(lián)系及處方規(guī)律。
【內(nèi)容要點】
(1) 針灸治療戒斷綜合癥、疲勞綜合癥、競技緊張綜合癥的機理和具體方法。
(2) 針灸在美容中的應(yīng)用。
(
10、3) 針灸抗衰老的機理和具體方法。
【教學內(nèi)容】
課堂講授并結(jié)合實際演示。
下篇 附錄 (2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針灸臨床病例書寫格式和具體內(nèi)容;掌握針灸臨床病歷書寫。
【內(nèi)容要點】
一般資料、問診、望診、聞診、切診、體格檢查(包括??魄闆r)、實驗室檢查、四診摘要、辨證分析、西醫(yī)診斷依據(jù)、入院診斷、治則治法、選穴處方、護理、簽名。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三、教學方法與能力培養(yǎng)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系統(tǒng)掌握針灸學的理、法、方、穴和辨證論治,同時結(jié)合臨床實習,對一般常見病和部分急癥,重癥,能熟練地進行適當處理。
四、考核方式與成績評定
考核方式
11、:在本課程理論課教學結(jié)束時進行閉卷考試;臨床見習進行考核。
成績評定:理論課閉卷考試成績按70%計入本課程考試總成績;臨床見習考核成績按30%計入本課程考試總成績。
成績評定標準:
理論課閉卷考試成績?yōu)?00分;見習考核成績?yōu)?00分。
見習考核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紀律和出勤率;針灸技能;見習筆記、病歷書寫等3項內(nèi)容。其中學習態(tài)度、學習紀律和出勤率等綜合印象,計30分。針灸科技能包括針灸常用方法的操作及艾灸的操作等,計40分。見習筆記、書寫病歷標準程度,計30分。見習考核成績以30%的比例列入中醫(yī)外科學課程總成績。
五、教材
本教學大綱適用于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針灸治療
12、學》第二版,主編:王啟才。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六、教學參考書
(1)邱茂良。中國針灸治療學。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楊甲三。針灸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3)石學敏。當代針灸治療學。南開大學出版社
(4)雜志:中國針灸、針刺研究、上海針灸雜志、針灸臨床雜志。
附:臨床見習教學大綱(18學時)
1、 見習的目的和任務(wù)
目的:課堂教學臨床實踐相結(jié)合,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于臨床。
要求:掌握針灸臨床常見病的臨床治療,并能獨立操作。
2、 見習的基本要求
認識:加深對針灸學的理、法、方、穴和辨證論治的認識,提高臨床診病治病能力。(3學時)
操作:熟悉辨證取穴配穴,掌握針灸常用方法的操作,如毫針、皮膚針、三棱針、艾灸、拔罐等。(15學時)
掌握:熟練掌握毫針及艾灸的操作及針灸臨床治療的全過程。(9學時)
3、 見習的考核
見教材大綱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