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蘇教版必修4 第2章2.5向量的應用 作業(yè) Word版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數(shù)學蘇教版必修4 第2章2.5向量的應用 作業(yè) Word版含解析(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精品資料學業(yè)水平訓練1.已知力 F1, F2, F3滿足|F1|F2|F3|1, 且 F1F2F30, 則|F1F2|為_解析:F1F2F3,(F1F2)2(F3)2.即 F21F222F1F2F23,F(xiàn)1F212.|F1F2| (F1F2)2 F212F1F2F22 3.答案: 32.在ABC 中,M 是 BC 的中點,AM1,點 P 在 AM 上且滿足AP2PM,則PA(PBPC)等于_解析:因為 M 是 BC 的中點,所以PBPC2PM,所以PA(PBPC)23AM23AM49.答案:493.在四邊形 ABCD 中,若ABCD0,ACBD0,則四邊形的形狀為_解析:ABCD0,ABDC,
2、四邊形 ABCD 為平行四邊形,ACBD0,ACBD,對角線垂直,四邊形為菱形答案:菱形4.在ABC 中,若BA(2BCBA)0,則ABC 一定是_三角形解析:BA(2BCBA)0,BA(BC12BA)0,即 BA 垂直于 BA 邊上的中線ABC 為等腰三角形答案:等腰5.一質點受到平面上的三個力 F1,F(xiàn)2,F(xiàn)3(單位:牛頓)的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tài),已知F1,F(xiàn)2成 60角,且 F1,F(xiàn)2的大小分別為 2 和 4,則 F3的大小為_解析:F23F21F222|F1|F2|cos 6028,所以|F3|2 7.答案:2 76.若平面向量,滿足|1,|1,且以向量,為鄰邊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12,
3、則與的夾角的取值范圍是_解析:如圖,向量與在單位圓 O 內,其中因|1,|1,且以向量,為鄰邊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12,故以向量,為邊的三角形的面積為14,故的終點在如圖的線段 AB(AB 且圓心 O 到 AB 的距離為12)上,因此夾角取值范圍為6,56 .答案:6,567.已知點 P(3,0),點 A 在 y 軸上,點 Q 在 x 軸的正半軸上,點 M 在直線 AQ 上,滿足PAAM0,AM32MQ,當點 A 在 y 軸上移動時,求動點 M 的軌跡方程解:設點 M(x,y)為軌跡上的任一點,設 A(0,b),Q(a,0)(a0),則AM(x,yb),MQ(ax,y),AM32MQ,(x,y
4、b)32(ax,y),ax3,by2,即 A0,y2 ,Qx3,0,PA3,y2 ,AMx,32y,PAAM0,3x34y20,即所求軌跡方程為 y24x(x0)8.已知兩恒力 F1i2j,F(xiàn)24i5j(其中 i,j 分別是 x 軸,y 軸上的單位向量)作用于同一質點,使之由點 A(20,15)移動到點 B(7,0)(1)求 F1,F(xiàn)2分別對質點所做的功;(2)求 F1,F(xiàn)2的合力對質點所做的功(力的單位:N,位移的單位:m)解:(1)由已知得 F1(1,2),F(xiàn)2(4,5),設 F1,F(xiàn)2對質點所做的功分別為 W1,W2.AB(720,015)(13,15),W1F1AB(1,2)(13,1
5、5)1(13)2(15)43(J),W2F2AB(4,5)(13,15)4(13)(5)(15)23(J)(2)F1,F(xiàn)2的合力為 F1F2(1,2)(4,5)(5,3)設 F1,F(xiàn)2的合力對質點所做的功為 W,則 W(F1F2)AB(5,3)(13,15)5(13)(3)(15)20(J)高考水平訓練1.若 O 為ABC 所在平面內一點,且滿足(OBOC)(OBOC2OA)0,則ABC 的形狀為_解析:OBOCCBABAC,OBOC2OA(OBOA)(OCOA)ABAC,由已知(OBOC)(OBOC2OA)0,得(ABAC)(ABAC)0,即(ABAC)(ABAC)根據(jù)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
6、法則, 可知以 AB、 AC 為鄰邊的平行四邊形兩條對角線垂直,即以 AB、AC 為鄰邊的平行四邊形為菱形,所以|AB|AC|,因此ABC 為等腰三角形答案:等腰三角形2.函數(shù) f(x) 5x 6x 取最大值時,x_解析:令 a( 5,1),b( x, 6x),則 f(x)ab|a|b| 6 66.當且僅當 ba(0)時取等號故x56x10,x5,1.所以當 x5 時,函數(shù) f(x)max6.答案:5.3.如圖,有兩條相交成 60的直線 xx,yy,其交點為 O,甲、乙兩輛汽車分別在 xx,yy上行駛,起初甲在離點 O 30 km 的點 A 處,乙在離點 O 10 km 的點 B 處,后來兩車
7、均用60 km/h 的速度,甲沿 xx方向,乙沿 yy方向行駛求:(1)起初兩車的距離是多少?(2)t 小時后兩車的距離是多少?(3)何時兩車的距離最短?解:(1)由題意知,|AB|2(OBOA)2|OA|2|OB|22|OA|OB|cos 603021022301012700.故|AB|10 7(km)(2)設甲、乙兩車 t 小時后的位置分別為 P,Q,則|AP|60t,|BQ|60t.當 0t12時,|PQ|2(OQOP)2(3060t)2(1060t)22(3060t)(1060t)cos 60;當 t12時,|PQ|2(60t30)2(1060t)22(60t30)(1060t)cos
8、 120.上面兩式可統(tǒng)一為|PQ|210 800t23 600t700,即|PQ|10 108t236t7.(3)108t236t7108t1624,當 t16時,即在第 10 分鐘末時,兩車的距離最短,且最短距離為 10 420 km.4在日常生活中,有時要用兩根同樣長的繩子掛一個物體,如圖所示,如果繩子的最大拉力為 F,物體受到的重力為 G,兩繩子之間的夾角為(0,)(1)求繩子受到的拉力 F1;(2)當逐漸增大時,|F1|的大小怎樣變化,為什么?(3)為何值時,|F1|最???(4)已知|F|500 N,|G|500 3 N,為使繩子不會斷,試求的取值范圍?解:(1)由題意,得|F1|cos2|F2|cos2|G|,且|F1|F2|,所以|F1|G|2cos2.(2)由0,),得20,2),cos2(0,1,當逐漸增大時,cos2逐漸減小,則|G|2cos2逐漸增大,即|F1|增大,所以當角度增大時,|F1|也增大(3)由(2)知,當最小時,|F1|最小,故當0時,|F1|最小,且最小值為|F1|G|2.(4)因為|F1|G|2cos2|F|,所以 cos2|G|2|F|500 3250032.又由20,2),得20,6,故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