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導(dǎo)學(xué)案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故都的秋導(dǎo)學(xué)案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故 都 的 秋 導(dǎo)學(xué)案
教學(xué)目標: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領(lǐng)悟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2、引導(dǎo)學(xué)生對故都秋景的特點進行分析
教學(xué)重點: 1、體會故都的秋的“清” 、“靜”、“悲涼”的特點;
2、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xué)難點: 把握文中的意蘊和情味
一、課堂預(yù)習(xí)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混( )沌 潭柘( )寺 一椽( )破屋 馴( )鴿 落蕊( )
耗( )子 平仄( ) 橢( )圓 頹( )廢 廿( )四橋 2、解釋下列詞語
⑴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無知無識的樣子
⑵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3、解題
“故都”兩個字指明描寫的地點,
2、含有深切的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 “秋”
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 與“故都” 結(jié)合在一起, 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4、介紹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
郁達夫(1896—1945)現(xiàn)代作家浙江省富陽人 1913年留學(xué)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xué),深受 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 1922 年回國,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與郭沫
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 , 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赴武漢投 入抗日救亡活動,后流亡到蘇門答臘,堅持抗日斗爭 1945年 9?月被日本崐憲兵秘密殺害主 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 、《春風(fēng)沉醉的晚上》 、《她是
3、一個弱女子》 、《薄奠》、《出奔》、《茫 茫夜》等
寫作背景: 1934 年 4 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他從上海遷居到杭州,這段 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 水,寫下許多記游散文, 1934 年 7 月,中國大地連年混戰(zhàn)就,民不聊生,郁達夫本人也居 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遠千里” ,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 嘗了故都的“秋味” ,于是寫下了本文
二、學(xué)生合作探究,小組討論,整體把握
閱讀 1、 2、 13、 14段,回答:
⑴、故都的秋有什么特點?
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
4、得悲涼” (文章的文眼)
⑵、郁達夫先生對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 “秋”,這故都的秋味”他為賞秋不辭辛勞,可見愛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 三分之一的零頭”他為這秋色寧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見愛秋之深啊!
(3)、南國之秋的特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寫南國之秋?
草木凋地慢,空氣來得潤,天地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余而少風(fēng) 對比,突出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喜愛
閱讀課文 3—11 段,回答:
(1)、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本文圍繞“秋”描
5、寫了哪些“形”即關(guān)于“故都的
秋”的景物?怎樣具體體現(xiàn)故都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① 、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
“聽得到青天馴鴿子的飛聲” 以聲襯靜,以聲音反襯了故都的寂靜,寫出了環(huán)境的寧靜
“細數(shù)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寫出了心的靜 “一椽破屋” “破腰壁”寫出了境的悲涼
② 、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 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 氣味也沒 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柔軟的觸覺”視覺、聽覺、嗅覺都無從把握,只能通過“一點點極微 細極柔軟的觸覺”來感受那其中的美寫出了環(huán)境的靜,心的靜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
6、掃后……還覺得有點落寞” 看到掃帚的絲紋,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
微的掃地的聲音,在原本繁華熱鬧的故都,連掃帚掃地這樣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正反襯出故都的靜寂,寫出了環(huán)境的靜,心的悲涼
③ 、第五段,秋蟬(秋蟬殘聲)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 在我國的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 蟬多是哀怨、 憂傷、 憂愁的象征 “衰 弱”突出蟬聲之小,而著一“殘”字,則讓蕭瑟的氣氛籠罩著故都,讓人頓生悲涼之感文章 所渲染的那種冷清, 寂寞的氛圍也就不言而喻了這里用反襯的手法, 以有聲寫無聲, 以動寫 靜,寫出了故都秋的靜和悲涼的特點
④ 、第六至十段秋雨(秋雨話涼)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
7、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一層雨過, 云漸漸地……”
寫出了環(huán)境的靜,悲涼“息列索落”這個擬聲詞寫出了秋雨的靜,不喧鬧,不 纏綿;雨后
“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 ,一個“卷”寫出了秋雨經(jīng)過之快幾句話活靈活現(xiàn)地寫出了秋雨忽 來忽去、干脆利落的特點
⑤ 、第十一段,秋果(勝日秋果)
“像鴿蛋似的著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顏色的時候 ”“淡
綠微黃”,視覺上給人一種清,靜之感 總結(jié):和故都的秋景一樣也是“清,靜,悲涼”的“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 總結(jié),又是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 “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郁達夫?qū)€人的不幸、現(xiàn) 實的動蕩、政局的腐敗都融入到秋景、秋
8、色、秋聲、秋味、秋意里,在作者的筆下景中有情 的悲涼,情中有景的落寞的確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達到了“物我為一”的境界,這也是 這篇散文的魅力之所在這里的秋景與秋聲也包含著作者的感情這種通過寫景來達到抒情的 目的的表現(xiàn)手法叫寓情于景。
三、寫作手法總結(jié)
( 1 )以情馭景,景由情生,情景交融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得民宅內(nèi)外、 胡同兩旁、槐樹底下,就在天上、枝頭、嘴邊…… 從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 千家萬戶的秋姿秋態(tài)秋聲秋意中, 可以看出作者對具有濃厚的北國 特色的人情風(fēng)物的熱愛贊美, 對故都之秋的神往、 眷戀, 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 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薄、 恬靜、 悠閑
9、的生活情趣, 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憂思與落寞 之情,那種憂郁個人遭際也由于時代風(fēng)云帶來的特有的“悲涼”籠罩全篇
( 2 )對比手法 作者借南國的秋的溫、潤、慢,通過對比突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是南國之秋所 無法比擬的, 表達不可遏止的強烈的向往和贊美之情而且首尾照應(yīng), 回環(huán)往復(fù), 寫得蕩氣回 腸,動人心魄
作者把南國之秋比作黃酒、稀飯、鱸魚和黃犬;把北國之秋比作白干、饃饃、大蟹和駱駝 運用對比,形象的表現(xiàn)出兩者的不同,突出北國之秋比南國之秋更夠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 3 )襯托手法
文中寫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 的人聲,
10、都是細小的聲音,人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就能給人幽靜以動襯靜,說明這些的 環(huán)境清、靜
四、 學(xué)習(xí)小結(jié):這是一篇寫景散文,主體部分寫了秋的特色,又通過對比、議論加以突出, 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麗而不膚淺在結(jié)構(gòu)上,總起、分敘、議論、總結(jié),文氣貫 穿始終,形散而神不散,成為現(xiàn)代散文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五、 模擬訓(xùn)練: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問題
閑讀梧桐
梧桐就在我們住的那幢樓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徑通幽的那個拐彎處,整 日整夜地與我們對視
它要比別處的其他樹大出許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偉丈夫” ,向空中伸展;又像一
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葉子如長發(fā), 披肩掩面,甚至
11、遮住了整個身軀我猜想,當初它的身邊 定然有許多的樹苗和它并肩成長,后來, 或許因為環(huán)境規(guī)劃需要, 被砍伐了;或許就是它本
身的素質(zhì)好,頑強地堅持下來它從從容容地走過歲月的風(fēng)雨, 高大起來了閑來臨窗讀樹已成
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親從北方來信:寒潮來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 呼風(fēng)嘯雨緊扣窗欞我從酣夢里驚醒,聽到 ,那冷雨滴落空階如原始的打擊樂于是無眠,想起
家信,想起母親說起的家譜, 想起外祖父風(fēng)雨如晦的際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 -
生兩袖清風(fēng)獻給桑梓教育事業(yè),放棄了幾次外聘高就的機會然而,在那史無前例的歲月里, 他不愿屈從于非人的折磨, 在一個
12、冷雨的冬夜, 飲恨自盡我無緣見到他老人家, 只是從小舅
家讀到一張黑色鏡框里肅然的面容我不敢說畫師的技藝有多高, 只是堅信那雙眼睛是傳了神
的每次站到它眼前,總有一種情思嬗傳于我,冥冥之中,與我的心靈默默碰撞浮想聯(lián)翩,伴 以風(fēng)雨大作,了無睡意,就獨自披衣臨窗夜如墨染, 頃刻間我也融入這濃稠的夜色中了驚奇 地發(fā)現(xiàn),天邊竟有幾顆寒星眨巴著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錯覺,根本就沒有下雨,只有風(fēng),粗 暴狂虐的北風(fēng)這時, 最讓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遠處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 的輪廓,承受著一份天邊的蒼涼陣風(fēng)過處, 是葉葉枝枝互相簇擁顫起的呼號, 時而像俄羅斯
民謠,時而像若有若無的詩歌不知怎的,
13、 外祖父的遺像又驀然浮上眼簾, 似與這株沉默的梧
桐有種無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蔭庇一方的坦蕩
次日醒來,紅日滿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樹黃葉推開窗欞,讀到的樹竟是一個顯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沒有昨日那遮天 蔽日的葉子,剩下的是虬樹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誰擱上了一塊沉重的冰,無法再幻作一只鳥, 向那棵樹飛去了這一夜的風(fēng)呵,就凋零了滿樹的生命!而風(fēng)又奈你其何,墜落的終要墜落, 無須挽留,你還有一身傲骨與春天之前的整個冬季抗爭!
于是,我讀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嘆韶華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 是一種禪意,一種寧靜如虛空的玄奧服從自然又抗衡自然, 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 任風(fēng)雕雨
14、
蝕,四季輪回,日月如晦,花開花落,好一種從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 早逝,悲哀起他屈從天命的無奈,悲哀起那個年代里的人們
又是一陣熟悉的樹葉婆娑的沙沙聲響, 親切地扣擊著耳鼓俯目望去, 一個紅衣女孩雀躍
在那黃葉覆蓋的小徑,那模樣似乎每一片葉子都在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臺上, 撲進一闋蓬松的陽光,灑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舊書上
1從上文看,我們可以看出梧桐的外形特征是: ;
內(nèi)在精神特征是: 。
2?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風(fēng)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 并感到兩者之間“有種無法言喻的契合”
這種契合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他們的不同又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3.最后一段
15、中, 寫每一片葉子似乎在為紅衣女孩的 “青春的步履伴奏” ,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4.怎樣理解文章最后“陽光,灑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舊書上”這句話? 5.下列對文選的分析鑒賞正確的兩項是 ( )
A、 梧桐不為時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為風(fēng)暴奪走了它茂密的葉子而自責(zé)傷感;它只是感 到寂寞
B、 母親的來信,在文中不僅起了引出下文的過渡作用,而且表現(xiàn)了母愛的細膩,增加了主 題的厚度
C、 作者寫夜風(fēng)中的梧桐,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傳達出了梧桐與風(fēng)暴抗爭 的堅忍與深沉
D、 文章通過從梧桐到外祖父的聯(lián)想,深情地贊頌了外祖父從容豁達、淡泊名利、忠心報效 祖國的光輝一生
E、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對梧桐由外到內(nèi)的解讀 ,表達了作者獨到的人生感悟
答案:
1.高大挺拔,枝繁葉茂 服從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風(fēng)雕雨蝕花開
花落之從容淡泊之大度 2.契合:歷經(jīng)風(fēng)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聞達,但也有蔭庇一方
的坦蕩不同:梧桐有順從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從容淡泊的大度 3.新生命充滿活力;
前輩對后輩的拖舉、希冀和祝福 4.對未來充滿希望,正義必勝,人們會公正對待歷史和
生活 5.答案為 C EA 項,原文“寂寞”有“不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 ; B 項,沒有“母 愛的細膩”; D 項,沒有贊頌“從容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