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shù)學 奧數(shù)練習18 職業(yè)問題中的推理習題(A)》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四年級數(shù)學 奧數(shù)練習18 職業(yè)問題中的推理習題(A)(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職業(yè)問題中的推理(A卷)
年級 班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題
1. 李志明、張斌、王大為三個同學畢業(yè)后選擇了不同的職業(yè),三人中一個當了記者.一次有人問起他們的職業(yè),李志明說:“我是記者.”張斌說:“我不是記者.”王大為說:“李志明說了假話.”如果他們?nèi)酥兄挥幸痪涫钦娴?那么_____是記者.
2.在甲、乙、丙三人中有位教師,一位工人,一位戰(zhàn)士.已知丙比戰(zhàn)士年齡大,甲和工人不同歲,工人比乙年齡小,請你判斷誰是教師.教師是______.
3.甲、乙、丙、丁四人正在進行羽毛球比賽,已知
(1)甲比乙年輕.
(2)丙比
2、他的兩個對手年齡都大.
(3)甲比他的同伴年齡大.
(4)乙與甲的年齡差比丙與丁的年齡差要大.
請把他們四人按年齡順序從小到大排列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國際飯店的宴會桌旁,甲、乙、丙、丁四位朋友進行有趣的交談,用了中、英、法、日四種語言,知道的情況如下:
(1)甲、乙、丙各會兩種語言,丁只會一種語言;
(2)有一種語言四人中有三人都會;
(3)甲會日語,丁不會日語,乙不會英語;
(4)甲與丙、丙與丁不能直接交談,乙與丙可以直接交談;
(5)沒有人即會日語,又會法語.
甲會_____,乙會______,丙會___
3、____,丁會_______.
5.A、B、C三個男孩都有一個妹妹,六人在一起打乒乒球,進行男女混合雙打.事先規(guī)定,兄妹不能搭檔.
第一盤:A和小萍對C和小英;
第二盤:C和小紅對A和B的妹妹.
小萍是_____的妹妹,小紅是_____的妹妹,小英是_____的妹妹.
6.從A、B、C、D、E、F六位同學中挑選一些人去參加某項競賽活動.根據(jù)競賽規(guī)則,參賽人員須滿足下列要求:
(1)A、B兩人中至少去一個人;
(2)A、D兩人不能同時去;
(3)A、E、F三人中要選兩人去;
(4)B、C兩人都去或者都不去.
(5)C、D兩人中去一個人;
(6)若D不去,則E也不去.
選中
4、參賽的人是_______.
7.A、B、C三名學生,一個是北京人,一個是上海人,一個是長沙人;他們之中有喜歡語文,有的喜歡數(shù)學,有的喜歡外語,且(1)A不喜語文,B不喜歡外語;(2)喜歡語文的不是上海人;(3)喜歡外語的是北京人;(4)B不是長沙人.請?zhí)钕卤?
愛好
籍貫
A
B
C
8.A、B、C三人讀書的學校是一中、二中和三中,他們各自愛好游泳、體操和排球中的一項體育運動.現(xiàn)在知道:
(1)A不在一中;
(2)B不在二中;
(3)愛好排球的不在三中;
(4)愛好游泳的在一中;
(5)B不愛好游泳.
學校
5、愛好
A
B
C
9.有張、王、李三名工人,分在甲、乙、丙三個工廠,一人是車工,一人是鉗工,一人是電工,已知:
(1)張不在甲廠;
(2)王不在乙廠;
(3)在甲廠的不是鉗工;
(4)在乙廠的是車工;
(5)王不是電工.
張____工廠做____工;王____工廠做____工;李____工廠做____工.
10.要分配A、B、C、D、E五人中的某些人去執(zhí)行一項任務,分別時要遵守下列規(guī)定:
(1)如果A去,那么B一定要去;
(2)D、E兩人中至少去一個;
(3)B、C兩人中去且只去一人;
(4)C、D兩人都去或者都不去;
(5)如果E去
6、,那么A、D都去.
___________應該去.
二、解答題
11.某賓館二樓住著六位旅客.三位是姓張、王、李的會議代表,一個是科學家,一個技術(shù)員,一個是記者.另外三位是出差的旅客,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廣州,他們的姓也是張、王、李.服務員分別介紹的情況是:
(1)姓李的旅客從北京來;
(2)技術(shù)員在廣州的一家工廠工作;
(3)姓王的旅客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
(4)與技術(shù)員同姓的旅客來自上海;
(5)技術(shù)員與職業(yè)是教師的那位旅客從同一地方來;
(6)姓張的代表打羽毛球時,總是輸給記者.
請判斷他們六人各姓什么.
12.甲、乙、丙三人,他們在南寧、柳州、桂林工作,他們的職業(yè)是
7、教師、醫(yī)生和工程師.已知下列情況:
(1)甲不在桂林工作;
(2)乙不在南寧工作;
(3)在桂林工作的不是教師;
(4)在南寧工作的是醫(yī)生;
(5)乙不是工程師.
根據(jù)上述情況判斷甲、乙、丙三人各在什么地方工作,職業(yè)是什么?
13.有甲、乙、丙、丁四人同住在一座四層的樓房里,他們之中有工程師、工人、教師和醫(yī)生.如果已知:
(1)甲比乙住的樓層高,比丙住的樓層低,丁住第四層;
(2)醫(yī)生住在教師的樓上,在工人樓下,工程師住最低層.
試問:甲、乙、丙、丁各住在這座樓的幾層?各自的職業(yè)是什么?
14.北京至福州列車里坐著6位旅客:A、B、C、D、E、F,分別來自北京、天津、上海
8、、揚州、南京和杭州.已知:
①A和北京人是醫(yī)生,E和天津人是教師,C和上海人是工程師.
②A、B、F和揚州人參過軍,而上海人從來未參軍.
③南京人比A歲數(shù)大,杭州人比B歲數(shù)大,F最年輕.
④B和北京人一起去杭州,C和南京人一起去廣州.
試根據(jù)已知條件確定每個旅客的住址和職業(yè).
———————————————答 案——————————————————————
一、填空題
1. 張斌是一位記者.
假設李志明是記者.那么李志明、張斌兩人都說了真話.而三人中只有一個人說了真話.這說明假設不成立.若李志明不是記者(李志明說了假話).也就是說,王大為說了真話.另一位
9、說假話的是張斌.從而推知,張斌是一位記者.
邏輯問題是根據(jù)事物內(nèi)部因果關(guān)系,從一些已知的事實,判斷推理出合理結(jié)論的問題.本題采用假設推理法.它是根據(jù)事物的相對性,先作一個假設,然后利用條件進行推理,若從這個假設出發(fā),推出自相矛盾的結(jié)論,這說明假設不成立,而這個假設的反面是成立的.
2. 甲是戰(zhàn)士,乙是教師,丙是工人.
由“丙比戰(zhàn)士年齡大”說明丙不是戰(zhàn)士,由“甲和工人不同歲”說明甲不是工人,由“工人比乙年齡小”說明乙不是工人.綜上所述,丙是工人.
由丙>戰(zhàn)士和工人<乙(即丙<乙),得乙>丙>戰(zhàn)士,說明甲是戰(zhàn)士,最后乙是教師.
答:甲是戰(zhàn)士,乙是教師,丙是工人.
3
10、. 四人按年齡順序由小到大排列是丁、甲、丙、乙.
由(1)知甲<乙,即乙>甲;又由(3)知甲的同伴不是乙,甲的同伴只能是丙或丁.
如果甲的伙伴是丙,由(3)甲>丙;再由(1)乙>甲>丙,又由(2)丙>甲,丙>丁.由此可得乙>甲>丙>丁,推出乙>乙不合理.因此甲的伙伴是丁,乙的伙伴是丙.由(1)、(3)知乙>甲>丁.又由(2)丙>甲,丙>丁.
丙和乙的關(guān)系只能是丙≥乙或丙<乙.即丙≥乙>甲>丁或乙>丙>甲>丁.
由丙≥乙>甲>丁推出丙-丁>乙一甲,與條件(4)不符,因此只有乙>丙>甲>丁.
答:四人按年齡順序由小到大排列是丁、甲、丙、乙.
4. 甲會中、日語;乙會中、
11、法語;丙會英、法語;丁只會中國語.
這是條件比較復雜的問題,使用列表法進行分析推理有助于解題.在肯定的一格打“√”,在否定的一格打“×”。
中
英
法
日
甲
√
×
×
√
乙
√
×
√
丙
×
√
√
×
丁
√
×
×
×
由(3)知,“甲、日”格打“√”,“丁、日”格打“×”,“乙、英”格打“×”.
由(5)知,“甲、法”格打“×”;由(4)甲與丙不能直接交談,“丙、日”格打“×”.
由(2)與(4)丙與丁不能直接交談,三人都會的語言不可能是英語或法語,只可能是中國語.由(4)甲與丙不能直接交談,“甲、中”格打“√”,“乙
12、、中”格打“√”,“丙、中”格打“×”,“丁、中”格打“√”.
由(1)知,“甲、英”格打“×”,“丁、英”格打“×”,“丁、法”格打“×”.
由(4)乙與丙可以直接交談,“乙、法”格打“√”,“丙、法”格打“√.”
由(1)知,“乙、日”格打“×”,“丙、英”格打“√”.
所以,甲會中、日語,乙會中、法語,丙會英、法語,丁只會中國語.
5. 見表:
萍
英
紅
A
×
×
√
B
×
√
×
C
√
×
×
6. 選中參賽的是A,B,C,F四人.
由(1)出發(fā)分A去B不去,B去A不去,A、B都去三種情況考慮.選中參賽的是A,
13、B,C,F四人.
7. A是北京人,喜歡外語;B是上海人,喜歡數(shù)學;C是長沙人,喜歡語文.
B的限制條件較多,先從B判斷起.由(1)知,B不喜歡外語,聯(lián)系(3),B不是北京人;由(4)知,B不是長沙人,這樣B只能是上海人.B不喜歡語文而喜歡數(shù)學.
B喜歡數(shù)學,由(1)知,A不喜歡語文,所以A喜歡外語.又由(3)知,A是北京人.
于是,C必然喜歡語文且是長沙人.
8. 見表.從(1)、(2)、(5)出發(fā)考慮.
一中
二中
三中
游泳
體操
排球
A
×
√
×
×
×
√
B
×
×
√
×
√
×
C
√
×
×
√
14、
×
×
9. 張在乙廠是車工,王在丙廠是鉗工,李在甲廠是電工.
由(2)王不在乙廠; 由(4)在乙廠的是車工; 由(5)王不是電工可得王不是車工也不是電工,王是鉗工;由(3)在甲廠的不是鉗工,(4)在乙廠的是車工說明王不在甲廠,也不在乙廠,王在丙廠.由(1)張不在甲廠可知張在乙廠,由(4)張是車工.最后,李在甲廠是電工.
答:張在乙廠是車工,王在丙廠是鉗工,李在甲廠是電工.
10. 應分配C和D去,其余三人都不去.
根據(jù)(3),有兩種情況:
①B去C不去.
根據(jù)(4),因為C不去,所以D也不去.
根據(jù)(2),因為D
15、不去,所以E一定要去.
根據(jù)(5),因為E去,所以A、D都去.
這樣得出了“D不去”的“D去”兩個互相矛盾的結(jié)果,所以,B去C不去這種情況不能成立.
②B不去C去.
根據(jù)(4),因為C去,所以D也去.
根據(jù)(1),由于B不去,那么A也不能去.因為如果A去,那么B也一定要去,與B不去矛盾.
根據(jù)(5),因為A不去,所以E也不去.
由上面可知,C、D去,A、B、E都不去,同時也適合條件(2).所以應分配C和D去,其余三人都不去.
二、解答題
11. 三位代表中,科學家姓張,技術(shù)員姓王,記者姓李,三
16、位旅客中,北京來的姓李,上海來的姓王,廣州來的姓張.
根據(jù)代表的職業(yè)與旅客的工作地點列出下面兩個表.
代表
科學家
技術(shù)員
記者
旅客
北京
上海
廣州
張
√
×
×
張
×
×
√
王
×
√
×
王
×
√
×
李
×
×
√
李
√
×
×
(表一) (表二)
從(6)可知,姓張的代表不是記者,在表(一)的“張、記者”格打“×”,從(1)知李的旅客來自北京,在表(二)的“李、北京”格打“√”,同時在縱橫各格內(nèi)打“×”.
17、
從(5)、(2)、(3)知職業(yè)是教師的旅客來自廣州,且不會是口吃的老王.說明他姓張,在表(二)的“張、廣州”格“√”,同時在該格的縱橫各格打“√”.
由(4)知技術(shù)員也應姓王.在表(一)“王、技術(shù)員”格打“√”,同時在該格的縱橫行各格內(nèi)打“×”.
這樣,“張、科學家”格只能打“√”,“李、記者”格只能打“√”.
從表中看出,三位代表中,科學家姓張,技術(shù)員姓王,記者姓李,三位旅客中,北京來的姓李,上海來的姓王,廣州來的姓張.
12. 根據(jù)上面情況可以判斷,甲在南寧工作,他是醫(yī)生;乙是在柳州工作,他是教師,丙是桂林工作,是工程師.
18、 ①根據(jù)條件(2)和(4),在南寧工作的是醫(yī)生,而乙不在南寧工作.因此乙不是醫(yī)生.又由條件(5),乙不是在桂林工作.那么乙是在柳州工作.
②根據(jù)條件(1),甲不在桂林工作.因此甲在南寧工作,再由(4),甲是醫(yī)生.
③丙在桂林工作,是工程師.
13. 甲:教師,住二層;
乙:工程師,住一層;
丙:醫(yī)生,住三層;
丁:工人,住四層.
我們分別對本例的兩個問題加以討論.
(1)由已知條件,丁住在第四層,是最高層,于是甲、乙、丙只能住在1,2,3這三層之中了.因為條件①還告訴我們,“甲比乙住的高”比“丙住的低
19、”,所以甲肯定住在第二層,而丙住在第三層,乙住在第一層.
(2)由條件②知道,工程師住在最低層,說明工程師是住在一層.那么,醫(yī)生、教師、工人一定住在2,3,4層,條件②還告訴我們,“醫(yī)生住在教師的樓上”.這說明醫(yī)生不是住三層就是住四層,又由于“醫(yī)生住在工人的樓下,”所以醫(yī)生只能住在三層.工人住在四層,教師住在二層了.
我們把(1)與(2)聯(lián)系起來,就得到最后的答案:
甲:教師,住二層;
乙:工程師,住一層;
丙:醫(yī)生,住三層;
丁:工人,住四層.
14. 根據(jù)條件可知
A是醫(yī)生,來自杭州;B是教師,來自
20、天津;
C是工程師,來自揚州;D是工程師,來自上海;
E是教師,來自南京;F是醫(yī)生,來自北京.
由于職業(yè)可由住址確定,所以只需要考慮確定旅客的住址.
下面利用表格進行推理:表中打“√”表示這人來自這城市,打“×”表示不來自這里.
由①可知:A、C、E既不是北京人,也不是天津人、上海人.由②可知A、B、F不是上海人,也不是揚州人,于是得到D是上海人,那么他不是其他城市的人.如圖(a).
由③知,A和F不是南京人,那么A一定是杭州人,而其他旅客都不是杭州人,如下圖(b).
由④可知:B不是北京人,也不南京人,C不是
21、南京人,那么B是天津人.C是揚州人,故F是北京人,E是南京人.如下圖(c)
城市
旅客
北京
天津
上海
揚州
南京
杭州
A
×
×
×
×
B
×
×
C
×
×
×
D
×
×
√
×
×
×
E
×
×
×
F
×
×
圖(a)
城市
旅客
北京
天津
上海
揚州
南京
杭州
A
×
×
×
×
×
√
B
×
×
×
C
×
×
22、
×
D
×
×
√
×
×
×
E
×
×
×
×
F
×
×
×
×
圖(b)
城市
旅客
北京
天津
上海
揚州
南京
杭州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E
×
×
×
×
√
×
F
√
×
×
×
×
×
圖(c)
故: A是醫(yī)生,來自杭州;B是教師,來自天津;
C是工程師,來自揚州;D是工程師,來自上海;
E是教師,來自南京;F是醫(yī)生,來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