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辛棄疾詞三首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教案 魯人版選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辛棄疾詞三首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教案 魯人版選修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魯人版高二《唐詩宋詞》《辛棄疾詞三首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教案
課標新理念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三.情感與價值觀
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接受愛國主義的熏陶。
教學難重點
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教材分析
辛棄疾南宋詞壇的代表人物,詞風悲壯,感
2、情激烈,與蘇軾并稱為豪放詞風的雙子星座。相對蘇軾的“無病呻吟”而言,辛棄疾的豪放是有著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和人生經歷的基礎的。南宋王朝的隱忍茍活,邊境金軍的侵略威脅,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人生坎坷的深沉感慨,壯志難酬的痛苦悲憤,這一切都成就了辛棄疾,成就了辛棄疾的豪放悲壯。在辛棄疾的詞中洋溢著濃郁的愛國情感,無論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還是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都不失為生動的教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辛棄疾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一.導入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壯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發(fā)思古之幽情;還是表閑愁遺恨,達相思之苦,大都“愛上層樓”。登高臨遠,天地悠悠,或喜或悲
3、,自然一吐為快,從而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聲情并茂、動人心魄的詩詞名句。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也是一篇登高臨遠的名作—《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
二.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zhàn),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
4、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三.寫作背景:
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這年春天,辛棄疾由滁州知府調為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詞人時年三十五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滿郁憤之氣。這首詞是詞人早期作品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漸趨成熟,豪而不放,壯中見悲,沉郁頓挫。
四.全詞大意
楚地的天空,千里彌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天際。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
5、上瞭望。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嘗,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xiāng)?如果只是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上耆A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五.賞析詞文:
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
討論明確: 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意境特點?
討論明確:雄渾而不失清麗。
3.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點?
討論明確:用比喻手法,將遠處小山比喻成玉簪
6、螺髻,顯出清秀的特點。
4.詞人遠眺大好的秋景,為什么突然愁恨滿懷?
討論明確:江山雖然美麗多嬌,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敵手,且恢復無望,怎能不滿懷愁恨。
5.請分析“落日”和“斷鴻”的意蘊?
討論明確:“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6.“江南游子”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作者如此自喻是何寓意?
討論明確:在闊大蒼茫的背景上,呈現(xiàn)于讀者眼簾的是一個憂憤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
自喻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南歸,原是以宋朝為
7、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xiāng)的。可是南宋統(tǒng)冶集團根本無意北上收失地,對于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tài)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7.詞人郁積胸中的情感依舊不能釋然,他又用了兩個動作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那么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討論明確:看 拍(學生討論完成)
杜甫《后出塞》中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是戰(zhàn)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xiàn)在卻閑置身旁,無用武之地,辛棄疾多想手持這銳利的寶刀,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看了”,當看過、看完講,實際上包含著看了又看的意思,辛棄疾一遍又
8、一遍地撫看著寶刀,是憐惜“物不盡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韜武略,但無法施展,正如這寶刀被閑置一般。胸中之苦悶需要發(fā)泄,于是,他便“欄桿拍遍”——第二個動作。拍闌干即是借以發(fā)泄難以訴說的滿腔悲憤。但是,拍遍了闌干,也還是無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罷了吳鉤依然無濟于事一樣。不僅拍,而且拍遍,可見胸中悲憤之深切、強烈。
8.如何理解“無人會,登臨意”?
討論明確:可悲的是,昏聵的南宋朝廷無人能夠理解作者的這種心情,“無人會,登臨意”六字便是辛棄疾為“世無知音”發(fā)出的深沉喟嘆。
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孤獨之感、憂憤之意,畢現(xiàn)于字里行間。
9.“休說
9、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用了一個什么典故?是何寓意?
討論明確: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見《晉書。張翰傳》)現(xiàn)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xiāng),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10.“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用了什么典故?是何寓意?
討論明確: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
10、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
11.“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用了什么典故?有何寓意?
討論明確: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jù)《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11、?”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xiāng),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xiàn)。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
12.如何理解“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钡木湟??
討論明確: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xiàn),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13.從三典連用看作者又怎樣的情感變化?
討論明
12、確:
不學張翰秋風思歸,不學許汜求田問舍,是反襯自己復國大志?!翱上Я髂辍保P峰陡轉,年華虛度,壯志難酬。即“壯中見悲”。
14.詞中運用典故有何作用?
討論明確:增加了詞的容量,使內蘊更為豐厚。語言簡練,風格典雅。言近旨遠,辭約意豐。以古比今、借古寫懷,表達作者收復中原、鄙視享樂但年華虛度,功業(yè)未成的感慨。
15.總結:
此詞登臨感懷,眼底江山與心頭抱負兩相融會,闊景、壯志、豪氣、悲懷一時齊集,筆力遒勁而筆致婉曲,與縱橫跌宕中慷慨淋漓,如聞裂帛之聲,表現(xiàn)出獨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詞寫盡英雄失意之感,又極強的感染力,至今讀來仍動人心魄。
六.作業(yè)布置
背誦并默寫全詞。
七.板書設計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上片:秋景--愁懷
下片:典故--用意
6
用心 愛心 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