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原理答案》word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機械原理答案》word版(3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一章 結構分析作業(yè)
1.2 解:
F = 3n-2PL-PH = 3×3-2×4-1= 0
該機構不能運動,修改方案如下圖:
1.2 解:
(a)F = 3n-2PL-PH = 3×4-2×5-1= 1 A點為復合鉸鏈。
(b)F = 3n-2PL-PH = 3×5-2×6-2= 1
B、E兩點為局部自由度, F、C兩點各有一處為虛約束。
(c)F = 3n-2PL-PH = 3×5-2×7-0= 1 FIJKLM為虛約束。
1.3 解:
+ F = 3n-2PL-PH = 3×7-2×10-0=
2、1
1)以構件2為原動件,則結構由8-7、6-5、4-3三個Ⅱ級桿組組成,故機構為Ⅱ級機構(圖a)。
2)以構件4為原動件,則結構由8-7、6-5、2-3三個Ⅱ級桿組組成,故機構為Ⅱ級機構(圖b)。
3)以構件8為原動件,則結構由2-3-4-5一個Ⅲ級桿組和6-7一個Ⅱ級桿組組成,故機構為Ⅲ級機構(圖c)。
(a) (b) (c)
第二章 運動分析作業(yè)
2.1 解:機構的瞬心如圖所示。
2.2 解:取作機構位置圖如下圖所示。
1.求D點的速度VD
而 ,所
3、以
2. 求ω1
3. 求ω2
因 ,所以
4. 求C點的速度VC
2.3 解:取作機構位置圖如下圖a所示。
1. 求B2點的速度VB2
VB2 =ω1×LAB =10×30= 300 mm/s
2.求B3點的速度VB3
VB3 = VB2 + VB3B2
大小 ? ω1×LAB ?
方向 ⊥BC ⊥AB ∥BC
取作速度多邊形如下圖b所示,由圖量得:
,所以
由圖a量得:BC=123 mm , 則
3. 求D點和E點
4、的速度VD 、VE
利用速度影像在速度多邊形,過p點作⊥CE,過b3點作⊥BE,得到e點;過e點作⊥pb3,得到d點 , 由圖量得:,,
所以 ,
;
4. 求ω3
5. 求
6. 求
aB3 = aB3n + aB3t = aB2 + aB3B2k + aB3B2τ
大小 ω32LBC ? ω12LAB 2ω3VB3B2 ?
方向 B→C ⊥BC B→A ⊥BC ∥BC
取作速度多邊形如上圖c所示,由圖量得:
5、 ,,所以
7. 求
8. 求D點和E點的加速度aD 、aE
利用加速度影像在加速度多邊形,作∽, 即
,得到e點;過e點作⊥,得到d點 , 由圖量得:,,
所以 ,
。
2.7 解:取作機構位置圖如下圖a所示。
一、用相對運動圖解法進行分析
1. 求B2點的速度VB2
VB2 =ω1×LAB =20×0.1 = 2 m/s
2.求B3點的速度VB3
VB3 = VB2 + VB3B2
大小 ? ω1×LAB ?
方向 水平 ⊥AB ∥BD
取
6、作速度多邊形如下圖b所示,由圖量得:
,所以
而VD= VB3= 1 m/s
3.求
4. 求
a B3 = aB2n + a B3B2τ
大小 ? ω12LAB ?
方向 水平 B→A ∥BD
取作速度多邊形如上圖c所示,由圖量得:
,所以 。
二、用解析法進行分析
第三章 動力分析作業(yè)
3.1 解:
根據相對運動方向分別畫出滑塊1、2所受全反力的方向如圖a所示,圖b中三角形①、②分別為滑塊2、1的力多邊形,根據滑塊2的力多邊形①得
7、:
,
由滑塊1的力多邊形②得: ,
而
所以
3.2 解:取作機構運動簡圖,機構受力如圖a)所示;
取作機構力多邊形,得:
,,
,,,
3.2 解:機構受力如圖a)所示
由圖b)中力多邊形可得:
所以
3.3 解:機構受力如圖所示
由圖可得:
對于構件3而言則:,故可求得
對于構件2而言則:
對于構件1而言則:,故可求得
3.7 解:
1. 根據相對運動方向分別畫出滑塊1所受全反力的方向如圖a所示,圖b為滑塊1的力多邊形,正行程時Fd為驅動力,則根據滑塊1的
8、力多邊形得:
,
則夾緊力為:
2. 反行程時取負值,為驅動力,而為阻力,故
,
而理想驅動力為:
所以其反行程效率為:
當要求其自鎖時則,,
故 ,所以自鎖條件為:
3.10 解:
1.機組串聯部分效率為:
2. 機組并聯部分效率為:
3. 機組總效率為:
4. 電動機的功率
輸出功率:
電動機的功率:
第四章 平面連桿機構作業(yè)
4.1 解:
1. ① d為最大,則
故
② d為中間,則
故
所以d的取值范圍為:
2. ① d為最大,則
9、
故
② d為中間,則
故
③ d為最小,則
故
④ d為三桿之和,則
所以d的取值范圍為:和
3. ① d為最小,則
故
4.3 解:機構運動簡圖如圖所示,其為曲柄滑塊機構。
4.5 解:
1. 作機構運動簡圖如圖所示;由圖量得:,,
,,所以
,
行程速比系數為:
2. 因為
所以當取桿1為機架時,機構演化為雙曲柄機構,C、D兩個轉動副是擺轉副。
3. 當取桿3為機架時,機構演化為雙搖桿機構,A、B兩個轉動副是周轉副。
4.7 解:1. 取作機構運動簡圖如圖所示;由圖量得:
,故行程速
10、比系數為:
由圖量得:行程:
2. 由圖量得:,故
3. 若當,則K= 1 ,無急回特性。
4.11 解:
1.取,設計四桿機構如圖所示。
2.由圖中量得:
,
,
。
4.16 解:
1.取,設計四桿機構如圖所示。
2.由圖中量得:
,
。
3.圖中AB’C’為的位置,由圖中量得,圖中AB”C” 為
的位置,由圖中量得。
4.滑塊為原動件時機構的死點位置為AB1C1和AB2C2兩個。
4.18 解:
1.計算極位夾角:
2.取,設計四桿機構如圖所示。
3.該題有兩組解,分別為AB1C1D和AB2C2D由圖中量得:
11、,
;
,
。
第五章 凸輪機構作業(yè)
5.1 解:
圖中(c)圖的作法是正確的,(a) 的作法其錯誤在于從動件在反轉過程的位置應該與凸輪的轉向相反,圖中C’B’為正確位置;(b) 的作法其錯誤在于從動件在反轉過程的位置應該與起始從動件的位置方位一致,圖中C’B’為正確位置;(d) 的作法其錯誤在于從動件的位移不應該在凸輪的徑向線上量取,圖中CB’為正確位置。
5.4 解:如圖所示。
5.5 解: 凸輪的理論輪廓曲線、偏距圓、基圓如圖所示;
最大行程h =bc=20mm、推程角、回程角;
凸輪機構不會發(fā)生運動失真,
12、因為凸輪理論輪廓曲線為一圓。
5.7 解:所設計的凸輪機構如圖所示。
5.13 解:
1) 理論輪廓為一圓,其半徑R’=50mm;
2) 凸輪基圓半徑;
3) 從動件升程h = 50mm;
4) 推程中最大壓力角
5) 若把滾子半徑改為15 mm,從動件的運動沒有變化,因為從動件的運動規(guī)律與滾子半徑無關。
第六章 齒輪機構作業(yè)
6.1 解:
1)
2),查表得
6.2 解:
1.
,
2. 取則,
6.4 解:
13、
6.5 解:
1),;
2)
3)
4)
5) ,
6.9 解:
1.
2.
3.
4.
6.12 解:
1. 齒輪1、2和齒輪3、4的傳動中心距分別為:
根據其中心距,選齒輪3、4為標準齒輪傳動,而齒輪1、2為正變位傳動。實際中心距取為aˊ=50 mm,此方案為最佳。因為,齒輪3、4的中心距較大,選其為標準傳動,使該設計、加工簡單,互換性好,同時也避免了齒輪1、2采用負變位傳動不利的情況。齒輪l、2采用正傳動,一方面可避免齒輪發(fā)生根切,如齒輪 z1
14、=15<17,故必須采用正變位;另一方面齒輪的彎曲強度及接觸強度都有所提高。
2. 齒輪1、2改為斜齒輪傳動時,由題意要求:兩輪齒數不變,模數不變,即,m n=m=2 mm ,其中心距為
則 ,
3.
4. 對于斜齒輪來說不發(fā)生根切的最少齒數為:
而 所以該齒輪不會發(fā)生根切。
6.14 解:
1. ,
2. ,
6.15 解:各個蝸輪的轉動方向如圖所示。
6.17 解:
1. , ,
對于圓錐齒輪不發(fā)生根切的最少齒數為:
,當 則會發(fā)生根切,
而 ,故會發(fā)生根切。
2.
15、
則
而 ,故不會發(fā)生根切。
第七章 齒輪系作業(yè)
7.2 解:齒條的移動方向如圖所示,其輪系傳動比為:
則齒輪5’的轉速為:
又齒輪5’分度圓直徑為:
所以齒條的移動速度為:
7.3 解:1. 其輪系傳動比為:
則齒輪4的轉速(即轉筒5的轉速)為:
所以重物的移動速度為:
2. 電動機的轉向如圖所示。
7.6 解:
1. 該輪系為復合輪系,由齒輪1、2、2’、3、H組成一個周轉輪系,由齒輪1、2、2’、4、H另組成一個周轉輪系。
2. 周轉輪系1、2、2’、3、H的傳動比為:
則
16、
故
所以與轉向相同
3. 周轉輪系1、2、2’、4、H的傳動比為:
則 , 故
所以與轉向相同
7.8 解:
1. 該輪系為復合輪系,由齒輪1、2、3、H組成周轉輪系,由齒輪3’、4、5組成定軸輪系。
2. 周轉輪系的傳動比為:
故
定軸輪系的傳動比為:
故
3. 因此
所以
7.13 解:
1. 該輪系為復合輪系,由齒輪3’、4、5、H組成周轉輪系,由齒輪1、2、2’、3組成一個定軸輪系,由齒輪5’、6組成另一個定軸輪系。
2. 周轉輪系的傳動比為:
故 ,則
17、
定軸輪系1、2、2’、3的傳動比為:
故
定軸輪系5’、6的傳動比為:
故
3. 而 ,,
所以
因此與轉向相反。
第八章 其他常用機構作業(yè)
8.5 解:
第九章 機械的平衡作業(yè)
9.3 解:盤形轉子的平衡方程為:
則
取 ,畫向量多邊形,
由向量多邊形量得ae=55 mm , ,
所以
則
解析法計算:
9.4 解:1. 將質量、向Ⅰ平面和Ⅱ平面進行分解:
2.在Ⅰ平面內有、、,故其平衡方程為:
則
取 ,畫向量多邊形圖a),由向量多邊形a)量得ad=40 mm , ,
所以
則
3.在Ⅱ平面內有、、,故其平衡方程為:
則
取 ,畫向量多邊形圖b),
由向量多邊形量b)得a’d’=39 mm , ,
所以
則
解析法計算:1. 在Ⅰ平面內
則
2. 在Ⅱ平面內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