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研習任務》(教學設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教學 (統(tǒng)編新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單元研習任務》(教學設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教學 (統(tǒng)編新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單元研習任務》教學設計
(本教學設計參考了網(wǎng)絡媒體等不少資料,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活動目的
1.了解諸子文章的風格特點、諸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2.歸納整理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活動內(nèi)容
1.梳理本單元各篇課文所講的立身處世的道理,并思考它們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意義,小組內(nèi)討論。
2.小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舉的虛詞在本單元課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歸納各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活動時間安排 適時穿插于第二單元課文學習之中。
教學過程
活動一: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
一、導入
古人講究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本單元課文大都是談論立身處世之道的,比如《論
2、語〉十二章》,或論述經(jīng)典在規(guī)范言行方面的價值,或闡述持身以道、以禮、以仁、以恕、以義的道理,或警示貪圖小利之弊,或辨析君子、小人,都富于啟發(fā)性。梳理本單元各篇課文所講的立身處世的道理,并思考它們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意義,小組內(nèi)討論。
二、示范探究
1.《論語〉十二章》:“朝聞道,夕死可矣。”
明確:在孔子看來,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都離不開悟道。懂得道,才能看到人生的光明;如果不懂道,就不知道世界的真理,不懂做人的根本道理??鬃舆@句話啟示我們:追求真理、追求精神價值的生活,是最值得過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2.《〈老子〉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明確:“知人者智”,判斷
3、一個人是否有智慧,要看他是否識人凡盛世偉業(yè),其開國之君無不在“知人善用”上下足功夫。漢唐盛世,劉邦和李世民均是識人和用人的高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所以,團隊乃至企業(yè)領導者,要知人善任?!白灾呙鳌?就是說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態(tài),知道自己的長處,也知道自己的短板,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韓信能建不世之功,卻無“自知之明”,狂妄自負,最終落得個名敗身死的下場!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
三、自主探究
1.從本單元學過的文章中任選一個小話題,談一談你對諸子思想的某個方面的理解。
2.展示探究成果。
示例1《論語〉十二章》
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以道義為標
4、準對待天下的人和事,能否行其義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準??鬃诱f:“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義”本指剛正的、合理的、應當做的。君子做事以道義為基礎,依禮儀來實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
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我們的先賢在修身養(yǎng)性、練達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視自省的力量?,F(xiàn)實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會變得克己謹慎,不斷反思審視自身的過失,真正去糾正錯誤、解決問題,避免小過失發(fā)展成大錯誤。很多人回首來路、盤點人生得失而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讓自己從歧途走向正路,從缺陷走向完善。在某們種
5、意義上說,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是讓自己減少失誤錯誤、實現(xiàn)自我凈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實現(xiàn)目標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曾子認為讀書人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以施行仁道為己任,不是很重大嗎?直到死才能罷休,不是很遙遠嗎?要擔負這樣的使命,沒有堅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要想承擔對國家、社會與家庭的責任,必須要“弘毅”。讀書人必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④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認為,“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
6、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边@里,孔子其實提出了作為君子的三種“達德”:仁、智、勇。有了這三種“達德”,便可以對人豁達、見事不惑、臨危不懼。智慧、勇氣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仁義,會成為人格中最危險的因素;只有在仁義控制下的智慧和勇氣,三者和諧, 才能到達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我們不能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強加給別人,也不能把自己喜歡、信仰和追求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能夠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多為對方著想能夠推己及人;能夠既成己之得之利,亦成人之得之利。
示例2.《大學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7、。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既指明了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的修習次第,也包含著身國同構、家國同構的文化觀念。個人修身的意義在于,由身家而家國,由家國而天下,不僅是現(xiàn)實空間疆域的不斷擴大,也是人生精神境界的不斷升華。因此,“家國天下”理念所建構的文明共同體,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不單純是指向個人,也不單純是指向家庭、國家、社會,而是既關注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又致力于每個人通過普遍聯(lián)合形成真正的“共同體”,不論是個人還是共同體,都期于達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地。
示例3.《人皆有不
8、忍人之心》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認為每個人生而具有向善和為善的本能,他把這種本能稱為“端”。我們需要發(fā)揚這種善端,促其生長。這是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善行天下,無論世界怎么變化,環(huán)境如何復雜,善良必然是社會的底色。
示例4.《〈老子〉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偉大是由耐心積累而成的。耐心意味著要經(jīng)得起眼前的誘惑,意味著要道法自然,意味著無為而無不為。耐心不是壓抑,而是修行。不要采摘沒有成熟的果實,否則,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澀的。成熟是自覺自悟。唯有成熟的心態(tài)
9、,方能品嘗到成熟的味道。
示例5.《五石之瓠》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認為大葫蘆太大,裝水舉不起來,而把它擊破了;莊子認為可以把這個大葫蘆做成大的腰舟,自由自在地浮游于江湖?;葑优c莊子的區(qū)別在于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惠子是俗世的視角,莊子是超越現(xiàn)實的視角。世上很多看似無用的東西,其實是有用的,只是我們看待事物的視野過于狹隘,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和判斷力。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概念,有的人不適合做技術工作,但是擅長做市場營銷,你能說他無用嗎?莊子與惠子關于“五石之瓠”的對話,啟發(fā)我們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不要囿于成見。
10、
活動二:歸納總結 解決虛詞
一、導入
古代漢語的虛詞系統(tǒng),與現(xiàn)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差別“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見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廣泛,有著豐富的意義和用法。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常見虛詞,有助于我們培養(yǎng)文言語感,提高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小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舉的虛詞在本單元課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歸納各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二、示范歸納
虛詞
義項
例句
之
代詞,作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她(們)它(們)。有時 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代詞。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結構助詞,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為
11、“的”。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十二章》)
助詞,放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老子〉四章》)
音節(jié)助詞,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不譯。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十二章》)
乎
助詞,表疑問語氣。譯為“嗎”“呢”。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論語〉十二章》)
助詞,表反問語氣。譯為“嗎”“呢”。
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兼愛》)
助詞,表感嘆或祈使語氣。譯為“啊”“呀”。
子曰:“其‘恕’乎!”(《《論語〉十二章》)
助詞,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以無厚入
12、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介詞,相當于“于”,譯為“在”“比”“對”“對于”等。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
三、自主歸納
【參考示例】
虛詞
義項
例句
者
代詞,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人物、事、時、地等。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或不譯。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四章》)
定語后置的標志,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兼愛》)
用在句中表示判斷,常與“也”呼應,一般不必譯出。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兼愛》)
語
13、氣助詞,用于句中表提頓或判斷,不必譯出。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語氣助詞,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勺g為“的”或不譯。
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兼愛》)
也
句末語氣詞,表判斷。
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十二章》)
句末語氣詞,表陳述或解釋。
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五石之瓠》)
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
句末語氣詞,表疑問或反詰。
是何也?皆起不相愛。(《兼愛》)
句中語氣詞,表停頓,不譯。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而
14、
連詞,表示轉折關系。譯為“然而”“可是”“卻”。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四章》)
連詞,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謂語,譯為“著、地”或不譯。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論語》,課外)
連詞,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果、而假使”。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十二章》)。
連詞,表示并列關系。譯為“而且”“又”“和”或不譯。
任重而道遠。(《論語〉十二章》)
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而且”“并且”“就”或不譯。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大學之道》)
連詞,表示因果關系。譯為“因而”“因此”。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五石
15、之瓠》)
復音虛詞【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
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兼愛》)
以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使用的工具、方式。譯為“拿”“用”“ 把”。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賴以實現(xiàn)的條件(表示憑借)。譯為“憑,靠;憑著、憑借”。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五石之瓠》)
介詞,表示論事的標準或行為的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用(憑)…的身份”“按(以)……(論)”等。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課外)
連詞,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而”“來”“用來”等。
16、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五石之瓠》)
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而”或不譯。
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四章》)
固定結構,【以為】【以……為】譯為“認為是”“把……當作(看作)”。
埏埴以為器。(《老子〉四章》)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之道》)
固定結構,【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老子〉四章》)
固定結構,【無以】【有以】譯為“沒有……的辦法”“有…的辦法”。
不學《詩》,無以言。(《論語》,課外)
固定結構,【所以】譯為“用來……的”
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
17、皆有不忍人之心》)
其
代詞,作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們)、它(們)“他(們)的、它(們)的”。
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兼愛》)
指示代詞,多表示遠指。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表近指時譯為“這(些)”]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五石之瓠》)
于
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所自,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或結果。譯為“向、給、到、從、自”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四章》)
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為“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學之道》)
介詞,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后作補語,表示補充說明。譯為“向、對、對于、由于”,或不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十二章》)
(撰稿:湖南省芙蓉教學名師楊華當工作室 戴振華)
科教興國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