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素材-《語文園地八》知識點 圖文解讀 人教部編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五年級語文上冊素材-《語文園地八》知識點 圖文解讀 人教部編版(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統(tǒng)編版 | 五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八》知識點+圖文解讀
知識點
一、交流平臺
讀了五個小朋友說的話,我發(fā)現他們在談論找書讀的方法。第一個小朋友問大家平時是怎樣找書讀的,喜歡讀什么書。其他小朋友談了自己找書讀的方法:沿著課文找書讀;讀同一類的書;讀同一作者寫的不同的書;讀各種各樣的書。第一個小朋友從中受到啟發(fā):從讀一篇文章到讀整本書,從讀整本書到讀同一類書。
二、詞句段運用
1.讀一讀,說一說還可以把書比喻成什么。
①書,被人們稱為人類文明的“長生果”。
這句話把書比喻成“長生果”。
②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這句話把書比喻成營養(yǎng)品。
③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
2、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這句話把書比喻成朋友和故地。
這三個都是有關帶有比喻的書的名言警句,在讀中不僅積累了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還能知道有關讀書的比喻句的用法。
2.將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連貫的話,把序號填在括號里,讀一讀,再抄寫下來。
(? 1 ?)閱讀是什么?是吸收。
(? 4 ?)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
(? 2 ?)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yǎng)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
(? 5 ?)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
(? 3 ?)寫作是什么?是表達。
三、日積月累
1.作者
3、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學朱熹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長于建州,從師五夫,講學武夷,結廬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后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他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匯儒、釋、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成果,“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后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先后創(chuàng)辦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
4、院,培養(yǎng)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chuàng)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朱文公文集》。
2.創(chuàng)作背景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xiāng)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fā)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chuàng)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3.古詩簡介
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
5、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第二首詩借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靈感的道理。全詩寓哲理于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chuàng)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這兩首詩富于理趣,一直為人傳誦。
4.理解詩意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釋】
①鑒:鏡子。
②徘徊:來回移動。
③渠: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④那得:怎么會。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⑤如許:如
6、此,這樣。
譯文:半畝大的方塘猶如一面打開的鏡子,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里面來回移動。要問那方塘的水為什么會如此清澈呢?是因為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過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沖⑦巨艦一毛輕⑧。
向來⑨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⑩自在行。
【注釋】
⑦蒙沖:古代戰(zhàn)船。
⑧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⑨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
⑩中流:河流的中心。
譯文:昨天夜里江邊春水猛漲,戰(zhàn)船巨艦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原先行船使勁推也是白費力氣,今天船卻能在河流的中心自在地航行。
5.古詩賞析
第一首詩借方塘形象地抒寫自己的讀書體會。詩人先描繪了池塘像鏡子一樣澄澈明凈
7、,天光云影在水中來回移動的美好景象。然后筆鋒一轉,發(fā)出自己的疑問,天光云影的美景從何而來呢?是因為水清澈才得以呈現。而水為什么會這么清澈呢?因為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過來。詩人以源頭活水作比,揭示了只有不斷汲取營養(yǎng),獲取新知,才能豁然開朗,融會貫通的道理。
第二首詩借日常行舟的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昨夜江邊春水猛漲,往日擱淺的大船變得像羽毛一樣輕盈。水淺時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現在船卻在江中自在地航行?!按核北扔鏖L期的讀書積累,而“蒙沖巨艦”在水中“自在行”比喻對事物,對問題的突然領悟。意思是當讀書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融會貫通。也可以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理解,春水猛漲恰如藝術靈感的勃發(fā),足以使得藝·術創(chuàng)作流暢自如。
圖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