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20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20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新人教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后限時集訓(二十)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時間:40分鐘 分值:8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9·無錫一模)20世紀30年代,“上海所謂一般新時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著了高跟皮鞋和肉色絲襪,燙了水波式的頭發(fā),畫了筆直細長的眉毛”。同時期的河南官方則下令:“著綢服則加稅,而絲襪緞鞋尤甚,每一只須稅一元?!边@些現象表明近代中國習俗變遷的特點是( )
A.全盤西化 B.中西合璧
C.官方主導 D.新舊雜陳
D [上海和河南各是新舊習俗代表,故選D項;河南較為保守,故排除A項;題干沒有體現二者的結合,故排除B項;上海體
2、現不了“官方主導”,故排除C項。]
2.(2019·茂名二模)1860年,上海西人書館助西人譯書的文士王韜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為餉,味極甘醇可口”。王韜雖收入不多,但也購買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來贈送親朋好友。這反映出當時( )
A.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 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 D.實用性消費觀念盛行
C [材料“特出西洋名酒為餉”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說明物質生活受到西方的影響,故選C 項;材料反映的是社會生活的變化而非經濟結構的變動,故排除A項;材料“王韜雖收入不多,但也購買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來贈送親朋好友”表明不是實用性消費觀念
3、盛行, 也不能說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排除B、D兩項。]
3.20世紀20年代上海租界出現了一批新式石庫門建筑。它們有著四合院的圍合體態(tài),引進了抽水馬桶、洗浴間和大陽臺等居住概念,弄堂馬路加寬至消防安全標準。這反映了當時( )
A.政府重視城市規(guī)劃及建設
B.租界帶動了中國城市近代化
C.市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D.上海的城市建設走向西化
B [根據材料“它們有著四合院的圍合體態(tài),引進了抽水馬桶、洗浴間和大陽臺等居住概念,弄堂馬路加寬至消防安全標準”可知,租界帶動了中國城市近代化,故B項正確。]
4.1902年,四川總督岑春煊刊發(fā)的《勸戒纏足示諭》指出,纏足是“關系國家、關
4、系眾人的弊病”,他認為反纏足“全是當紳士的責任,要望明白人先做與他們看樣子”。據此可知當時( )
A.官方將反纏足與社會地位聯系起來
B.反纏足運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響應
C.地方紳士主導了四川的反纏足運動
D.反纏足宣傳注重激發(fā)家國責任意識
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方官在向百姓進行反纏足宣傳時,將其與個人、國家命運緊密聯系起來,還倡導由“紳士”起帶頭作用,這說明反纏足宣傳注重激發(fā)家國責任意識,故選D項;A項材料體現不出來,故排除;從材料中看不出社會各界的反響,故排除B項;由材料不能得出地方紳士主導了四川的反纏足運動,故排除C項。]
5.1911年,清朝官吏大肆搜捕中國
5、同盟會成員,“搜查之最注意者,一為無發(fā)辮之人,凡城門之出入,旅館之住宿,對于無發(fā)辮者必極力盤查,一再詰問”。這從側面說明當時( )
A.剪辮成為反清革命的重要標志
B.同盟會將習俗革命視為主要任務
C.清政府嚴禁中國社會習俗西化
D.中國同盟會對清政府統治造成威脅
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同盟會為反清革命政黨,其成員基本都剪了發(fā)辮,材料中“無發(fā)辮者”成為清朝官吏搜捕革命黨時特別注意的對象,這說明當時剪辮成為反清革命的標志,故選A項;同盟會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政治革命,故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清政府嚴禁中國社會習俗西化,故排除C項;D項本身說法正確,但是材料強調的是剪辮與反清革命的關系
6、,故排除。]
6.下圖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城市中流行的婚服。這反映了( )
A.青年追求西式婚禮
B.婚禮摒棄了繁瑣的儀式
C.改良旗袍日趨流行
D.婚姻自由成為社會時尚
A [根據材料可知,圖片中新人的著裝為西式婚服,可見當時青年追求西式婚禮,故選A項;材料沒有體現婚禮儀式是否繁瑣,故排除B項;材料中的婚服不屬于改良旗袍,故排除C項;根據材料看不出婚姻是否自由,故排除D項。]
7.下面為民國時期個別城市的離婚案件中女性主動要求離婚的占比情況。據此可以說明( )
A.女性傳統婚姻觀念得到一定改變
B.北方婚姻自由度高于南方
C.男女平等已經在婚姻關系上實現
7、D.大城市的家庭觀念較淡薄
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時期某些城市的離婚案件中女性主動要求離婚的占比較高,這說明當時女性不再完全固守從一而終的傳統婚姻思想,即女性傳統的婚姻觀念得到一定改變,故選A項;材料中只列舉了四個城市的情況,B項以偏概全,故排除;C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出且與史實不符,故排除;女性主動要求離婚與家庭觀念是否淡薄沒有必然的聯系,故排除D項。]
8.詹天佑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自序中說:“張家口距京師驛路計四百余里,既屬重鎮(zhèn),又當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區(qū),實亦西北之屏藩也……此項路工實關大局。”據此可知( )
A.京張鐵路開啟了近代交通的新篇章
B.中國鐵路建設出
8、現了一個新的高潮
C.京張鐵路的修筑遭到頑固勢力的反對
D.京張鐵路有利于經濟交流與鞏固邊防
D [由材料“既屬重鎮(zhèn),又當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區(qū),實亦西北之屏藩也”可知,張家口的地位十分重要,京張鐵路的修筑不僅有利于經濟的交流,還有利于鞏固邊防,故選D項;由材料不能得出“開啟了近代交通的新篇章”的結論,故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京張鐵路的修筑對中國鐵路建設帶來的影響,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頑固勢力的反對,故排除C項。]
9.1905年2-9月,《申報》中涉及革命黨人活動的新聞僅有3則,分別為《亂首被獲》《拿獲華興會匪要電》《又獲華興同仇各余黨》;1912年元旦,《申報》則在顯著位置刊登了
9、慶祝民國成立的標語和祝詞。這一變化表明( )
A.《申報》介入中國政治革命
B.媒體報道追求實事求是
C.《申報》對中國革命的支持
D.時局變動影響新聞報道
D [中國同盟會成立后,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反對清政府,《申報》以“亂首”“華興會匪”“余黨”進行報道,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申報》又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這說明時局變動影響新聞報道,故D項正確;材料僅反映了《申報》對民主革命立場的轉變,沒有體現其介入中國政治革命,故A項錯誤;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C項與《申報》1905年報道的內容不符,故排除。]
10.19世紀90年代,梁啟超在《時務報》和《新民叢報》上發(fā)表了大量的時
10、政評論,這些文章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征服了萬千讀者,時人將這種寫法稱為“時務體”和“新民體”。這反映了( )
A.文體變革使報刊的讀者群體發(fā)生根本轉變
B.報刊成為維新變法時期“文學革命”的中心
C.報刊的推廣使白話文運動深入社會各階層
D.知識分子以近代報刊為平臺創(chuàng)新論政方式
D [梁啟超在報刊上發(fā)表了大量的時政評論,這些時政評論采用新的文體,受到讀者的歡迎,這反映出知識分子以近代報刊為平臺創(chuàng)新論政方式,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讀者群體發(fā)生根本轉變,故排除A項;維新變法時期沒有進行“文學革命”,故排除B項;白話文運動發(fā)生于20世紀初,故排除C項。]
11.下列選
11、項對表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
時間
報業(yè)概況
1839年
林則徐將外國人刊印的“新聞紙”作為“采訪夷情”的來源
1873年
洋務派編成《西國近事》報,起初僅供少數官紳閱讀
甲午中日
戰(zhàn)爭后
康有為、梁啟超創(chuàng)辦的維新報刊成為許多朝廷官員的必讀刊物,這些報刊中的文章均主張開議會,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20世紀初
資產階級革命派辦報活動興起,這些報刊多宣傳建立共和政體
A.鴉片戰(zhàn)爭前國人已經自辦近代報刊
B.報刊引發(fā)了中國近代的民族民主運動
C.時政新聞類報刊成為近代報刊的主體
D.報刊發(fā)展順應了中國社會演進的趨勢
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國人創(chuàng)辦的報刊
12、在不同時期發(fā)揮了不同的作用,成為中國人了解外國情況、宣傳新思想、推動民主革命的輿論陣地,這說明報刊的發(fā)展順應了中國社會演進的趨勢,故選D項;A項說法錯誤,故排除;材料體現不出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運動是由報刊引發(fā)的,且B項不符合史實,故排除;材料體現不出時政新聞類報刊成為近代報刊的主體,故排除C項。 ]
12.抗戰(zhàn)期間,有電影人認為,中國影片自產生以來,其制作的對象,都是都會市民。而今天抗戰(zhàn)電影最大多數的觀眾,是小城市市民與農民士兵,我們必須制作以農村觀眾為對象的“農村影片”。該主張意在( )
A.激發(fā)淪陷區(qū)民族意識
B.以文化宣傳增強抗戰(zhàn)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
D.實現電影創(chuàng)
13、作重心的轉移
B [題干未涉及淪陷區(qū),故A項錯誤;題干反映電影人將制作對象由都會市民到農民,希望激發(fā)小城市市民、農民士兵的抗戰(zhàn)積極性,故B項正確;電影人的主張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無關,且全面抗戰(zhàn)初期國共兩黨即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故C項錯誤;題干反映的是電影制作對象,而非制作內容,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2019·南充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頭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愛,往往能顯其風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頭巾命名者,更是風行于世。如程子巾——相傳宋代理學創(chuàng)立人程顥曾戴此巾,故名;……宋代
14、士大夫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濃郁的文化意識帶進服飾天地,如林景熙詩曰:“爆竹聲殘事事新,獨憐臨鏡尚儒巾?!痹凇稓v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飛就是頭束幅巾、身著圓領斕衫的儒將形象。因此所謂“儒將”和“儒帥”,便成為宋人品藻軍事將帥的一種審美風范。
——摘自竺小恩《論宋代服飾文化的儒雅化趨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國建立,清帝退位,傳統等級森嚴的服飾制度被打破,一段時間內,中國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樣式論,有穿長衫馬褂的,有穿中山裝、西裝的,也有中西服裝混合穿的,頗為滑稽。退位的溥儀也穿西裝,梳一頭中分,戴金絲邊眼鏡。其實,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經捷足先登,在服飾上近代化了,一些前衛(wèi)的女性競相
15、脫掉保守老式服裝,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絲襪,這是當時前衛(wèi)和時髦的象征。就連有些村民也對洋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洋布、洋傘、洋鞋充斥著農村市場。但那些遠離口岸地區(qū)的人們,或許是習慣成自然,或許是無資添辦,或許是出于對遜清的留戀,仍沿用舊服。
——摘編自張華《民國服飾習俗的變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服飾文化出現儒雅化趨向的原因。(9分)
(2)根據材料二,歸納民國初期服飾變遷的特點,并分析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12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服飾文化變遷的認識。(4分)
解析:第(1)問結合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狀況進行回答即可。第(2)問第一
16、小問,根據材料二“到1912年,民國建立,清帝退位,傳統的等級森嚴的服飾制度被打破”“一段時間內,中國人穿什么的都有……退位的溥儀也穿西裝,梳一頭中分,戴金絲邊眼鏡”“就連有些村民也對洋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洋布、洋傘、洋鞋充斥著農村市場”等信息回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經濟、社會風氣及思想觀念等角度回答。第(3)問,從服飾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存在的反映,服飾文化的變遷是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表現,服飾文化的變遷既有歷史的傳承,又有時代的創(chuàng)新等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商品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興起;實行文人治國、重文輕武的國策;儒學的復興,理學的形成;實
17、行科舉制,書院的興盛,教育的普及。
(2)特點:服飾變化與政治、經濟發(fā)展聯系緊密;服飾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傳統與前衛(wèi)、時髦并存;涉及社會各階層。影響:推動了社會風氣的轉變,有利于中國近代化;沖擊了等級秩序,改變了舊的社會習俗,促使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傳播;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3)認識:服飾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存在的反映;服飾文化的變遷是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表現;服飾文化的變遷既有歷史的傳承,又有時代的創(chuàng)新。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圖名為《變遷》。 圖片以中間為分界線,右邊為民國時期的服裝與建
18、筑風格,左邊為清朝的風格,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出服裝與建筑隨著時代而變遷。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12分)
解析:解讀圖片可知反映的是民國時期物質生活變遷,結合近代中國在西方文明沖擊下出現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革的史實,提取觀點,進行闡述。
答案:示例:
觀點:西方入侵引起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論述: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在破壞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同時,也引起了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及社會習俗的變遷,西式服裝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服飾的改良;允許外國人在華居住,導致上海等南方城市出現了帶有文藝復興特色的里弄住宅;西方文明同時沖擊了中國傳統的封建陋習。中國近代社會生活整體特征表現為:中西合壁,新舊并存。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