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數學總復習 數列教案 理》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三數學總復習 數列教案 理(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22年高三數學總復習 數列教案 理
教材分析
這節(jié)課主要研究數列的有關概念,并運用概念去解決有關問題,其中,對數列概念的理解及應用,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 理解數列及數列的通項公式等有關概念,會根據一個數列的有限項寫出這個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
2. 了解遞推數列,并會由遞推公式寫出此數列的若干項.
3.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和猜想的能力.
任務分析這節(jié)內容以往很少涉及,對學生來說,既新又抽象,所以,須要依靠實例進行教學.數列與函數的關系應在函數定義的基礎上加以理解.由若干項寫出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是難點,但這又是鍛煉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的極好機會,
2、應大膽讓學生親自歸納和猜想.
教學設計
一、問題情景
傳說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家經常在沙灘上研究數學問題,他們在沙灘上畫點或用小石子來表示數.比如,他們研究過1,3,6,10,…由于這些數都能夠表示成三角形(如圖44-1),他們就將其稱為三角形數.類似地,1,4,9,16,…能夠表示成正方形(如圖44-2),他們就將其稱為正方形數.
二、建立模型
1.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數列的順序要求,設法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數列的定義及有窮數列、無窮數列、遞增數列、擺動數列等有關概念像1,4,9,16,…等按照一定規(guī)律排列的一列數,就叫作數列.
[練 習]
下面的數列,哪些是遞增數
3、列、遞減數列、常數列和擺動數列?
(1)全體自然數構成數列
0,1,2,3,…
(2)1996~xx年某市普通高中生人數(單位:萬人)構成數列
82,93,105,119,129,130,132.
(3)無窮多個3構成數列
3,3,3,3,…
(4)目前通用的人民幣面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構成數列(單位:元)
100,50,20,10,5,2,1,0.5,0.2,0.1,0.05,0.02,0.01.
(5)-1的1次冪,2次冪,3次冪,4次冪,……構成數列
-1,1,-1,1,…
(6)的精確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與過剩近似值分別構成數列
1,
4、1.4,1.41,1.414,…
2,1.5,1.42,1.415,…
2. 引導學生根據實例、項和第n項等概念發(fā)現數列與函數的關系
如:數列1,2,0,-1,3,8,…,第1項是1,第4項是-1,……由此可以發(fā)現,對于一個給定的數列,當確定了項的位置后,這個數列的項也隨之唯一確定.一般地,數列可以看作定義域為N(或其子集)的函數當自變量依次為1,2,3,…時的一系列函數值.
[問 題]
數列既然可以看作一列函數值,那么“這個函數”可以如何表示?一定有解析式嗎?你能舉出一些有解析式的例子嗎?根據學生的討論,探究,得出:數列可以用列表、圖像和函數解析式來表示,從而,解析式即為數列的通項
5、公式.
三、解釋應用
[例 題]
1. 寫出下面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使它的前4項分別是下列各數.
(1)1,-,,-.
(2)2,0,2,0.
解:(1).
(2)可以寫成也可以寫成an=1+(-1)n-1,(其中n=1,2,…).
注:對于(2),可以引導學生得到不同的結論,從而發(fā)現,根據數列的前若干項寫出的通項公式不一定唯一.
2. 下圖中的三角形稱為希爾賓斯基三角形.在下圖4個三角形中,黑色三角形的個數依次構成一個數列的前4項,請寫出這個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并在直角坐標系中畫出它的圖像.
解:如圖44-3,這4個三角形中的黑色三角形的個數依次為1,3,9,27,則
6、所求數列的前4項都是3的指數冪,并且指數為序號減1.所以,這個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是an=3n-1.
在直角坐標系中的圖像見下圖:
3. 設數列滿足
試寫出這個數列的前5項.
解:∵a1=1,
注:像這樣給出數列的方法叫逆推法.
[練 習]
1. 數列的前5項分別是以下各數,試分別寫出各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
2. 已知數列{an}滿足a1=1,an=-1(n>1),試寫出它的前5項.
3. 已知數列的通項公式為an=n2-10n+10,那么這個數列從第n項起各項的數值是否逐漸增大?從第n項起各項的數值是否均為正數?
四、拓展延伸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下面的兩個問
7、題(可以在課堂上或課后完成):
1. 已知數列{an}滿足,問:此數列有無最大項和最小項?
2. 通常用Sn表示數列{an}的前n項的和,即Sn=a1+a2+a3+…+an.已知{an}的前n項和Sn=n2-3n+2,試求{an}的通項公式.一般地,如何用Sn表示an呢?
點 評
這篇案例通過實例闡述了數列的有關概念,注意揭示了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比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問題情景設計新穎,合理;問題提出得準確,恰當;總體設計完整,清晰.另外,該案例還關注了學生科學地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
美中不足的是,自“問題情景”到“建立模型”兩個環(huán)節(jié)的“交接處”顯得有些跳躍,步驟有些過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