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 第8章 立體幾何初步 第6節(jié) 立體幾何中的綜合問題教學案 文 北師大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高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 第8章 立體幾何初步 第6節(jié) 立體幾何中的綜合問題教學案 文 北師大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六節(jié) 立體幾何中的綜合問題
(對應學生用書第140頁)
⊙考點1 線面位置關系與體積計算
轉化思想的應用
(1)證明線面平行、面面平行可轉化為證明線線平行;證明線線平行可以轉化為證明線面平行或面面平行.
(2)從解題方法上講,由于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因此整個解題過程始終沿著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轉化途徑進行.
(3)求幾何體的體積也常用轉化法.如三棱錐頂點和底面的轉化,幾何體的高利用平行、中點,比例關系的轉化等.
(2019·鄭州模擬)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PA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PD=90°,∠ABC=90°,AB∥C
2、D,AB=2CD=2BC=8,平面PAD⊥平面ABCD,M是PC的三等分點(靠近C點處).
(1)求證:平面MBD⊥平面PAD;
(2)求三棱錐D-MAB的體積.
[解](1)證明:由題易得BD=AD=4,
∴AB2=AD2+BD2,
∴BD⊥AD.
∵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BD平面ABCD,∴BD⊥平面PAD.
又∵BD平面MBD,∴平面MBD⊥平面PAD.
(2)過點P作PO⊥AD交AD于點O(圖略),∵平面PAD⊥平面DAB,平面PAD∩平面DAB=AD,∴PO⊥平面DAB,∴點P到平面DAB的距離為PO=2.
∴VD-MAB=V
3、M-DAB=S△DAB·PO=××(4)2××2=.
解答本例第(2)問時,利用比例關系求出點M到平面ABCD的距離.
已知邊長為2的正方形ABCD與菱形ABEF所在平面互相垂直,M為BC中點.
(1)求證:EM∥平面ADF;
(2)若∠ABE=60°,求四面體M-ACE的體積.
[解](1)證明:∵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BC∥AD.
∵BC平面ADF,AD平面ADF,
∴BC∥平面ADF.
∵四邊形ABEF是菱形,
∴BE∥AF.
∵BE平面ADF,AF平面ADF,
∴BE∥平面ADF.
∵BC∥平面ADF,BE∥平面ADF,BC∩BE=B,
∴平面
4、BCE∥平面ADF.
∵EM平面BCE,
∴EM∥平面ADF.
(2)取AB中點P,連接PE.
∵在菱形ABEF中,∠ABE=60°,
∴△AEB為正三角形,∴EP⊥AB.
∵AB=2,∴EP=.
∵平面ABCD⊥平面ABEF,平面ABCD∩平面ABEF=AB,
∴EP⊥平面ABCD,
∴EP為四面體E-ACM的高.
∴VM-ACE=VE-ACM=S△ACM·EP
=××1×2×=.
⊙考點2 平面圖形的翻折問題
解決平面圖形翻折問題的步驟
(2019·全國卷Ⅲ)圖1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組成的一個平面圖形,其中AB=1,BE=BF=2
5、,∠FBC=60°.將其沿AB,BC折起使得BE與BF重合,連接DG,如圖2.
圖1 圖2
(1)證明:圖2中的A,C,G,D四點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
(2)求圖2中的四邊形ACGD的面積.
[解](1)證明:由已知得AD∥BE,CG∥BE,所以AD∥CG,
故AD,CG確定一個平面,從而A,C,G,D四點共面.
由已知得AB⊥BE,AB⊥BC,故AB⊥平面BCGE.
又因為AB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CGE.
(2)取CG的中點M,連接EM,DM.
因為AB∥DE,AB⊥平面BCGE,所以DE⊥平面BCGE,故DE⊥CG.
由已
6、知,四邊形BCGE是菱形,且∠EBC=60°,得EM⊥CG,
故CG⊥平面DEM.
因此DM⊥CG.
在Rt△DEM中,DE=1,EM=,
故DM=2.
所以四邊形ACGD的面積為4.
(1)解答本例第(1)問的關鍵是折疊后AD∥BE,CG∥BE不變.
(2)解答本例第(2)問的關鍵是,根據(jù)DE⊥平面BCGE,四邊形BCGE是菱形找出四邊形ACGD的高.
[教師備選例題]
如圖1,在平面五邊形ABCDE中,AB∥CE,且AE=2,∠AEC=60°,CD=ED=,cos∠EDC=.將△CDE沿CE折起,使點D到P的位置,且AP=,得到如圖2所示的四棱錐P-ABCE.
圖
7、1 圖2
(1)求證:AP⊥平面ABCE;
(2)記平面PAB與平面PCE相交于直線l,求證:AB∥l.
[證明](1)在△CDE中,
∵CD=ED=,cos∠EDC=,
由余弦定理得
CE==2.
連接AC,
∵AE=2,∠AEC=60°,
∴AC=2.
又AP=,
∴在△PAE中,AP2+AE2=PE2,即AP⊥AE.
同理,AP⊥AC.
∵AC∩AE=A,AC平面ABCE,AE平面ABCE,∴AP⊥平面ABCE.
(2)∵AB∥CE,且CE平面PCE,AB平面PCE,∴AB∥平面PCE.
又平面PAB∩平面PCE=l,∴AB∥l.
8、(2019·濟南模擬)如圖1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BAD=45°,AB=2CD=4,點E為AB的中點.將△ADE沿DE折起,使點A到達P的位置,得到如圖2所示的四棱錐P-EBCD,點M為棱PB的中點.
圖1 圖2
(1)求證:PD∥平面MCE;
(2)若平面PDE⊥平面EBCD,求三棱錐M-BCE的體積.
[解](1)證明:在題圖①中,∵BE=AB=CD,
且BE∥CD,∴四邊形EBCD是平行四邊形,
如圖,連接BD,交CE于點O,連接OM,∴O是BD的中點,又點M是棱PB的中點,
∴OM∥PD,∵PD平面MCE,OM平面MCE,∴P
9、D∥平面MCE.
(2)在題圖中,EBCD是平行四邊形,
∴DE=BC,
∵四邊形ABCD是等腰梯形,
∴AD=BC,∴AD=DE,
∵∠BAD=45°,∴AD⊥DE,
如圖,PD⊥DE,
又平面PDE⊥平面EBCD,且平面PDE∩平面EBCD=DE,
∴PD⊥平面EBCD.
由(1)知OM∥PD,
∴OM⊥平面EBCD,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DE中,∵AE=2,
∴AD=DE=,∴OM=PD=AD=,
∵S△BCE=S△ADE=1,
∴三棱錐M-BCE的體積
VM-BCE=S△BCE·OM=.
⊙考點3 線面位置關系中的存在性問題
存在性問題的一般解題方法
10、
先假設其存在,然后把這個假設作為已知條件,和題目的其他已知條件一起進行推理論證和計算.在推理論證和計算無誤的前提下,如果得到了一個合理的結論,則說明存在;如果得到了一個不合理的結論,則說明不存在.而對于探求點的問題,一般是先探求點的位置,多為線段的中點或某個三等分點,然后給出符合要求的證明.
(2019·北京高考)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為菱形,E為CD的中點.
(1)求證:BD⊥平面PAC;
(2)若∠ABC=60°,求證:平面PAB⊥平面PAE;
(3)棱PB上是否存在點F,使得CF∥平面PAE?說明理由.
[解](1)證明:因為PA
11、⊥平面ABCD,
所以PA⊥BD.
因為底面ABCD為菱形,
所以BD⊥AC.
又PA∩AC=A,
所以BD⊥平面PAC.
(2)證明:因為PA⊥平面ABCD,
AE平面ABCD,
所以PA⊥AE.
因為底面ABCD為菱形,∠ABC=60°,且E為CD的中點,所以AE⊥CD.所以AB⊥AE.
又AB∩PA=A,所以AE⊥平面PAB.
因為AE平面PAE,所以平面PAB⊥平面PAE.
(3)棱PB上存在點F,使得CF∥平面PAE.
取PB的中點F,PA的中點G,連接CF,F(xiàn)G,EG,
則FG∥AB,且FG=AB.
因為底面ABCD為菱形,且E為CD的中點,
所以C
12、E∥AB,且CE=AB.
所以FG∥CE,且FG=CE.
所以四邊形CEGF為平行四邊形.所以CF∥EG.
因為CF平面PAE,EG平面PAE,
所以CF∥平面PAE.
解答本例第(3)問的難點在于如何探索出點F是PB的中點,可結合點E是CD的中點,CF∥平面PAE探求.
[教師備選例題]
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PD⊥平面ABCD,底面ABCD為正方形,BC=PD=2,E為PC的中點,CB=3CG.
(1)求證:PC⊥BC;
(2)AD邊上是否存在一點M,使得PA∥平面MEG?若存在,求出AM的長;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1)證明:因為PD⊥平面ABC
13、D,BC平面ABCD,所以PD⊥BC.
因為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BC⊥CD.
又PD∩CD=D,PD平面PCD,CD平面PCD,
所以BC⊥平面PCD.
因為PC平面PCD,所以PC⊥BC.
(2)連接AC,BD交于點O,連接EO,GO,延長GO交AD于點M,連接EM,則PA∥平面MEG.
證明如下:因為E為PC的中點,O是AC的中點,
所以EO∥PA.
因為EO平面MEG,PA平面MEG,所以PA∥平面MEG.
因為△OCG≌△OAM,所以AM=CG=,所以AM的長為.
(2018·全國卷Ⅲ)如圖,矩形ABCD所在平面與半圓弧所在平面垂直,M是上異于C,D的
14、點.
(1)證明:平面AMD⊥平面BMC;
(2)在線段AM上是否存在點P,使得MC∥平面PBD?說明理由.
[解](1)證明:由題設知,平面CMD⊥平面ABCD,交線為CD.因為BC⊥CD,BC平面ABCD,所以BC⊥平面CMD,故BC⊥DM.
因為M為上異于C,D的點,且DC為直徑,所以DM⊥CM.
又BC∩CM=C,所以DM⊥平面BMC.
而DM平面AMD,
故平面AMD⊥平面BMC.
(2)當P為AM的中點時,MC∥平面PBD.
證明如下:如圖,連接AC交BD于O.
因為ABCD為矩形,所以O為AC中點.連接OP,因為P為AM中點,所以MC∥OP.MC平面PBD,OP平面PBD,所以MC∥平面PBD.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