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一年級語文下冊 課文6 23 望梅止渴說課稿 語文S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秋)一年級語文下冊 課文6 23 望梅止渴說課稿 語文S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秋)一年級語文下冊 課文6 23 望梅止渴說課稿 語文S版
一、教材分析
《望梅止渴》是一個成語故事,講述了三國時期,曹操帶領十萬大軍在經過一片荒原時,烈日當空,天氣十分炎熱。士兵們一個個口干舌燥,但附近根本找不到水喝。眼看著行軍速度越來越慢,這時,曹操用望梅止渴的辦法使將士暫時忘記了干渴,打起精神,終于走出了荒原。
課文的篇幅不長,但文中有許多生動、形象的詞句,適合讓學生朗讀積累。
二、教學定位
《望梅止渴》是一個歷史題材的故事,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加上一年級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積累還不是很多,所以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必定存在一定困難。如何利用好教材,讓學生通過學習有所悟、有所得、
2、有所積累呢?課前我進行了一番思索。
思考一:讀成語故事對一年級小朋友的意義
成語故事源遠流長,是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文辭精練,記錄著歷史及歷史人物的睿智。學習成語故事,能使學生從小走近傳統(tǒng)文化,了解典故的內容,充分吸收中國古代文化語言的精華與智慧。并且每一個成語故事都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從學科落實兩綱教育的角度而言,學生的精神品質在學習成語故事的過程中將受到潛移默化地滋養(yǎng)。
思考二:培養(yǎng)問題意識,帶問題讀文是一種學習習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辟|疑,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索、答問的積極性,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質疑,也最能發(fā)現(xiàn)學生不懂或不太懂的一些地方
3、,以便教師給予有的放矢的輔導,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思考三: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
《望梅止渴》是語文書中編排在第七單元的課文,學生經過近一學年的學習,對字詞有了一定量的積累,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識字的能力。但在閱讀教學中有機地結合識字,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讀通詞語,讀好詞語,還應是一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并且在閱讀過程中對已學的字詞要不斷地復習滾動,做到溫故知新,知新溫故。
三、教學目標
在思考中明確了教學的抓手后,我根據(jù)教材特點,結合學生情況,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認識部首“示字旁”;指導學生正確書寫生字;積累望梅止渴、烈日高照、火燒火燎、口干舌燥、嗓子冒煙等詞
4、語。
2.在指導讀好詞語的基礎上,正確朗讀課文。借助關鍵詞語重點讀好描寫曹操動作語言的句子。在讀中理解望梅止渴的原因,體會曹操的聰明才智。
3.并能根據(jù)板書,用自己的話說說“望梅止渴”的故事。
四、教學設計
下面我就結合教學設計,談談自己是如何貫徹課前思考的一些理念的。
(一)字詞教學
l 首先從字詞教學看,在教學的“第一版塊:舊知導入 出示課題”時,我就抓住機
會,充分利用。讓學生拼讀“喝水”這個詞語,幫助他們繼續(xù)鞏固拼音。
然后在同桌的手心里寫一寫這個詞語,其實是在進行默寫。學生積累的詞語越來越多,如果不是反復地復現(xiàn)的話,他們就很容易將形近字混淆,甚至遺忘。而且在課堂中就幫
5、助學生鞏固一部分常用的字詞,也可以減輕他們回家后默寫的負擔。
接著用換部首的方法讓學生記住生字“渴”,在這過程中老師及時提醒:口渴就會
喝水,所以“渴”的部首是“三點水旁”。水是用嘴巴來喝的,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這樣一來,就幫助學生辨析了兩個很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隨后在板書課題的同時,讓學生重點跟著老師寫一寫“止”和“渴”,對課文中要求書寫的字在課堂中及時進行指導。
l 這篇課文中出現(xiàn)了許多四字詞語,如“烈日高照、火燒火燎”等,這些詞語都是學
生第一次接觸,會給他們的閱讀造成一定的障礙。因此,在“第二版塊: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時,我就媒體出示這些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
6、帶領下借助拼音把它們讀正確。在反饋交流讀正確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烈日高照 火燒火燎”是描寫天氣炎熱的詞語?!翱诟缮嘣?嗓子冒煙”寫出了干渴的程度。理解詞語后再讓學生把詞語讀讀好。
但是在進行這部分字詞教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這些字詞不是本篇課文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生字,因此,這里不宜花大量的時間,學生的交流反饋一定要快。這樣整節(jié)課的字詞教學才會有側重,凸顯教學重點。
(二)閱讀教學
從文章的閱讀理解看,我是以學生的質疑為抓手,然后教學緊緊圍繞著學生提出的
問題展開。
l 在“第一版塊:出示課題”后我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想問一問?”
學生有了質疑的機會,他們就會去思考。但是
7、質疑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他們在質疑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話說不清楚,提出的問題淺顯,答案顯而易見等現(xiàn)象,這時老師不必著急,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幫他們進行歸納。如果學生實在提不出問題,就由老師來提: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來止渴?在這個質疑的過程中我們主要是幫助學生把話說清楚,培養(yǎng)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的習慣。
l 接下去的教學就圍繞著問題來展開。解決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望梅止渴?”時要
引導學生先弄清曹操他們當時遇到了什么情況。這些情況在課文的第1、2小節(jié)中很容易找到,所以重點不是找而是找到后的讀。我采用自己讀——分組讀——引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讀中記憶課文內容,最終達到
8、不看書就借助板書把曹操他們遇到的情況說出來的目的,為學好課文后學生自己講故事作鋪墊。
解決第二個問題 “望梅怎么止渴?”時,我采用引讀第三節(jié)的方法讓他們找到了答案,但這只是停留在對文字的理解上。于是我讓學生想象酸溜溜的梅子,讓他們體會想到梅子時的感受。隨后再看酸溜溜的梅子,讓他們體會看到梅子后的感受。學生有了切身的體會對梅子怎么來止渴的原因就更清楚了。
l 在閱讀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生成新的問題。當學生弄明
白了“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止渴?”這些問題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那里到底有沒有梅林?學生會聯(lián)系課文中“荒原”一詞,知道那兒根本沒有梅林。這時可再次讓學生理解“望梅止渴”。學生聯(lián)系了課文內容,知道原來在課文里“望”不是看的意思,而是“想到”。將士們只是想到梅子的酸味,嘴里變得濕潤,暫時止住了干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