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通用版)2019高考數(shù)學二輪復習 專題四 立體幾何 第2講 空間中的平行與垂直學案 文
《(全國通用版)2019高考數(shù)學二輪復習 專題四 立體幾何 第2講 空間中的平行與垂直學案 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全國通用版)2019高考數(shù)學二輪復習 專題四 立體幾何 第2講 空間中的平行與垂直學案 文(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2講 空間中的平行與垂直 [考情考向分析] 1.以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考查,主要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質(zhì)及線線、線面和面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與性質(zhì)定理對命題的真假進行判斷,屬于基礎題.2.以解答題的形式考查,主要是對線線、線面與面面平行和垂直關(guān)系的交匯綜合命題,且多以棱柱、棱錐、棱臺或其簡單組合體為載體進行考查,難度中檔. 熱點一 空間線面位置關(guān)系的判定 空間線面位置關(guān)系判斷的常用方法 (1)根據(jù)空間線面平行、垂直關(guān)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質(zhì)定理逐項判斷來解決問題. (2)必要時可以借助空間幾何模型,如從長方體、四面體等模型中觀察線面位置關(guān)系,并結(jié)合有關(guān)定理來進行判斷. 例1 (1)
2、若m,n是兩條不同的直線,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則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若m⊥α,n∥β,α∥β,則m⊥n B.若m∥α,n⊥β,α⊥β,則m⊥n C.若m∥α,n∥β,α∥β,則m∥n D.若m⊥α,n⊥β,α⊥β,則m∥n 答案 A 解析 對于選項A,由n∥β,α∥β可得n∥α或n?α, 又m⊥α,所以可得m⊥n,故A正確; 對于選項B,由條件可得m⊥n或m∥n,故B不正確; 對于選項C,由條件可得m∥n或m,n相交或m,n異面,故C不正確; 對于選項D,由題意得m⊥n,故D不正確. (2)如圖,平面α⊥平面β,α∩β=l,A,C是α內(nèi)不同的兩點,B,D是β
3、內(nèi)不同的兩點,且A,B,C,D?直線l,M,N分別是線段AB,CD的中點.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當CD=2AB時,M,N兩點不可能重合 B.M,N兩點可能重合,但此時直線AC與l不可能相交 C.當AB與CD相交,直線AC平行于l時,直線BD可以與l相交 D.當AB,CD是異面直線時,直線MN可能與l平行 答案 B 解析 由于直線CD的兩個端點都可以動,所以M,N兩點可能重合,此時兩條直線AB,CD共面,由于兩條線段互相平分,所以四邊形ACBD是平行四邊形,因此AC∥BD,而BD?β,AC?B,所以由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AC∥β,又因為AC?α,α∩β=l,所以由線面平
4、行的性質(zhì)定理可得AC∥l,故選B. 思維升華 解決空間點、線、面位置關(guān)系的組合判斷題,主要是根據(jù)平面的基本性質(zhì)、空間位置關(guān)系的各種情況,以及空間線面垂直、平行關(guān)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質(zhì)定理進行判斷,必要時可以利用正方體、長方體、棱錐等幾何模型輔助判斷,同時要注意平面幾何中的結(jié)論不能完全引用到立體幾何中. 跟蹤演練1 (1)(2018·揭陽模擬)已知直線a,b,平面α,β,γ,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若α⊥γ,β⊥γ,α∩β=a,則a⊥γ B.若α∩β=a,α∩γ=b,β∩γ=c,則a∥b∥c C.若α∩β=a,b∥a,則b∥α D.若α⊥β,α∩β=a,b∥α,則b∥a 答案 A
5、 解析 A中,若α⊥γ,β⊥γ,α∩β=a,則a⊥γ,該說法正確; B中,若α∩β=a,α∩γ=b,β∩γ=c, 在三棱錐P-ABC中,令平面α,β,γ分別為平面PAB,PAC,PBC, 交線a,b,c為PA,PB,PC,不滿足a∥b∥c,該說法錯誤; C中,若α∩β=a,b∥a,有可能b?α,不滿足b∥α,該說法錯誤; D中,若α⊥β,α∩β=a,b∥α, 正方體ABCD-A1B1C1D1中,取平面α,β為平面ABCD,ADD1A1, 直線b為A1C1,滿足b∥α,不滿足b∥a,該說法錯誤. (2)(2018·資陽模擬)如圖,平面α與平面β相交于BC,AB?α,CD?β,點
6、A?BC,點D?BC,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直線AD與BC是異面直線 B.過AD只能作一個平面與BC平行 C.過AD只能作一個平面與BC垂直 D.過D只能作唯一平面與BC垂直,但過D可作無數(shù)個平面與BC平行 答案 C 解析 由異面直線的判定定理得直線AD與BC是異面直線;在平面β內(nèi)僅有一條直線過點D且與BC平行,這條直線與AD確定一個平面與BC平行,即過AD只能作一個平面與BC平行;若AD垂直于平面α,則過AD的平面都與BC垂直,因此C錯;過D只能作唯一平面與BC垂直,但過D可作無數(shù)個平面與BC平行. 熱點二 空間平行、垂直關(guān)系的證明 空間平行、垂直關(guān)系證明的主要
7、思想是轉(zhuǎn)化,即通過判定定理、性質(zhì)定理將線線、線面、面面之間的平行、垂直關(guān)系相互轉(zhuǎn)化. 例2 (1)(2018·衡水調(diào)研)如圖,四棱錐P-ABCD的底面ABCD是邊長為2的正方形,平面PAB⊥平面ABCD,點E是PD的中點,棱PA與平面BCE交于點F. ①求證:AD∥EF; ②若△PAB是正三角形,求三棱錐P-BEF的體積. ①證明 因為底面ABCD是邊長為2的正方形, 所以BC∥AD. 又因為BC?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BC∥平面PAD. 又因為B,C,E,F(xiàn)四點共面,且平面BCEF∩平面PAD=EF, 所以BC∥EF. 又因為BC∥AD,所以AD
8、∥EF. ②解 由①知,AD∥EF,點E是PD的中點, 所以點F為PA的中點,EF=AD=1. 又因為平面PAB⊥平面ABCD,平面PAB∩平面ABCD=AB,AD⊥AB, 所以AD⊥平面PAB,所以EF⊥平面PAB. 又因為△PAB是正三角形, 所以PA=PB=AB=2, 所以S△PBF=S△PBA=. 又EF=1,所以VP-BEF=VE-PBF=××1=. 故三棱錐P-BEF的體積為. (2)(2018·北京)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為矩形,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E,F(xiàn)分別為AD,PB的中點. ①求證:PE⊥BC; ②求
9、證:平面PAB⊥平面PCD; ③求證:EF∥平面PCD. 證明 ①因為PA=PD,E為AD的中點, 所以PE⊥AD. 因為底面ABCD為矩形,所以BC∥AD,所以PE⊥BC. ②因為底面ABCD為矩形, 所以AB⊥AD. 又因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AB?平面ABCD, 所以AB⊥平面PAD, 又PD?平面PAD,所以AB⊥PD. 又因為PA⊥PD,PA∩AB=A,PA,AB?平面PAB, 所以PD⊥平面PAB. 又PD?平面PCD, 所以平面PAB⊥平面PCD. ③如圖,取PC的中點G, 連接FG,DG. 因為F,G
10、分別為PB,PC的中點, 所以FG∥BC,F(xiàn)G=BC, 因為四邊形ABCD為矩形,且E為AD的中點, 所以DE∥BC,DE=BC. 所以DE∥FG,DE=FG. 所以四邊形DEFG為平行四邊形,所以EF∥DG. 又因為EF?平面PCD,DG?平面PCD, 所以EF∥平面PCD. 思維升華 垂直、平行關(guān)系的基礎是線線垂直和線線平行,常用方法如下: (1)證明線線平行常用的方法:一是利用平行公理,即證兩直線同時和第三條直線平行;二是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平行轉(zhuǎn)換;三是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證明線線平行;四是利用線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進行平行轉(zhuǎn)換. (2)證明線線垂直常用的方法
11、:①利用等腰三角形底邊中線即高線的性質(zhì);②勾股定理;③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即要證線線垂直,只需證明一條直線垂直于另一條直線所在的平面即可,l⊥α,a?α?l⊥a. 跟蹤演練2 (2018·全國Ⅲ)如圖,矩形ABCD所在平面與半圓弧所在平面垂直,M是上異于C,D的點. (1)證明:平面AMD⊥平面BMC. (2)在線段AM上是否存在點P,使得MC∥平面PBD?說明理由. (1)證明 由題設知,平面CMD⊥平面ABCD,交線為CD. 因為BC⊥CD,BC?平面ABCD,所以BC⊥平面CMD, 又DM?平面CMD, 故BC⊥DM. 因為M為上異于C,D的點,且DC為直徑, 所以DM
12、⊥CM. 又BC∩CM=C,BC,CM?平面BMC, 所以DM⊥平面BMC. 又DM?平面AMD,故平面AMD⊥平面BMC. (2)解 當P為AM的中點時,MC∥平面PBD. 證明如下:連接AC,BD,交于點O.因為ABCD為矩形, 所以O為AC的中點. 連接OP,因為P為AM的中點, 所以MC∥OP. 又MC?平面PBD,OP?平面PBD, 所以MC∥平面PBD. 熱點三 平面圖形的翻折問題 平面圖形經(jīng)過翻折成為空間圖形后,原有的性質(zhì)有的發(fā)生變化,有的沒有發(fā)生變化,這些發(fā)生變化和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性質(zhì)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一般地,在翻折后還在一個平面上的性質(zhì)不發(fā)生變化,不
13、在同一個平面上的性質(zhì)發(fā)生變化,解決這類問題就是要根據(jù)這些變與不變,去研究翻折以后的空間圖形中的線面關(guān)系和各類幾何量的度量值,這是解決翻折問題的主要方法. 例3 (2018·北京海淀區(qū)期末)如圖1,已知菱形AECD的對角線AC,DE交于點F,點E為AB中點.將△ADE沿線段DE折起到△PDE的位置,如圖2所示. (1)求證:DE⊥平面PCF; (2)求證:平面PBC⊥平面PCF; (3)在線段PD,BC上是否分別存在點M,N,使得平面CFM∥平面PEN?若存在,請指出點M,N的位置,并證明;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1)證明 折疊前,因為四邊形AECD為菱形, 所以AC⊥DE,
14、 所以折疊后,DE⊥PF,DE⊥CF, 又PF∩CF=F,PF,CF?平面PCF, 所以DE⊥平面PCF. (2)證明 因為四邊形AECD為菱形, 所以DC∥AE,DC=AE. 又點E為AB的中點, 所以DC∥EB,DC=EB, 所以四邊形DEBC為平行四邊形, 所以CB∥DE. 又由(1)得,DE⊥平面PCF, 所以CB⊥平面PCF. 因為CB?平面PBC, 所以平面PBC⊥平面PCF. (3)解 存在滿足條件的點M,N, 且M,N分別是PD和BC的中點. 如圖,分別取PD和BC的中點M,N. 連接EN,PN,MF,CM. 因為四邊形DEBC為平行四邊形
15、, 所以EF∥CN,EF=BC=CN, 所以四邊形ENCF為平行四邊形, 所以FC∥EN. 在△PDE中,M,F(xiàn)分別為PD,DE的中點, 所以MF∥PE. 又EN,PE?平面PEN,PE∩EN=E,MF,CF?平面CFM,MF∩CF=F, 所以平面CFM∥平面PEN. 思維升華 (1)折疊問題中不變的數(shù)量和位置關(guān)系是解題的突破口. (2)存在探索性問題可先假設存在,然后在此前提下進行邏輯推理,得出矛盾則否定假設,否則給出肯定結(jié)論. 跟蹤演練3 如圖,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BD⊥DC,點E是BC邊的中點,將△ABD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
16、連接AE,AC,DE,得到如圖所示的空間幾何體. (1)求證:AB⊥平面ADC; (2)若AD=1,AB=,求點B到平面ADE的距離. (1)證明 因為平面ABD⊥平面BCD, 平面ABD∩平面BCD=BD, 又BD⊥DC,DC?平面BCD,所以DC⊥平面ABD. 因為AB?平面ABD,所以DC⊥AB. 又AD⊥AB,DC∩AD=D,AD,DC?平面ADC, 所以AB⊥平面ADC. (2)解 因為AB=,AD=1,所以BD=. 依題意△ABD∽△DCB, 所以=,即=. 所以CD=. 故BC=3. 由于AB⊥平面ADC,所以AB⊥AC, 又E為BC的中點,
17、所以AE==. 同理DE==. 所以S△ADE=×1× =. 因為DC⊥平面ABD, 所以VA—BCD=CD·S△ABD=. 設點B到平面ADE的距離為d, 則d·S△ADE=VB—ADE=VA—BDE=VA—BCD=, 所以d=, 即點B到平面ADE的距離為. 真題體驗 1.(2017·全國Ⅰ改編)如圖,在下列四個正方體中,A,B為正方體的兩個頂點,M,N,Q為所在棱的中點,則在這四個正方體中,直線AB與平面MNQ不平行的是________.(填序號) 答案 (1) 解析 對于(1),作如圖①所示的輔助線,其中D為BC的中點,則QD∥AB. ∵QD∩平面
18、MNQ=Q,∴QD與平面MNQ相交, ∴直線AB與平面MNQ相交; 對于(2),作如圖②所示的輔助線, 則AB∥CD,CD∥MQ,∴AB∥MQ, 又AB?平面MNQ,MQ?平面MNQ,∴AB∥平面MNQ; 對于(3),作如圖③所示的輔助線, 則AB∥CD,CD∥MQ,∴AB∥MQ, 又AB?平面MNQ,MQ?平面MNQ,∴AB∥平面MNQ; 對于(4),作如圖④所示的輔助線, 則AB∥CD,CD∥NQ, ∴AB∥NQ,又AB?平面MNQ,NQ?平面MNQ, ∴AB∥平面MNQ. 2.(2017·江蘇)如圖,在三棱錐A—BCD中,AB⊥AD,BC⊥BD,平面ABD
19、⊥平面BCD,點E,F(xiàn)(E與A,D不重合)分別在棱AD,BD上,且EF⊥AD. 求證:(1)EF∥平面ABC; (2)AD⊥AC. 證明 (1)在平面ABD內(nèi),因為AB⊥AD,EF⊥AD, 所以AB∥EF.又EF?平面ABC,AB?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因為平面ABD⊥平面BCD, 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 所以BC⊥平面ABD. 因為AD?平面ABD,所以BC⊥AD. 又AB⊥AD,BC∩AB=B,AB?平面ABC, BC?平面ABC, 所以AD⊥平面ABC. 又AC?平面ABC,所以AD⊥AC. 押題
20、預測 1.不重合的兩條直線m,n分別在不重合的兩個平面α,β內(nèi),下列為真命題的是( ) A.m⊥n?m⊥β B.m⊥n?α⊥β C.α∥β?m∥β D.m∥n?α∥β 押題依據(jù) 空間兩條直線、兩個平面之間的平行與垂直的判定是立體幾何的重點內(nèi)容,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此類題常與命題的真假性、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等知識相交匯,意在考查考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答案 C 解析 構(gòu)造長方體,如圖所示. 因為A1C1⊥AA1,A1C1?平面AA1C1C,AA1?平面AA1B1B,但A1C1與平面AA1B1B不垂直,平面AA1C1C與平面AA1B1B也不垂直,所以選項A,
21、B都是假命題. CC1∥AA1,但平面AA1C1C與平面AA1B1B相交而不平行,所以選項D為假命題. “若兩平面平行,則一個平面內(nèi)任何一條直線必平行于另一個平面”是真命題,故選C. 2.如圖(1),在正△ABC中,E,F(xiàn)分別是AB,AC邊上的點,且BE=AF=2CF.點P為邊BC上的點,將△AEF沿EF折起到△A1EF的位置,使平面A1EF⊥平面BEFC,連接A1B,A1P,EP,如圖(2)所示. (1)求證:A1E⊥FP; (2)若BP=BE,點K為棱A1F的中點,則在平面A1FP上是否存在過點K的直線與平面A1BE平行,若存在,請給予證明;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押題依據(jù)
22、 以平面圖形的翻折為背景,探索空間直線與平面位置關(guān)系,可以考查考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預計將成為今年高考的命題方向. (1)證明 在正△ABC中,取BE的中點D,連接DF,如圖所示. 因為BE=AF=2CF,所以AF=AD,AE=DE,而∠A=60°,所以△ADF為正三角形.又AE=DE,所以EF⊥AD. 所以在題圖(2)中,A1E⊥EF, 又A1E?平面A1EF,平面A1EF⊥平面BEFC, 且平面A1EF∩平面BEFC=EF, 所以A1E⊥平面BEFC. 因為FP?平面BEFC,所以A1E⊥FP. (2)解 在平面A1FP上存在過點K的直線與平面A1BE平行.
23、 理由如下: 如題圖(1),在正△ABC中,因為BP=BE,BE=AF, 所以BP=AF,所以FP∥AB,所以FP∥BE. 如圖所示,取A1P的中點M,連接MK, 因為點K為棱A1F的中點, 所以MK∥FP. 因為FP∥BE,所以MK∥BE. 因為MK?平面A1BE,BE?平面A1BE, 所以MK∥平面A1BE. 故在平面A1FP上存在過點K的直線MK與平面A1BE平行. A組 專題通關(guān) 1.若m,n是兩條不同的直線,α,β,γ是三個不同的平面: ①m∥n,m⊥α?n⊥α;②α∥β,m?α,n?β?m∥n; ③α∥β,m∥n,m⊥α?n⊥β;④若α∩γ=m,
24、β∩γ=n,m∥n,則α∥β. 則以上說法中正確的個數(shù)為( ) A.1 B.2 C.3 D.4 答案 B 解析 對于①,m∥n,m⊥α?n⊥α,正確;對于②,兩平行平面內(nèi)的兩條直線可能是異面直線,故錯誤;對于③,α∥β,m∥n,m⊥α?n⊥β,正確;對于④,若α∩γ=m,β∩γ=n,m∥n,則α∥β,錯誤,如三棱柱的兩個側(cè)面都與第三個側(cè)面相交,交線平行,但是這兩個面相交.故選B. 2.如圖,G,H,M,N分別是正三棱柱的頂點或所在棱的中點,則表示GH,MN是異面直線的圖形的序號為(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由題意可得圖
25、①中GH與MN平行,不合題意; 圖②中GH與MN異面,符合題意; 圖③中GH與MN相交,不合題意; 圖④中GH與MN異面,符合題意. 則表示GH,MN是異面直線的圖形的序號為②④. 3.(2018·撫順模擬)給出下列四個命題: ①如果平面α外一條直線a與平面α內(nèi)一條直線b平行,那么a∥α; ②過空間一定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平面垂直; ③如果一條直線垂直于一個平面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那么這條直線與這個平面垂直; ④若兩個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個平面,則這兩個平面的交線垂直于第三個平面. 其中真命題的個數(shù)為( ) A.1 B.2 C.3 D.4 答案 C 解析 對于
26、①,根據(jù)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條直線a與平面α內(nèi)一條直線b平行,那么a∥α,故正確;對于②,因為垂直于同一平面的兩直線平行,所以過空間一定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平面垂直,故正確;對于③,平面內(nèi)無數(shù)條直線均為平行線時,不能得出直線與這個平面垂直,故不正確;對于④,因為兩個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個平面,所以在兩個相交平面內(nèi)各取一條直線垂直于第三個平面,可得這兩條直線平行,則其中一條直線平行于另一條直線所在的平面,可得這條直線平行于這兩個相交平面的交線,從而交線垂直于第三個平面,故正確. 4.(2018·全國Ⅱ)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為棱CC1的中點,則異面直線AE與C
27、D所成角的正切值為(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如圖,因為AB∥CD, 所以AE與CD所成角為∠EAB. 在Rt△ABE中,設AB=2, 則BE=, 則tan∠EAB==, 所以異面直線AE與CD所成角的正切值為. 5.(2018·全國Ⅰ)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AB=BC=2,AC1與平面BB1C1C所成的角為30°,則該長方體的體積為( ) A.8 B.6 C.8 D.8 答案 C 解析 如圖,連接AC1,BC1,AC. ∵AB⊥平面BB1C1C, ∴∠AC1B為直線AC1與平面BB1C1C所成的角, ∴
28、∠AC1B=30°.又AB=BC=2,在Rt△ABC1中, AC1==4, 在Rt△ACC1中,CC1===2, ∴V長方體=AB×BC×CC1=2×2×2=8. 故選C. 6.已知m,n,l1,l2表示不同的直線,α,β表示不同的平面,若m?α,n?α,l1?β,l2?β,l1∩l2=M,則α∥β的一個充分條件是( ) A.m∥β且l1∥α B.m∥β且n∥β C.m∥β且n∥l2 D.m∥l1且n∥l2 答案 D 解析 對于選項A,當m∥β且l1∥α時,α,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故A不是α∥β的充分條件;對于選項B,當m∥β且n∥β時,若m∥n,則α,β可能平行
29、也可能相交,故B不是α∥β的充分條件;對于選項C,當m∥β且n∥l2時,α,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故C不是α∥β的充分條件;對于選項D,當m∥l1,n∥l2時,由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l1∥α,l2∥α,又l1∩l2=M,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以得到α∥β,但α∥β時,m∥l1且n∥l2不一定成立,故D是α∥β的一個充分條件.故選D. 7.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為線段B1D1上的一個動點,則下列結(jié)論中正確的是________.(填序號) ①AC⊥BE; ②B1E∥平面ABCD; ③三棱錐E-ABC的體積為定值; ④直線B1E⊥直線BC1. 答案?、佗冖? 解析 因
30、為AC⊥平面BDD1B1,BE?平面BDD1B1, 所以AC⊥BE,故①正確; 因為B1D1∥BD, 即BD∥B1E,B1E?平面ABCD,BD?平面ABCD, 所以B1E∥平面ABCD,故②正確; 記正方體的體積為V, 則VE-ABC=V為定值,故③正確; B1E與BC1不垂直,故④錯誤. 8.如圖,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側(cè)棱AA1⊥底面ABC,底面是以∠ABC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2a,BB1=3a,點D是A1C1的中點,點F在線段AA1上,當AF=________時,CF⊥平面B1DF. 答案 a或2a 解析 由題意易知,B1D⊥平面ACC1A1
31、, 又CF?平面ACC1A1, 所以B1D⊥CF. 要使CF⊥平面B1DF,只需CF⊥DF即可. 令CF⊥DF,設AF=x,則A1F=3a-x. 易知Rt△CAF∽Rt△FA1D, 得=,即=, 整理得x2-3ax+2a2=0,解得x=a或x=2a. 9.(2018·全國Ⅱ)如圖,在三棱錐P-ABC中,AB=BC=2,PA=PB=PC=AC=4,O為AC的中點. (1)證明:PO⊥平面ABC; (2)若點M在棱BC上,且MC=2MB,求點C到平面POM的距離. (1)證明 因為PA=PC=AC=4,O為AC的中點, 所以OP⊥AC,且OP=2. 如圖,連接OB.
32、 因為AB=BC=AC, 所以△AB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OB⊥AC,OB=AC=2. 由OP2+OB2=PB2知PO⊥OB. 因為OP⊥OB,OP⊥AC,OB∩AC=O,OB,AC?平面ABC, 所以PO⊥平面ABC. (2)解 作CH⊥OM,垂足為H, 又由(1)可得OP⊥CH, 因為OM∩OP=O,OM,OP?平面POM, 所以CH⊥平面POM. 故CH的長為點C到平面POM的距離. 由題意可知OC=AC=2,CM=BC=, ∠ACB=45°, 所以在△OM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OM=, CH==. 所以點C到平面POM的距離為. 10.(2018
33、·黑龍江省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模擬)已知△ABC中,AB⊥BC,BC=2,AB=4,分別取邊AB,AC的中點D,E,將△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D⊥BD.設點M為棱A1D的中點,點P為棱A1B的中點,棱BC上的點N滿足BN=3NC. (1)求證:MN∥平面A1EC; (2)求三棱錐N-PCE的體積. (1)證明 取A1E的中點F,連接MF,CF, ∵ M為棱A1D的中點, ∴MF∥DE且MF=DE,在△ABC中,D,E分別為邊AB,AC的中點, ∴DE∥BC且DE=BC, ∴MF∥BC,即MF∥NC, 且MF=BC=NC, ∴四邊形MFCN為平行四
34、邊形, ∴MN∥FC, ∵MN?平面A1EC,F(xiàn)C?平面A1EC, ∴MN∥平面A1EC. (2)解 取BD的中點H,連接PH, 則PH為△A1BD的中位線, ∴PH∥A1D, ∵在△ABC中,AB⊥BC,DE∥BC, ∴在空間幾何體中,DE⊥DA1, ∵A1D⊥BD,DB∩DE=D,DB,DE?平面BCED, ∴A1D⊥平面BCED, ∵PH∥A1D,∴PH⊥平面BCED, ∴PH為三棱錐P-NCE的高, ∴PH=A1D=AB=1,S△NCE=NC·BD=××2=, ∴VN-PCE=VP-NCE=PH·S△NCE =×1×=. B組 能力提高 11.(201
35、8·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中學月考)如圖,在棱長為1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點E,F(xiàn)分別是棱BC,CC1的中點,P是側(cè)面BCC1B1內(nèi)一點,若A1P∥平面AEF,則線段A1P長度的取值范圍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如圖所示, 分別取棱BB1,B1C1的中點M,N,連接MN,BC1,NE,A1N,A1M, ∵M,N,E,F(xiàn)分別為所在棱的中點, ∴MN∥BC1,EF∥BC1, ∴MN∥EF, 又MN?平面AEF,EF?平面AEF, ∴MN∥平面AEF. ∵AA1∥NE,AA1=NE, ∴四邊形AENA1為平行四邊形, ∴A
36、1N∥AE, 又A1N?平面AEF,AE?平面AEF, ∴A1N∥平面AEF, 又A1N∩MN=N,A1N,MN?平面A1MN, ∴平面A1MN∥平面AEF. ∵P是側(cè)面BCC1B1內(nèi)一點,且A1P∥平面AEF, ∴點P必在線段MN上. 在Rt△A1B1M中, A1M===. 同理,在Rt△A1B1N中,可得A1N=, ∴△A1MN為等腰三角形. 當點P為MN中點O時,A1P⊥MN,此時A1P最短; 點P位于M,N處時,A1P最長. ∵A1O== =,A1M=A1N=. ∴線段A1P長度的取值范圍是. 12.(2018·泉州質(zhì)檢)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
37、的所有棱長都相等,M,N分別為B1C1,BB1的中點.現(xiàn)有下列四個結(jié)論: p1:AC1∥MN; p2:A1C⊥C1N; p3:B1C⊥平面AMN; p4:異面直線AB與MN所成角的余弦值為. 其中正確的結(jié)論是( ) A.p1,p2 B.p2,p3 C.p2,p4 D.p3,p4 答案 C 解析 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長都相等, M,N分別為B1C1,BB1的中點. 對于p1:如圖①所示, MN∥BC1,BC1∩AC1=C1, ∴AC1與MN不平行,是異面直線,p1錯誤; 對于p2:如圖②所示, 連接AC1,交A1C于點O,連接ON,
38、易知A1C⊥AC1,ON⊥平面ACC1A1, ∴ON⊥A1C, 又ON∩AC1=O,ON,AC1?平面ONC1, ∴A1C⊥平面ONC1, 又C1N?平面ONC1, ∴A1C⊥C1N,p2正確; 對于p3:如圖③所示, 取BC的中點O,連接AO,BC1, 過點O作OP∥BC1,交CC1于點P, 連接AP,則AO⊥平面BCC1B1, 又B1C?平面BCC1B1, ∴AO⊥B1C, 又BC1∥OP,BC1⊥B1C, ∴B1C⊥OP, 又AO∩OP=O,AO,OP?平面AOP, ∴B1C⊥平面AOP, 又平面AMN與平面AOP有公共點A, ∴B1C與平面AMN不垂直
39、,p3錯誤; 對于p4:如圖④所示, 連接BC1,AC1,則MN∥BC1, ∴∠ABC1是異面直線AB與MN所成的角, 設AB=1,則AC1=BC1=, ∴cos∠ABC1==,p4正確. 綜上,其中正確的結(jié)論是p2,p4. 13.如圖,多面體ABCB1C1D是由三棱柱ABC-A1B1C1截去一部分后而成,D是AA1的中點. (1)若F在CC1上,且CC1=4CF,E為AB的中點,求證:直線EF∥平面C1DB1; (2)若AD=AC=1,AD⊥平面ABC,BC⊥AC,求點C到平面B1C1D的距離. (1)證明 方法一 取AC的中點G,CC1的中點H,連接AH,GF,
40、GE,如圖所示. ∵AD∥C1H且AD=C1H, ∴四邊形ADC1H為平行四邊形, ∴AH∥C1D,又F是CH的中點,G是AC的中點, ∴GF∥AH,∴GF∥C1D, 又GF?平面C1DB1,C1D?平面C1DB1, ∴GF∥平面C1DB1, 又G,E分別是AC,AB的中點, ∴GE∥BC∥B1C1, 又GE?平面C1DB1,B1C1?平面C1DB1, ∴GE∥平面C1DB1, 又GE∩GF=G,GE?平面GEF,GF?平面GEF, ∴平面GEF∥平面C1DB1, 又EF?平面GEF, ∴EF∥平面C1DB1. 方法二 取B1D的中點M,連接EM,MC1,
41、 則EM是梯形ABB1D的中位線, ∴EM∥BB1∥CC1∥AD, ∴EM=(AD+BB1) ==CC1, 又C1F=CC1-CF=CC1, ∴ EM∥C1F且EM=C1F, 故四邊形EMC1F為平行四邊形,∴C1M∥EF, 又EF?平面C1DB1,C1M?平面C1DB1, ∴EF∥平面C1DB1. (2)解 ∵AD⊥平面ABC,AC?平面ABC,∴AD⊥AC, 又AD=AC=1,CC1=2AD,AD∥CC1, ∴C1D2=DC2=AC2+AD2=2AD2=2,C1C2=4, 故CC=CD2+C1D2,即C1D⊥CD, 又BC⊥AC,AD⊥BC,AC∩AD=A,
42、AC,AD?平面ACC1D, ∴BC⊥平面ACC1D, 又CD?平面ACC1D, ∴BC⊥CD, 又B1C1∥BC,∴B1C1⊥CD, 又DC1∩B1C1=C1,DC1,B1C1?平面B1C1D, ∴CD⊥平面B1C1D, ∴點C到平面B1C1D的距離為CD的長,即為. 14.如圖,矩形AB′DE(AE=6,DE=5),被截去一角(即△BB′C),AB=3,∠ABC=135°,平面PAE⊥平面ABCDE,PA+PE=10. (1)求五棱錐P-ABCDE的體積的最大值; (2)在(1)的情況下,證明:BC⊥PB. (1)解 因為AB=3,∠ABC=135°, 所以∠B
43、′BC=45°,BB′=AB′-AB=5-3=2, 所以截去的△B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SABCDE=SAB′DE-S△BB′C=6×5-×2×2=28. 如圖,過P作PO⊥AE,垂足為O, 因為平面PAE⊥平面ABCDE, 平面PAE∩平面ABCDE=AE,PO?平面PAE, 所以PO⊥平面ABCDE,PO為五棱錐P-ABCDE的高. 在平面PAE內(nèi),PA+PE=10>AE=6,P在以A,E為焦點,長軸長為10的橢圓上,由橢圓的幾何性質(zhì)知,當點P為短軸端點時,P到AE的距離最大, 此時PA=PE=5,OA=OE=3, 所以POmax=4, 所以(VP-ABCDE)max=SABCDE·POmax=×28×4=. (2)證明 連接OB,如圖,由(1)知,OA=AB=3, 故△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BO=45°, 所以∠OBC=∠ABC-∠ABO=135°-45°=90°, 即BC⊥BO. 由于PO⊥平面ABCDE,BC?平面ABCDE, 所以PO⊥BC, 又PO∩BO=O,PO,BO?平面POB, 所以BC⊥平面POB,又PB?平面POB,所以BC⊥PB. 24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