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下冊 三塊錢國幣教案 人教版第四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二語文下冊 三塊錢國幣教案 人教版第四冊(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教學(xué)目標:
1、????????? 了解丁西林及其獨幕劇。
2、????????? 了解劇情結(jié)構(gòu)及兩個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 欣賞人物語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 導(dǎo)入新課
1、李健吾先生曾說:“我們寫戲、演戲是‘巴結(jié)’群眾,而丁先生寫的戲是征服觀眾?!彼f的丁先生就是丁西林。
2、丁西林是現(xiàn)代劇作家、物理學(xué)家、社會活動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蘇泰興人。其作品以喜劇為主,如《一只馬蜂》、《北京的空氣》、《三塊錢國幣》等。其劇作構(gòu)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橫生,被稱為“獨幕劇圣手?!?
3、關(guān)于獨幕劇
獨幕劇是19世紀后期開始流行起
2、來的一種戲劇形式。其主要特點是短小精悍,全劇在一幕之內(nèi)完成。由于演出要受到時間、劇場等條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劇情不能太繁雜,要求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要精煉集中,矛盾沖突的展開也較為迅速,人物不宜太多。
二、???? 教授新課:
(一)學(xué)生速讀舞臺說明和臺詞,理清劇情結(jié)構(gòu),了解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1、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開端——吳太太繼續(xù)開幕以前的口角,成眾來找楊長雄下棋。
發(fā)展——圍繞李嫂該不該賠花瓶和該不該典押李嫂的鋪蓋,吳楊二人正面交鋒。
高潮——楊忍無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
結(jié)局——楊無可奈何,賠償吳三塊錢國幣。
2、分析人物形象
吳太太:自私吝嗇、尖酸刻薄、蠻橫潑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3、。
如:舞臺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欺詐是一要公例,她是一個例外?!?
開場指桑罵槐的不停的嘮叨。
女仆無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副身上只有三毛錢的下人賠三塊錢國幣。
和楊長雄的三次交鋒。
……
楊長雄:有正義感、同情心、機智幽默、能言善辯。
如:舞臺提示:如果外省人祖護外省人是一條公例,他是一個例外。
為李嫂抱不平,與吳太太論情說理。
(二)語言欣賞
1、幽默詼諧、富有諷剌意味的語言風(fēng)格。
①開頭人物介紹中四個“例外”和一個“不例外”,表面上語調(diào)松松,語言直白平實,透過這些語言,我們仿佛看到了吳太太的潑婦形象,楊長雄的見義勇為,警察的趨炎附勢。
②楊模仿吳哭窮的論調(diào),“這
4、個年頭……,白米賣到……”,“這個年頭水筆賣到……”
2、楊長雄的詭辯術(shù)
劇中寫大學(xué)生楊長雄出于義憤與住在同院的吳太太圍繞李嫂該不該為不慎打破的花瓶賠錢而展開的激烈爭辯,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更何況遇到一個胡攪蠻纏,尖酸潑辣,善于口角的潑婦,但楊長雄在爭辯中巧妙地使用了詭辯術(shù),取得了勝利,使吳太太只好求助于警察。
△詭辯——有意識地為某種謬論做論證。這是一種巧妙的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邏輯錯誤。
△常見的詭辯手法有偷換論題,捏造論據(jù),循環(huán)論證,機械類比,強詞奪理,斷章取義等。
①?? 偷換論題
劇本開頭從吳太太的嘮叨寫起:“照道理應(yīng)該照市價賠我才是”,她認為李嫂該賠錢,楊長雄則將“
5、該不該賠錢”的論題偷換成“賠得起還是賠不起”,把“可不可以要求李嫂賠償”的論題換成了吳太太“可以在乎不在乎”,最后“應(yīng)不應(yīng)該要她賠”變成了二人爭論的話題。
②?? 偷換概念
就“該不該賠的問題的爭論中,楊長雄又多次偷換概念,使吳太太逐漸陷入被動。
吳太太所說的“另人”指的是“自己以外的人”,而楊長雄所說的第二個別人則是扣對的“自己人”,即李嫂是吳太太自己方面的人。
吳的“叫”是“容許、聽任”的意思,而楊卻將其說成“使、命令”了,在他的長篇大論的掩護下,隱蔽了這樣的邏輯錯誤,作為小市民的吳自然難以察覺。
③?? 捏造論據(jù)
楊想用論據(jù)證明花瓶有打破的可能,被打破是很正常的事,但實際上“花瓶被打破是否很正常”與“被打破后該不該賠”并不構(gòu)成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
④強詞奪理
楊說“動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會把它打破……所以姨娘有打破花瓶的機會”,而后半句卻成“有打破花瓶的權(quán)利”,“誰有可能把花瓶打破”與“誰可以打破花瓶”本是兩回事,但楊的強詞奪理只令吳太太聽著不對勁,卻找不出漏洞反駁,只好大聲嚷道:“胡說八道!”
這些詭辯并不是作者犯的邏輯錯誤,而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從而使人物的性格更為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