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點實施變軌,進入近月點為15km 的橢圓軌道Ⅱ,由近月點Q成功落月。關(guān)于“嫦娥三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沿軌道Ⅱ運行的周期大于沿軌道Ⅰ運行的周期
B.沿軌道Ⅰ運動至P點時,需加速才能進入軌道Ⅱ
C.沿軌道Ⅱ運行時,在P點的加速度大于在Q點的加速度
D.在軌道Ⅱ上由P點運行到Q點的過程中,萬有引力對其做正
功,它的動能增加,重力勢能減小,機械能不變
H
18.如圖所示,在傾角為 45o的斜面底端正上方高 H=6.4m處,將質(zhì)量 m=1kg的小球以不同初速度水平拋出,若小球到達斜面時位移最小,重力加速度 g=10m/s2,則:
A.小球平拋的初速度 8m/s
4、 B.小球落到斜面時的速度
C.小球落到斜面上時重力的功率為
D.小球從拋出到落到斜面的過程中動量變化大小為
19.如圖所示,電源電動勢有為E,內(nèi)阻為r,電路中R2、R3分別為總阻值一定的滑動變阻器,R0為定值電阻,R1為光敏電阻(其阻值隨光照強度增大而減?。?,當開關(guān)S閉合時,電容器中一帶電微粒子恰好靜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只逐漸增大對R1的光照強度,電阻R0消耗的電功率變大,電阻 R3中有向上的電流
B.只調(diào)節(jié)電阻R3 的滑片P2向上端移動時,電源消耗的電功率變大,電阻R3中有向上的電流
C.只調(diào)節(jié)電阻R2的滑片P1向下端移動時,電壓
5、表示數(shù)變大,帶電微粒向下運動
D.若斷開開關(guān)S,帶電微粒向下運動
20.如圖所示,豎直平面內(nèi)有固定的半徑R的光滑絕緣圓形軌道,水平勻強電場平行于軌道 平面向左,P、Q分別為軌道的最高、最低點。一質(zhì)量為m、電量為q的帶正電小球(可視為質(zhì)點)在軌道內(nèi)運動,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場強。要使小球能沿軌道做完整的圓周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球過 Q 點時速度至少為
B.小球過 Q 點時速度至少為
C.小球過 Q、P 點受軌道彈力大小的差值為
D.小球過 Q、P 點受軌道彈力大小的差值為
21.交警正在調(diào)查發(fā)生在無信號燈的十字路口的一起汽車相撞事故。根據(jù)兩位司機的描述得知,發(fā)生撞車時汽
6、車A正沿東西大道向正東行駛,汽車B正沿南北大道向正北行駛。相撞后兩車立即熄火并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叉接在一起后并排沿直線在水平路面上滑動,最終一起停在路口東北角的路燈柱旁,交警根據(jù)事故現(xiàn)場情況畫出了如圖所示的事故報告圖。通過觀察地面上留下的碰撞痕跡,交警判定撞車的地點為該事故報告圖中P點,并測量出相關(guān)的數(shù)據(jù)標注在圖中,又判斷出兩輛車的質(zhì)量大致相同。為簡化問題,將兩車均視為質(zhì)點,且它們組成的系統(tǒng)在碰撞的過程中動量守恒,根據(jù)圖中測量數(shù)據(jù)可知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發(fā)生碰撞時汽車 B 的速率較大
B. 發(fā)生碰撞時汽車 A 的速率較大
C. 發(fā)生碰撞時速率較大的汽車和速率較小的汽車的
7、速率之比約為12:5
D. 發(fā)生碰撞時速率較大的汽車和速率較小的汽車的速率之比約為:三、非選擇題: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22題~第32題為必考題,每道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33題~第38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jù)需求作答。)
(一)必考題:共129分。
22(6分)利用圖示裝置可以做多個力學實驗。
(1)用此裝置“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時,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平衡小車和木板間的摩擦阻力;
(2)用此裝置探究“加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時,改變小車質(zhì)量后,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阻力;
(3)用此裝置探究“功與動能變化的關(guān)系”,為了盡可
8、能準確,請完成下列填空:
①不掛鉤碼平衡摩擦力時,小車后面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固定紙帶;
②調(diào)節(jié)滑輪高度,讓細線與長木板平行。
23(9 分).為確定某電子元件的電學特性,做如下測量:
(1)用多用表測量該元件的電阻,選用“×100”倍率的電阻檔測量,發(fā)現(xiàn)多用表指針偏轉(zhuǎn)過大, 因此需選擇倍率的電阻檔_________(填“×10”或“×1k”),并__________再進行測量,之后多用表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測量結(jié)果為________.
(2)某同學想精確測得上述待測電阻Rx的阻 值,實驗室提供如下器材:
A.電流表A1(量程50mA、內(nèi)阻r1=10)
9、
B.電流表A2(量程200mA、內(nèi)阻r2 約為2)
C.電流表A3(量程0.6A、內(nèi)阻r3 約為O.2)
D.定值電阻 R0=30
E.滑動變阻器 R(最大阻值約為10)
F.電源E(電動勢為4V)
G.開關(guān)S、導線若干
回答:
①為了使電表調(diào)節(jié)范圍較大,測量準確,滑動變阻器調(diào)節(jié)方便,測量時電表讀數(shù)不得小于其量程的,供電電路部分已畫出,請根據(jù)題目要求完成實驗電路。
②若電表的讀數(shù)分別為、。則Rx的計算式為Rx=____________(用題中字母表示)。
a
b
8
24.(12分)如圖所示,斜面體質(zhì)量為 M,傾角,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用細繩豎直
10、懸掛一質(zhì)量為m的小球靜止在光滑斜面上,小球的高度為h,當燒斷繩的瞬間,用水平向右的力由靜止拉動斜面體,小球能做自由落體運動到達地面,重力加速度為g。求:
(1)小球經(jīng)多長時間到達地面;
(2)拉力至少為多大才能使小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到地面。
25.(20分)如圖所示,絕緣軌道 CDGH位于豎直平面內(nèi),圓弧段 DG的圓心角為=37°,DG與水平段 CD、傾斜段 GH分別相切于 D點和 G點,CD段粗糙,DGH段光滑,在 H處固定一垂直于軌道的絕緣擋板,整個軌道處于場強為 E=1×10N/C,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一質(zhì)量m=4×10kg、帶電量 q=+3×10
11、C的小滑塊在 C處由靜止釋放,經(jīng)擋板碰撞后滑回到 CD段的中點 P處時速度恰好為零。已知 CD段長度 L=0.8m,圓弧 DG的半徑 r=0.2m,不計滑塊與擋板碰撞時的動能損失,滑塊可視為質(zhì)點。求:
(1)滑塊與 CD段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滑塊在 CD段上運動的總路程;
(3)滑塊與絕緣擋板碰撞時的最大動能和最小動能。
34.[物理—選修 3-4](15 分)
(1).(5分)如圖所示,一簡諧橫波在某區(qū)域沿軸傳播,實線為時刻的波形圖線,虛線為時刻的波形圖線。已知該簡諧橫波波源振動的頻率為,虛線與 軸交點的坐標為。則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填正確答案標號。選對1個得2分,選對2個得4分,選對3個得5分,每選錯1個扣3分, 最低得分0分)。
10
-10
0
4
8
a
b
p
A.這列波的傳播速度大小一定為 20m/s
B.這列波一定沿 軸正向傳播
C.可能有
D.可能有
E.若該列波遇到寬度為 6m的障礙物能發(fā)生明顯的衍射現(xiàn)象
(2).(10分)如圖所示,直角三角形ABC是一玻璃磚的橫截面,AB=L,,。一束單色光 PD從AB邊上的D 點射入玻璃磚,入射角為45o,DB=L/4,折射光DE恰好射到玻璃磚BC邊的中點 E,已知光在真空中的傳
13、播速度為。求:
①玻璃磚的折射率②該光束從AB邊上的D點射入玻璃磚到第一次射出玻璃磚所需的時間。
參考答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D
C
B
D
B
AD
BC
AC
22(每空 2 分)答案:(1)不需要 (2)不需要 (3)需要
23(共 9 分)答案:(1)×10(1 分),歐姆調(diào)零(1 分),70(1 分)
(2)①如圖所示,M 為 ,N 為 (4 分);② (2分);
24 解:(1)設小球自由落體運動到地面上,下
14、落高度為 h,對小球有:
,解得:;(4 分)
(2) 斜面體至少水平向右運動的位移為:
對斜面體:,解得:a=,
以斜面體為研究對象有:
所以有:。
即當燒斷繩的瞬間,至少以 的水平向右的力由靜止拉動斜面體,小球才能做自由落體運動到地面;
25.解:(1)滑塊由C處釋放,經(jīng)擋板碰撞后第一次滑回P點的過程中,由動能定理得:
①
解得 ② (6 分)
(2)滑塊在 CD段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電場力,滑動摩擦力小于電場力,故不可能停在 CD段,滑塊最終會在 DGH間來回往復運動,到達 D點的速度為 0.
全過程由動能定理得:0③
解得④
(3)GH段的傾
15、角=37°,滑塊受到的重力,電場力
,加速度所以滑塊與絕緣擋板碰撞的最大動能為滑塊第一次運動到G點的動能.對 C到 G過程由動能定理得:
⑤
滑塊最終在 DGH間來回往復運動,碰撞絕緣體有最小動能對 D到 G過程由動能定理得:
⑥
34 解.(15 分)
(1)ACE
(2)①(5 分)
作出光路圖,如圖所示,過 E 點的法線是三角形的中位線,
由幾何關(guān)系可知DEB為等腰三角形 DE=DB=L/4
又由幾何知識可知光在AB邊折射時折射角為,
所以 n=sin45o/sin30o 解得:n=
②(5 分)設臨界角為,有 ,可解得=45°,由光路圖及幾何知識可判斷, 光在BC邊發(fā)生全反射,在AC邊第一次射出玻璃磚根據(jù)幾何知識可知EF=,則光束從 AB 邊射入玻璃磚到第一次射出玻璃磚所需要的時間
代入 可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