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鑒賞雜文鑒賞雜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鑒賞雜文鑒賞雜文(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鑒賞雜文-鑒賞雜文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fā)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細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按迥洗灞报暩爬ā袄R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芭R鹿帕?,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lián)絡??墒怯?/p>
2、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huán)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xiàn)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消費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非常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憂農忙季節(jié),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于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