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原理課程設計 壓片成形機》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機械原理課程設計 壓片成形機(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機械原理課程設計說明書 設計題目:壓片成形機機械工程系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yè)0111091班10號設計者:陳夏君指導老師:許勇2011年6月30號目 錄1. 設計題目 1.1設計條件 1.2原始數(shù)據(jù) 2. 設計要求 3. 上沖頭設計方案評估 4. 運動循環(huán)圖設計 5. 連桿機構尺寸計算 5.1 設計要求 5.2 設計過程 6. 凸輪機構尺寸計算 6.1 基圓半徑的確定 6.2 滾子半徑的確定 7.心得體會 附錄: 附錄一: 運動循環(huán)圖 附錄二: 上沖頭機構運動簡圖 附錄三: 下沖頭凸輪輪廓圖 1. 設計題目設計自動壓片成形機,將具有一定濕度的粉狀原料(如:陶瓷干粉、藥粉)定量送入壓型位置,經(jīng)壓制
2、成形后脫離該位置。機器的整個工作過程(送料、壓形、脫離)均自動完成。該機器可以壓制陶瓷圓形片坯、藥劑(片)等。設計數(shù)據(jù)見下表。方案號電動機 轉(zhuǎn)速/(r/min)生產(chǎn)率/(片/min)成品尺寸(d)/(mm,mm)沖頭壓力/N機器運轉(zhuǎn)不均勻系數(shù)/m沖/kgm桿/kgA145010100601500000.10125B9701560351000000.08104C9702040201000000.05931.1設計條件如圖1.1所示,壓片成形機的工藝動作是:(1) 干粉料均勻篩入圓筒形型腔(圖1.1a)。(2) 下沖頭下沉3mm,預防上沖頭進入型腔時粉料撲出(圖1.1b)。(3) 上、下沖頭同時加
3、壓(圖1.1c),并保持一段時間。(4) 上沖頭退出,下沖頭隨后頂出壓好的片坯(圖1.1d)。(5) 料篩推出片坯(圖1.1a)。1圖1.1 壓片成形機工藝動作上沖頭、下沖頭、送料篩的設計要求是:(1) 上沖頭完成往復直移運動(鉛錘上下),下移至終點后有短時間的停歇,起保壓作用,保壓時間為0.4s左右。因沖頭上升后要留有料篩進入的空間,故沖頭行程為90-100mm。因沖頭壓力較大,因而加壓機構應有增力功能(如圖8.2a所示)。(2) 下沖頭先下沉3mm,然后上升8mm,加壓后停歇保壓,繼而上升16mm,將成形片坯頂?shù)脚c臺面平齊后停歇,待料篩將片坯推離沖2頭后,再下移21mm,到待料位置(如圖1
4、.2b所示)。(3) 料篩在模具型腔上方往復振動篩料,然后向左退回。待批料成型并被推出型腔后,料篩在臺面上右移約45-50mm,推卸片坯(如圖1.2c所示)。上沖頭、下沖頭與送篩的動作關系見下表。上沖頭進退送料篩退進休進遠休下沖頭退進休進遠休1.2 原始數(shù)據(jù)(1) 沖頭壓力 150KN(2) 生產(chǎn)率 10片/min(3) 機器運轉(zhuǎn)不均勻系數(shù) 0.10(4) 電機轉(zhuǎn)速 1450r/m2、 設計要求 (1)壓片成形機一般至少包括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齒輪機構在內(nèi)的三種機構。 (2)畫出機器的運動方案簡圖與運動循環(huán)圖。擬定運動循環(huán)圖時,執(zhí)行機構的動作起止位置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重疊安排,但必須滿足工藝上各個
5、動作的配合,在時間和空間上不能出現(xiàn)干涉。3 (3)設計凸輪機構、自行確定運動規(guī)律,選擇基圓半徑,校核最大壓力角與最小曲率半徑,計算凸輪廓線。 (4)設計計算齒輪機構。 (5)對連桿機構進行運動設計。并進行連桿機構的運動分析,繪出運動線圖。如果是采用連桿機構作為下沖壓機構,還應進行連桿機構的動態(tài)靜力分析,計算飛輪轉(zhuǎn)到慣量。 (6)編寫設計計算說明書。 (7)學生可進一步完成完成機器的計算機演示驗證、凸輪的數(shù)控加工等。 方案一評估:采用曲柄搖桿機構。此方案既能提供比較大的工作壓力,也有保壓功能。同時行程較短。它可通過改變各桿長度,從而方便的調(diào)整整個運動中的位移量和壓力角??傻玫奖容^好的運動規(guī)律,尺
6、寸和運動的幅度也不太大;又因為它是全低副機構,宜用于低速、重載場合。3. 運動循環(huán)圖設計(詳見附錄一)4. 連桿機構尺寸計算(詳見附錄二)5.1設計要求 上沖頭行程約為100mm。根據(jù)上沖頭的行程長度,即可得搖桿的另一極限位置,搖桿的擺角以小于60為宜。設計曲柄搖桿機構時,為了“增力”,曲柄的回轉(zhuǎn)中心可在過搖桿活動鉸鏈、垂直于搖桿鉛垂位置的直線上適當選取,以改善機構在沖頭下極限位置附近的傳力性能。根據(jù)搖桿的三個極限位置(2位置和另一個極限位置),設定與之對應的曲柄三個位置,其中兩個對應于搖桿的兩個極限位置,曲柄應在與連桿共線的位置,曲柄另一個位置可根據(jù)保壓時間來設定,因此可根據(jù)兩連架桿的三組對
7、應位置來設計此機構。設計完成后,應檢查曲柄存在條件,若不滿足要求,則重新選擇曲柄回轉(zhuǎn)中心。也可以在選擇曲柄回轉(zhuǎn)中心以后,根據(jù)搖桿兩個極限位置時曲柄和連桿共線的條件,確定連桿和曲柄長度。在檢查搖桿在鉛垂位置2時,注意曲柄對應轉(zhuǎn)角是否滿足保壓時間要求。曲柄回轉(zhuǎn)中心距搖桿鉛垂位置越遠,機構行程速比系數(shù)越小,沖頭在下極限位置附近的位移變化越小,但機構尺寸越大。75.2設計過程 上沖頭機構采用曲柄滑塊機構的形式,但因為上沖頭是主壓機構,所以還必須采用增力機構。(1)由于壓片成形機的工作壓力較大,行程較短,一般采用肘桿式增力沖壓機構作為主體機構。它是由曲柄搖桿機構和搖桿滑塊機構串接而成。先設計搖桿滑塊機構
8、,為了保壓,要求搖桿在鉛垂位置的2范圍內(nèi)滑塊的位移量0.4mm。據(jù)此可得搖桿長度:式中:為搖桿滑塊機構中連桿與搖桿長度之比,一般取12。已知生產(chǎn)率為20片/min,則每3秒生產(chǎn)一片,即電動機每3秒轉(zhuǎn)一圈,所以W1 = 2/ 3(rad/s),取= 1,所以L = r。帶入上式得:r 328.3mm。?。簉 = 300mm,L = 300mm。(2) 根據(jù)推程為100mm,可從鉛垂推出一個極限位置。左偏2,有可以推出另一個極限位置。即確定C1、C2和E1、E2的位置。(3) 為求機構擁有急回特性,量得AC1和AC2分別為300mm和143.86mm。得到AB=78.07mm,BC=221.93m
9、m。(4) 校對部分參數(shù): DC1與鉛垂的位置夾角=3460,符合要求。 E1E3=600-2*Cos(2)*300=0.3655 E1E3=0.3655mm0.4mm,符合要求。(5) 整個機構的保壓時間為0.4s,此時原動件位置DCE變化到位置DC1E1,再回到原來位置。保壓時間約為0.4s,此時原動件轉(zhuǎn)速角度為3600.4/6=24左右。就是圖中從AB3到AB4所轉(zhuǎn)過的角度,量取的B3AB4=52 符合設計要求。從AB3到AB1轉(zhuǎn)過的角度B3AB1=175,為上沖頭保壓之前,原動件AB轉(zhuǎn)過的角度。(6)完成機構運動簡圖。 6.凸輪機構尺寸計算(詳見附錄三) 6.1基圓半徑的確定凸輪基圓半
10、徑的公式為: 根據(jù)運動循環(huán)圖中下沖頭S與的變化關系,以及推程和回程的許用壓力角,可得基圓半徑rb。當e=0時,如下:回程 3mm ds/d=-3/10=-0.3 =75 得 rb=2.92mm推程 8mm ds/d=8/20=0.4 =30 得 rb=7.31mm推程16mm ds/d=16/20=0.8 =30 得 rb=14.61mm程21mm ds/d=-21/60=-0.35 =75 得 rb=20.91mm取最大值,得rb=20.91mm。根據(jù)實際加工工藝,凸輪不宜過小,故本次設計中取rb=22mm為了減小推程壓力角,應將從動件導路向推程相對運動速度瞬心的同側偏置。但必須注意,用導路
11、偏置法雖然可減小推程壓力角,但同時增大回程壓力角,所以偏距e不宜過大。本設計中偏距e=10mm。綜上得出凸輪理論輪廓曲線的重要參考數(shù)據(jù)為:rb=22 mm e=10mm然后可用反轉(zhuǎn)法,對照運動循環(huán)圖,畫出凸輪理論輪廓。6.2滾子直徑的確定由6.1可得凸輪理論輪廓,但輪廓上有8個尖點,這些尖點會導致從動件有一定的沖擊,從而導致下沖頭運動失真。因此要用圓弧經(jīng)行過渡。滾子半徑rT0.8min,此時實際輪廓為平坦的曲線。若rT=min,在凸輪實際輪廓上會出現(xiàn)尖點,尖點會改變原定的運動規(guī)律。若rTmin,實際輪廓曲線產(chǎn)生交點,交點以上的輪廓曲線在實際加工時會被切去,使這一運動規(guī)律無法實現(xiàn)。綜上原理,設計
12、滾子直徑為4m在原有凸輪理論輪廓上畫滾子運動軌跡。滾子經(jīng)過的最里面的曲線即為凸輪實際輪廓。(詳見附錄三)7.心得體會 這次的機械設計,就我的想法而言,具有一點的難度。但同時,這次的設計具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每個人的設計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特色。這樣的一個機會,是發(fā)展我們思維,開拓我們大腦的好時機。這次設計就凸輪而言,有無限的可能。每個人 都有自己心中的數(shù)據(jù),而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這世界上, 沒有2個人是一摸一樣的。我們通過這次的機械設計,不僅僅要對機械設計有新的認識,對機械原理課上老師教的,書本上寫的那些知識也是一次考驗。只有擁有一定的理論能力才能在實際操作中發(fā)揮才能。學以致用!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