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節(jié)選)》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非攻(節(jié)選)》教學設計(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非攻 ( 節(jié)選 ) 》教學設計
《非攻》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掌握“何” “則”等文言詞語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內(nèi)容。
3、學習的寫作特點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標重點難點】
掌握給文言文加標點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斷句能力。
【相關材料】
.作者簡介
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
墨子,戰(zhàn)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
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
2、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
存《墨子》 一書中的 《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所謂
“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 “愛人若愛
其身”,并認為社會上出現(xiàn)強執(zhí)弱、 富侮貧、貴傲賤的現(xiàn)象,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揚天命鬼神的迷
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
決定自然界星辰、四
3、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
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 ,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
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于鬼神,墨子不僅堅定信
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③
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
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
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
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
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
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4、”的主張。④
節(jié)用。節(jié)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
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欲。認為君
主、貴族都應像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而且
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要身體力行。
2. 語言知識【難讀字】
園圃( pǔ)雞豚(t ún)欄廄( ji ù)
衣裘( qi ú)
茲( zī)甚
不辜( gū)
【古今異義】
眾聞則非之
茍?zhí)澣擞?
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一詞多義】
國
今至大為攻國
5、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等死,死國可乎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故
是何故也
暮去胡來顏色故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
以虧人自利也
乃入見。問: “何以戰(zhàn) ?”
以
作《師說》以貽之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以其虧人愈多
從而譽之(譽,贊美)
②形容詞作動詞:
眾聞則非之(非,非難)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6、
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 (省略介詞)
上為政者得則罰之。 (省略賓語)
從而譽之,謂之(為)義。 (“謂之”后面省略了“為”
字)
②設問句 :
此何也 ?以虧人自利也。
③反問句 :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文斷句標點是學習古文的一項基本功。古文斷句標點與古文閱讀理解是相輔相承的,正確理解古文,是斷句標點的基礎,反過來斷句標點不正確,古文理解必定會受影響。
二、的內(nèi)容與結構
“非攻” 即反對進攻的戰(zhàn)爭, 與一般的非戰(zhàn)是有區(qū)
7、別的。墨子對于防御性的戰(zhàn)爭不僅不反對, 而且竭力支持。《公輸》篇中墨子不但去說服公輸盤和楚王不要攻宋,還派弟子三百人為宋守城。
孟子曾說過: “春秋無義戰(zhàn)。 ”到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統(tǒng)治的國家進行無休止的兼并戰(zhàn)爭,大量殺戮敵國
人民。盡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統(tǒng)一,但也不是義戰(zhàn)。墨子《非攻》揭露了這種戰(zhàn)爭的本質是有積極意義的。中篇舉史事說明好戰(zhàn)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是義戰(zhàn),并且主張先利天下諸侯,援小國,立信義,寬吾眾,信吾師,然后能天下無敵。由此可知墨子從不反對正義戰(zhàn)爭。
本節(jié)文字共五個層次,作者由“竊其桃李” “攘人犬豕雞豚”“取人牛馬” “殺不辜人
8、”四個層次,層層推出“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
之,謂之不義”的結論,最后一層分析“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指責了侵略它國的行徑是極為不義,應當受到唾罵和譴責的。
本段從偷竊搶劫的事例說起。偷竊者從偷竊桃李到偷竊犬豕雞豚,以至牛馬,其罪孽隨著損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們也能辨其不義。搶劫者從搶劫衣裘、戈劍以至把別
人殺死,損人利己的程度更重。罪孽也更重,人們也同聲譴責其不義。然而,現(xiàn)在有人做著最大的不義之事——侵略別國,大規(guī)模地殺人和掠奪,君子們非但不譴責,反而稱譽它合于義。這能說他們懂得義與
9、不義的原則區(qū)別嗎?用這種層層剝進的辦法,徹底剝?nèi)チ饲致哉叩膫窝b,戳穿了他們欺瞞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來以征討別國標榜為天經(jīng)地義者,實與偷竊搶劫同出一轍,而且是它們惡性發(fā)展到頂點的產(chǎn)物。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實質,表現(xiàn)出對侵略者蔑視、冷嘲和貶斥的態(tài)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進行義正辭嚴的正面譴責,而致力于用幽默詼諧的事例進行類比。類比告終,境界全出,原來用以類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無不落實在對侵略行徑的暴露與譴責上。比之正面譴責,顯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三、疑難問題探析
、本文思想內(nèi)容是什么?請具體分析。
這篇的鋒芒直指不義戰(zhàn)爭。
入人園圃,竊人桃李,盡管是偷,
10、但只是對別人造成了輕微的損失,盡管不義,也還不至于造成多壞的影響,而眾人便紛紛指責,掌權者則重重處罰,這實在有點小題大做。其實損害別人,貪點小便宜,盡管可惡,可也不至于成為眾矢之的,更何況這便宜實在小得有點微不足道。至于偷雞摸狗,盡管比竊人桃李嚴重,顯得不仁不義,但也僅僅是雞鳴
狗盜而已,至多給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陣財產(chǎn)的陣痛。入人欄廄,取人牛馬,這似乎有點嚴重了,因為牛馬是主人家中耕種負載主要的依靠,沒有了牛馬,主人可能無法完成春種秋收,進而影響到主人的生計。所以這就比偷雞摸狗更嚴重了一些,但還不至于威脅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殺不辜人,情況就大大地嚴重了,因為這剝奪了別
11、人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生命是極其寶貴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別人的
生命。如果剝奪了別人的生命, 那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嚴厲的懲罰,而被處以極刑。但即便如此,他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還不足以動搖整
個國家的社會基礎。以上四種行為都是不義行為,而且程度
由淺入深,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
非之,謂之不義” ,這也是可以理解,畢竟這四種行為給社
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但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什么發(fā)展
到攻打別的國家,尸橫遍野,血流成河,那些個君子卻又跟
在強權者的后面屁顛屁顛
12、地贊譽有加呢?那些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竟然贏得了眾人的喝彩,真是讓人不可思議。似乎殺人越多,不義越甚,才能成就大義。既然如此,那么用殘殺眾多生靈的生命換來的所謂大義又有什么狗屁價值呢?這種所謂的“大義”還有什么值得贊嘆的呢?那些個贊譽有加的君子們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實發(fā)動戰(zhàn)爭侵略別國,荼毒生靈才是真正的大不義。這樣,就把批判的矛頭
直指不義戰(zhàn)爭,從而揭示出不義戰(zhàn)爭才是造成百姓流離失所、
橫死荒野的罪魁禍首。
2、本文在說理上層層鋪墊,對照鮮明,試結合課文分
析。
主旨的表現(xiàn)并不是開門見山的,而是作了層層鋪墊的。先是說情節(jié)極其輕微
13、的竊人桃李,次說情節(jié)不太嚴重的雞鳴狗盜,又說情節(jié)較為嚴重的取人牛馬,再說情節(jié)相當嚴重的殺人越貨,情節(jié)是越來越嚴重,不義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這些行為的確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但是上述四種行為即使再嚴重,也不會比“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侵人之國嚴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國應當是罪大惡極,其罪行應該是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shù),但卻贏得一片頌揚之聲,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質相同只是輕重不同的行為,導致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邏輯是混帳邏輯嗎?鮮明的對比使得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四、寫作特點:
本文在說理上層層鋪墊,對照鮮明。
主旨
14、的表現(xiàn)并不是開門見山的,而是作了層層鋪墊的。先是說情節(jié)極其輕微的竊人桃李,次說情節(jié)不太嚴重的雞鳴狗盜,又說情節(jié)較為嚴重的取人牛馬,再說情節(jié)相當嚴重的殺人越貨,情節(jié)是越來越嚴重,不義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這
些行為的確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但是上述四種行為即使再嚴重,也不會比“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侵人之國嚴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國應當是罪大惡極,其罪行應該是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shù),但卻贏得一片頌揚之聲,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質相同只是輕重不同的行為,導致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邏輯是混帳邏輯嗎?鮮明的對比使得的主旨就更加突出
15、了。
五、學習方法點撥
文言文斷句與標點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斷句習慣上稱為句讀。傳統(tǒng)的古文是不加標點的,要讀書,首先就要識字、斷句。因此,古人把“習六書,明句讀”作為“小學” 。掌握了六書知識,就有了一個識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讀規(guī)律,才能夠真正讀懂古文。
斷句的基礎在于辨識好的文體和領會全篇的文意。因此斷句前先要讀幾遍原文,力求對原文文體特點和內(nèi)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依照技巧準確標點。
我們以標點 《非攻》為例談一談常見的斷句標點的方法。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文以層進推理的方式揭露攻國的罪惡,那么,準確標點此文的前提通過找出人物,讀出故事,做
16、法如下:
閱讀全文,閱讀時的要求是:①找出中的人名和其他指
稱人的名詞。
②找出中的人稱代詞或其它指代性詞語。
③通過人名和人稱代詞讀出的 “故事”,然后嘗試斷句。
④準確加注標點符號,并復核檢查。
通過閱讀,我們不難找出中列舉了“一人” “攘人犬豕雞豚者”“入人欄廄, 取人牛馬者”“殺不辜人也, 拖其衣裘,取戈劍者”“ \' 攻國 \' 者”這些“不義”之人和“眾” “上為政者”“天下之君子”等評價者。這樣, “人”找到了,故事讀通了,標點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其實,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在句中一般也是作
17、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可以讀出故事,確定停頓的位置。也就是說在敘事性較強的文段中,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和人稱代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
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
“初,魯肅聞劉表卒” ,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 “肅宣
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我們再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
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
18、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節(jié)選自《游褒禪山記》
節(jié)選的這段文字的表達方式是以議論抒情為主,我們就以找“中的語氣詞和連詞”為研習的突破點來解決此文的標點問題。
古人寫,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應該斷
句
19、的地方。劉勰在《文心雕龍 • 章句》中說過: “夫惟
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 ,, 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 也就是說,文言文中, “夫、惟、蓋、凡、竊、請、敬”等
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首; “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尾;而“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中。這個特點在議論抒情為主的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弄清這些特點,有助于我們快速準確的斷句和標點。同學們經(jīng)過分析,找出了“焉” “
也”“矣”
“乎”“哉”等經(jīng)常用于句末的語氣助詞,并且找到了
“夫”等經(jīng)常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 “故”“然”經(jīng)常放在句首
的連詞,“其”“此”“亦”等經(jīng)常放在句首的副詞和 “以”“而”
等經(jīng)常放在句中的連詞,這樣,這篇的斷句與標點問題也就
迎刃而解了。這樣看來,找“中的語氣詞和連詞”就應當成
為標點以議論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段的重要方法之一
了。
當然,將“找出句中名詞和人稱代詞等主語, 讀出故事”
和“找中的語氣詞和連詞” 結合起來,絕大多數(shù)的斷句問題,
都能很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