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國家開放電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論》期末考試試題五及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年整理國家開放電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論》期末考試試題五及答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0年整理國家開放電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論》期末考試試題五及答案
考試手段及成績:形考手段為紙質(zhì)(比例30%),終考手段紙質(zhì)(比例70%)。
一、單項選擇題
1.“問題界定之父”是學者(B)。B.德瑞
2.政策規(guī)劃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B.重視理性
3.公共政策問題的論證中政策問題的(B)是政策問題的最低層次。B.小論證
4.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徑中政策被視為高層決策者的(D)。D.財產(chǎn)
5.對公共政策效果進行評估時所遵循的客觀尺度和準則是(C)。
A.公共政策評估計劃B.公共政策評估方案
C.公共政策評估標準D.公共政策評估報告
二、多項選擇題
6.頭腦風暴法需要遵
2、循的原則有(ABCD)。
A.人員的選擇應該具有針對性
B.保持開放性
C.適時把握討論的度
D.確保結果的整合
7.公共政策環(huán)境的特征包括(ABCDE)。
A.系統(tǒng)性
B.互動性
C.聯(lián)動性與定向性
D.復雜性和多樣性
E.穩(wěn)定性與突發(fā)性
8.政策方案規(guī)劃的過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A.效果
B.目標
C.價值
D.方案
9.按照政府內(nèi)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們可以將政府利益分為(BCD)。
A.公共利益
B.正常利益
C.超常利益
D.失常利益
10.美國學者戴維伊斯頓認為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做出有權威的分配,其定義內(nèi)容包括(ABCD)。
3、A.公共政策的實質(zhì)是分配
B.分配的內(nèi)容是價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會的
D.分配的行為與結果具有權威性
三、名詞解釋
11.社會問題:是指一定數(shù)量的社會成員感知其期望的目標、價值或鏡框,與現(xiàn)實獲得的價值、利益或境況存在顯著差距,因而通過各種方式將其縮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眾,以爭取社會同情與支持,并謀求引起政府關注和予以解決的一種情形。
12.政治制度:是指一個國家的權力構成及運行的組織制度,即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采取何種形式組織政權,以使政權得以運作的規(guī)則體系,它具有權威性、階級性、黨派性的特征。
13.多數(shù)規(guī)則:所謂多數(shù)規(guī)則(majority
tule),就是采取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
4、則,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規(guī)則。
14.公共政策終止:公共政策終止是決策者通過對政策的審慎評價后,終止那些錯誤的、過時的、多余的或無效的政策的一種行為。政策終止不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還意味著制定新的政策。
四、簡答題
15.行政機關制定的政策有別于立法機關的兩大特征。
答:行政機關制定的政策有別于立法機關,其具備以下兩大特征:
一是具體性,行政機關制定的政策絕大部分是把同級黨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體化;
二是補充性,對黨和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領域,行政機關制定出一些補充性的政策規(guī)定。
16.政策對象不服從政策的原因。
答:(1)政策與流行的價值
5、觀念發(fā)生沖突。比如,對公平與效率的不同理解,會對政策執(zhí)行產(chǎn)生重要影響。(4分)
(2)政策違背了政策對象的利益。如果一項政策被認為對自己無益或者會影響自己的既得利益,則可能出現(xiàn)政策對象抵制政策而牟取自身利益的行為。
(3)由于政策對象對政策不了解,或者對政策做了錯誤的理解和解釋;以及政策本身還可能存在著缺陷。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出現(xiàn)政策對象的不服從現(xiàn)象。
17.公共政策終止可能遇到的障礙。
答:(1)心理上的抵觸。
(2)組織的持久性。
(3)反對勢力的聯(lián)盟。
(4)法律上的障礙。
(5)高昂的成本。
五、論述題
18.試述公共政策學科的發(fā)展歷程。
要點提示:
(一)創(chuàng)建
6、階段。公共政策學的創(chuàng)建和兩次政策爭論及一次學術討論會有關。(二)形成時期。西方公共政策學進入正式形成階段的標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葉???德羅爾寫出了被稱為公共政策科學“三部曲”。
(三)自我批判時期。第一,加強政策價值觀或公共政策與倫理關系問題的研究。第二,加強政策效率和比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第三,開展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強調(diào)政策學家與政治家合作。
(四)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時期。20世紀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表現(xiàn)出兩種趨勢。一種趨勢是對原有的研究主題進行深化;另一種趨勢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關于對原有主題的深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問題是公共政策的倫理、價
7、值;另一個問題是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的關系。
答:公共行政學家列夫林指出,政策科學運動是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發(fā)展乃至美國社會發(fā)生的一場無聲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學在西方經(jīng)歷了創(chuàng)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幾個階段。
(一)創(chuàng)建階段。“政策科學”一詞是由哈羅德?拉斯韋爾和丹尼爾?勒納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學:近來在范疇和方法上的發(fā)展》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
(二)形成時期。西方公共政策學進入正式形成階段的標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教授葉???德洛爾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國期間,寫出了被稱為公共政策科學“三部曲”的《重新審查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1968)、《政策科學探索》
8、(1971)、《政策科學構想》(1971)。
(三)自我批判時期。1986年,德洛爾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討了政策科學在近二三十年來的發(fā)展,提出了政策科學需要在十四個方面加以突破。
(四)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時期。20世紀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表現(xiàn)出兩種趨勢。關于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增強公共政策的應用性;二是加強理性意識形態(tài),由傳統(tǒng)的政策決策研究轉(zhuǎn)向政策調(diào)查研究。在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方面,公共政策學家將研究的興趣轉(zhuǎn)向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如電腦犯罪、信息政策、試管嬰兒、溫室效應等。因為這些新的社會公共問題既是對人類的挑戰(zhàn),也是對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戰(zhàn)。不少研究者感到單靠以往的純客觀研究方法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還必須采取以后實證主義為主體的主觀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