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衛(wèi)第九版外科總論 普外科課件 第三十七章 結、直腸與肛管疾病 第一、二、三節(jié)》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衛(wèi)第九版外科總論 普外科課件 第三十七章 結、直腸與肛管疾病 第一、二、三節(jié)(4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作者:汪建平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第三十七章 結、直腸與肛管疾病第一節(jié) 解剖生理概要第二節(jié) 結、直腸及肛管檢查方法第三節(jié) 乙狀結腸扭轉第四節(jié) 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治療第五節(jié) 腸息肉及腸息肉病第六節(jié) 結腸癌 第七節(jié) 直腸癌 第八節(jié) 直腸肛管先天性疾病第九節(jié) 肛裂 第十節(jié)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第十一節(jié) 肛瘺 第十二節(jié) 痔 第十三節(jié) 直腸脫垂 第十四節(jié) 便秘的外科治療 解剖生理概要第一節(jié)重點難點熟悉了解掌握1.結腸的辨認方法 2.齒狀線上下結構的不同 3.直腸的毗鄰關系結直腸血管及淋巴回流直腸肛管環(huán)的組成外科學(第9版)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成人結腸全長平均約150cm(120200cm)。包括升結
2、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下接直腸,結腸有三個解剖標志:即結腸袋、腸脂垂和結腸帶(一)結腸 結腸解剖標志腹膜位器官后有右腎下級,內(nèi)側有腰大肌和十二指腸降部腹膜內(nèi)位器官橫結腸及其系膜將腹腔分為結腸上和結腸下腹膜位器官腹膜內(nèi)位器官易扭轉長約40cm分為固定段和活動段腹膜內(nèi)位器官腹膜內(nèi)位器官易扭轉回盲瓣,調(diào)節(jié)食糜進入盲腸速度,防止返流外科學(第9版)(一)結腸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外科學(第9版)(一)結腸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 結腸組織學結構外科學(第9版)(二)直腸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 長約1215cm 以腹膜反折為界分為上段直腸和下段直腸 外科臨床工作中亦有將直腸分為上、中、下段(齒狀線
3、上15cm、10cm、5cm)解剖標志:直腸瓣、肛柱、肛瓣、肛竇、肛乳頭、齒狀線 直腸解剖結構外科學(第9版)(二)直腸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側面觀直腸的位置前有膀胱、前列腺或子宮和陰道 后有骶骨 兩側有支配性功能和排尿的神經(jīng)及重要血管比鄰關系 直腸的位置外科學(第9版)(二)直腸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直腸系膜是指在中下段直腸的后方和兩側包裹著直腸的、行成半圈1.52.0cm厚的結締組織,內(nèi)含動脈、靜脈、淋巴組織及大量脂肪組織,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達盆膈 直腸系膜外科學(第9版)(二)直腸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為當前
4、直腸癌根治術金標準外科學(第9版)(二)直腸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 直腸切除外科學(第9版)(二)直腸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肛墊位于直腸末端,在齒狀線上1.5cm寬的環(huán)形海綿狀組織帶,是誘發(fā)排便的感覺中心?,F(xiàn)在認為,肛墊松弛下移是痔形成的基礎外科學(第9版)(三)肛管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外科學肛管解剖學肛管解剖學肛管1.52cm外科學肛管34cm 肛管外科學(第9版)(三)肛管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齒狀線是直腸與肛管的交界線 齒狀線上、下的血管、神經(jīng)及淋巴來源都不同,是重要的解剖學標志 齒狀線外科學(第9版)(三)肛管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齒狀線的臨床意義 齒線以上 黏膜 直腸上動脈 直腸上
5、靜脈叢 內(nèi)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動脈周圍 或髂內(nèi)淋巴結 植物神經(jīng)支配 齒線以下 皮膚 直腸下動脈 直腸下靜脈叢 外痔 淋巴引流向下 至腹股溝及 髂外淋巴結 陰部內(nèi)神經(jīng)支配外科學(第9版)(四)直腸肛管肌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隨 意 ?。焊亻T外括約肌 肛提肌不隨意?。焊亻T內(nèi)括約肌中間肌層:聯(lián)合縱肌肛管直腸環(huán):有重要括約功能 切斷可致肛門失禁肛直腸環(huán) 肛管外括約肌深部肛管內(nèi)括約肌恥骨直腸肌直腸縱肌肛管外括約肌肌環(huán)上環(huán)-外括約肌深部,向上中環(huán)-外括約肌淺部,向后下環(huán)-外括約肌皮下部,向前外科學(第9版)(五)直腸肛管周圍間隙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肛提肌上骨盆直腸間隙直腸后間隙肛提肌下坐骨肛管間隙(
6、亦稱坐骨直腸間隙)肛門周圍間隙 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盆腔冠狀面)外科學(第9版)(六)結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 結腸的動脈外科學(第九版)(六)結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 結腸的靜脈外科學(第9版)(六)結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 結腸的淋巴外科學(第9版)(七)直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 直腸的動脈外科學(第9版)(七)直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一、結、直腸與肛管解剖 直腸上靜脈叢 經(jīng)門靜脈回流,位于齒狀線上 直腸下靜脈叢 經(jīng)髂靜脈回流,位于齒狀線下 直腸的靜脈外科學(第9版)(七)直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一、結、
7、直腸與肛管解剖上組下組向上 腸系膜下動脈旁淋巴結兩側 直腸下動脈旁淋巴結盆腔側壁的髂內(nèi)淋巴結向下 髂內(nèi)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髂外淋巴結髂內(nèi)淋巴結 以齒線為界,分為上下兩組齒線肛管直腸淋巴引流外科學(第9版)二、結、直腸肛管的生理功能右半結腸 吸收為主,水分、無機鹽、氣體、少量糖 糞便呈液體、半液體左半結腸 儲存為主 糞便呈半固體、固體狀 肛管直腸 控制排便;直腸下端(肛管以上3cm以內(nèi)直腸)是排便反射的重要部位結直腸粘膜、肛腺 分泌黏液結、直腸及肛管檢查方法第二節(jié)重點難點熟悉了解掌握直腸指檢步驟及注意事項常見檢查體位常見輔助檢查方法外科學(第9版)一、常見檢查體位左側臥位臨床最常用肛門檢查的時鐘定
8、位法外科學(第9版)二、肛門視診觀察肛門處有無紅腫、血、膿、糞便、黏液、瘺口、外痔、疣狀物、潰瘍、腫塊及脫垂等 肛門視診外科學(第9版)二、肛門視診混合痔 肛裂直腸脫垂外科學(第9版)三、直腸指檢是簡單而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對及早發(fā)現(xiàn)肛管、直腸癌意義重大。距統(tǒng)計約70%的直腸癌可以在直腸指診時被發(fā)現(xiàn),而85%的直腸癌延誤診斷病例是由于未作直腸指診 直腸指檢外科學(第9版)三、直腸指檢 右手戴手套涂以潤滑液,首先進行肛門周圍指診,肛管有無腫塊、壓痛,皮膚有無疣狀物等 測試肛管括約肌的松緊度,在肛管后方可觸到肛管直腸環(huán) 檢查肛管直腸壁有無觸痛、波動感、腫塊及狹窄,觸及腫塊時要確定大小、形狀、位置、
9、硬度及能否推動 外科學(第9版)三、直腸指檢 直腸前壁距肛緣45cm,男性可捫及直腸壁外的前列腺,女性可捫及子宮頸,不要誤診為病理性腫塊 根據(jù)檢查的具體要求,必要時作雙合診檢查 抽出手指后,觀察指套有無血跡或黏液 若有血跡而未觸及病變,應行乙狀結腸鏡檢查外科學(第9版)四、內(nèi)鏡檢查1.肛門鏡檢查 常用肛門鏡外科學(第9版)四、內(nèi)鏡檢查2.乙狀結腸鏡檢查3.纖維結腸鏡檢查內(nèi)鏡下息肉切除外科學(第9版)五、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MRICT直腸腔內(nèi)超聲外科學(第9版)六、結直腸肛管功能檢查直腸肛管壓力測定 直腸感覺試驗 模擬排便試驗 盆底肌電圖排糞造影結腸運輸試驗 乙狀結腸扭轉第三節(jié)重點難點熟悉了解掌握
10、乙狀結腸扭轉典型影像征象乙狀結腸扭轉臨床表現(xiàn)乙狀結腸扭轉發(fā)生機制及流行病特征外科學(第9版)乙狀結腸是結腸扭轉最常見的發(fā)生部位,約占65%80%,多見于男性老年人,常有便秘習慣,或既往有多次腹痛發(fā)作經(jīng)排便、排氣后緩解的病史。典型鋇灌腸X線表現(xiàn)為尖端“鳥嘴”形 乙狀結腸扭轉 結腸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結腸有三個解剖標志:即結腸袋、腸脂垂和結腸帶 齒狀線為直腸與肛管分界線,上下胚胎來源不同,血管、神經(jīng)及淋巴來源不同 直腸前有膀胱、前列腺或子宮和陰道,后有骶骨,兩側有支配性功能和排尿的神經(jīng)及重要血管 肛管直腸環(huán),有重要括約功能,切斷可致肛門失禁 根據(jù)檢查目的選擇不同的體位 直腸指診是簡單而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對及早發(fā)現(xiàn)肛管、直腸癌意義重大 直腸指診應描述正常與非正常結構 內(nèi)鏡檢查是診斷結直腸疾病的常用方法 其它檢查方法還包括X線、CT、MR、腔內(nèi)超聲及功能檢查 乙狀結腸是結腸扭轉最常見的發(fā)生部位,多見于男性老年人 典型鋇灌腸X線表現(xiàn)為尖端“鳥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