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反思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反思(4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放大鏡 放大鏡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已經多次使用,早已不是興趣昂然。因此課堂初,我并沒有向他們展示放大鏡,而是設計了一個案例引導孩子想到使用放大鏡,從而引入課堂。繼而詢問學生在哪些地方使用了放大鏡,為什么利用放大鏡。學生們回答了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利用放大鏡集中熱源(如制作太陽能熱水器)二、利用放大鏡看書、看報(特別是老人和考古隊員);三、利用放大鏡發(fā)現(xiàn)事物的細微之處(包括農業(yè)專家比較植物種子不同和葉子受蟲害的情況)。同時學生也有比較容易翻的錯誤如將醫(yī)生用的額鏡認作放大鏡等等,在這個基礎上我進一步整理了他們的想法,完成了書本上的表格部分。第2部分,我演
2、示教授了放大鏡的使用方法,發(fā)放放大鏡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包括手上的絨毛、紙等等),期間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觀察興趣不是非常濃,一些學生拿著放大鏡對著別人的眼睛,看別人的頭(實際上他可能并不一定看的清楚)。對于電視和電腦屏幕的放大技術,我覺得自己解釋的不夠清楚,如果能利用課件或視頻讓學生自己觀察,動態(tài)的一個視頻可能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放大鏡的特點,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早已有所發(fā)現(xiàn),我用平面鏡和放大鏡的鏡片做比較,效果較好。最后,通過各種玻璃容器和水的結合演示,學生能夠清晰看到利用玻璃和水的結合,也能制造放大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掌握放大鏡的特點。 2、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本課內容放在現(xiàn)在這段時間上著實不太
3、合理,自然界缺少昆蟲而且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比較小,觀察到結果也不會太明顯。學生能夠說出的差異也不會太多(主要有1、能夠看到肉眼看不到的東西;2、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細節(jié))因此這節(jié)課,我充分地利用了視頻《微觀世界》,將課本上的內容簡單地進行處理后,利用了《微觀世界》電影中的部分片段進行教學,同時根據(jù)片段中的一些現(xiàn)象設置疑問:讓學生在觀看電影中不忘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螞蟻為什么把吃蚜蟲的瓢蟲趕走?各種昆蟲的觸角有什么特點?清晰地看到蚜蟲為螞蟻提供食物。蜘蛛如何捕捉食物,蜜蜂和蝴蝶伸出長長地嘴器采蜜等等。因此這樣一個視頻我覺得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地自然知識。當然如果天氣和時間都允許,讓學
4、生帶著放大鏡去自然界觀察甚至拍下來,效果一定會更好。 3放大鏡下的晶體 在教學中,我遇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當然也可以避免發(fā)生,但是我忽視了)。我讓學生提取晶體,當年學生制成了糖水和鹽水兩種液體,我隨口就說你們隨便提取那種晶體吧!好了,有點學生提取鹽的晶體,有的學生提取糖的晶體。當時我還暗自得意,這下子學生有收獲了。但是事情并沒有向著我預料的方向發(fā)展:提取鹽晶體的小組沒有問題,能夠提取到白色的晶體,但是提取糖的晶體的小組就不對了,加熱的玻璃片開始沒有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加熱的糖水開始變成咖啡色,慢慢的開始顏色變深,呈褐色了,還有一股香味,學生高興極了,繼續(xù)加熱并沒有出現(xiàn)糖的晶體
5、,繼續(xù)冒泡,我馬上想到生活中的現(xiàn)象了,做紅燒肉的時候把糖直接加熱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個生活中的錯誤,這個可怎么辦???當控制好學生后,我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學生說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測的表面。具體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準,解釋說鹽和糖的熔點不同,鹽的熔點比較高,而糖的熔點比較低。上帝保佑,希望我解釋的對!我又問學生,對于今天的提取晶體的實驗,有成功也有失敗,你有什么想法?學生說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讓我高興的是有一個學生說:一種提取晶體的方法不能適用于所有的物體,每個物體都應該有獨特的提取晶體的方法。我很高興,學生在科學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 課后,我上網查閱了資
6、料:鹽的熔點:804攝氏度,糖的熔點185--186攝氏度??磥砦疫€是解釋對了!感謝上帝! 反思這節(jié)課:教學中出現(xiàn)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沒有認真細致的考慮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時確實不會考慮到),導致課堂上出現(xiàn)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過這樣也有好處,可以把生成的意外當成一種教學資源來進行展開教學,一來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很多科學發(fā)現(xiàn)都是因為“意外”而被科學家引起重視的,二來也可以讓學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三來可以讓學生以科學家的身份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這樣的“意外”有何不可?當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應該的、都是好的,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這個“意外”,才沒有
7、搞的一團糟,反而還讓學生有所收獲。哈哈,“意外”也是一種教學資源 4、怎么放得更大反思 本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在前幾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也曾將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希望獲得更大的圖像,當時的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課初,以學生的這種行為引入,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后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于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出示課前制作的簡單
8、顯微鏡,并講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個與放大鏡差不多直徑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確定兩把放大鏡的焦距后,在合適位置固定好放大鏡。然后利用實物展臺讓學生對比觀察效果,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再提供卡紙、衛(wèi)生紙筒等材料,讓學生馬上加工制作簡單顯微鏡進行觀察。然后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并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簡易顯微鏡觀察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如光線太暗,物體看不清楚,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利用手電筒、鏡子,結合五年級學過的光的反射知識,將足夠的光反射到物體上,這樣看上
9、去就更清楚了。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實也是為下節(jié)課介紹顯微鏡的結構、使用原理等做下鋪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有充足的光線照射和正確的調焦,對于用顯微鏡看清物體是非常重要的。 課外要求學生兩兩合作,將兩個放大鏡制作成簡易顯微鏡,并利用自制的簡易顯微鏡去觀察校園中更多的事物,擴大對事物的認識。學生在課堂上曾設想,將三個放大鏡組合,放大效果是否會更好?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可以安排在課外讓學生探究嘗試一下,這也是一項不錯的拓展活動. 5、 微小世界和我們》教學反思 本課作為單元教學的小結,即回顧單元的觀察活動、學習探究過程,也回顧人類伴隨著觀察工具的發(fā)展對物質世界探究的深入過程,從中深切體會
10、科學技術的進步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的巨大作用。 這個回顧與總結,因為學生有著親身的觀察經歷與感受,因此交流小結活動的開展還是較為順利的。教師應該在小結時,應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對物質世界認識的加深,對社會發(fā)展的巨大促進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大影響,使學生在思維深處產生共鳴。 課前布置學生尋找相關“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進行交流,效果不大。只有極個別學生會按照要求課前搜集準備,更多的學生當了聽眾??紤]到學生這方面的實際情況,這部分的教學,應該采用另兩種教學方式,一是在電腦教室上課,利用互聯(lián)網絡,讓學生當場尋找部分成果資料然后進行展示匯報,這樣效果比較好。二是教師事先搜集部
11、分圖片、文字、視頻等資料,在學生匯報交流后進行補充,彌補學生資料搜集準備不充分的不足??傊?,這部分教學,重在通過多方面的、生動的實例來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我們身邊的物質》教學反思 本課是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中的第一課。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用眼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稱之為是物質,這是不難理解的。但是對于空氣、光、聲音、電等看不見也摸不到的來說,他們就有些難以理解這些也是物質。為了讓他們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帶在空中一兜,塑料帶會鼓起來,它占據(jù)了空間,所以它也是物質;又因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所以聲音也是物質等。這樣學生就理解了。由此讓學
12、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 物質在變化,應通過各種實例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世間萬物都在變化,雖然變化的時間不同,速度不同,但每時每刻都在不同程度的變化。為了讓學生弄明白物質的變化,我讓學生觀察易拉罐被壓扁,水變成冰和火柴的燃燒,鐵與鐵銹。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己明白了有些物質在變化中只是形態(tài)、形狀、大小變了,但實質沒變;而有些物質變化后產生了不同于原物質的物質。但在這里不告訴他們這是什么樣的變化。之后重點我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關注“一支蠟燭燃燒時的變化”,在讓他們經歷探究---發(fā)現(xiàn)這一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以往不曾關注到的現(xiàn)象。即蠟燭燃燒時不但有形態(tài)、長短的變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質產生,如燈芯
13、變黑,有難聞的氣味等,使學生從另一個層面上感受到了物質變化過程的復雜性,這樣為下節(jié)課做好了鋪墊。 《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教學反思 本節(jié)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混合實驗和加熱糖的實驗,觀察實驗中物質發(fā)生的變化,總結歸納物質變化的特點,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教育的核心任務,如果設計探究活動,如何引領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在教學前是我們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觀察黃豆和沙子的特點,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留下樣本,通過比較分析變化,同時利用攪拌、分離物質,做更細一步的觀察比較,最后總結這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特點
14、。 在第二個實驗中,學生能夠輕易說出白糖加熱變化的特點,可以看到許多明顯的現(xiàn)象,老師在引導時要逐漸讓學生比較兩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區(qū)別,同時對于最后的黑色物質和白糖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得出產生新的物質。從而在比較中掌握這種變化的特點,最后教師歸納形成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初步形成后,還需要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實踐,因此讓學生回顧實驗中還產生的現(xiàn)象,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科學概念嘗試解釋實驗中的現(xiàn)象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準確引導學生分析實驗中的現(xiàn)象,用概念來判斷和解釋,要抓住主要的變化特點進行鑒別。 更細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簡單的兩個實驗,是否就能讓學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學變化的概念。混合分離
15、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明顯的變化(包括物質顏色、透明度、光澤等變化),這種變化對于學生解釋后面白糖變化時會有所誤導,學生很容易認為顏色、形狀、有氣味產生就是化學變化。教學前,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各種物質變化的現(xiàn)象,讓學生嘗試解釋這些現(xiàn)象,然后再來進入課堂學習。并且,由于白糖和蠟燭以及金屬勺都在同時發(fā)生化學變化,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難免會不全面,也影響它對于概念的理解。 最后,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本課內容在問題設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導上應有所改變,尤其是對于沒有經歷過科學教育的學生,他們在科學觀察習慣、科學思維發(fā)展以及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有著比較明顯地區(qū)別,教師在指導上應熟悉學生的這些習慣,同時課前應調查孩
16、子們的前概念知識,為教學設計的修補提供更充分的依據(jù),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 疑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在傳統(tǒng)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學習,讓小學生學習這樣難度教材的內容是否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僅憑借教材中混合分離和加熱白糖、蠟燭燃燒的實驗,能否讓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準確概念?還有哪些適合的實驗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形成科學概念,畢竟加熱白糖的實驗涉及白糖的變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學生全面觀察的難度比較大,而讓學生馬上利用剛學的概念來解釋物質變化的現(xiàn)象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一定會很好。 《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 是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里的
17、第三課,本節(jié)課的所要觀察的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特別是米飯,學生是太熟悉了,但對米飯的味道卻從來沒有慢慢品嘗過,因為平時我們吃飯時嚼的時候短,而且還有菜的味道,所以“米飯咀嚼時間長了,會變甜。”這個事實學生并不能接受。因此在課前,我讓孩子們在中午吃飯時,留下一口白米飯,衛(wèi)生起見,讓他們把米飯放在保鮮袋里。上課了,我要示每位學生把米飯含在嘴里咀嚼時間長一點,孩子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口腔內的米飯會出現(xiàn)甜味,這是怎么回事?我由這個日?,F(xiàn)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探索與米飯、淀粉有關的化學變化。 米飯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會變藍紫色,利用淀粉和碘酒反應的顏色變化,我們可以來檢驗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18、。教科書提供的圖中有十多種食物,目的是提醒學生,可以檢驗的食物很多,要盡量利用實驗手段進行檢驗,增加自己的經驗。我讓孩子們自己帶來食物,盡可能品種多一點,但我們做實驗時只要一小片好了,水果、蔬菜、餅干多一點。拿來的東西,實驗做好后可以自己吃的。孩子們可高興了,因為平時老師是不允許帶零食來的。本課堂孩子們學得特別開心。 在檢驗蘋果時,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蘋果變色了,有的蘋果沒有變色,我讓他們自己作一下假設,孩子們就說到蘋果品種不一樣,蘋果的味道也是不同的。蘋果里面的成份是并不是單一的。其他的食物也是如此。我們只是判斷哪種食物里含的淀粉都一些。 在這里,我們并不要求學生去掌握反應機理,而是觀察米飯、淀
19、粉與碘酒反應時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認識到這種顏色變化是化學變化的一種形式。利用碘酒與淀粉的特性反應,可以鑒別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學階段,對物質化學反應的認識,一般都停留在現(xiàn)象的觀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機理。同時,一般學生對化學變化產生的現(xiàn)象都是很感興趣的,這有助于他們進行有限度的科學探索。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是學生初步明白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后的第一個化學實驗,實驗不像物質加熱或燃燒一樣,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知道加熱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哪些現(xiàn)象。這個實驗涉及到學生不熟悉的小蘇打和有些經驗的白醋。 本課需要讓學生觀察蘇打和白醋的特點,并做好有效記錄。同時,觀察兩者混合后產生的現(xiàn)象,并且要注
20、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現(xiàn)象比較劇烈,有比較明顯的泡末產生,學生往往把注意點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視其他的現(xiàn)象。在做實驗時,要求學生留下一些樣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只是在實驗過程中,一般的玻璃片蓋不住燒杯,而使空氣混合進來,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物質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學生通過眼睛看(現(xiàn)象),摸(杯壁感受溫度),試(杯中空氣)等方式綜合體驗物質反應后所產生的現(xiàn)象。 其中驗證杯中的氣體是什么物質是本課最難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學生通過看書也許知道里面會有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較少的學生能夠說出鑒別二氧化碳的方法,當然個別學生會聯(lián)想到五上我們在鑒別呼出氣體成分時做的實驗,用
21、燃燒的木條伸進去,看看木條燃燒的情況是否發(fā)生變化。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之所以能讓燃燒的木條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氣大。從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點,此時許多孩子也許都認為這就是二氧化碳無疑了。此時,老師仍需要引導我們不應該輕易地下結論,教材上:科學家經過研究,確定這是二氧化碳。重點向學生表達研究的內涵,讓學生明白,科學研究時,需要的是證據(jù),而且證據(jù)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憑借幾個現(xiàn)象就輕易地下判斷。最后,讓學生觀察剩下的物質,并且與樣本做比較,認識到在這個過程中,白醋的酸味變淡了,小蘇打也溶解并且變少了。最后總結這個變化也是化學變化。 教學中,由于第一次上課時,
22、實驗室沒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紅醋,在實驗過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較慢,產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雜在空氣中,而使燃燒的木條不熄滅,缺少明顯的變化,使驗證結果失敗,所以我覺得在做化學實驗前,教師都需要親自實驗,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煩,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鐵生銹了》的教學反思 一、鐵生銹是個復雜的過程,鐵的生銹與接觸空氣中的氧氣、水分以及各種酸堿鹽等類物質有關。就其實質來說,是鐵在接觸有關氣體或液體時發(fā)生了化學反應。鐵銹是暗紅色疏松的物質,容易剝落。本課以學生熟悉的鐵制品生銹為例子,讓學生在比較鐵與鐵銹有何不同過程中,了解鐵生銹的原因。 二、課堂中小學生對未知事物有一種好
23、奇心、探索性。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置“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且?guī)в刑魬?zhàn)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進入問題情境,主動參與實踐,主動去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追溯知識的動態(tài)演變,參與“問題解決”,讓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在體驗成功過程中不斷引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 第六周在教研組中執(zhí)教了一節(jié)教研課《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本次活動的主題是科學實驗記錄的有效指導。通過幾次試教和正式的上課,收獲還真不少。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活動是整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說重點是整節(jié)課只安排了這一個實驗,說難點是學生是否能通過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尋找足夠證據(jù)來判斷物質的這種變化是否屬于化學變化。由于實驗室
24、中沒有現(xiàn)成的硫酸銅溶液,則需要自己來配置。第一次試教的時候,由于準備時間比較匆忙,我急匆匆地用自來水泡制硫酸銅溶液。由于自來水中的水質問題,配置好的硫酸銅溶液中有很多的沉淀物,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后來一想,明白了。自來水中有很多的鐵離子,與硫酸銅溶液反應便生成沉淀物,所以,配置硫酸銅溶液時的液體最好是純凈水。 兩個班教完后,我改變了策略,耐心地準備材料,用純凈水配置好硫酸銅溶液,準備好鐵釘,并且用砂皮打過,使鐵透出本來的銀白色(也有說灰白色的,純鐵本身的顏色應該是銀白的)。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回顧了加熱白糖時是如何記錄實驗現(xiàn)象的。學生都能回憶起記錄實驗現(xiàn)象要及時、真實、詳細地記錄,這也為記
25、錄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的現(xiàn)象作好前期的指導。隨后我提出把兩種物質接觸,鐵釘和溶液會有什么變化?三個班的教學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除了有一些比較科學的猜想,如:鐵的顏色可能會發(fā)生改變,溶液可能會變談等等。還有一些猜想的誤區(qū):如認為鐵顏色發(fā)生改變是生成了鐵銹。 我讓學生將鐵釘放置在溶液中3、4分鐘。再取出鐵釘,觀察鐵釘和溶液的變化。多數(shù)學生看到了鐵釘?shù)念伾兂闪税导t色;有些說是紅褐色的,像鐵銹;有些說是肉色的。學生對顏色的認知差異在課堂中我是允許這種現(xiàn)象存在的,我覺得教師也沒有必要去回避這個問題,因為這也是一個真實情況的反應,不同的學生對顏色的敏感程度本來就不一樣,教師沒有必要去統(tǒng)一這一個顏色上的差異,只
26、要學生理解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會發(fā)生顏色的改變就可以了。 接著,學生觀察溶液的變化,說實話,并沒有能夠看出具有明顯的變化,而只有一兩個小組認為溶液上有一些沉淀物或表面有一些漂浮物,并且有一個小組觀察到溶液顏色似乎變淡了。我肯定了這些發(fā)現(xiàn),表揚了這些學生細致的觀察,并且向全班提出了問題:這些沉淀的物質到底是什么呢?溶液顏色變化明顯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溶液顏色變化明顯一點呢? 要弄清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暗紅色的物質是什么的問題,首先我引導學生排除了是鐵的可能性,而后我把生銹的鐵放置在水中后給學生觀察,也排除了這些是鐵銹。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學生這個時候有些急切地想知道了,當然這個時候有
27、些學生已經隱約猜測出這是銅,這部分學生其實已經相當厲害了。于是我組織學生閱讀書本第33頁的相關內容,學生看完后終于明白了這是銅,通過閱讀還知道了銅是從硫酸銅中跑出來的,補充說明叫做解析。這樣一來,學生知道了覆蓋在表面上的是銅,自然對于殘留在溶液底部的物質也能很塊得出。至于溶液顏色為什么會變淡,我從硫酸銅原來的顏色作手,如果溶質中銅的成分少,自然溶液的顏色也就淡了。如果這時候能拿出放置比較久的鐵釘和硫酸銅的溶液,藍色基本上變成了綠色。這樣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會有更大的幫助。 《控制鐵生銹的速度》教學反思 本課是第五課《鐵生銹了》教學中對鐵生銹原因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的基礎開展的。通過三四天
28、的實驗觀察,學生在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中有了較多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學就從匯報交流學生在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展開。要盡量讓學生多匯報,將他們在實驗中的記錄和發(fā)現(xiàn)與全班共享,即是為了肯定他的發(fā)現(xiàn),也是為了能有更多的數(shù)據(jù)和證據(jù)來說明問題。原本擔心課外的實驗,學生是否能認真完成,在交流檢查中,發(fā)現(xiàn)每個班均有2/3左右的學生認真進行了實驗,還是蠻值得欣慰的。通過眾多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尋找不同實驗各種結論中的共同之處:在空氣和水的共同作用之下,鐵最容易生銹。這個結論對于后續(xù)的探究活動是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應該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有的學生會單純的認為:鐵釘接觸水越多越容易生銹;鐵釘接觸空氣越多越容易生銹。這種片面的認識應
29、該幫助其糾正。 研究鐵生銹的快慢,其實在學生的對比實驗中已有所發(fā)現(xiàn),比較生銹的速度,也是為了說明:怎樣環(huán)境中的鐵更容易生銹。為了能使學生有更全面的認識,教師在第五課之后,應該在教室里安排幾組對比實驗,供學生在今天的課堂上觀察思考,尤其是增加“鹽水和空氣”這一組實驗,能使學生對鐵生銹現(xiàn)象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有這些認識還不夠,學生并未在思想對“鐵生銹”這事產生重視,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些圖片媒體和數(shù)據(jù)向學生說明:鐵生銹的速度雖然較慢,但每年因此而造成的損失是極其驚人的,使學生在思想上震撼,只有在思想上重視了,他才會明白為什么要研究“鐵為什么會生銹以?”,才會想著“在生活中如何防止鐵生銹?”,
30、從而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體現(xiàn)科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在討論生活中各種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時,學生較多的是想到“涂油漆”,對于其他更多的方法知之甚少,教師應多補充,比如電鍍,比如刀具、鍋要擦干擺放,比如不能用手直接觸摸擦拭某些金屬電器或家具,因上手上有汗,汗里有鹽份會使金屬更快生銹等等。在介紹交流中也應了解“其所以然”,讓學生盡可能多的了解生活中防止鐵生銹的細節(jié)和道理,他才會在生活中予以關注和應用。 物質變化與我們教學反思:. 這一課通過總結、整理知識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概念,讓學生認識到物質變化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體
31、會到科學知識與生活之間是緊密相關的。到課結束,這課的目標基本達成。學生通過動手整理,交流圖表,觀看視頻,多方面參與,本單元知識清晰可見,記憶深刻。有點遺憾的是沒有在課堂里讓學生親自制作飲料。把制作放到課外,一個考慮材料不好備,二來考慮到衛(wèi)生。如果我演示,學生想嘗,盛情難卻不好拒絕,但每個人都嘗是不可能的。不給嘗也說不過去,憑我與學生的關系??紤]再三用語言描述,激發(fā)學生自己動手的欲望,我還特意介紹制作的飲料放在冰箱里制成冰棒的方法,學生是躍躍欲試,心情激動。這也算彌補這個遺憾了,只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制作飲料的熱情,不演示實驗也行的! 《地球的衛(wèi)星---月球》是宇宙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學生們都
32、既感興趣又陌生??紤]到這節(jié)課的內容主要是引起學生對宇宙知識的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并能通過課外閱讀、查找資料等途徑收集有關月球的信息,進行整理匯總,最后制作成“月球卡片”,所以,在課前就布置學生們以個人為單位搜集有關月球的資料信息。 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上,在了解月球科學知識的同時,我更加著重于對孩子們的探究能力和對信息的分析比較整理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的課前準備還是比較充分的,這就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展開。在關于月球的信息交流討論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發(fā)言介紹,并且說明信息的來源,其他同學記錄聽并記錄下有沖突的地方;在有關月球的匯報中,我突出強調了兩點:第一,不要收集的材料都介紹
33、,介紹認為對他人最有價值的,每組代表的介紹不超過3分鐘;第二,其他同學要認真聽,在介紹的時候,要注意,別人介紹過了,你就不要重復。從同學們認真傾聽的狀態(tài)中,我感覺到,孩子們是非常接受這樣的匯報會的,效果也非常好。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孩子們的信息來源比較單一,大部分都是來源于課本字典,這說明孩子們課余學習有局限性,應該適當擴大知識面。 通過教學,我發(fā)現(xiàn)這樣以孩子們?yōu)橹黧w的教學形式是值得繼續(xù)研究和實行的,它對培養(yǎng)孩子們學會如何科學的學習、如何交流、如何分析歸納都是行之有效的??茖W這門學科不僅僅是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好的科學方法。 在這節(jié)課中,我對時間的把握還不到位,對孩子們對信息可信度的
34、判斷的引導還很欠缺,這說明自己的知識量還有待加強,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學習。 《月相變化》 是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的第二課,月相變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顯著的兩個天文現(xiàn)象之一,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本課教學目標與以往自然課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是不著重于認識月相的成因,而主要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月相,知道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從而產生持續(xù)觀察月相變化的興趣。一、認識月相及畫月相。學生在過去的生活中對月亮有一定的觀察,通過讓學生動手畫月亮的樣子,說說自己所畫的月亮是在什么時候看到的,以挖掘學生的前概念,幫助他們將頭腦中零散的影象進行整理,從而知道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形狀就是月相。二
35、、認識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月相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是本課的難點,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月相的照片,了解實際生活中的月相是怎樣的,知道象那種彎過頭的月亮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能夠看到的。利用月相模擬器通過觀察讓學生畫出從初一到十五的月相變化。在活動后又播放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讓學生對月相的變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為推測下半月的月相變化作好鋪墊。學生在觀察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月相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由此,他們可以推測出下半月的月相變化。但學生在畫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圖時不是那么規(guī)范,我想如果在教學本課內容時讓學生提前半月觀察月相,對月相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后再來教學本課內容效果可能要好的多。
36、 《我們來造“環(huán)形山”》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我讓學生根據(jù)環(huán)形山的特點,思考怎么去造環(huán)形山時,大多數(shù)的人只能想到用撞擊的方法來模擬制造,幾乎沒人想到用噴水的方法,經過我提醒之后才想到。在造環(huán)形山時,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很多人是亂造的,沒有一個很好的計劃,拿到什么就造;2、噴水方法要注意不要弄臟桌子等,可是還有個別把座位弄得非常臟,這必須在上課之前重點強調。剛開始學生對環(huán)形山的形成還沒有一個清晰的畫面,看完視頻之后,大家就非常清楚了,因此,有些時候看視頻比看資料效果好。 日食和月食》 是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宇宙》的第四課。在前面的三課中,主要了解了人類認識月球的過程、月球的基本知識以
37、及月球圍繞地球運動而出現(xiàn)月相的周期性變化等。而這一課正是在此前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月球在空間中自西向東地圍繞地球轉動,從而產生了地球上最常見的天文現(xiàn)象——日食和月食的。 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曾與部分同學進行過交談,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現(xiàn)象,但是對于日食和月食的發(fā)生時間,發(fā)生時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種類等都知之甚少。在回答這兩種天文現(xiàn)象的成因時甚至部分同學只知道日食是月球擋住了太陽光線,對于月食的成因則一無所知。可以說,這種結果反映了絕大多數(shù)同學對于這個知識的了解程度。 通常在教學本課時的做法是借助三球儀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看到現(xiàn)象,讓學生假想自己在地球儀上的陰影部分中,從而驗證日
38、食和月食的產生,但是這種認識還是一種比較表象的,學生并沒有深刻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還出現(xiàn)許多疑問。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呢?我認為問題主要是老師在教學本課時知識的定位不夠準確。首先,老師理所當然的把教學建立在 “日食是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向地球的光”,所以一上臺就做實驗,問同學們看到實驗現(xiàn)象了嗎?看到了就說明是這個原因。也就是說老師對于這個知識已經有了一個預設的答案,直接從這個答案上展開教學,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疑問更多。 我在教學時就是摒棄已經固有了的答案,帶領學生重新探討。首先是問同學們見過日食現(xiàn)象嗎?基本上沒有同學親眼見過,所以就提出一起來看看日食發(fā)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
39、播放了幾個不同的日全食視頻。然而結合教材中日食過程的圖片,把“你發(fā)現(xiàn)日食過程有什么共同點”拋給學生,引起他們的思考,并再次播放視頻讓他們邊觀察邊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提出以下幾點:擋住太陽的物體是圓形或球形;日食發(fā)生都是自右邊開始往左邊結束(空間方位是自西向東);擋住太陽的物體看起來跟太陽差不多大。我還給學生補充一條信息,人們發(fā)現(xiàn)日食都是發(fā)生在中國農歷的三十或者初一。是什么物體能擋住太陽并且同時具備以上特征呢?我?guī)ьI學生一一排除:云、熱氣球、空間探測器、金星、水星等,最后只有月球。我們利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月球是球體,在我們看來一個圓形的物體;由于近大遠小的原理,月球雖然比太陽小得多但是
40、它離我們太近所以看起來跟太陽差不多大;月球從空間中正是自右向左地圍繞地球轉動;同時結合月相中所學知識分析,正是農歷的三十和初一這兩天月球處于太陽和地球之間。因此可以斷定,導致日食產生的是月球而不是其它物體,也解釋了為什么日食總發(fā)生在這兩天。 這個時候,利用三球儀很簡單的就解釋了日食的成因。在我說明成因并強調只有農歷的三十或初一這兩天才會有日食時,許多同學舉手提問:每個月都有初一,為什么不是每個月看到日食呢?我結合月球圍繞地球運轉軌道的兩個特征進行解釋,一是月球圍繞地球運轉的軌道不是水平的而是傾斜的,二是這個軌道不是個正圓而是個橢圓或者說月球離我們地球是有時近有時遠的。我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再
41、加以說明,很簡單的就解釋了學生的問題。同時還清晰的幫助同學們理解了為什么看到的日食會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huán)食。 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想應該是成功的從根本之處解決了學生的認知問題,是從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步驟和角度幫助同學們從實質上理解了日食現(xiàn)象,這樣的理解是深刻的,這樣的改動也是成功的。在此基礎上,再講解月食的知識就是水到渠成。 太陽系 六年級的學生對于太陽系的認識并不是空白的,他們能說出太陽是恒星,能說出太陽系的幾大行星,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說出更多的知識。但大多數(shù)學生對太陽系的認識是模糊的,淺意識的,尤其對于太陽系其他天體的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過本課教學,通過建
42、模活動,使學生建立對太陽系的完整認識,并在建模過程中,認識到太陽系的遼闊,宇宙的浩瀚。 對于太陽系的組成,學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還知道它們離太陽的遠近排列順序,還知道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了。我們教學時,應重視這些信息,不要將學生當成一張白紙,應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因此,教學中,對于學生已知就不再強調,對于學生知之甚少或有疑問的,進行補充說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這是學生感興趣的,可以告訴學生有四個矮行星(冥王星,查龍星,齊娜星,谷神星),可以激發(fā)學生課外搜索相關信息的興趣。整個教學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的簡單介紹,結合圖片或視頻媒體加以說明,就比較形
43、象生動,易于學生理解了。對于太陽系成員更多的信息,讓學生課外再搜集,待單元教學結束時進行小結交流,課堂上就不再一一詳細介紹了。 本課的一個重點活動就是建太陽系模型,通過建模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太陽系各行星的大小、距離遠近排列,獲得最直觀形象的感知。這是學生感興趣的,也是令學生驚訝萬分的活動。通過分析教材中的資料數(shù)據(jù),按比例將太陽系八大行星縮小進行比較,學生對八大行星誰最大,誰最大,大小差異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在星空中(一)》教學反思 《在星空中(一)》這一課是教科版六下科學宇宙單元的第六課時的內容,本課學習的重要目標是通過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讓學生客觀真實地去認識和了解星座,
44、建立正確的有關星座的概念。通過本課教學,我有一些自己的體會和想法。 浩瀚的星空對學生來說是那么的神秘和好奇,學生對學習星空知識充滿了期待,現(xiàn)代化的生活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卻使學生越來越遠離滿天的繁星,學生缺乏學習本課的生活經驗,天文知識和空間想象能力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 通過幾個班的教學,對本課的教學有了較為準確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教材的編排的處理。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f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探究活動一般應由簡單到復雜。在本課的教科書中首先安排了了解星座這一內容,介紹了星座的由來,還出示全天春夏星圖;第二部分是建一個“星座”模型;第三
45、部分認識星座,根據(jù)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尋找北極星;最后組織學生夜間觀星。在試教過程中,我曾根據(jù)教科書的安排來組織教學,但經過前兩個班的教學,發(fā)現(xiàn)這樣的安排并不是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剛開始學生可能感到星座非常有趣,但這份興趣并沒有很好的得到保持。于是在后面的三個班的教學,我對教科書的環(huán)節(jié)作了一些改動,從學生熟悉的北斗七星入手,通過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樹立正確的星座觀,最后再到尋找北極星,認識星座。這樣由點及面的安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有利于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星座的知識,星座的劃分和平面概念、以及尋找北極星等環(huán)節(jié)難度不大,不
46、應成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如何通過學生的“建模”過程,幫助學生從平面的“星座”一步步走向“立體”的星座,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星座的遠近和我們視覺上形成的平面的構圖之間的關系,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所沒有的,更是學生理解最困難的地方,需要教師想辦法突破的。學生對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對組成星座的各個星球之間的關系的了解更少,學生一般也不會去關注和思考星座中各個星球之間的立體關系。教學中,教師應降低教學難度,以一個星座中各個星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為切入口,讓學生從自己逐步走向模型,從平面逐步走向立體,從地球逐步走向星空,從而建立起星座的正確概念。 3、對建立一個“星座”
47、模型的改進。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建立模型,樹立正確的星座的概念,教科書設計讓學生按要求去作紙模,打孔掛線吊小球。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非常多的時間,這樣就會減少學生對模型的觀察與思考的時間。在教學時,我簡化了制作環(huán)節(jié)。另外學生對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排列一般只是停留在平面上,要一下子讓學生憑空“建模”,建立起立體的概念非常難,學生對為什么這樣“建模”沒有清晰的理解。為什么這顆星要放得遠一些?為什么這顆星要放得高一些?道理在哪里?學生一知半解。我把學生“建?!钡倪^程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的內在邏輯,進行分解,從認知“星星”的遠近和我們視覺上形成的平面構圖的關系開始,先從立體走向
48、平面,再從平面理解立體,從而理解北斗七星的立體構成,學生的理解便水到渠成。這樣更有利于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對模型進行觀察與思考。 4、提供給學生空間想象的支架。 本課的教學,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對空間的想象和理解,學生是有較大困難的。這就需要老師借助具體的實物材料、圖片、多媒體課件、動畫等手段,在學生出現(xiàn)理解上的困難時,及時提供支架,幫助學生逐步完成概念的建構。 5、對情境創(chuàng)設的取舍。 在備課伊始,我尋找了大量的關于星空的視頻與軟件,想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研究,然而教學時我們卻發(fā)現(xiàn),第一,這些視頻與軟件由于容量較大,在使用的過程中并不是很方便。第二,這些視頻與
49、軟件的使用確實能給學生帶來“轟動的效果”,然而學生并沒有將這份興趣帶到接下來的學習中,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正確的星座概念的建立,也沒有起什么作用。因此我決定忍痛割愛,回歸到真實、扎實、有效的課堂。 在星空中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與原來的教案相比有這樣幾個不同: 第一,引題既能聯(lián)系上節(jié)課《在星空(一)》的內容——星,又能自然地引入如何找到一顆星的所在的相應星座問題,也提出了本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比原來讓學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入手更易引起學生的注意。 第二,本節(jié)課更注重讓學生利用書上插圖找牛郎星、織女星、天津四等星,再讓學生找到這些星所處的星座位置,讓學生說
50、說如何去找這些星的?先找銀河,再找星座,再找要找到的星。通過劃、圈和說等途徑使學生更易理解掌握找靠近銀河系旁星座的方法。但如何沒有靠近銀河的星呢?自然引入利用星空活動盤找星座的方法。 如何利用星空活動盤找星座,教師帶著學生一步一步做,更更易學生的掌握。 從教學效果來看,這樣的教學安排比原先教學效果要好些,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節(jié)奏更緊湊,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35分鐘完成了原來40分鐘的教學內容。 不足之處:如果學生課前自己去搜集一些相關的內容,課堂上能多舉手發(fā)言,討論的氛圍會更加濃厚。 《探索宇宙》教學反思 在認識宇宙的教學中,我通過圖片資料給學生視覺沖擊,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迷人,
51、宇宙的神奇,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然后通過一系列數(shù)字,震撼學生,使學生認識到宇宙的浩瀚無邊。除了教材中介紹的“銀河系由1000億-2000億顆恒星組成”“發(fā)現(xiàn)超過100億個河外星系”這些資料外,又補充了一些前兩節(jié)課星空教學中提到過的星座距離地球的距離,如天鷹座的牛郎星距離地球16光年,天琴座的織女星距離地球26光年,這兩顆星之間也距離16光年。學生聽了感到無比驚訝,沒有想到看上去近在咫尺的星星相隔卻是如此遙遠,一下子深深感受到太陽系的渺小,宇宙的遼闊無邊。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使學生認識到自古以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我更重點介紹了中國對世界航天事業(yè)的巨大貢獻以及中國
52、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學生對于中國發(fā)射的“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的事情有所知,但了解并不多,結合此次教學,通過大量文字、圖片、視頻讓學生重溫中國探索宇宙的巨大成就,并展望未來,了解中國將在今年發(fā)射“神舟七號”,將首次實現(xiàn)宇航員太空行走;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課后,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探索宇宙的歷程以及在航天事業(yè)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天的垃圾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最大的難處就是一天垃圾的調查情況。如果按教參建議,讓學生將家中一天的垃圾帶到學校課堂中進行統(tǒng)計分類,可能效果會很好,但隨之產生的負面問題也更多,
53、如課堂紀律,如教室衛(wèi)生等等,學生的思維意識還無法將這種活動定位為科學調查探究,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動中也就缺乏組織紀律性,難以調控(一個班實踐的體會)。因此,我將此項調查活動調整為課前在家中完成調查統(tǒng)計,要求詳細記錄一天中產生的所有垃圾項目,每一種的重量學生測量也是有困難的,就要求記錄一天垃圾的總重量。課堂教學時,將全班的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計算得出全班家庭每天日產垃圾量,進而計算一個區(qū)、一個市日產垃圾的數(shù)量。學生對于日產垃圾N公斤或N噸這個數(shù)字可能沒有深刻的體會,可以換算成需要多少輛大卡車運送,這樣就比較形象,易于學生理解日產垃圾的量是相當驚人的。 如果教師提供一些圖片,如學校垃圾箱堆
54、滿垃圾的照片,小區(qū)垃圾箱堆滿垃圾的照片,環(huán)衛(wèi)中轉站滿車垃圾的照片等,這樣會使學生對生活垃圾的產生有更多的感受??傊@節(jié)課的活動重點是讓學生意識到每天產生垃圾的數(shù)量之多,這樣才能更深層次的讓學生體會到垃圾對環(huán)境的影響之大,體會到處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難度。 《垃圾的處理》教學反思 《垃圾的處理》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課,前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垃圾進行了簡單的歸類,了解了垃圾的一些處理方式。填埋是現(xiàn)階段我國處理垃圾采用的主要方式,大多數(shù)的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簡單填埋。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學生們都知道垃圾最后是要集中填埋的,但他們沒有去想垃圾集中填埋會產生什么問題,這一
55、課就是引導學生們去研究這個問題。 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操作上并沒有什么困難.通過教師演示,學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變色的過程,也能夠明白模擬實驗中的各部分分別代表著自然界的什么物體。這個實驗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實驗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大的玻璃水槽,這樣有一定的視覺沖擊,能極大激發(fā)學生興趣。通過實驗,學生意識到隨意填埋垃圾對環(huán)境的污染,由此針對模擬實驗中的各個部分進行討論分析,提出改進措施,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垃圾填埋場,學生們的分析頭頭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辦法也都是符合現(xiàn)實生活的應用。在此基礎上,再向學生們介紹“新型垃圾填埋場”示意圖,從而加深理解,也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56、。再引導學生分析垃圾填埋處理的其他問題,如占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 對應垃圾填埋方式的優(yōu)點與缺點,引導學生分析垃圾焚燒方式的優(yōu)點和缺點,學生也能夠較好進行分析歸納,沒有什么問題。在總結本課活動時,應該強調“雖然將垃圾填埋或焚燒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但并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最佳辦法”,由此引發(fā)思考:尋找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方法。將活動引入下一課教學。 本課教學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在學生的思維碰撞過程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看似沒有問題,但總感覺缺些什么?缺的是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直觀的,能夠說明問題的媒體資料,尤其是視頻資料!畢竟學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垃圾填埋場,接觸垃圾焚燒廠的,教科書上就
57、兩張圖片,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參配套光盤中的視頻片斷也太簡單。而這方面的資料教師也很難收集。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視頻資源來補充課堂教學,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期待能有更多有用的教學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 《減少丟棄及重新利用》教學反思 處理大量的垃圾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想辦法減少垃圾。因為消減垃圾數(shù)量,是解決垃圾問題最有效的措施。《減少丟棄垃圾及重新使用》這節(jié)課是六下科學第四單元的第三課,本課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是從商品的生產環(huán)節(jié)來說,認識怎樣從源頭減少丟棄;二是從商品正常的使用來說,怎樣重新使用發(fā)揮“垃圾”的作用。 認識和拒絕過度包裝是環(huán)境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本
58、部分內容是讓學生自行研究商品包裝問題,并提出4個問題指引研究和討論的方向,最后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寫下建議。對于“包裝盒的觀察研究”部分的教學,我主要采用了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帶來的包裝盒。例如:青春寶的包裝盒(簡包裝和禮品盒包裝)、茶葉的包裝盒、月餅的各種包裝盒等。通過交流,一層一層拆開剝離直至看到商品,數(shù)數(shù)有幾層包裝,然后比較一下商品和包裝的體積差異,秤一下商品和包裝的重量差異。通過活動,學生深有共鳴,一致認為月餅、保健品、酒類等商品的包裝是過度的,是浪費資源,使消費者多花了錢,也產生了更多的垃圾而影響著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些建議,我們應該給商品的生產廠家如何建議減少包裝浪費?我們在
59、購買商品時應該怎么做?將他的思維落實在他的行動上。 在重新使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書上提示了三種材料:一根包裝繩、一個玻璃瓶、一個塑料袋的重新使用的方法。學生想到的答案比我預設的還要多,涉及的面還要廣。例如那個瓶子的使用方法,學生們竟想出了三十幾種重新利用的好方法。這不得不讓我佩服,現(xiàn)在的學生真是見多識廣,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 課后,感覺像這樣的重新使用可以嘗試著在科技活動中舉行。例如收集一些廢棄物品進行創(chuàng)意制作,不但省錢,還節(jié)約資源,減少垃圾,更具特色。畢業(yè)班的學生作為同學之間的畢業(yè)禮物贈送,也更能表達自己的誠意。 分類和回收利用教學反思 環(huán)境是人類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場所,是人類用
60、自己的勞動來利用和改造環(huán)境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但是現(xiàn)在,環(huán)境污染已經成為了人類重視的問題之一。環(huán)境污染問題需要政府采取具有強制力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當然,還需要有相應的技術。但這仍不夠,還需要有廣大公眾參與環(huán)境保護,而這是最難的。因為這要求公眾具有保護環(huán)境的認識、自覺、習慣和公德。否則,即使有許多保護環(huán)境的技術、辦法、規(guī)定、法規(guī),也難以有效實行。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資源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養(yǎng)成垃圾分類、節(jié)約資源的習慣。本節(jié)課我首先將教材中的調查活動安排在課前來完成,并只安排小部分同學去做,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學生在課上對這部分內容已經有比較多的認識,會削減課后再去實踐調查
61、的積極性;二是課上將課文的這部分知識內容讓孩子們身邊自己的伙伴來講,比老師的說教要生動,也更具說服力。三是社會調查這樣的實踐活動需要走出校門,在行動和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安排了小部分同學去做;四、這樣的活動確實很能鍛煉學生的能力,能在班級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勵作用??茖W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的教學形式應以學生的探究為主,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充當合者、引導者的角色。本節(jié)課我把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去說,特別是那些課前準備了相應材料的同學。針對小學生的年年齡特點我還設計了一個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卡片我分給每個小組藍,紅,綠,灰四種顏色的紙片。分別寫上你們家的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
62、,其他垃圾。最先寫完的組派代表將你的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回收箱中。課件出示活動方案:1,將分類后的垃圾分別寫在四種顏色的卡片上(可回收垃圾:藍色,廚余垃圾:綠色,有害垃圾:紅色,其他垃圾:灰色。最先寫完的小組派代表將垃圾(卡片)投入相應的垃圾回收筒中,同時說出垃圾名稱。其他小組有不同答案的經老師同意后可上臺補充.新課標還指出:學生探究的同時教師應以學生的潛概念(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體驗)為基礎,加強科學概念的教學,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知道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所經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一個知識運用環(huán)節(jié):讓學設計一個方案去科學
63、處理自已家里的垃圾。在本節(jié)課中我既注重了學生的探究:我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各種小組活動中去,引導學生與同伴合作交流,產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時間與空間。我又加強對學生科學概念的教學。如:垃圾是怎樣分類的。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利用學到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進一步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的習慣。 本節(jié)課的不足:由于學生活動是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最后的制作堆肥箱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沒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活動時間如何去把握值得我去思考。 《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學反思 《一天的生活用水》是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環(huán)境和我們》中的一課。本課內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64、 第二部分:用水量的比較 第三部分:水資源緊張和我的節(jié)水計劃 大多數(shù)學生都沒有在嚴重缺水情況下生活的體驗,而多數(shù)學生都知道,地球是一顆水的星球,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蓋。然而,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地球總水量的約0.2600,有人比喻說,在地球這個大水缸里,我們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湯匙。我國雖然水系眾多,但由于人口多,造成我國人均淡水量并不豐富,是嚴重缺水的國家之一。打開水龍頭,自來水嘩嘩地流出來,自來水真的是“自來”的嗎?我們一天大約要用掉多少水?為什么同學家庭之間用水量相差很多?如何節(jié)約用水是學生的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是記錄自己一天的生活用水量。 這項活動其
65、實是課前的記錄活動。我提前布置任務,講清要求,教給方法。器具可以是在教師幫助下制作的自制量杯(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貼上刻度),用自制量杯逐項測量每一次生活用水,再累加起來得出一天用水總量。有些用水難以用量杯測量,就用估計的方法。并讓學生找到前幾個月家庭水費收據(jù),把記錄的數(shù)據(jù)帶到課堂作為教學素材。 教學的第二環(huán)節(jié)是 同學之間用水量的比較。記錄的用水量的差距引發(fā)學生的討論:是什么原因使我的一天用水量和他的差那么多?讓學生作出一些猜測,如不同的刷牙方法、抽水馬桶水箱容量不同等,能在課堂內比較的,可以進行實際比較,如不同的刷牙方法刷一次牙用水相差多少。再讓學生討論哪些方法是比較節(jié)約用水的,哪些方法是很
66、浪費水的。 教學的第三環(huán)節(jié)是制訂我的節(jié)水計劃。結合課件介紹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緊張狀況,學生介紹自己收集來的相關資料。討論制定自己的節(jié)水計劃,提示學生從自己可以做到的方法來考慮。關鍵是讓學生把制訂的計劃變?yōu)檎嬲墓?jié)水行動。 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有一個“洗臉的對比實驗”。也許,大家會覺得一個開著水龍頭,一個不開,結果是顯而易見,完全沒有必要一定得做出來。但我想,孩子雖然能認同這種差異,卻不一定能知道這種差異到底有多大,在沒有一定感性認知之前,是很難達到“要在行動上引起重視”的共鳴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實驗不能省。課堂上讓存在兩種用水習慣差異的同學現(xiàn)場來做實驗,更有說服力和震憾力。 《污水和污水處理》教學反思 有幸能在本學期上一堂家長公開課,課前我仔細分析了教參,精心設計了教案和課件,并在六(1)班進行了試教,結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污水和污水處理》是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六課。目前,淡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人類活動引起的水污染更給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脅。本課就是引導學生關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