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暑假總動員】高中語文《六國論》練習 蘇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2年暑假總動員】高中語文《六國論》練習 蘇教版必修2(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六國論
5分鐘訓練(預習類訓練,可用于課前)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暴霜露,斬荊棘( ) (2)暴秦之欲無厭( )
(3)弊在賂秦( ) (4)洎牧以讒誅( )
提示:此題考查對文言字詞讀音的把握,涉及到一些多音多義字,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積累掌握。
答案:(1)pù (2)bào (3)lù (4)jì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
(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2、 )
(3)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
(4)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 )
(5)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
(6)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
提示:此題是檢查在預習中對文言詞語字義的掌握。
參考答案:(1)率:都,皆。(2)蓋:因為。(3)速:招致。(4)數(shù):運數(shù)。(5)與:親附,結交。(6)革:改變,除去。
3.《六國論》選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北宋散文家,與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文學著稱于世
3、,世稱“三蘇”。文中通過議論六國滅亡,批評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題督促我們對文學文化常識給予關注,首先要落實課本上的知識。
答案:《嘉祐集箋注》 蘇洵 蘇軾 蘇轍 北宋朝廷以錢帛賄賂契丹、西夏以求茍安的國策
10分鐘訓練(強化類訓練,可用于課中)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B.
C.
D.
提示:此題考查對文中涉及到的文言虛詞的掌握。A項,“或”,前一個意思是“有人”,后一個意思是“或許、也許”。B項,兩個“而”都是連詞,前一個譯為“就”,后一個譯為“
4、可是”。D項,兩個“以”,前一個意思是“這才”,后一個意思是“因而”。C項,“固”意義相同,都是“本來”的意思。
答案:C
2.下面句中“于”的用法與“其勢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齊人勿附于秦 B.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師不必賢于弟子
提示:“于”作為重點虛詞,要熟悉其用法。A項,引進對象;B項,“至于”連用,“于”理解為“到”;C項,表示“在”;只有D項與例句相同,都表示比較,理解為“比”。
答案:D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詞并解釋
5、。
(1)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
(2)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
(3)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
(4)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
(5)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
提示:本題考查對詞類活用的掌握,此類用法應當注意積累。
參考答案:(1)“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義”,名詞作動詞,堅守道義。
(3)“日”“月”,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4)“卻”,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6、
(5)“禮”,名詞作動詞,禮遇。
4.選出與“洎牧以讒誅”句式相同的一項( )
A.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B.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C.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D.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提示:例句為意念被動,意思是“被誅殺”;B句“為……所”表被動。
答案:B
5.作者通過對六國滅亡原因的論述,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這個教訓是(默寫課文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要從作者寫作的目的方面考慮。
7、答案: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30分鐘訓練(鞏固類訓練,可用于課后)
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下列句子是轉折關系的一項是(
8、)
A.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B.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C.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D.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提示:B項前后句之間是承接關系;C項前后句是承接關系;D項“則”表明前后句之間是假設關系。
答案:A
2.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國雖然是小國,卻最后滅亡,這是善于用兵的結果。
B.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趙國與秦國打了五次仗,敗了兩次卻勝了三次。
C.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到李牧被殺害,趙都邯鄲也就
9、成了秦國的州郡。
D.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況且燕、趙處在其他四國快要被秦國完全消滅的形勢下,可以說勢力單薄,這樣打了敗仗亡了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
提示:C句應譯為“等到李牧由于讒言而被殺,邯鄲才成為秦國的郡邑”。
答案:C
3.作者說“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這樣說的根據(jù)是什么?選出全能說明這一原因的一項( )
①(齊)與嬴而不助五國 ②丹以荊卿為計 ③牧以讒誅 ④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⑤智力孤危 ⑥三國各愛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10、 D.①③④⑤
提示:①②③是說齊、燕、趙三國采取的錯誤策略,⑥是總結三國方針上的失誤。如果他們能夠避免這些錯誤的做法,那么,勝負、存亡究竟是誰,真的很難說。④⑤僅僅是敘述燕、趙所處的客觀形勢,并不能說明“或未易量”的結果。
答案:C
4.對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齊國的失敗是因為“蓋失強援”。
B.作者申明了燕、趙“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終”的后果。
C.作者總結齊、燕、趙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沒有賄賂秦國。
D.作者假設齊、燕、趙“反其道而行之”,滅亡與否就無法估計了。
提示:作者在文中想表達的是,齊、燕、趙雖然沒有賄賂秦國,但在基本國策
11、上有失誤,齊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燕是“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是“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C項表達錯誤。
答案:C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題。
題烏江亭
杜 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5.對比閱讀上面三首詩,說說作者對項羽烏江自刎的不同評價。
提示:此題結合歷史考查對人物的了
12、解、對歷史的評價、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參考答案:杜牧提倡百折不撓的精神,認為項羽應當“包羞忍辱”“卷土重來”。王安石認為項羽人心喪失,“敗勢難回”,末句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的必然。李清照盛贊項羽氣概豪壯,讓人千古仰慕。
(三)(2010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為著勝。光武南定河內,而更始大司馬朱鮪等盛兵據(jù)洛陽。光武難其守,問于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禹曰:“昔高祖任蕭何于關中,終成大業(yè)。今河內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茆奈鋫渥悖心寥擞娭?,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
13、
建武二年,執(zhí)金吾賈復在汝南,部將殺人于潁川,恂捕得系獄。時尚草創(chuàng),軍營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復以為恥,還過潁川,謂左右曰:“吾與寇恂并列將帥,而今為其所陷,大丈夫豈有懷侵怨而不決之者乎?今見恂,必手劍之!”恂知其謀,不欲與相見。谷崇曰:“崇,將也,得帶劍侍側。卒有變,足以相當?!扁唬骸安蝗?。昔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頗者,為國也。區(qū)區(qū)之趙,尚有此義,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屬縣盛供具,儲酒醪,執(zhí)金吾軍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饌。恂乃出迎于道,稱疾而還。賈復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過去。恂遣谷崇以狀聞,帝乃征恂。恂至引見,時復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兩虎安得私斗?今日朕
14、分之。”于是并坐極歡。
(高)峻據(jù)高平,畏誅堅守,大將軍耿弇等圍之,一歲不拔。十年,帝議遣使降之,乃謂恂曰:“卿今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營擊之?!扁瞽t書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軍師皇甫文出謁,辭禮不屈。恂怒,將誅文。諸將諫曰:“高峻精兵萬人,率多強弩,連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恂不應,遂斬之。遣其副歸告峻曰:“軍師無禮,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本炭?,即日開城門降。諸將皆賀,因曰:“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計者也。今來,辭意不屈,必無降心。全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是以降耳?!敝T將皆曰:“非所及
15、也?!?
恂經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從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獨享之乎!”時人歸其長者,以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謚曰威侯。
(《后漢書·鄧寇列傳》,有刪節(jié))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南迫洛陽 迫:逼迫。
B.有牧人御眾之才 牧:統(tǒng)治。
C.引耿弇等五營擊之 引:帶領。
D.恂經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提示:A項,“迫”是“逼近”的意思。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
16、是( )
A. B.
C. D.
提示:B項的兩個“以”都是介詞,是“拿、用、把”的意思。A項的“乃”分別是“竟然”和“就”的意思。C項的“為”分別是介詞“替”和動詞“作為”的意思。D項的“其”分別是表反詰的“難道”和表祈使的“可要”的意思。
答案:B
8.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機智有謀略的一組是( )
①軍營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②恂知其謀,不欲與相見。③乃敕屬縣盛供具,儲酒醪,執(zhí)金吾軍人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饌。④恂乃出迎于道,稱疾而還。⑤恂至引見,時復先在坐,欲起相避。⑥遣其副歸告峻曰:“軍師無禮,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
17、固守。”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提示:①句是反映寇恂執(zhí)法嚴格,⑤句是敘述賈復與寇恂見面的客觀情況,不存在反映寇恂機智有謀略的問題。涉及到①⑤的選項都排除,只能選D項。
答案:D
9.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敵人強大,河內重要,寇恂文武兼?zhèn)洌馕洳湃蚊龊觾忍亍?
B.寇恂為了國家利益和不激化內部矛盾,才不想和賈復相見。
C.寇恂殺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遜,觸犯了寇恂的尊嚴。
D.寇恂與賈復矛盾的最終解決是因為光武帝出面調解。
18、
提示:寇恂殺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他是高峻的心腹、軍師,高峻聽從他的計策,殺了他,高峻才能順利地投降。這是寇恂抓住問題要害、掌握全局的高明之處。
答案:C
10.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光武難其守,問于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
(2)今河內帶河為固,戶口殷實。
(3)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
提示:第(1)句的要把“難”的意動用法翻譯出來,第(2)句中“帶”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要注意在翻譯中體現(xiàn)出來,第(3)句“無乃……乎”是個固定句式,要翻譯成“恐怕……吧”。
參考答案:(1)光武認為河內防守很難,向鄧禹詢問道:“眾將中誰是可以派去鎮(zhèn)守河內的人
19、?”
(2)現(xiàn)在河內地區(qū)有黃河環(huán)繞作為堅固的防線,人口眾多。
(3)現(xiàn)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深層探究
11.“六國論”意思即為“論六國”?!罢摗?,為“分析、評論”之意。作者在分析六國滅亡的情況時,提出了怎樣的論點?又是從哪個角度入手論證的?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作者在分析六國滅亡的情況時,從反面否定與正面肯定兩個方面提出論點:六國“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其滅亡的原因“弊在賂秦”。作者從“弊在賂秦”入手論證,強調了割地事秦——“賂”這一關鍵的政治因素,為其針砭現(xiàn)實服務。
蘇洵論古是為了諷今,目的在于勸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能被遼和西夏“積威之所劫”而要奮起
20、抵御外侮以維護其統(tǒng)治。作者在“嗚呼”“悲夫”的反復惋惜、慨嘆中點出撰寫此文的主旨:如果占有偌大天下的宋王朝如同六國一樣被吞滅,其治國的膽量和方略就遠在六國之下了。
高考鏈接
12.(2010高考浙江卷,22)標點符號往往能引發(fā)人們的聯(lián)想,例如:“省略號像一條漫長的人生道路,等著你去書寫它留下的空白?!闭堃砸环N標點符號(省略號除外)為描述對象,寫一個比喻句,形象地闡發(fā)某種生活道理。
提示:這是一道仿寫題,考查我們的語言運用能力。首先要確定一個或幾個寫作對象,然后結合這個標點外在形象上的特征來思考,它能體現(xiàn)什么人生哲理。既然是語言運用題,就要考慮題干要求,是“比喻句”,要“闡發(fā)某種生活道理”,要做到有文采。
答案示例:問號,就像人躬身自問一輩子,因為人生最大的困惑來自我們自身。
6
用心 愛心 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