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8年級上冊語文22 《〈孟子〉三章》課后習題參考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部編8年級上冊語文22 《〈孟子〉三章》課后習題參考答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部編?8?年級上冊語文?22?《〈孟子〉三章》課后習題參考答案
一、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憂患而死于安
樂”的理解,并分別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兩個觀點。
參考答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
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這一主張強調(diào)了施行仁政
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無論做設么事都要考慮“人和”的因素,順應民心。因為
“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幫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勝算越
大;反之亦然。楚漢之爭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證明這一
2、觀點。清朝滅亡后,擁有
重兵的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雙方為爭奪帝位,展開爭戰(zhàn),史
稱“楚漢之爭”。項羽雖勢力強大,卻剛愎自用,一味依賴武力;劉邦注重收
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最終,劉邦的軍隊將項羽及部下包圍
在垓下。項羽兵敗,突圍后自刎,這場歷時四年的戰(zhàn)爭,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
利。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是說,憂患和磨難可以使一個人奮發(fā)有為,使
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安逸和享樂則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使一個國家衰敗滅亡。
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證明這一觀點。吳越交戰(zhàn),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
踐立志發(fā)憤圖強,準
3、備復仇。他臥薪嘗膽,就是怕舒適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
氣。他還親自到田間與農(nóng)夫一起勞作,他的妻子也紡線織布。經(jīng)過“十年生聚,
十年教訓”,越國已經(jīng)恢復元氣,兵強馬壯,具備了復仇的條件。反觀吳王夫
差,戰(zhàn)勝越國之后,以為憂患已除,生活驕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終為勾踐所
敗,身死而國滅。
二、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樣的
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參考答案: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既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
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當然算不上
4、
大丈夫。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
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
動搖、屈服。
三、《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反復朗讀并背誦
課文,從中舉一兩個例子做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句式,
氣勢磅礴、義正詞嚴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實質(zhì);三個“天下之”的反復,也
將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極致。“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
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
5、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用同樣的
句式連舉六例,形成一種無可辯駁的氣勢,增強了說服力。
四、翻譯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參考答案:
1.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親戚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
天下人都會歸順他。
2.(他們)一發(fā)怒,諸侯
6、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便平安無事。
3.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內(nèi)心困惑,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
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
5.(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
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會滅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歷代傳誦的名言警句,請從課文或課文以外的篇目中選
擇一句作為你的座右銘,并說出理由。
參考答案:
示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句話出自《孟子》,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
行為準則?!按笳煞颉睉幼≡谔煜伦顚拸V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
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
金錢利益的誘惑,不亂其心;在危及國家民族利益的時刻,我們要敢于挺身而
出,不怕犧牲,做一個真正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