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13市2015年中考數(shù)學試題分類解析匯編 專題5 圖形的變換問題
《江蘇省13市2015年中考數(shù)學試題分類解析匯編 專題5 圖形的變換問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省13市2015年中考數(shù)學試題分類解析匯編 專題5 圖形的變換問題(3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專題5:圖形的變換問題 1. (2015年江蘇泰州3分)一個幾何體的表面展開圖如圖所示, 則這個幾何體是【 】 A. 四棱錐 B. 四棱柱 C. 三棱錐 D. 三棱柱 【答案】A. 【考點】幾何體的展開. 【分析】由圖知,這個幾何體的底面是正方形,四外側面是三角形,所以,這個幾何體是四棱錐. 故選A. 2. (2015年江蘇無錫3分)如圖的正方體盒子的外表面上畫有3條粗黑線,將這個正方體盒子的表面展開(外表面朝上),展開圖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D. 【考點】幾何體的展開圖..
2、 【分析】根據(jù)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兩條相鄰黑線成直角,故B錯誤;三條黑線所在的正方形不是依次相鄰的三個,故A錯誤;三條黑線的端點都應兩兩相連,故C錯誤. 只有D選項符合條件,故選D. 3. (2015年江蘇無錫3分)如圖,Rt△ABC中,∠ACB=90o,AC=3,BC=4,將邊AC沿CE翻折,使點A落在AB上的點D處;再將邊BC沿CF翻折,使點B落在CD的延長線上的點B′處,兩條折痕與斜邊AB分別交于點E、F,則線段B′F的長為【 】 A. B. C. D. 【答案】B. 【考點】翻折變換(折疊問題);折疊的性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
3、判定和性質;勾股定理. 【分析】根據(jù)折疊的性質可知,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在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AB=5,∴.∴. 在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 ∴. 在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 故選B. 4. (2015年江蘇徐州3分)下列四個幾何體中,主視圖為圓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考點】簡單幾何體的三視圖. 【分析】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是分別從物體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圖形,正方體的主視圖為正方形,球的主視圖為圓,圓柱的主視圖為長方形,圓錐的主
4、視圖為三角形,故選B. 5. (2015年江蘇鹽城3分)在下列四個幾何體中,主視圖與俯視圖都是圓的為【 】 A. B. C. D. 【答案】D. 【考點】簡單幾何體的三視圖. 【分析】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是分別從物體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圖形.因此, 圓柱的主視圖與俯視圖都是矩形;圓臺的主視圖與俯視圖都是等腰梯形;圓錐的主視圖與俯視圖都是等腰三角形;球的主視圖與俯視圖都是圓. 故選D. 6. (2015年江蘇揚州3分)如圖所示的物體的左視圖為【 】 A. B. C.
5、D. 【答案】A. 【考點】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分析】細心觀察圖中幾何體中正方體擺放的位置,根據(jù)左視圖是從左面看到的圖形判定,從物體左面看,共兩層,下層有1個大矩形,上層的左邊有1個小矩形.故選A. 7. (2015年江蘇常州2分)將一張寬為4cm的長方形紙片(足夠長)折疊成如圖所示圖形,重疊部分是一個三角形,則這個三角形面積的最小值是【 】 A. cm2 B.8 cm2 C. cm2 D. 16cm2 【答案】B. 【考點】翻折變換(折疊問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 【分析】如答圖,當AC⊥AB時,三角形面積最小, ∵
6、∠BAC=90°,∠ACB=45°,∴AB=AC=4cm. ∴S△ABC=×4×4=8cm2. 故選B. 8. (2015年江蘇淮安3分)如圖所示物體的主視圖是【 】 A. B. C. D. 【答案】C. 【考點】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分析】找到從正面看所得到的圖形即可,從正面看易得有兩層,下層有3個正方形,上層中間有一個正方形.故選C. 9. (2015年江蘇南通3分)下面四個幾何體中,俯視圖是圓的幾何體共有【 】 A. 1個 B. 2個 C. 3個 D. 4個 【答案】B. 【考點】簡單
7、幾何體的三視圖.. 【分析】根據(jù)俯視圖是從上面看所得到的圖形判斷即可: 從上面看,三棱柱的俯視圖為三角形;圓柱的俯視圖為圓;四棱錐的俯視圖是四邊形;球的俯視圖是圓;俯視圖是圓的幾何體共有2個. 故選B. 10. (2015年江蘇鎮(zhèn)江3分)由五個小正方體搭成的一個幾何體如圖所示,它的俯視圖是【 】 A. B. C. D. 【答案】D. 【考點】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分析】俯視圖是從上往下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從上往下看是4個小正方形排成一排組成的平面圖. 故選D. 1. (2015年江蘇連云港3分)如圖是一個幾何體的
8、三視圖,其中主視圖與左視圖都是邊長為4的等邊三角形,則這個幾何體的側面展開圖的面積為 ▲ . 【答案】. 【考點】由三視圖判斷幾何體;幾何體的展開圖;扇形面積的計算. 【分析】∵這個幾何體為圓錐,圓錐的母線長為4,底面圓的直徑為4, ∴這個幾何體的側面展開圖的面積=. 2. (2015年江蘇泰州3分)如圖, 矩形中,AB=8,BC=6,P為AD上一點,將△ABP 沿BP翻折至△EBP, PE與CD相交于點O,且OE=OD,則AP的長為 ▲ . 【答案】. 【考點】翻折變換(折疊問題);矩形的性質;折疊對稱的性質;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方
9、程思想的應用. 【分析】如答圖,∵四邊形是矩形, ∴. 根據(jù)折疊對稱的性質,得, ∴. 在和中,∵, ∴≌.∴. ∴. 設,則,∴. 在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即.解得. ∴AP的長為. 3. (2015年江蘇徐州3分)用一個圓心角為90°,半徑為4的扇形圍成一個圓錐的側面,該圓錐底面圓的半徑 ▲ . 【答案】1. 【考點】圓錐和扇形的計算。 【分析】∵扇形圓錐的圓心角為90°,半徑為4,∴扇形的弧長為. ∵圓錐的底面周長等于它的側面展開圖的弧長, ∴根據(jù)圓的周長公式,得,解得. 4. (2015年江蘇揚州3分)已知一個圓錐的側面積是,它的側面展
10、開圖是一個半圓,則這個圓錐的高為 ▲ cm(結果保留根號) . 【答案】. 【考點】圓錐和扇形的計算;勾股定理. 【分析】如答圖, ∵圓錐的側面積是,它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半圓, ∴. ∴. ∵圓錐的底面周長等于它的側面展開圖的弧長, ∴根據(jù)圓的周長公式,得.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這個圓錐的高為cm. 5. (2015年江蘇揚州3分)如圖,已知Rt△ABC中,∠ABC=90°,AC=6,BC=4,將△ABC繞直角頂點C順時針旋轉90°得到△DEC,若點F是DE的中點,連接AF,則AF= ▲ .218y025 【答案】5. 【考點】
11、面動旋轉問題;直角三角形斜邊上中線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勾股定理. 【分析】如答圖,連接,過點作于點, ∵在Rt△ABC中,∠ABC=90°,點F是DE的中點, ∴.∴是等腰三角形. ∵將△ABC繞直角頂點C順時針旋轉90°得到△DEC,BC=4,AC=6, ∴. ∵,∴.∴ 又∵分別是的中點,∴是△DEC的中位線.∴. 在Rt△AGF中,∵,,∴由勾股定理,得AF=5. 6. (2015年江蘇宿遷3分)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P的坐標為(0,4),直線與x軸、y軸分別交于點A,B,點M是直線AB上的一個動點,則PM長的最小值為 ▲ .
12、 【答案】. 【考點】單動點問題;直線上點的坐標與方程的關系;垂線段最短的性質;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 【分析】根據(jù)垂線段最短得出PM⊥AB時線段PM最短,分別求出PB、OB、OA、AB的長度,利用△PBM∽△ABO,即可求出答案 如答圖,過點P作PM⊥AB,則:∠PMB=90°, 當PM⊥AB時,PM最短, ∵直線與x軸、y軸分別交于點A,B, ∴點A的坐標為(4,0),點B的坐標為(0,﹣3). 在Rt△AOB中,∵AO=4,BO=3,∴根據(jù)勾股定理,得AB=5. ∵∠BMP=∠AOB=90°,∠ABO=∠PBM, ∴△PBM∽△ABO. ∴,即:,解得
13、. 7.(2015年江蘇鎮(zhèn)江2分)如圖,將等邊△OAB繞O點按逆時針方向旋轉150°,得到△OA′B′(點A′,B′分別是點A,B的對應點),則∠1= ▲ °. 【答案】150. 【考點】旋轉的性質;等邊三角形的性質. 【分析】∵等邊△OAB繞點O按逆時針旋轉了150°,得到△OA′B′,∴∠AOA′=150°, ∵∠A′OB′=60°,∴∠1=360°﹣∠AOA′﹣∠A′OB′=360°﹣150°﹣60°=150°. 8. (2015年江蘇鎮(zhèn)江2分)如圖,△ABC和△DBC是兩個具有公共邊的全等三角形,AB=AC=3cm,BC=2cm,將△DBC沿射線BC平移一定
14、的距離得到△D1B1C1,連接AC1,BD1.如果四邊形ABD1C1是矩形,那么平移的距離為 ▲ cm. 【答案】7. 【考點】面動平移問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矩形的性質;平移的性質. 【分析】如答圖,過點A作AE⊥BC于點E, ∵∠AEB=∠AEC1=90°,∴∠BAE+∠ABC=90°. ∵AB=AC,BC=2,∴BE=CE=BC=1, ∵四邊形ABD1C1是矩形,∴∠BAC1=90°. ∴∠ABC+∠AC1B=90°. ∴∠BAE=∠AC1B. ∴△ABE∽△C1BA. ∴. ∵AB=3,BE=1,∴.∴BC1=9. ∴CC1=
15、BC1﹣BC=9﹣2=7,即平移的距離為7. 1. (2015年江蘇連云港10分)如圖,將平行四邊形ABCD沿對角線BD進行折疊,折疊后點C落在點F處,DF交AB于點E. (1)求證;∠EDB=∠EBD; (2)判斷AF與DB是否平行,并說明理由. 【答案】解:(1)證明:由折疊可知:∠CDB=∠EDB, ∵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DC∥AB. ∴∠CDB=∠EBD. ∴∠EDB=∠EBD. (2)AF∥DB. 理由如下: ∵∠EDB=∠EBD,∴DE=BE. 由折疊可知:DC=DF, ∵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DC=AB. ∴DF=AB. ∴AE=
16、EF. ∴∠EAF=∠EFA. 在△BED中,∠EDB+∠EBD+∠DEB=180°,∴2∠EDB+∠DEB=180°. 同理,在△AEF中,2∠EFA+∠AEF=180°. ∵∠DEB=∠AEF,∴∠EDB=∠EFA. ∴AF∥DB. 【考點】翻折變換(折疊問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的判定和性質;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 【分析】(1)一言面,由折疊可得∠CDB=∠EDB,另一方面,由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可得DC∥AB,從而得到∠CDB=∠EBD,進而得出結論. (2)可判定AF∥DB,首先證明AE=EF,得出∠AFE=∠EAF,然后根據(jù)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
17、理與等式性質可證明∠BDE=∠AFE,從而得出AF∥BD的結論. 2. (2015年江蘇連云港12分)在數(shù)學興趣小組活動中,小明進行數(shù)學探究活動,將邊長為2的正方形ABCD與邊長為的正方形AEFG按圖1位置放置,AD與AE在同一直線上,AB與AG在同一直線上. (1)小明發(fā)現(xiàn)DG⊥BE,請你幫他說明理由. (2)如圖2,小明將正方形ABCD繞點A逆時針旋轉,當點B恰好落在線段DG上時,請你幫他求出此時BE的長. (3)如圖3,小明將正方形ABCD繞點A繼續(xù)逆時針旋轉,將線段DG與線段BE相交,交點為H,寫出△GHE與△BHD面積之和的最大值,并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解:(1)∵
18、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AEFG都為正方形,∴AD=AB,∠DAG=∠BAE=90°,AG=AE, ∴△ADG≌△ABE(SAS).∴∠AGD=∠AEB. 如答圖1,延長EB交DG于點H, 在△ADG中,∵∠AGD+∠ADG=90°, ∴∠AEB+∠ADG=90°. 在△EDH中,∵∠AEB+∠ADG+∠DHE=180°, ∴∠DHE=90°. ∴DG⊥BE. (2)∵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AEFG都為正方形,∴AD=AB,∠DAB=∠GAE=90°,AG=AE, ∴∠DAB+∠BAG=∠GAE+∠BAG,即∠DAG=∠BAE, ∴△ADG≌△ABE(SAS).∴DG=BE.
19、 如答圖2,過點A作AM⊥DG交DG于點M,則∠AMD=∠AMG=90°, ∵BD為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MDA=45°. 在Rt△AMD中,∵∠MDA=45°,AD=2, ∴. 在Rt△AMG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 ∵,∴. (3)△GHE和△BHD面積之和的最大值為6,理由如下: ∵對于△EGH,點H在以EG為直徑的圓上,∴當點H與點A重合時,△EGH的高最大; ∵對于△BDH,點H在以BD為直徑的圓上,∴當點H與點A重合時,△BDH的高最大. ∴△GHE和△BHD面積之和的最大值為2+4=6. 【考點】面動旋轉問題;正方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三角形內(nèi)
20、角和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勾股定理;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分析】(1)由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AEFG為正方形,利用正方形的性質得到兩對邊相等,且夾角相等,利用SAS得到△ADG≌△ABE,利用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得∠AGD=∠AEB,作輔助線“延長EB交DG于點H”,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DHE=90°,從而利用垂直的定義即可得DG⊥BE. (2)由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AEFG為正方形,利用正方形的性質得到兩對邊相等,且夾角相等,利用SAS得到△ADG≌△ABE,利用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得到DG=BE,作輔助線“過點A作AM⊥DG交DG于點M”,則∠AMD=∠AMG=90°,
21、在Rt△AMD中,根據(jù)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求出AM的長,即為DM的長,根據(jù)勾股定理求出GM的長,進而確定出DG的長,即為BE的長. (3)△GHE和△BHD面積之和的最大值為6,理由為:對兩個三角形,點H分別在以EG為直徑的圓上和以BD為直徑的圓上,當點H與點A重合時,兩個三角形的高最大,即可確定出面積的最大值. 3. (2015年江蘇蘇州10分)如圖,在矩形ABCD中,AD=acm,AB=bcm(a>b>4),半徑為2cm的⊙O在矩形內(nèi)且與AB、AD均相切.現(xiàn)有動點P從A點出發(fā),在矩形邊上沿著A→B→C→D的方向勻速移動,當點P到達D點時停止移動;⊙O在矩形內(nèi)部沿AD向右勻速平移,移動到
22、與CD相切時立即沿原路按原速返回,當⊙O回到出發(fā)時的位置(即再次與AB相切)時停止移動.已知點P與⊙O同時開始移動,同時停止移動(即同時到達各自的終止位置). (1)如圖①,點P從A→B→C→D,全程共移動了 ▲ cm(用含a、b的代數(shù)式表示); (2)如圖①,已知點P從A點出發(fā),移動2s到達B點,繼續(xù)移動3s,到達BC的中點.若點P與⊙O的移動速度相等,求在這5s時間內(nèi)圓心O移動的距離; (3)如圖②,已知a=20,b=10.是否存在如下情形:當⊙O到達⊙O1的位置時(此時圓心O1在矩形對角線BD上),DP與⊙O1恰好相切?請說明理由. 【答案】解:(1). (2)
23、∵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點P移動的距離為cm,圓心移動的距離為cm, ∴由題意得①. ∵點P移動2s到達B點,即點P用2s移動了cm,點P繼續(xù)移動3s到達BC的中點,即點P用3s移動了cm, ∴②. 聯(lián)立①②,解得. ∵點P移動的速度與⊙O移動的速度相等, ∴⊙O移動的速度為(cm/s). ∴這5s時間內(nèi)圓心O移動的距離為(cm). (3)存在這樣的情形. 設點P移動的速度為cm/s,⊙O移動的速度為cm/s, 根據(jù)題意,得. 如答圖,設直線OO1與AB交于點E,與CD交于點E,⊙O1與AD相切于點PG. 若PD與⊙O1相切,切點為H,則. 易得△DO1G≌△DO1H,∴
24、∠ADB=∠BDP. ∵BC∥AD,∴∠ADB=∠CBD. ∴∠BDP =∠CBD. ∴BP=DP. 設cm,則cm,cm,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即,解得. ∴此時點P移動的距離為(cm). ∵EF∥AD,∴△BEO1∽△BAD. ∴,即. ∴cm,cm. ①當⊙O首次到達⊙O1的位置時,⊙O與移動的距離為14cm. ∴此時點P移動的速度與⊙O移動的速度比為. ∴此時DP與⊙O1恰好相切. ②當⊙O在返回途中到達⊙O1的位置時,⊙O與移動的距離為cm. ∴此時點P移動的速度與⊙O移動的速度比為. ∴此時DP與⊙O1不可能相切. 【考點】單動點和動圓問題;矩形的
25、性質;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方程思想和分類思想的應用. 【分析】(1)根據(jù)矩形的性質可得:點P從A→B→C→D,全程共移動了cm. (2)根據(jù)“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點P移動的距離等于圓心移動的距離”和“點P用2s移動了cm,點P用3s移動了cm”列方程組求出a,b,根據(jù)點P移動的速度與⊙O移動的速度相等求得⊙O移動的速度,從而求得這5s時間內(nèi)圓心O移動的距離. (3)分⊙O首次到達⊙O1的位置和⊙O在返回途中到達⊙O1的位置兩種情況討論即可. 4. (2015年江蘇泰州12分)如圖,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8cm,E、F、G、H分別是
26、AB、BC、CD、DA 上的動點,且AE=BF=CG=DH. (1)求證:四邊形EFGH是正方形; (2)判斷直線EG是否經(jīng)過一個定點,并說明理由; (3)求四邊形EFGH面積的最小值. 【答案】解:(1)證明:∵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 ∴.∴. ∴四邊形EFGH是菱形. ∵,∴.∴. ∴四邊形EFGH是正方形. (2)直線EG經(jīng)過定點-----正方形ABCD的中心. 理由如下: 如答圖,連接,、相交于點, ∵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B∥DC. ∵,∴四邊形BGDE是平行四邊形. ∴,即點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 ∴直線EG經(jīng)過定點----
27、正方形ABCD的中心. (3)設,則, ∵, ∴當時,四邊形EFGH面積的最小值為32. 【考點】單動點和定值問題;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性質;勾股定理;二次函數(shù)的應用(實際問題). 【分析】(1)由證明,即可證明四邊形EFGH是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正方形. (2)作輔助線“連接,、相交于點”構成平行四邊形BGDE,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分的性質即可證明直線EG經(jīng)過定點-----正方形ABCD的中心. (3)設,根據(jù)正方形的性質和勾股定理得到關于的二次函數(shù),應用二次函數(shù)最值原理求解即可. 5. (2015年江蘇無錫10分)如圖,C為
28、∠AOB的邊OA上一點,OC=6,N為邊OB上異于點O的一動點,P是線段CN上一點,過點P分別作PQ∥OA交OB于點Q,PM∥OB交OA于點M. (1)若∠AOB=60o,OM=4,OQ=1,求證:CN⊥OB; (2)當點N在邊OB上運動時,四邊形OMPQ始終保持為菱形; ①問:的值是否發(fā)生變化?如果變化,求出其取值范圍;如果不變,請說明理由; ②設菱形OMPQ的面積為S1,△NOC的面積為S2,求的取值范圍. 【答案】解:(1)證明:如答圖,過點P作PE⊥OA于點E, ∵PQ∥OA,PM∥OB, ∴四邊形OMPQ為平行四邊形. ∵OQ=1,∠AOB=60°, ∴PM=O
29、Q=1,∠PME=∠AOB=60°. ∴. ∴. ∴. ∴∠PCE=30°. ∴∠CPM=90°, 又∵PM∥OB,∴∠CNO=∠CPM=90°,即CN⊥OB. (2)①的值不發(fā)生變化,理由如下: 設, ∵四邊形OMPQ為菱形,∴. ∵PQ∥OA,∴∠NQP=∠O. 又∵∠QNP=∠ONC,∴△NQP∽△NOC. ∴,即, 化簡,得. ∴不變化. ②如答圖,過點P作PE⊥OA于點E,過點N作NF⊥OA于點F,設, 則,∴. ∵PM∥OB,∴∠MCP=∠O. 又∵∠PCM=∠NCO,∴△CPM∽△CNO. ∴. ∴ ∵0<x<6,∴根據(jù)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可知, .
30、 【考點】相似形綜合題;單動點問題;定值問題;銳角三角函數(shù)定義;特殊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二次函數(shù)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性質;菱形的性質. 【分析】(1)作輔助性線,過點P作PE⊥OA于E,利用兩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得到OMPQ為平行四邊形,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得到PM=OQ=1,∠PME=∠AOB=60°,進而求出PE與ME的長,得到CE的長,求出tan∠PCE的值,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求出∠PCE的度數(shù),得到PM于NC垂直,而PM與ON平行,即可得到CN與OB垂直. (2)①的值不發(fā)生變化,理由如下:設OM=x,ON=y,根據(jù)OMPQ為菱
31、形,得到PM=PQ=OQ=x,QN=y﹣x,根據(jù)平行得到△NQP與△NOC相似,由相似得比例即可確定出所求式子的值. ②作輔助性線,過點P作PE⊥OA于點E,過點N作NF⊥OA于點F,表示出菱形OMPQ的面積為S1,△NOC的面積為S2,得到,由PM與OB平行,得到△CPM與△CNO相似,由相似得比例求出所求式子的范圍即可. 6. (2015年江蘇徐州8分)如圖,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將含30°的三角尺的直角頂點C落在第二象限. 其斜邊兩端點A、B分別落在x軸、y軸上,且AB=12cm (1)若OB=6cm. ①求點C的坐標; ②若點A向右滑動的距離與點B向上滑動的距離相等,求滑動的距
32、離; (2)點C與點O的距離的最大值= ▲ cm. 【答案】解:(1)①如答圖1,過點C作y軸的垂線,垂足為D, 在Rt△ABC中,AB=12,∠BAC=30°,∴BC=6. 在Rt△AOB中,AB=12, OB=6, ∴∠BAO=30°,∠ABO=60°. 又∵∠CBA=60°,∴∠CBD=60°,∠BCD=30°. ∴BD=3,CD=.∴OD=9. ∴點C的坐標為. ②如答圖2,設點A向右滑動的距離, 根據(jù)題意得點B向動的距離. ∵在Rt△AOB中,AB=12, OB=6,∴. ∴. 在△A'O B'中,由勾股定理得,, 解得,(舍去). ∴滑
33、動的距離為. (2)12. 【考點】面動問題;含30度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勾股定理;點的坐標;二次函數(shù)最值的應用;方程思想的應用. 【分析】(1)①作輔助線“過點C作y軸的垂線,垂足為D”,應用含30度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質求出CD和BD的長,即可求出點C的坐標. ②設點A向右滑動的距離,用表示出和的長,在△A'O B'中,應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 (2)設點C的坐標為, 如答圖3,過點C作CE⊥x軸,CD⊥y軸, 垂足分別為E,D,則OE=-x,OD=y. ∵∠ACE+∠BCE=90°,∠DCB+∠BCE=90°, ∴∠ACE=∠DCB. 又∵∠AEC=∠BDC=90°,∴
34、△ACE ∽△BCD. ∴,即. ∴. ∴. ∴當取最大值,即點C到y(tǒng)軸距離最大時,有最大值,即OC取最大值,如圖,即當轉到與y軸垂時. 此時OC=12. 7. (2015年江蘇徐州12分)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A(10,0),以OA為直徑在第一象限內(nèi)作半圓,B為半圓上一點,連接AB并延長至C,使BC=AB,過C作CD⊥x軸于點D,交線段OB于點E,已知CD=8,拋物線經(jīng)過O、E、A三點. (1)∠OBA= ▲ °; (2)求拋物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3)若P為拋物線上位于第一象限內(nèi)的一個動點,以P、O、A、E為頂點的四邊形面積記作S,則S取何值時,相應的點P有
35、且只有3個? 【答案】解:(1)90. (2)如答圖1,連接OC, ∵由(1)知OB⊥AC,又AB=BC, ∴OB是的垂直平分線. ∴OC=OA=10. 在Rt△OCD中,OC=10,CD=8,∴OD=6. ∴C(6,8),B(8,4). ∴OB所在直線的函數(shù)關系為. 又E點的橫坐標為6,∴E點縱坐標為3,即E(6,3). ∵拋物線過O(0,0),E(6,3) ,A(10,0), ∴設此拋物線的函數(shù)關系式為, 把E點坐標代入得,解得. ∴此拋物線的函數(shù)關系式為,即. (3)設點, ①若點P在CD的左側,延長OP交CD于Q,如答圖2, ∵OP所在直線函數(shù)關系
36、式為:, ∴當x=6時,,即Q點縱坐標為. ∴. ∴S四邊形POAE= S△OAE +S△OPE = S△OAE +S△OQE-S△PQE = =. ②若點P在CD的右側,延長AP交CD于Q,如答圖3, ,A(10,0), ∴設AP所在直線方程為:y=kx+b, 把P和A坐標代入得,, 解得. ∴AP所在直線方程為:. ∴當x=6時,,即Q點縱坐標為.∴QE=. ∴S四邊形POAE= S△OAE +S△APE= S△OAE +S△AQE -S△PQE = =. ∴當P在CD右側時,四邊形POAE的面積最大值為16,此時點P的位置就一個, 令,解得,. ∴當
37、P在CD左側時,四邊形POAE的面積等于16的對應P的位置有兩個. 綜上知,以P、O、A、E為頂點的四邊形面積S等于16時,相應的點P有且只有3個. 【考點】二次函數(shù)綜合題;單動點問題;圓周角定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勾股定理;待定系數(shù)洪都拉斯應用;曲線上點的坐標與方程的關系;分類思想、轉換思想和方程思想的應用. 【分析】(1)根據(jù)直徑所對的圓周角定理直接得出結論. (2)作輔助線:連接OC,根據(jù)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勾股定理求出點E、A的坐標,從而應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出拋物線的函數(shù)關系式. (3)設點,分點P在CD的左側和右側兩種情況求出S四邊形POAE關于的二次函數(shù)關系式,根據(jù)二次
38、函數(shù)的最值原理求解即可. 8. (2015年江蘇鹽城10分)如圖,把△EFP按圖所示的方式放置在菱形ABCD中,使得頂點E、F、P分別在線段AB、AD、AC上.已知EP=FP=4,EF=,∠BAD=60°,且AB. (1)求∠EPF的大??; (2)若AP=6,求AE+AF的值; (3)若△EFP的三個頂點E、F、P分別在線段AB、AD、AC上運動,請直接寫出AP長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答案】解:(1)如答圖1,過點作于點, ∵EP=FP=4,,EF=, ∴. 在中,. ∵.∴. (2)如答圖2,過點作于點,過點作于點, 在菱形ABCD中,∵, ∴.∴. ∴根據(jù)角平
39、分線上的點到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性質,得. 在和中,∵, ∴≌.∴. ∵在菱形ABCD中,∠BAD=60°,∴. 在中,∵,∴. 同理,. ∴. (3)AP長的最大值是8,最小值是4. 【考點】多動點問題;菱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銳角三角函數(shù)定義;特殊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分析】(1)作輔助線“過點作于點”,根據(jù)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得到, ,在中,根據(jù)正弦函數(shù)定義和60°的三角函數(shù)值求得,進而求得. (2)作輔助線“過點作于點,過點作于點”,構成一對全等三角形≌,得到,在和中,分別求得,從而根據(jù)求解即可. (3)如答圖3,當,點P在的右
40、側時,有最大值,當,點P在的左側時,有最小值. 設與相交于點, ∵EP=FP,∴. ∵,∴. ∵,∴. ∴. 同理,. ∴AP長的最大值是8,最小值是4. 9. (2015年江蘇揚州10分)如圖,將沿過點A的直線折疊,使點D落到AB邊上的點處,折痕交CD邊于點E,連接BE.210135 (1)求證: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若BE平分∠ABC,求證:. 【答案】證明:(1)如答圖, ∵將沿過點A的直線折疊, ∴. ∵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 ∴. ∴. ∴.∴. ∵,∴.∴. ∴. ∴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如答圖, ∵BE平分∠ABC,∴
41、. ∵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 由(1),∴,即.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考點】折疊問題;折疊對稱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性質;平行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勾股定理. 【分析】(1)要證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根據(jù)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方面,由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有∥;另一方面,由折疊對稱的性質、平行的內(nèi)錯角相等性質、等腰三角形的等角對等邊的性質可得,從而得證. (2)要證,根據(jù)勾股定理,只要的即可,而要證,一方面,由BE平分∠ABC可得(如答圖,下同);另一方面,由∥可得,從而得到,結合(1)即可根據(jù)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得
42、到,進而得證. 10. (2015年江蘇揚州10分)如圖,已知⊙的直徑AB=12cm,AC是⊙的弦,過點C作⊙的切線交BA的延長線于點P,連接BC. (1)求證:∠PCA=∠B; (2)已知∠P=40°,點Q在優(yōu)弧ABC上,從點A開始逆時針運動到點C停止(點Q與點C不重合),當△ABQ與△ABC的面積相等時,求動點Q所經(jīng)過的弧長. 【答案】解:(1)證明:如答圖1,連接, ∵AB是的直徑,∴. ∵PC是的切線,∴. ∴.∴. ∵,∴. ∴,即. (2)如答圖1,∵PC是的切線,∠P=40°,∴. ∵AB=12cm,∴AO=6cm. 當△ABQ與△ABC的面積相等時,
43、動點Q在優(yōu)弧ABC上有三個位置: ①如答圖2,在上作點C關于AB的對稱點,該點即是滿足△ABQ與△ABC的面積相等的點Q,由軸對稱性知,, ∴. ②如答圖3,在上作點C關于點O的對稱點,該點即是滿足△ABQ與△ABC的面積相等的點Q,由中心對稱性知,,∴. ∴. ③如答圖4,在上作點C關于AB中垂線的對稱點,該點即是滿足△ABQ與△ABC的面積相等的點Q,由軸對稱性知,,∴優(yōu)角. ∴優(yōu)弧. 綜上所述,動點Q所經(jīng)過的弧長為或或. 【考點】圓周角定理;切線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同底等高三角形的性質;弧長的計算;軸對稱和中心對稱的性質;分類思想的應用. 【分析】(1)如答圖
44、1,作輔助線“連接”,一方面,由AB是的直徑和PC是的切線得到和,從而得到;另一方面,由,根據(jù)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的性質得到,進而得到的結論. (2)根據(jù)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積相等的性質,分三種情況討論即可:在上作點C關于AB的對稱點Q,在上作點C關于點O的對稱點Q,在上作點C關于AB中垂線的對稱點Q. 11. (2015年江蘇揚州12分)如圖,直線⊥線段于點,點在上,且,點是直線上的動點,作點關于直線的對稱點,直線與直線相交于點,連接. (1)如圖1,若點與點重合,則= ▲ °,線段與的比值為 ▲ ; (2)如圖2,若點與點不重合,設過三點的圓與直線相交于,連接
45、. 求證:①;②; (3)如圖3,,則滿足條件的點都在一個確定的圓上,在以下兩小題中選做一題: ①如果你能發(fā)現(xiàn)這個確定圓的圓心和半徑,那么不必寫出發(fā)現(xiàn)過程,只要證明這個圓上的任意一點Q,都滿足QA=2QB; ②如果你不能發(fā)現(xiàn)這個確定圓的圓心和半徑,那么請取幾個特殊位置的點,如點在直線上、點與點重合等進行探究,求這個圓的半徑. 【答案】解:(1)30;2. (2)證明:①∵點關于直線的對稱點,∴.∴. ∵是圓內(nèi)接四邊形的外角,∴.∴. ∴. ②如答圖1,連接交于點,過點作∥交于點, ∵點關于直線的對稱點, ∴是的垂直平分線. ∴,. ∴. ∵,∴. ∴.∴.
46、∴. (3)兩小題中選做一題: ①如答圖2,在的延長線上取點,使,以點為圓心,2為半徑畫圓,取圓上任一點,連接,在上取點,使,連接,作點關于直線的對稱點,連接交于點,過點作∥交于點, ∵點關于直線的對稱點, ∴是的垂直平分線. ∴. 又∵,∴.∴點、重合. ∵,∴. ∴. ②若點在線段上,由知,點與點重合,點與點重合,這個圓的半徑為2. 若點在射線的延長線上,由知,點與點重合,這個圓的半徑為2. 等. 【考點】開放型;單動點和軸對稱問題;軸對稱的性質;銳角三角函數(shù)定義;特殊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圓內(nèi)接四邊形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的性質
47、. 【分析】(1)∵,∴. ∵,∴線段與的比值為2. (2)①一方面證明得到;另一方面,由是圓內(nèi)接四邊形的外角得到,從而得到,進而根據(jù)等角對等邊的判定得證. ②作輔助線“連接交于點,過點作∥交于點”,應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的性質證明. (3)①如答圖2,在的延長線上取點,使,以點為圓心,2為半徑畫圓,取圓上任一點,連接,在上取點,使,連接,作點關于直線的對稱點,連接交于點,過點作∥交于點,此圓即為所求定圓. ②取特殊點探討,答案不唯一. 12. (2015年江蘇常州10分)設ω是一個平面圖形,如果用直尺和圓規(guī)經(jīng)過有限步作圖(簡稱尺規(guī)作圖),畫出一個正方形與ω
48、的面積相等(簡稱等積),那么這樣的等積轉化稱為ω的“化方”. (1)閱讀填空 如圖①,已知矩形ABCD,延長AD到E,使DE=DC,以AE為直徑作半圓.延長CD交半圓于點H,以DH為邊作正方形DFGH,則正方形DFGH與矩形ABCD等積. 理由:連接AH,EH. ∵AE為直徑,∴∠AHE=90°,∴∠HAE+∠HEA=90°. ∵DH⊥AE,∴∠ADH=∠EDH=90° ∴∠HAD+∠AHD=90° ∴∠AHD=∠HED,∴△ADH∽ ▲ . ∴,即DH2=AD×DE. 又∵DE=DC ∴DH2= ▲ ,即正方形DFGH與矩形ABCD等積. (2)
49、操作實踐 平行四邊形的“化方”思路是,先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等積的矩形,再把矩形轉化為等積的正方形. 如圖②,請用尺規(guī)作圖作出與等積的矩形(不要求寫具體作法,保留作圖痕跡). (3)解決問題 三角形的“化方”思路是:先把三角形轉化為等積的 ▲ (填寫圖形名稱),再轉化為等積的正方形. 如圖③,△ABC的頂點在正方形3格的格點上,請作出與△ABC等積的正方形的一條邊(不要求寫具體作法,保留作圖痕跡,不通過計算△ABC面積作圖). (4)拓展探究 n邊形(n>3)的“化方”思路之一是:把n邊形轉化為等積的n﹣1邊形,…,直至轉化為等積的三角形,從而可以化方. 如圖④,四邊
50、形ABCD的頂點在正方形3格的格點上,請作出與四邊形ABCD等積的三角形(不要求寫具體作法,保留作圖痕跡,不通過計算四邊形ABCD面積作圖). 【答案】解:(1)△HDE;AD×DC. (2)如答圖1,矩形ANMD即為與等積的矩形. (3)矩形. 如答圖2,CF為與△ABC等積的正方形的一條邊. (4)如答圖3,△BCE是與四邊形ABCD等積的三角形. , 【考點】閱讀理解型問題;尺規(guī)作圖(復雜作圖);全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矩形的性質;正方形的性質;圓周角定理;轉換思想和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分析】(1)首先根據(j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得
51、△ADH∽△HDE;根據(jù)等量代換,可得DH2=AD×DC,據(jù)此判斷即可. (2)過點D作DM⊥BC,交BC的延長線于點M,以點M為圓心,AD長為半徑畫弧,交BC于點N,連接AN,則易證△DCM≌△ABN,因此,矩形ANMD即為與等積的矩形. (3)三角形的“化方”思路是:先把三角形轉化為等積的矩形,再轉化為等積的正方形. 首先以三角形的底為矩形的長,以三角形的高的一半為矩形的寬,將△ABC轉化為等積的矩形BCMN;然后延長BC到E,使CE=CM,以BE為直徑作圓.延長CM交圓于點F,則CF即為與△ABC等積的正方形的一條邊. (4)連接AC,過點D作DE∥AC交BA的延長線于點E,連
52、接CE,則△BCE是與四邊形ABCD等積的三角形. 13. (2015年江蘇淮安12分)閱讀理解: 如圖①,如果四邊形ABCD滿足AB=AD,CB=CD,∠B=∠D=900,那么我們把這樣的四邊形叫做“完美箏形”. 將一張如圖①所示的“完美箏形”紙片ABCD先折疊成如圖②所示的形狀,再展開得到圖③,其中CE、CF為折痕,∠BCD=∠ECF=∠FCD,點B′為點B的對應點,點D′為點D的對應點,連接EB′、FD′相交于點O. 簡單應用: (1)在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四種圖形中,一定為“完美箏形”的是 ▲ ; (2)當圖③中的時,∠AEB′= ▲ °;
53、 (3)當圖②中的四邊形AECF為菱形時,對應圖③中的“完美箏形”有 ▲ 個(包含四邊形ABCD). 拓展提升: 當圖中的時,連接AB′,請?zhí)角蟆螦B′E的度數(shù),并說明理由. 【答案】解:簡單應用: (1)正方形. (2)80. (3)5. 拓展提升:,理由如下: 如答圖,連接, ∵,且AB=AD, ∴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 由折疊對稱的性質,得, ∴點在以為直徑的圓上. ∵由對稱性,知,∴. ∴. 【考點】新定義和閱讀理解型問題;折疊問題;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質;折疊對稱的性質;圓周角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 【分析】簡單應用:
54、 (1)根據(jù)“完美箏形”的定義,知只有正方形是“完美箏形”. (2)∵,∴根據(jù)折疊對稱的性質,得. ∵,∴. ∴. (3)根據(jù)“完美箏形”的定義,可知是“完美箏形”. 拓展提升: 作輔助線“連接”,由題意判定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從而證明點在以為直徑的圓上,即可得出. 14. (2015年江蘇淮安12分)如圖,在Rt△ABC中,∠ACB=90°,AC=6,BC=8. 動點M從點A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AB向點B勻速運動;同時,動點N從點B出發(fā),以每秒3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BA向點A勻速運動. 過線段MN的中點G作邊AB的垂線,垂足為點G,交△ABC的另一邊于點P,連接PM
55、、PN,當點N運動到點A時,M、N兩點同時停止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秒. (1)當t= ▲ 秒時,動點M、N相遇; (2)設△PMN的面積為S,求S與t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 (3)取線段PM的中點K,連接KA、KC,在整個運動過程中,△KAC的面積是否變化?若變化,直接寫出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若不變化,請說明理由. 【答案】解:(1)2.5. (2)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分三段:點與點重合前;點與點重合后點M、N相遇前;點與點重合后點M、N相遇后. 當點與點重合時,如答圖1, ∵, ∴. ∴根據(jù)勾股定理,得,解得. 由(1)動點M、N相遇時,. 當點N運動到點A時
56、,由得. ①當時,如題圖, ∵,∴. ∵,,∴,即. ∴. ②當時,如答圖2, ∵,∴. ∵,, ∴,即. ∴. ③當時,如答圖3, ∵,∴. ∵,, ∴,即. ∴. 綜上所述,S與t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為. (3)在整個運動過程中,△KAC的面積變化,它的最大值是4,最小值是. 【考點】雙動點問題;由實際問題列函數(shù)關系式(幾何問題);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一次函數(shù)的應用和性質;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線定理;分類思想和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分析】(1)∵在Rt△ABC中,∠ACB=900,AC=6,BC=8,∴根據(jù)勾股定理,得. ∵點M的速度是每秒1
57、個單位長度,點N的速度是每秒3個單位長度, ∴動點M、N相遇時,有秒. (2)分點與點重合前;點與點重合后點M、N相遇前;點與點重合后點M、N相遇后三種情況討論即可. (3)分點與點重合前;點與點重合后點M、N相遇前;點與點重合后點M、N相遇后三種情況討論,如答圖,分別過點作的垂線,垂足分別為點,易得 ①當時,如答圖4,易得,, ∴. ∴. 當時,最大值為;當時,最小值為. ②當或時,如答圖4,5,易得,. ∴. 當時,最大值為4; 最小值不大于. 綜上所述,在整個運動過程中,△KAC的面積變化,它的最大值是4,最小值是. 15. (2015年江蘇南通13分)如圖,
58、Rt△ABC中,∠C=90°,AB=15,BC=9,點P,Q分別在BC,AC上,CP=3x,CQ=4x(0<x<3).把△PCQ繞點P旋轉,得到△PDE,點D落在線段PQ上. (1)求證:PQ∥AB; (2)若點D在∠BAC的平分線上,求CP的長; (3)若△PDE與△ABC重疊部分圖形的周長為T,且12≤T≤16,求x的取值范圍. 【答案】解:(1)證明:∵在Rt△ABC中,AB=15,BC=9, ∴. ∵,∴. 又∵∠C=∠C,∴△PQC∽△BAC. ∴∠CPQ=∠B. ∴PQ∥AB. (2)如答圖1,連接AD, ∵PQ∥AB,∴∠ADQ=∠DAB. ∵點D在∠BA
59、C的平分線上,∴∠DAQ=∠DAB. ∴∠ADQ=∠DAQ. ∴AQ=DQ. 在Rt△CPQ中,∵CP=3x,CQ=4x,∴PQ=5x. ∵PD=PC=3x,∴DQ=2x. ∵AQ=12﹣4x,∴12﹣4x=2x,解得x=2. ∴CP=3x=6. (3)當點E在AB上時, ∵PQ∥AB,∴∠DPE=∠PEB. ∵∠CPQ=∠DPE,∠CPQ=∠B,∴∠B=∠PEB. ∴PB=PE=5x. ∴3x+5x=9,解得. ①當0<x≤時,,此時0<T≤. ∴當0<x≤時,T隨x的增大而增大, ∵12≤T≤16,∴當12≤T≤時,1≤x≤. ②當<x<3時, 如答圖2,設PE
60、交AB于點G,DE交AB于F,作GH⊥FQ,垂足為H, ∴HG=DF,F(xiàn)G=DH,Rt△PHG∽Rt△PDE. ∴. ∵PG=PB=9﹣3x,∴. ∴. ∴, ∴, 此時,<T<18. ∴當<x<3時,T隨x的增大而增大. ∵12≤T≤16,∴當<T≤16時,<x≤. 綜上所述,當12≤T≤16時,x的取值范圍是1≤x≤. 【考點】面動旋轉問題;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平行的判定和性質;方程思想、函數(shù)思想、分類思想的應用. 【分析】(1)先根據(jù)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長,再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PQC∽△BAC,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得出∠CPQ=∠B,由此可得出
61、結論. (2)連接AD,根據(jù)PQ∥AB可知∠ADQ=∠DAB,再由點D在∠BAC的平分線上,得出∠DAQ=∠DAB,故∠ADQ=∠DAQ,AQ=DQ.在Rt△CPQ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可知,AQ=12﹣4x,故可得出x的值,進而得出結論. (3)當點E在AB上時,根據(jù)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求出x的值,再分0<x≤;<x<3兩種情況進行分類討論. 16. (2015年江蘇宿遷10分)已知:⊙O上兩個定點A,B和兩個動點C,D,AC與BD交于點E. (1)如圖1,求證:EA?EC=EB?ED; (2)如圖2,若,AD是⊙O的直徑,求證:AD?AC=2BD?BC; (3)如圖3,若AC⊥BD,點O到
62、AD的距離為2,求BC的長. 【答案】解:(1)證明:∵∠EAD=∠EBC,∠BCE=∠ADE,∴△AED∽△BEC. ∴.∴EA?EC=EB?ED. (2)證明:如答圖1,連接OB,OB交AC于點F, ∵,∴∠BAC=∠ADB=∠ACB,且AF=CF=AC. 又∵AD為⊙O直徑,∴∠ABC=90°. 又∠CFB=90°,∴∠CFB=∠ABC. ∴△CBF∽△ABD. ∴,即.∴AD?AC=2BD?BC. (3)如答圖2,連接AO并延長交⊙O于F,連接DF,過點O作OH⊥AD于H, ∵AF為⊙O的直徑,∴∠ADF=90°. ∴AH=DH,OH∥DF. ∵AO=OF,∴D
63、F=2OH=4. ∵AC⊥BD,∴∠AEB=∠ADF=90°. ∵∠ABD=∠F,∴△ABE∽△ADF, ∴∠BAE=∠DAF. ∴. ∴BC=DF=4. 【考點】圓的綜合題;雙動點問題;圓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垂徑定理;弧、弦的關系;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 【分析】(1)根據(jù)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得到角相等,從而證得△AED∽△BEC,于是得到結論. (2)作輔助線“連接OB,OB交AC于點F”由得到∠BAC=∠ADB=∠ACB,且AF=CF=AC,證得△CBF∽△ABD即可得到結論. (3)作輔助線“連接AO并延長交⊙O于F,連接DF,過點O作OH⊥AD于H”,得到AF為⊙O的直徑,從而∠ADF=90°,根據(jù)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有DF=2OH=4,通過△ABE∽△ADF,得到∠BAE=∠DAF,于是結論可得.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