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身邊的變化》教學設計附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身邊的變化》教學設計附反思(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身邊的變化》教學設計附反思
一.教材解讀
1.基本介紹
《身邊的變化》是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和祖國一起成長”的第一課。本課的編寫意圖在于讓學生了解經(jīng)濟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感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同時讓他們明白家鄉(xiāng)的變化給家鄉(xiāng)帶來的利與弊,以增強對家鄉(xiāng),對社會的責任感。
2.地位與作用
本課的編寫意圖在于讓學生去尋找和感覺人們曾經(jīng)走過的路,讓學生學會以全面、客觀、辯證、發(fā)展的眼光來認識社會。作為第二單元“我和祖國一起成長”的第一課,本課從學生“身邊”出發(fā),著眼于“變化”,能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一切去感知祖國的成長。
二.學生實態(tài)分析
學
2、生在自己的已有記憶中已經(jīng)感受到了身邊多年來的變化,在課前,他們普遍認為身邊的變化帶給自己的都是益處。如:房子越造越高,馬路越來越寬,家中的交通工具越來越便利……。但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考慮到身邊的變化帶給自己的弊端有哪些。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1.家庭資源:學生從家庭中搜集到大量資料,包括家中老人的生活經(jīng)歷、家中改革開放前的票證等等。
2.學生資源:從學生有記憶以來感受直接反饋身邊變化的利與弊。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變化了解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城市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2.感受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能用辯證的觀點看待身邊的變化。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增
3、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五.實施過程
(一)過去和現(xiàn)在
1.投影出示:60年代初的一張“全家?!闭掌?,再讓學生展示自己家庭的照片。
2.同學們,從這些照片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衣著,背景,精神面貌……)
(二)身邊的變化
1.家庭的變化使我們心中流淌著一首首歡樂的歌,這幾張照片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大家在課前已經(jīng)進行了社會調(diào)查,這短短幾年來,就在我們身邊,許多事物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們找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選取你們小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變化和大家一起來分享。
2.學生交流
(1)投影:各種票證
學生觀察感嘆:糧食-糧票、棉布-布票、食油-油票、食糖-糖票、豬肉-肉
4、票、肥皂-肥皂票……票證名目繁多,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春節(jié)吃的花生、瓜子、饅頭等也離不開票證。冬季的蘿卜、土豆、白菜、大蔥有時也要憑票或憑證供應。票證上還有幾行小字,“憑票購買,遺失不補”或“節(jié)日專供,過期無效”等字樣。如果不仔細保管好,不小心弄丟了或過期了,該買的東西就買不到了,日子也就過不好了。
現(xiàn)在就完全不同了,只要爸爸媽媽努力工作,就能有工資,只要到超市去轉轉,那里的商品應有盡有,要什么買什么,十分方便。
(2)圖片:交通工具
學生回憶:爺爺對我說,在六、七十年代,人們沒有交通工具,主要是靠步行,爺爺說,他們以前無論到多遠的地方,從來不用考慮應該怎么去,因
5、為大家都知道是步行。到了爸爸年輕時,家里有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就方便多了,出門不用光靠走路了。后來,爸爸的自行車太舊了,于是換了一輛摩托車,速度快多了?,F(xiàn)在爸爸還準備買汽車呢,以后我就能每天坐爸爸的小汽車來上學了?,F(xiàn)在我們的學習生活條件這么好,我想我應該更加努力學習,爭取取得好成績,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創(chuàng)造出更先進的交通工具。
(3)錄像:老房子和新大樓
錄像展示:常州現(xiàn)在還有一片老城區(qū),那里的老房子特別有韻味,聽奶奶說,他們原來就住在那樣的房子里,特別小,光線也不充足,但是現(xiàn)在,我們家已經(jīng)搬到了清潭玉蘭苑,小區(qū)環(huán)境好,房子又高又漂亮,墻壁上貼著閃光的瓷磚,我的房間和奶奶
6、的房間隔廳相望,爸爸媽媽的臥室后面是廚房,每天放學回家后,那里都會發(fā)出誘人的飯香。小區(qū)里還有健身廣場,可以讓我們?nèi)ュ憻捝眢w。
(三)變化的利弊
1.從同學的交流中,大家都感受到了身邊變化的可喜,的確,我們的周圍變化得美麗、富饒了。但是,有人說:“變化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煩惱。汽車多了,空氣差了;樓房多了,綠地少了……”(課件出示)
2、你們同意這種說法嗎?我們來辯論一下:
家鄉(xiāng)的變化是不是也給我們帶來了煩惱?(課件出示)
正方:家鄉(xiāng)的變化是給我們帶來了煩惱。
反方:家鄉(xiāng)的變化不是給我們帶來煩惱。
3、學生辯論。
通過剛才同學們精彩的辯論,我們知道,家鄉(xiāng)在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帶給我們許
7、許多多的便利,叫人欣喜,催人振奮;同時我們也看到,家鄉(xiāng)在變化過程中也給我們一些不利的因素,叫人憂慮,令人遺憾。那么怎么樣把那些不利的因素轉化為有利的資源,使我們的家鄉(xiāng)更加完美呢?這個問題要靠我們?nèi)w同學去努力啊。你能想想辦法嗎?
(四)出謀劃策
為了讓我們身邊又有可喜的變化,但是又消除一些不利因素,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們各抒己見,想到“無車日”,種植盆栽,提倡出門步行或乘坐公交車,呼吁工廠不排放污水等等。
(五)課外延伸
布置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班級內(nèi)成立“監(jiān)督小隊”,以我們身邊的“衣”、“食”、“住”、“行”為切入點,在自己身邊發(fā)現(xiàn)這些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弊端,糾正人們的錯誤做法。
8、六.教學反思
1.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作為基點重組教材
本課教材主要是基于學生的生活展開的,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和動態(tài)進行的,本課內(nèi)容以現(xiàn)實為背景,因此,在實施本課教學時,我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讓學生到自己的“身邊”去尋找“變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充當?shù)闹皇且粋€輔助作用。
2.關注學生言行的有效延續(xù)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身邊的變化,并不一味地沉浸在變化的可喜中,同時也要看到變化所帶給人們的煩惱和破壞,在課堂中想出種種對策后,如何在課后有效地實施才是改變現(xiàn)實的最好對策,因此在課堂結束時布置“監(jiān)督小隊”的任務,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在日后的言行種透露著這堂課留下的
9、痕跡。
附送:
《天有不測風云》教學案例
一、 教材解讀
1、 基本介紹
《天有不測風云》是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的第二課。本課的編寫意圖在于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災害,知道保護環(huán)境可以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2、 地位與作用
我國作為一個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高的國家,在平時的學校教育中,就應讓學生了解這方面的相關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知道保護環(huán)境有助于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
10、危害,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救難的光榮傳統(tǒng),學習災害防護知識,從而有助于自護與互助。
二、 學生實態(tài)分析
關于自然災害的相關教育,在學校還是有些欠缺的,部分學生的災害意識和保護意識還是不強,雖然開展了生命教育周,但學生的災害防護知識還是很薄弱的,所以還需要在其他課程上作必要的補充。
三、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1、 社會資源:學生搜集我國近幾年發(fā)生的影響較大的自然災害的資料,查找災難產(chǎn)生的原因。
2、 學校資源:利用生命教育周的學習培訓,掌握一些必要的災難逃生自救方法,以及弘揚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四、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一些故事,讓學生意識到大自然也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自然災害就發(fā)
11、生在我們身邊。
2.幫助學生了解保護環(huán)境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強化環(huán)境保護的自覺意識。
3.學習在常見的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培養(yǎng)相應的應變能力,災害發(fā)生時能夠不慌亂,采取正確的措施開展自護與互助。
4.遇到自然災害,會自護與互助。當其他地區(qū)發(fā)生災害時,力所能及地向受災地區(qū)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
5.認識保護環(huán)境的緊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見自然災害的自護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五、實施過程
2019-2020年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天有
不測風云》2課時教案
一、導入
播放有關地震災害的記錄片。
二、學習“大自
12、然的另一份面孔”
1.閱讀《地震孤兒的故事》。
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地震的資料。
討論:地真是怎么回事?你對地震帶來的危害有哪些印象?
設想一下:假如我們居住的地方發(fā)生了強烈的地震,你對突發(fā)的災害會有思想準備嗎?你認為地震會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哪些危害?
2.自然災害知多少。
除了地震外,自然災害還有哪些種?
請同學們走上講臺,介紹自己搜集到的某種自然災害的相關資料。
3.為自然災害分類。
4.過渡:自然災害離我們并不遙遠。
簡單敘述xx年印度洋大海嘯。
搜索你的記憶,你聽說過或者看到過自然災害發(fā)生時的情景
13、嗎?
5.分組朗讀《歷史上的部分自然災害記錄》。
三、學習:天災之中有人禍
1.近幾年來,全球發(fā)生了不少自然災害,請選擇你知道的一次重大自然災害,向全班同學做一個介紹。
2.閱讀43頁自然災害的信息。
同學之間交流課前準備的小調(diào)查:家鄉(xiāng)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這些自然災害的?
討論:從引起自然災害的原因上考察,你認為自然災害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造成的呢?
3.閱讀《是天災還是人禍》。
討論:有哪些人類的行為誘發(fā)或加劇了自然災害?
4.你的家鄉(xiāng)有沒有發(fā)生過因“人禍”而加劇的自然災害?如果有,把它寫出來。
14、
四、作業(yè):回憶自然災害的危害,寫一封倡議書。
第二課時
一、導入
xx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在中國大地上肆虐。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發(fā)生了很多動人的故事,讓我們記憶猶新。
二、教學互動
1.觀察44頁右下角圖案的構成。
說一說,你覺得設計者設計這個圖案的意圖是什么?
集體朗讀《一封未能發(fā)出的信》。
討論:有人說,災難可以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得到錘煉升華。請你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2.閱讀“手拉手,心連心”的內(nèi)容。
你曾經(jīng)為災區(qū)的小朋友獻過愛心嗎?除了捐款,還能為災區(qū)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3.閱讀:《國際減
15、輕自然災害日》。
朗讀《海灘小天使》。
從這個真實的故事中,你感覺到了掌握必要的遇險應變知識的重要性了嗎?
4.仔細閱讀《地震發(fā)生時應該怎樣應變》?
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試著將具體應變措施牢牢記住。
5.接龍朗讀《面對洪水》漫畫配的文字。
總結:遇到洪水應該怎么辦?
討論:為了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我們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總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6 天有不測風云
一、大自然的另一幅面孔
二、“天災”之中有“人禍”
三、天災無情人有情
六、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互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讓學生自己去找尋、去發(fā)現(xiàn)自然災害背后的誘因,看看人們有哪些加劇自然災害的不當行為。使學生學著反省,觀察某些自然災害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認識到在自然災害發(fā)生時,全社會要團結組織起來,匯集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強大凝聚力。同時,應切實培養(yǎng)學生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能力,通過模擬演習等活動讓學生把這些方法轉化為自護與互助的能力,已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