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發(fā)展簡史》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針灸學發(fā)展簡史(4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針灸學發(fā)展簡史,,針灸學與中醫(yī)護理學的關系,針灸學基礎理論是中醫(yī)護理人員的必備知識。 針灸操作是中醫(yī)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能。 針灸學尤其是針灸技能是中醫(yī)護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針灸學發(fā)展史,萌芽時期:商周以前 肇始時期:戰(zhàn)國晚期(漢初) 建立時期:秦漢時期 發(fā)展時期:魏晉至明中期 低谷時期:明清 繁榮時期:建國后,3,3,萌芽時期(商周以前),針法的起源及發(fā)展 灸法的起源及發(fā)展,4,4,“砭”之古字,5,5,砭石,6,6,針具,7,箴,鍼,砭石,砭木 竹針 骨針 陶針,銅針 鐵針 金針 銀針,不銹鋼針 電針 激光針,,,,7,金屬砭石,8,8,砭、灸的發(fā)源地,9,,,9,甲骨文(尹、伊、殷
2、、燮、灸),10,,,,,,10,甲骨文“尹”字,11,11,甲骨文“伊”字,12,12,甲骨文“殷”字,13,“商、周初早已普遍流行著針刺療法,由文字出現(xiàn)之晚,以及它遠落后于現(xiàn)實生活的一般規(guī)律推測,這還是針術流行時期的下限”。 “以針刺代表整個醫(yī)術,可見針刺療法在當時醫(yī)術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13,甲骨文“燮”字,14,14,金文“灸”字,15,15,(一)、針灸理論體系的肇始時期(戰(zhàn)國晚期),漢代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現(xiàn)存最早的針灸學文獻),16,16,馬王堆帛書,17,17,(二)針灸理論體系的建立時期(秦漢時期),以內經成書為標志。 針灸學的奠基之作:,18,素 問
3、,靈 樞,明堂 孔穴 針灸 治要,針灸甲乙經,內經,難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18,內經針灸學成就,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經絡理論體系 載有100百多個穴位。對阿是穴、特定穴均有論述 重于針略于灸 確立了選穴處方兩大原則:按經選取穴和按臟腑選穴 記載了三十多類病證的針灸處方,19,19,針灸理論體系建立時期的針灸貢獻難經,漢代難經,首次提出 “奇經八脈” “八會穴”的理論;,20,20,難經針灸學成就,首次提出了奇經八脈是區(qū)別于十二經脈的一個獨立的經脈的體系 提出八會穴理論,對俞募穴、原穴皆有論述和新的發(fā)揮 重于針而略于灸 發(fā)展了內經的針刺補瀉及配穴理論,21,21,針灸理論體系建立時期的針灸貢獻,
4、漢代華佗創(chuàng)“華佗夾脊穴”;,22,22,針灸理論體系建立時期的針灸貢獻,東漢張仲景創(chuàng)立六經辨證,在傷寒論中記載了許多針灸處方,主張針藥并用,辨證論治。,23,23,(三)針灸學術的發(fā)展時期(魏晉至明中期),針灸專著 綜合性著作 專業(yè)機構 針灸學術,24,24,針灸甲乙經,25,晉代皇甫謐著,25,針灸甲乙經針灸學成就,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而較全面的系統(tǒng)性針灸專著 補充完善了內經的針灸理論,共收錄349個腧穴的名稱、定位和刺灸方法。 結束了經穴分離的局面,使經脈和腧穴理論初步地結合了起來(研究經穴關系的入點) 首次明確了80多個交會穴(后世增減極少) 保存了晉以前的重要文獻(從712卷,以將近一半的
5、篇幅記述了約200多種病證的500多個處方,其內容多是現(xiàn)存晉以前其它古籍中所未記載的),26,26,發(fā)展時期的針灸專著,宋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王執(zhí)中針灸資生經、聞人耆年備急灸法; 金何若愚流注指微賦、竇默針經指南;元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滑伯仁十四經發(fā)揮; 明代徐鳳針灸大全、汪機針灸問對、高武的針灸聚英、楊繼洲的針灸大成、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27,27,發(fā)展時期的綜合性醫(yī)學著作,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隋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王燾的外臺秘要等。,28,28,29,,,,,發(fā)展時期的針灸機構,29,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經絡圖拓本,30,,30,仿宋銅人模型,31,31,發(fā)展時期的針灸學術貢
6、獻,晉代針灸甲乙經 唐代孫思邈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 宋代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金代何若愚的流注指微賦 元代滑伯仁的十四經發(fā)揮,32,32,發(fā)展時期的針灸學術貢獻,唐代孫思邈,繪有歷史上最早的彩色經絡腧穴圖(已佚),并首次提出了“阿是穴”的概念,及創(chuàng)有“指寸法”等同身寸法。,33,33,發(fā)展時期的針灸學術貢獻,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首次采取“以經統(tǒng)穴”的方法,將所有腧穴分列于十二經脈之中。這種排列腧穴的方法,與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頭身分部,四肢分經的方法不盡相同。對經絡與腧穴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整理,34,34,發(fā)展時期的針灸學術貢獻,宋代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對腧穴進行了重新考訂,確立了354
7、個經穴。,35,35,發(fā)展時期的針灸學術貢獻,金代何若愚的流注指微賦,創(chuàng)立了子午流注針法。,36,36,發(fā)展時期的針灸學術貢獻,元代滑伯仁的十四經發(fā)揮,首次把任、督二脈和十二經脈并稱為“十四經”。,37,37,(四)針灸學術的低谷時期(清代、民國),吳謙的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廖潤鴻的針灸集成、李學川的針灸逢源。,38,38,針灸名家承淡安,39,,39,(五)針灸學術的繁榮時期(建國以后),科研方面 手段方面 臨床方面 教育方面,40,40,總結,萌芽 成型 補充 研究,41,41,二、針灸學對外交流,公元6世紀,針灸學被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十六世紀傳到歐洲法國。1979年12月WHO
8、向全世界推薦43種病應用針灸治療。 1996年11月召開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意大利米蘭會議,提出64種針灸適應證。目前全世界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應用針灸治療。,42,42,(1)采用類似針灸法或傳統(tǒng)療法隨機對照試驗過的針灸適應證有:戒酒、變應性鼻炎(花粉癥)、競技綜合癥、面癱、膽絞痛、支氣管哮喘、心神經官能癥、頸椎病、運動系統(tǒng)慢性疼痛(頸、肩、脊柱、膝等)、抑郁、戒毒、痛經、頭痛、偏癱或其它腦病后遺癥、帶狀皰疹、高血壓、愿發(fā)性低血壓、陽痿、引產、失眠、白細胞減少、腰痛、偏頭痛、妊娠反應、惡心嘔吐、肩周炎(凍結肩)、手術后疼痛、經前期緊張癥、神經根疼痛綜合癥、腎絞痛、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扭傷和勞損、下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緊張性頭痛、戒煙、三叉神經痛、泌尿道結石。,43,43,,(2)有足夠數(shù)量的病人為樣本但無隨機性對照試驗的針灸適應癥有:急性扁桃體炎和急性咽喉炎、背痛、膽道蛔蟲癥、慢性咽炎、胎位不正、小兒遺尿、網(wǎng)球肘、膽結石、腸道激惹綜合癥、梅尼埃病、肌筋膜炎、兒童近視、單純性肥胖、扁桃體切除術后疼痛、精神分裂癥、坐骨神經痛。,44,44,45,謝謝!,45,